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一、足部反射区按摩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洁[1](2021)在《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毛泰之提出并推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以“轻推慢移”为特征的东方柔性手法。本人导师曹锐教授也将柔性手法用在临床,并发现其治疗伤科疾病优势突出且疗效显着。目前,推拿从业者们于无形之中已经对手法的刚、柔应用较多。但是手法的刚柔属性界定不明、分类不清、作用原理不详。故本论文根据毛氏理念和导师曹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以筋膜为靶点实施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观念,对推拿手法进行刚、柔属性的定义及分类,探索古代文献中柔性手法相关运用;“筋”包含筋膜,筋膜是柔性手法的受力目标;剪切增稠液体与筋膜在力学方面有极高的相似性三方面进行论述,层层递进推导,对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进行推断。最后,得出结论并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方法。运用《中华医典》和中医典海为搜索工具,整理柔性手法在古书中运用的记载。整理筛选出的古文献中的柔性手法描述及应用。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有关“筋”、“筋膜”、“剪切增稠液体”等内容,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根据毛氏理念定义刚性手法和柔性手法,将教科书中的六大类手法通过刚性手法和柔性手法的定义和手法特点进行归纳、分类。将划归于柔性的手法通过现今的教材及中国知网搜集其在古代时的别称。第三部分,以确定过的柔性手法古代别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古文献中的柔性手法的描述及应用。第四部分,探讨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探寻柔性手法疗愈疾病时筋、筋膜、剪切增稠液体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第五部分,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总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静止的或缓慢的、柔和的”手法特点,六大类手法中属于柔性手法的有揉法、摩法、推法(静态)、抹法、按法、压法、点法、捏法(静态)、拔伸法(静态)、屈伸法(静态)。根据“动态的、快速的、有力的”手法特点,六大类手法中属于刚性手法的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法、擦法、拿法、搓法、拨法、拍法、击法、弹法、抖法、振法、摇法、扳法、背法。2.查阅文献确定以下九种柔性手法名称及古代别称(抹法为近现代衍生出来的手法,故不参与此部分研究)。揉法(揉、挼);摩法(拊、付、靡、摹、摩);推法(推);按法、压法(安、按、擪、抑、捺)和点法(点);捏法(捏、拈)、拔伸法(举、引、伸、拔伸、牵、牵引、提、提拔、扯、拽伸、揣搦、上掇);屈伸法(屈伸、拽屈拽直、拽屈拽伸、拽(伸)推(屈))。3.以筋骨辨证为指导,柔性手法从“筋”的特性入手辨证施治。“筋”的实质研究,目前未有定论。但研究发现,筋膜与“筋”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筋膜与“筋”在特性上高度相似,故我们可以从筋膜入手治疗伤科疾病,认为筋膜是柔性手法的受力目标。在柔性手法对筋膜的作用原理研究中,发现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与剪切增稠液体的力学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一,两者都是粘弹性材料,具有流体与固体的双重属性。第二,筋膜喜温恶寒,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降低筋膜粘滞性,提高流动性。温度升高会使剪切增稠液体中“粒子簇”的形成造成影响,迫使剪切增稠效应减弱。第三,在受力表现方面,筋膜在突然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后,筋膜中的无定形基质的粘滞性会显着增大,流动性减小,导致筋膜流动性减小,筋膜呈现粘连、挛缩等硬化状态;以轻且慢的力刺激时,粘滞性异常增大的筋膜中无定形基质发生液化,纤维会重新排列,筋膜重构,恢复流动性。剪切增稠液体在不受力或轻微受力时呈现为拥有优良流动性的流体状态,突然施加超过临界值的作用力时则变得异常粘稠甚则呈现出类固体状态,而随着外力的撤除又重新恢复流体状态。故初步推断筋膜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性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的相似性,便是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起效的原因。4.柔性手法分为柔性理筋手法和柔性正骨手法。柔性理筋手法可分为动态柔性理筋手法和静态柔性理筋手法,动态柔性理筋手法主要针对浅筋膜的粘连,包括揉法、摩法、抹法。静态柔性理筋手法主要针对深筋膜的挛缩,包括点法、按法、压法、静态捏法。柔性正骨手法主要针对骨位异常引起的筋膜褶皱,包括静态推法、静态拔伸法、静态屈伸法。依据以上叙述绘制并补足细化手法分类,构建出完整的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

严发龙[2](2020)在《基于柔性驱动的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原因不得不久坐不起,再加上长期不运动导致腰椎疾病发生的概率激增。随着患者的增多,医疗资源增长速度尤其是有经验的中医按摩医师的数量却远远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导致了严重的中医按摩治疗的供需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应运而生。而其中,基于中医理论的按摩机器人,因其对腰椎疾病的卓越效果而成为了当下康复机器人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对按摩机器人的研究越发成熟,然而这些按摩机器人却也有其局限性,如普遍重量大、体积大,按摩手法单一,仅能起到放松作用,其力度与频率控制不能满足对腰椎疾病的治疗需求,按摩装置均为刚性连接,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设计一款便捷轻巧的理疗按摩仪,并引入柔性驱动结构,在保证人机接触的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对中医按摩医师手法的模拟。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结合中医按摩推拿理论,对腰椎治疗的按摩手法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对按摩机器人的国内外现状与其相关的控制规律进行了调研。其次,总结提炼出满足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治疗需求的按摩手法及其运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基于柔性驱动的按摩装置结构设计,基于人体腰椎最佳曲度的支撑装置结构设计。并对按摩与支撑装置的关键构件进行了强度校核。最终完成对理疗按摩仪机械结构的设计。然后建立了理疗按摩仪动力学模型,针对理疗按摩仪机械结构进行了控制方法设计,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之后,对理疗按摩仪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其中,硬件设计包括主控模块、驱动模块、传感模块等模块设计;软件设计包括驱动程序设计、数据采集程序设计、按摩手法程序设计等,并基于SSM框架设计了病患信息客户端用以保存病患信息数据。最终,搭建了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平台并于此上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按摩手法力学参数的科学提取、中医理疗按摩仪按摩效果验证以及病患信息客户端效果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按摩装置能够有效且精确的完成对中医按摩手法的模拟,客户端有效的完成对病患信息的传输,本文所设计的柔性中医理疗按摩仪能够满足中医推拿按摩理论的技术需求。

王瑶,王芳,王婧,覃艳莉,王宇[3](2019)在《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感觉神经病变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杵针疗法干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感觉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糖尿病高危足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6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加杵针疗法干预,杵针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4 w。对照组仅常规治疗与护理。对两组干预前后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密歇根神经病变筛选(MNSI)问卷评分、MNSI体检评分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试验组VPT、MNSI问卷评分、MNSI体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杵针疗法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感觉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恢复和改善作用。

盛小丹[4](2019)在《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伏九贴膏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和血清中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分组情况:正常组、哮喘模型组、淀粉贴组、伏九贴高剂量组、伏九贴低剂量组。选择BALB/c小鼠做为造模所用动物,造模过程分为致敏和激发两个阶段,致敏阶段采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混合溶液,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对小鼠进行先期致敏。激发阶段,采用OVA溶液超声雾化吸入。给药选择在雾化吸入的同时,除正常组和哮喘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被给予相对应的药物进行干预。实验取材,取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r)和TH2型细胞因子(IL-4),以及总IGE和OVA特异性IGE的表达情况;取左肺,放甲醛中固定后做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用以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激酶A(TrKA)的表达情况;每组中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集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于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每组将剩余5只小鼠取右肺,放-80℃保存,用于提取RNA,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酪氨酸激酶A(TrKA)在基因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内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少气管内粘液分泌量,并可抑制肺组织内纤维化,减少气道重塑的发生。2.高剂量伏九贴膏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总数,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为主。3.高剂量的伏九贴膏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并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FN-r的分泌。4.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内NGF和TrKA蛋白的表达量。5.高剂量的伏九贴膏可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内NGF m RNA和TrKA m RNA的表达量。结论:伏九贴膏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肺组织内NGF、TrKA蛋白和m RNA的表达,降低了血清中IL-4、IGE含量水平,升高IFN-r水平,调节TH1/TH2的平衡,以此减轻了气道和肺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功效。

张美林,王芳,王婧,王宇,罗云婷,邹宇,巩文花,刘芮寒,覃艳莉,林巧[5](2019)在《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感觉神经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电流感觉阈值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132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杵针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4周。两组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双足腓浅神经及足踝中部前方(L4/L5/S1)的快速电流感觉阈值(R-CPT)和临床症状积分(CSIT),评价足部感觉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L4/L5/S1区段细有髓鞘(Ad)和无髓鞘(C)感觉神经纤维的R-CPT及CSIT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杵针干预能降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足部电流感觉阈值,改善足部感觉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林珍妮[6](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王宇[7](2019)在《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2.评价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32名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66例。2.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杵针干预,每天1次,每周干预5天,共连续干预4周。3.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家族史、烟酒史、足部溃疡史、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2)疗效指标: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分别对足部临床症状指标(足部临床症状积分表CSIT、多伦多评分TCSS、密歇根评分MINI)、神经病变指标(震动感觉阈值VPT、区段电流感觉阈值R-CPT)、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DMQLS及总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于干预后3个月、6个月对患者生活质量随访,评价远期效果。4.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组间干预前、干预后、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后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客观评价干预前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后、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的效果和试验期间的安全性。当进行组间比较,样本量例数较大时(n≥50),可认为样本均数的分布近似呈正态(中心极限定理)不必做正态性检验。当进行组间比较时,若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时,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行t’检验;若两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 test检验。本研究中的所有计数资料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本研究病例完成共126例,对照组62例,试验组64例。2.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家族史、烟酒史、足部溃疡史、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足部临床症状评分(CSIT、TCSS、MINI)、神经病变指标(VPT、R-CPT)及DMQLS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在VPT、R-CPT的左/右足250Hz和5Hz、CSIT、TCSS、MINI、DMQLS、总临床疗效、溃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R-CPT的左/右足2000H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3个月、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DMQLS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足部溃疡和不良反应。结论1.杵针疗法能改善患者足部神经功能,减轻患者肢体麻木、疼痛、萎软、冷凉等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杵针疗法是无创性操作,易于掌握,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婧,张美林,王芳,罗云婷,王宇,刘芮寒,邹宇,巩文花,王瑶,肖月[8](2018)在《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高危足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至阳八阵、命门八阵、河车命强段、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太溪穴位采用杵针疗法,杵针干预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比较两组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修订版(DMQLS)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P<0.01,P<0.05)。观察组干预后双足第一足趾趾腹和足背的VPT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DM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DM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DM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前一时间点(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64/64),高于对照组的95.1%(59/62,P<0.05)。结论:杵针能降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足部震动感觉阈值,改善足部感觉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尹翎嘉,蔡坚雄,路桃影,王立新,吴大嵘[9](2018)在《从循证视角观小儿推拿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全面阐述全球现有小儿推拿种类及其在新生儿生长、情绪问题、疼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黄疸、大脑神经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对于小儿推拿临床研究,我们发现目前面临认知差异大、临床研究质量偏低、缺乏基础性数据等挑战。建议通过系统评价已有临床试验结果,凝练出有临床价值的干预方案,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有计划地逐步积累基础数据,促进小儿推拿研究的发展。

陈伟润[10](2018)在《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及分析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以便于临床广泛应用。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2017.05—2018.04血管甲状腺外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者纳入观察,共计103例。按照患者求诊的先后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常规治疗+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组)50例,对照组(单用常规治疗组)50例,两组均以3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对经记录与整理而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两组患者均采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参照2012年版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基于伦理要求,本研究方案不采取空白对照,对照组术后24h后给予常规治疗(吴茱萸封包热敷颈部+耳穴压豆),治疗组术后24h后给予常规治疗+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均20分钟/次,每天2次。分别观察、对照两组病例术后头痛总积分变化、基础日常生活能力(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评定积分变化、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变化。并监测相关的安全性指标。所有数据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头痛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头痛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总积分在治疗后48h组间对比,治疗组头痛总积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总积分在治疗后24h、72h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24h、72h的头痛总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48h的头痛总疗效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h、72h的头痛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48h的头痛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CRP值治疗72h后前后对比,两组CRP值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h后CRP值组间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BADL积分治疗前后对比,两组积分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ADL积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5.3名患者提前出院,提前结束研究,属脱落病例。治疗结束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能缓解患者疼痛不适,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基础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并且在缓解疼痛方面较单用吴茱萸封包及耳穴压豆效果更佳。但研究中未能反映出在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基础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上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治疗过程患者无出现特殊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可于临床广泛推广。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部反射区按摩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明确刚、柔性手法定义、分类及柔性手法古代别称
3 探索柔性手法在古文献中的描述及应用
4 探讨柔性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作用原理
5 构建柔性手法树状结构图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国近20年文献中柔性手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基于柔性驱动的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按摩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按摩方法探究
        1.3.1 按摩适应症研究
        1.3.2 按摩方法研究
        1.3.3 按摩位置研究
    1.4 按摩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5 本章小结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机械结构设计
    2.1 腰椎按摩理疗手法探究
    2.2 中医理疗按摩仪机械结构设计
        2.2.1 中医理疗按摩仪结构设计要点
        2.2.2 中医理疗按摩仪整体结构设计
    2.3 按摩与支撑装置关键构件强度校核
        2.3.1 按摩装置关键构件强度校核
        2.3.2 支撑装置关键构件强度校核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医理疗按摩仪动力学建模与控制仿真分析
    3.1 腰背软组织在按摩下的变形
        3.1.1 腰背软组织的解剖结构
        3.1.2 按摩环境下软组织的力学特性
        3.1.3 基于变刚度的软组织物理模型
    3.2 动力学模型与控制方法建立
    3.3 按摩过程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3.3.1 低刚度弹簧未完全压缩时仿真分析
        3.3.2 低刚度弹簧完全压缩后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理疗按摩仪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主控模块
        4.1.2 驱动模块
        4.1.3 传感模块
        4.1.4 通信模块
    4.2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2.1 理疗按摩仪控制程序
        4.2.2 病患信息客户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理疗按摩仪实验研究
    5.1 中医理疗按摩仪按摩装置平台搭建
    5.2 按摩装置力学实验研究
        5.2.1 传感器与电机校准
        5.2.2 点压、按压手法模拟
    5.3 病患信息客户端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感觉神经病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VPT比较
    2.2 两组MNSI评分比较
3 讨 论

(4)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感觉神经功能和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试验组
        2.2.1 针具
        2.2.2 取穴
        2.2.3 操作方法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快速电流感觉阈值 (rapid currentperception threshold, R-CPT)
        3.1.2 临床症状积分表 (clinical symptom integraltable, CSIT)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R-CPT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CSIT评分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杵针可降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足部电流感觉阈值, 改善足部感觉神经功能
    4.2 杵针可减轻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临床症状

(6)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一)西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二)西医关于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二、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及治疗
        (一)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二)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三、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的剔除、脱离、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案
        (一)样本量估计
        (二)分组原则
        (三)干预措施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的标准
        (六)观察时点
        (七)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八)质量控制
        (九)科研伦理
        (十)统计学处理
        (十一)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研究对象完成情况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一)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性指标比较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检查性指标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DMQL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指标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患者总临床疗效比较
        (五)溃疡发生率
        (六)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杵针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依据
        (三)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四)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总临床疗效的影响
        (五)安全性指标
    二、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8)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4 讨论

(10)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癌的相关认识
        1.1.1 甲状腺癌流行病学
        1.1.2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1.1.3 甲状腺术后患者头痛相关病因
        1.1.4 目前对防治甲状腺术后患者头痛的相关研究
    1.2 足部反射疗法
        1.2.1 足部反射疗法概念
        1.2.2 足部反射疗法的发展
        1.2.3 足部反射疗法的理论依据
        1.2.4 足部反射疗法作用
        1.2.5 足部反射疗法的临床应用
    1.3 中频电刺激
    1.4 总结与问题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配及病例数
        2.2.2 方案设计
        2.2.3 疗程
        2.2.4 研究地点
        2.2.5 研究人员
        2.2.6 观察内容(附录2)
        2.2.7 疗效评估
        2.2.8 数据的整理录入
        2.2.9 统计学方法
        2.2.10 临床完成情况
        2.2.11 相关材料介绍
    2.3 资料分析
        2.3.1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
        2.3.2 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比较
        2.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疗效比较
        2.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值比较
        2.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DL积分比较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3.1 刺激足底反射区缓解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作用的机理探讨
        3.1.1 心理疗效方面
        3.1.2 手术体位导致方面
        3.1.3 手术刺激方面
        3.1.4 麻醉方面
    3.2 中频电刺激作用于足底反射区的特点
    3.3 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的临床分析
    3.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足部反射区按摩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剪切增稠液体力学特性探讨柔性手法对筋膜作用原理的理论研究[D]. 宋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柔性驱动的中医腰椎理疗按摩仪研制[D]. 严发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感觉神经病变的疗效[J]. 王瑶,王芳,王婧,覃艳莉,王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22)
  • [4]伏九贴膏对于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D]. 盛小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感觉神经功能和症状的影响[J]. 张美林,王芳,王婧,王宇,罗云婷,邹宇,巩文花,刘芮寒,覃艳莉,林巧. 上海针灸杂志, 2019(06)
  • [6]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杵针干预糖尿病高危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D]. 王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震动感觉阈值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婧,张美林,王芳,罗云婷,王宇,刘芮寒,邹宇,巩文花,王瑶,肖月. 中国针灸, 2018(12)
  • [9]从循证视角观小儿推拿的机遇与挑战[J]. 尹翎嘉,蔡坚雄,路桃影,王立新,吴大嵘.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11)
  • [10]中频电刺激足底反射区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头痛的临床研究[D]. 陈伟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足部反射区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