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防腐涂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1](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李爽,张双红,杨波,郭华超,李悦,文芳[2](2018)在《石墨烯在复合防腐涂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基于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不同的改性方法综述了石墨烯在防腐复合涂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石墨烯防腐蚀机理,论述了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稀复合防腐涂层的合成方法。其中石墨烯的改性方法有:原位改性石墨烯、电化学沉积方法和原位还原氧化石墨烯,而氧化石墨稀的改性方法包括有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无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和微胶囊技术改性氧化石墨;并对石墨烯复合防腐涂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重洋[3](2020)在《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属材料被用于开发海洋资源,然而海洋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金属腐蚀不仅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威胁。因此使用有机涂料对钢结构材料进行保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实惠的方法。而有机涂料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腐蚀涂料是环氧树脂涂料,但是其本身质脆、抗冲击性能较差,因此一般需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纳米粒子的发现,为改性环氧树脂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氧化铝进行表面修饰,将其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并对复合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耐磨性能及防腐蚀性能等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初步探讨了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作用机理和涂层的防腐蚀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硬度、附着力、耐磨性能等性能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开始下降。当纳米氧化铝的添加量为5wt.%时,涂层附着力提高了64%,耐冲击强度提高了180%。2、纳米氧化铝的用量较少时,虽在涂层中分散均匀,但是由于含量较少,使得涂层的耐磨性能提高的不够明显,而用量较多时则出现大块堆积,产生团聚现象,使涂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当含量为5wt.%时,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最佳,涂层的致密性最好。3、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随着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增加呈现出先提高后减弱的趋势,当用量为5wt.%时,涂层取得最优的防腐蚀性能,在模拟海水中浸泡40d后,其涂层的阻抗模量仍然保持在1010Ω·cm2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防腐蚀性。4、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铝在环氧树脂体系中分散均匀,一方面弥补了涂层固化产生的缺陷,提高了涂层的致密性,另外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存在也增加了腐蚀介质的渗透路径,延缓了其与金属基材接触的时间,使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纳米粒子还能吸收涂层受外力冲击时产生的能量,并阻碍银纹的扩张,从而提高了涂层的韧性。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4](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史青[5](2019)在《功能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认为聚酰胺6(PA6)是一种加工性能良好、耐化学性能优的热塑性塑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和化纤等领域。但是PA6的弹性模量小,在使用中易变形,且导热耐热性能不好,限制其在机械、电子、建筑、纺织和包装工业等市场领域的应用。本文以微纳米碳材料填充改性尼龙6,研究了不同的微纳米碳材料对尼龙6复合材料的导热及其它功能、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纳米碳材料的组合填充和表面改性对尼龙6织物表面涂层性能的影响。(1)以尼龙6(PA6)为基体,膨胀石墨(EG)和碳纤维(CF)作为导热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 EG/PA6、CF/PA6和CF/EG/PA6这三种导热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当导热填料的填充量固定为40wt%时,CF与EG不同的填充比例对CF与EG两者之间的接触方式以及CF-EG/PA6三元复合材料的导热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 CF填充相比,EG的加入有利于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增加;CF/EG质量比为25/15时的三元复合材料,热导率可以达到2.554 W/(m·K),是纯PA6的8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125.34%,弯曲强度提高119.8%,同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热变形温度高于200℃。SEM结果表明,纤维状CF与EG片层在适当的填充比例下可以形成“面接触”的三维网络结构,这种接触方式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不仅可以显著增大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同时还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耐热性能。为研制填充型导热高分子材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2)利用碳酸钙负载过的石墨烯纳米片与尼龙6共混得石墨烯纳米片/尼龙6母粒,通过熔融纺丝制得石墨烯纳米片含量不同的改性尼龙6纤维。通过SEM、光学显微镜、DSC、纤维强力拉伸仪等对石墨烯改性尼龙6纤维的微观宏观形态、拉伸性能及结晶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 0.1 wt%GNPs和0.25wt%GNPs的尼龙6纤维表面都光滑平整,0.1 wt%GNPs/PA6和0.25 wt%GNPs/PA6纤维的可纺性好;与纯尼龙6纤维相比,改性尼龙6纤维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都有所提高;改性尼龙6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拉伸强度稍有下降;并且,GNPs的加入赋予了尼龙6纤维防紫外及抑菌功能,在长波段的紫外透过率降低了约4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达99.5%,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率可达86.3%。(3)使用可自交联的表面改性剂TSiPD对填料进行表面改性,提高石墨烯纳米片和碳纳米管在涂层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与界面相容性。以表面改性的石墨烯纳米片和碳纳米管水性分散液为添加剂,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纳米复合导热防腐涂层材料。纳米压痕技术测得的界面杨氏模量波动曲线图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的填料能在基体中均匀分散,树脂能包裹填料。涂层的热导率、附着力、防腐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热导率不仅与两种不同维数的导热材料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有关,还与填料和涂层基体形成的界面热阻的大小密切相关。填料经表面改性后,9.9 wt%tGNPs+0.1 wt%tCNTs复合涂层的填料垂直方向热导率达到2.9725 W/(m·K),同时涂层附着力等级为0级,并且涂层的防腐性能得到改善。
王振[6](2020)在《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期以来,人类在各个行业的生产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其中尤以石油炼化行业为甚。目前石化管道的防腐保温措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温、腐蚀等。所以针对石化管道作业温度高,高温保持时间长,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例如安全,保温层下腐蚀,保温节能等现实问题而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完整防腐保温隔热涂料体系势在必行。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对所选用的环氧树脂固化后利用TG,DSC测试其耐高温性能;将成膜物质涂布于Q235钢板上放置于120℃鼓风干燥箱中42d,涂层表现正常。表明该树脂可以在120℃的高温条件下长期工作。2、以耐高温环氧树脂为基质制备了一种耐高温防腐底漆,并对该底漆的附着力,耐介质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底漆与Q235钢板基材具有良好的粘结强度(>5.1MPa);将涂层浸泡在纯水中42天,涂层表明完好无损;将涂层浸泡在5w%的NaOH溶液7天,表现出良好的耐碱性;将涂层浸泡在3.5w%纯水中42天,涂层表面完好无损;表明涂层具有优异的耐水、耐碱和耐盐性。3、利用耐高温环氧树脂,高反射率水分片状铝粉,高发射率SiC(200-300nm),和导热系数极低的空心玻璃微珠,适量助剂分别制备红外反射涂层,红外发射涂层和热阻隔涂层。金属铝粉不仅具有金属对红外线的较高反射率,而且铝粉在涂膜干燥固化的过程中可以定向排列于涂层中形成镜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红外反射效率,研究了剪切速率(600rpm)、铝粉的平面尺寸(8μm),填充量(60%)时涂层红外反射性能最佳。由于分子转动能级和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形成宽泛的红外辐射带,因为SiC是一类性能良好的全波段高发射率材料,研究发现SiC填充量(10%)、多种红外辐射填料共同作用(Al2O3、CoO等)时且厚度为20-30μm涂层红外辐射性能达到最优(0.94)。玻璃微珠具有极薄且低导热系数的外壁,内部不流动的空气也可以近似认为是真空,并且涂层在固化的过程中,空心玻璃微珠与空心玻璃微珠、树脂之间会形成空气层,大大降低涂层的导热系数,研究发现分散空心玻璃微珠的最佳分散速率(200rpm),玻璃微珠填充量(40%)时热阻隔涂层的综合能力达到佳。4、利用自制的保温层防腐涂料,红外辐射涂料,红外反射涂料和隔热涂料对管道进行组合涂装,并对该涂层的保温,隔热,节能效果进行测试。在复合层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将120℃的管道降至表面温度在50℃以下,总厚度约3-3.5mm。
苏凯,王勇[7](2014)在《换热器腐蚀与防护的现状与展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暖通空调领域相关的换热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综述了换热器的在暖通空调领域的作用及其腐蚀的原因,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换热器防腐措施的研究现状,以普通金属换热器与耐腐蚀高导塑料换热器为例,对比分析了采用耐腐蚀材料后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防腐涂层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换热器腐蚀与防护的发展与展望,认为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及采取防腐涂层在换热器防腐蚀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值得大力推广。
齐玉宏[8](2018)在《防腐保温一体化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国内石化行业传统保温体系施工繁杂、保温效果差、能耗大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基体树脂的设计、功能填料的筛选、配方的制备及优化,研制了适用于低温(常温至200°C)和高温(200-500°C)工况条件下的防腐保温一体化涂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耐热性能、防腐性能和保温性能等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以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fl-133)、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E-44)和活性稀释剂(D)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功能填料,制备了适合于低温(常温至200°C)工况下石化工程用环氧基高性能防腐保温隔热涂料。该涂层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当fl-133/E-44/D质量比为2/4/4时,附着力高达5.1 MPa,涂层的柔韧性小于1 mm。耐热试验(150°C,24 h),耐酸(5%H2SO4溶液)、碱(5%NaOH溶液)、盐(40°C的3%NaCl溶液)及耐盐雾(中性盐雾箱120 d)试验证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和防腐性能。另一方面,空心玻璃微珠填料对涂层保温性能有深刻影响,当功能填料(S15)含量为16%时,涂层的导热系数降低至0.136 W/(m?K),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2)我们自行设计建造了管道保温试验数字化装置平台,并在低温(常温至200°C)工况下的涂层进行工程模拟试验。管道外表面温度(介质温度)为160°C,涂层最大允许散热损失量小于190.4 W/m2,即该涂层具有优异的隔热性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3)以环氧改性的有机硅树脂ES43为基体树脂,通过加入高温二次成膜剂(低温熔融玻璃粉)及隔热填料(空心玻璃微珠),辅以适量的助剂,制备了适用于高温(200-500°C)工况下可常温固化的高温防腐保温涂料。当空心玻璃微珠含量为40%、颜料体积浓度为0.69时,涂层的抗冲击性大于50 cm,柔韧性小于1 mm,涂层的导热系数低至0.138 W/(m?K),证明该涂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耐水、耐盐雾(中性盐雾箱60 d)、耐油(RH-75汽油中浸泡14 d)及电化学阻抗谱试验,证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涂层在500°C条件下加热3 h后的抗冲击性大于35 cm,证明该涂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能满足高温工况的应用要求。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9](2019)在《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指出根据2018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王池嘉[10](2018)在《防腐涂层填料的功能化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金属腐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腐蚀现象后不但需要对腐蚀部位重新修复,并且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由于腐蚀性介质会不断对涂层进行入侵,并且涂层的工作环境一般会使涂层受到摩擦磨损,传统的防腐涂层对金属基体的防护效果往往不明显。具有多功能的高效防腐耐久涂层是近年来防腐涂层方向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填料的功能化改性出发,以环氧树脂/聚苯硫醚(PPS)聚合物为基体,通过加入功能化改性填料作为涂层的功能化改性方式,制备出可以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功能化防腐涂层,涂层的特殊功能与防腐性能相互促进会进一步提高涂层的防腐性能。最终通过简单的喷涂方法制备出防腐蚀性能优异,机械性能强的新型功能型涂层。论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多孔钛基材料为多孔填料,通过水热法与浸渍法将缓蚀剂化合物A(compound A)与阻垢剂咪唑啉组装并填充到多孔钛基填料内外表面,得到功能化钛基填料。将一定量的功能填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喷涂得到高效防腐阻垢涂层。应用红外测试(FTIR)、比表面积测试(BET)、热重(TG)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缓蚀剂与阻垢剂对多孔钛基填料的改性程度,利用电化学阻抗和盐雾试验以及结垢测试等方法考察了涂层的防腐阻垢性能,同时探究了功能防腐阻垢填料对涂层的防腐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功能填料的功能涂层的防腐性能是未改性涂层的40倍,功能涂层的结垢率是未改性涂层的0.03倍。进一步探讨了改性填料的加入涂层防腐阻垢性能提高的原因,并揭示了功能助剂在涂层中存在的形式与涂层的防腐阻垢机理。2)以硅基天然多孔无机物为填料,利用十八烷基磷酸酯(C18P)对多孔无机物进行改性,并在氮气氛围下对改性填料进行高温煅烧,得到表面碳化的多孔无机填料。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碳化多孔无机填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水热处理的多孔无机填料表面成功的接枝了C18P,经过碳化改性后的多孔无机物具有高亲水性与高亲油性。填料经过碳化改性后可以提高填料与树脂的相容性,含油填料加入涂层后可以有效的提高涂层的耐磨防腐性能。此外,从分子层面阐明了填料表面碳化改性过程,揭示了碳化改性填料及吸油后制备的功能涂层的防腐耐磨机理。3)利用硅基天然多孔无机物为填料,利用不饱和酸化合物B对多孔无机填料进行改性,通过特殊的制备手段将多孔无机填料内外非均一改性。改性后的多孔无机物内外表面分别含有亲油基团与亲水基团,将润滑油灌充到多孔无机填料内表面后,含油的多孔无机填料能够分散到水性溶液中。利用FTIR测试对功能填料进行表征,以电化学阻抗、摩擦磨损实验、SEM-EDS、结垢测试以及耐水热实验对涂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了含油填料的涂层的摩擦系数为0.4,添加了固体润滑剂PVDF的涂层摩擦系数为0.52,含油涂层在单位时间内受到摩擦引起的质量损失为添加了固体润滑剂PVDF涂层的0.125倍。进一步探索了多孔无机物填料内外非均一改性过程,揭示了含油填料加入涂层后润滑油在涂层中的分布形式与状态对涂层阻垢防腐性能的作用机制。4)利用针状氧化锌以及碳纳米管(CNTs)为无机复合纳米填料,通过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以及二甲基硅油(PDMS)对填料进行疏水改性,将改性后的填料混入到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的PPS树脂中,通过调控CNTs的含量来控制涂层的疏水性能。利用FTIR测试来表征填料的改性程度,通过SEM、耐温测试、摩擦测试、疏水角测试、滚动角测试、涂层的粘附力测试以及耐酸碱测试对涂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了改性复合纳米填料的涂层疏水角最高可达172°,可在p H=1到p H=14的介质中保持疏水性能,并且耐温性能良好。探讨了超疏水涂层与高疏水涂层在表面结构相同但表面能不同的情况下,二者防腐性能的差异,讨论了超疏水涂层的防腐机理。
二、塑料防腐涂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防腐涂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2)石墨烯在复合防腐涂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石墨烯的防腐原理 |
2 石墨烯基防腐蚀复合涂层 |
2.1 原位改性石墨烯 |
2.2 电化学沉积方法 |
2.3 原位还原氧化石墨烯 |
3 氧化石墨烯基防腐复合涂层 |
3.1 有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 |
3.2 无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 |
3.3 微胶囊技术改性氧化石墨烯 |
4 应用 |
5 结语 |
(3)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2 金属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 |
1.2.1 金属腐蚀机理 |
1.2.2 防腐蚀措施 |
1.3 有机涂料的研究概述 |
1.3.1 有机涂料的种类 |
1.3.2 有机涂层的防腐蚀机理 |
1.4 环氧树脂涂料的研究进展 |
1.4.1 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的种类和基本性能 |
1.4.2 环氧树脂涂料的改性 |
1.5 纳米材料及其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概述 |
1.5.1 纳米材料的性能 |
1.5.2 纳米材料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研究 |
1.5.3 纳米氧化铝改性环氧树脂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 |
2 试验设备、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材料的选择 |
2.2.1 环氧树脂 |
2.2.2 固化剂 |
2.2.3 稀释剂 |
2.2.4 纳米氧化铝的选择 |
2.2.5 助剂 |
2.3 纳米Al_2O_3的表面预处理 |
2.3.1 纳米Al_2O_3表面化学改性 |
2.3.2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 |
2.4 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涂膜硬度 |
2.4.2 耐冲击性试验 |
2.4.3 涂层附着力测试 |
2.4.4 涂层耐磨性能试验 |
2.4.5 微观组织分析 |
2.4.6 涂层形貌分析 |
2.4.7 电化学阻抗测试 |
2.4.8 耐海水浸渍测试 |
3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微观组织及物理性能分析 |
3.1 微观表征 |
3.1.1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红外光谱分析 |
3.1.2 纳米Al_2O_3表面形貌分析 |
3.2 物理性能分析 |
3.2.1 涂层硬度分析 |
3.2.2 涂层耐冲击性能分析 |
3.2.3 涂层附着力性能分析 |
3.2.4 涂层耐磨性能分析 |
3.3 纳米氧化铝改性环氧涂料作用机理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分析 |
4.1 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浸泡1d的交流阻抗图 |
4.3.2 浸泡20d的交流阻抗图 |
4.3.3 浸泡40d的交流阻抗图 |
4.4 耐海水浸渍测试 |
4.5 涂层断裂形貌 |
4.6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的耐腐蚀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 聚乙烯 |
2. 2 聚丙烯 ( PP) |
2. 3 聚氯乙烯 ( PVC) |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 1 尼龙 ( PA) |
3. 2 聚碳酸酯 ( PC) |
3. 3 聚甲醛 ( POM) |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
3. 4. 3 其他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 1 聚苯硫醚 ( PPS) |
4. 2 聚芳醚酮 ( PAEK) |
4. 3 聚芳砜 ( PASF) |
4. 4 含氟聚合物 |
5 热固性树脂 |
5. 1 酚醛树脂 |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
5. 2 聚氨酯 ( PU) |
5. 2. 1 原料 |
5. 2. 2 泡沫塑料 |
5. 2. 3 弹性体 |
5. 2. 4 橡胶 |
5. 2. 5 涂料 |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
5. 2. 7 树脂及助剂 |
5. 2. 8 设备 |
5. 2. 9 其他 |
5. 3 不饱和聚酯 |
5. 3. 1 市场动态 |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 1) 纳米复合材料 |
( 2) 生物复合材料 |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
5. 4 环氧树脂 |
(5)功能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尼龙 |
1.2.1 尼龙的结构与性能 |
1.2.2 尼龙6的改性研究 |
1.3 导热尼龙6复合材料 |
1.3.1 导热机理 |
1.3.2 导热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4 功能尼龙6纤维 |
1.4.1 尼龙6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
1.4.2 功能化尼龙6纤维的种类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膨胀石墨-碳纤维/尼龙6三元导热复合材料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膨胀石墨-碳纤维/尼龙6复合材料制备 |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2.3.2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的影响 |
2.3.3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4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等温熔融及结晶行为的影响 |
2.3.5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耐热性的影响 |
2.3.6 填料种类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影响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菌抗紫外尼龙6纤维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石墨烯纳米微片/尼龙6母粒的制备 |
3.2.4 石墨烯纳米微片改性尼龙6纤维的制备 |
3.2.5 性能测试及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尼龙6初生纤维的光学照片 |
3.3.2 纤维的微观与宏观形貌 |
3.3.3 尼龙6晶型分析 |
3.3.4 纤维的等温结晶熔融行为 |
3.3.5 晶粒尺寸分析 |
3.3.6 纤维拉伸分析 |
3.3.7 纤维的抗紫外性能分析 |
3.3.8 纤维的抗菌性能分析 |
3.4 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尼龙用导热耐热防腐涂层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填料的表面改性 |
4.2.4 水性导热涂层材料的制备 |
4.2.5 性能测试及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表面改性剂用量的确定 |
4.3.2 复合涂层界面模量分析 |
4.3.3 复合涂层断面形貌图 |
4.3.4 涂层的热导率(垂直方向) |
4.3.5 复合涂层力学性能 |
4.3.6 涂层的耐热性 |
4.3.7 电化学交流阻抗 |
4.3.8 涂层的疏水性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6)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炼化管道防腐现状 |
1.2.1 保温层下腐蚀 |
1.2.2 CUI的发生机理 |
1.2.3 CUI的影响因素 |
1.2.4 CUI的抑制手段 |
1.2.5 耐高温防腐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 炼化管道保温材料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
1.3.1 无机保温材料 |
1.3.2 有机保温材料 |
1.3.3 金属绝热材料 |
1.3.4 复合保温隔热材料 |
1.3.5 保温材料的发展方向 |
1.4 隔热涂料的分类与隔热机理 |
1.4.1 传热方式 |
1.4.2 阻隔型隔热涂料 |
1.4.3 反射型隔热涂料 |
1.4.4 辐射型隔热涂料 |
1.4.5 复合型隔热涂料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炼化管道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制备工艺与表征手段 |
2.3.1 制备工艺 |
2.3.2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2.4 炼化管道用水性环氧树脂的耐热性测试 |
2.4.1 树脂 |
2.4.2 环氧清漆的DSC测试 |
2.4.3 环氧清漆的TGA测试 |
2.4.4 环氧清漆的耐热性测试 |
2.5 炼化管道用环氧防腐底漆防腐性能测试 |
2.5.1 耐热性测试 |
2.5.2 耐水性测试 |
2.5.3 耐酸性测试 |
2.5.4 耐碱性测试 |
2.5.5 耐盐水性测试 |
2.5.6 其它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炼化管道保温隔热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制备工艺与测试手段 |
3.3 红外辐射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
3.3.1 热辐射涂层概述 |
3.3.2 碳化硅的含量对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
3.3.3 其它填料对碳化硅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
3.3.4 球磨时间对红外辐射填料粒径的影响 |
3.3.5 涂层厚度对红外辐射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
3.3.6 红外辐射涂层节能测试 |
3.4 红外反射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
3.4.1 转速对铝粉填料形态的影响 |
3.4.2 转速对铝粉在涂层中分布的影响 |
3.4.3 填料粒径对涂层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 |
3.4.4 铝粉填料填充量对涂层红外反射性能的影响 |
3.4.5 红外反射、辐射复合涂层节能测试 |
3.5 热阻隔涂层测试结果与讨论 |
3.5.1 HGB的粒径分布 |
3.5.2 转速对HGB形态的影响 |
3.5.3 转速对热阻隔涂层导热系数的影响 |
3.5.4 HGB填充量对涂层导热系数的影响 |
3.5.5 HGB填充量对涂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性环氧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验证性实验 |
4.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原料 |
4.2 样品的制备 |
4.3 测试方法 |
4.4 测试结果 |
4.4.1 隔热性能测试结果 |
4.4.2 节能性能测试结果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换热器腐蚀与防护的现状与展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换热器的腐蚀原因 |
1.1 制造换热器的材质 |
1.2 水质的影响 |
1.3 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的影响 |
2 换热器的防腐措施 |
2.1 在传热流体中添加缓蚀剂 |
2.2 采取电化学保护 |
2.3 选用耐腐蚀材料 |
2.4 添加防腐蚀涂层 |
2.5 加强对换热设备的维护管理 |
3 普通换热器与防腐作用下的换热器性能对比分析 |
3.1 普通金属换热器与塑料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
3.2 采取防腐涂层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8)防腐保温一体化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保温隔热涂料的分类 |
1.2.1 阻隔型保温隔热涂料 |
1.2.2 反射型保温隔热涂料 |
1.2.3 辐射型保温隔热涂料 |
1.3 保温隔热涂料的组成 |
1.3.1 基体树脂 |
1.3.2 颜料 |
1.3.3 填料 |
1.3.4 助剂 |
1.4 防腐保温涂料发展现状 |
1.4.1 国外防腐保温涂料发展现状 |
1.4.2 国内防腐保温涂料发展现状 |
1.5 国内外保温隔热材料市场行业状况 |
1.5.1 国外保温隔热材料市场行业状况 |
1.5.2 国内保温隔热材料市场行业状况 |
1.6 石化行业管道防腐保温现状 |
1.6.1 管道保温现状及其特点 |
1.6.2 管道防腐现状 |
1.7 主要应对策略 |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1.8.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1.8.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8.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石化工程用环氧基高性能防腐保温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制备工艺与表征方法 |
2.2.1 制备工艺 |
2.2.2 表征方法 |
2.3 石化管道用无溶剂防腐保温涂料的制备 |
2.3.1 树脂 |
2.3.2 空心玻璃微珠(HGB)的种类 |
2.3.3 空心玻璃微珠(HGB)的用量 |
2.4 测试结果与讨论 |
2.4.1 力学性能 |
2.4.2 防腐性能 |
2.4.3 隔热性能模拟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化工程用有机硅基高温防腐保温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制备工艺与表征方法 |
3.2.1 制备工艺 |
3.2.2 表征方法 |
3.3 环氧改性有机硅基高温防腐保温涂料的制备 |
3.3.1 高温防腐保温涂料的原料选择 |
3.3.2 高温防腐保温涂料的耐热机理 |
3.3.3 空心玻璃微珠在填料中比例对涂料耐热性的影响 |
3.3.4 不同颜料体积浓度对涂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力学性能 |
3.4.2 防腐性能 |
3.4.3 电化学阻抗谱-腐蚀动力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腐保温一体化涂料的工程模拟试验 |
4.1 引言 |
4.2 数字化保温试验装置平台建设 |
4.3 工程模拟试验部分 |
4.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2 试验施工方法 |
4.3.3 保温效果测试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1 测试结果 |
4.4.2 测试结果评价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10)防腐涂层填料的功能化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环氧树脂/聚苯硫醚概述 |
1.2.1 特点及应用 |
1.2.2 改性进展 |
1.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1.3.1 金属的腐蚀机理 |
1.3.2 涂层的防腐机理 |
1.4 功能防腐涂层概述 |
1.4.1 自修复防腐涂层 |
1.4.2 生物防污防腐涂层 |
1.4.3 隔热防腐涂层 |
1.4.4 超疏水防腐涂层 |
1.4.5 阻垢防腐涂层 |
1.5 涂料中填料的作用及其表界面问题 |
1.5.1 涂层中填料的作用 |
1.5.2 涂料中表界面问题 |
1.5.3 填料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
1.5.4 多孔填料改性进展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钛基填料表面非均一改性制备阻垢防腐涂层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材料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功能化填料改性分析 |
2.3.2 功能化填料形貌分析 |
2.3.3 功能化填料改性机理分析 |
2.3.4 涂层的电化学阻抗测试 |
2.3.5 涂层的抗盐雾性能测试 |
2.3.6 涂层的阻垢测试 |
2.3.7 涂层的表面粗糙度与润湿性测试 |
2.3.8 涂层防腐与阻垢机理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基填料表面碳化制备长寿命防腐涂层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材料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功能填料分析 |
3.3.2 填料的形貌分析 |
3.3.3 填料的润湿性分析 |
3.3.4 填料的碳化过程分析 |
3.3.5 涂层的摩擦性能测试 |
3.3.6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及机理讨论 |
3.3.7 涂层在苛刻条件下的防护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基填料内外非均一改性制备阻垢防腐涂层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材料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功能化填料改性分析 |
4.3.2 涂层的耐磨性能测试 |
4.3.3 涂层的防腐性能测试 |
4.3.4 涂层的耐水热性能 |
4.3.5 涂层的阻垢测试 |
4.3.6 涂层的防腐阻垢机理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纳米填料改性制备耐温无氟超疏防腐涂层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2.4 材料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层的表面润湿性分析 |
5.3.2 红外分析 |
5.3.3 涂层形貌分析 |
5.3.4 涂层机械性能测试 |
5.3.5 涂层耐温、耐酸碱测试 |
5.3.6 涂层的耐候性能测试 |
5.3.7 极化曲线分析 |
5.3.8 涂层防腐机理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塑料防腐涂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2]石墨烯在复合防腐涂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爽,张双红,杨波,郭华超,李悦,文芳. 中国塑料, 2018(12)
- [3]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重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5]功能尼龙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 史青. 扬州大学, 2019(02)
- [6]石油炼化管道防腐保温隔热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7]换热器腐蚀与防护的现状与展望分析[J]. 苏凯,王勇.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4(04)
- [8]防腐保温一体化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齐玉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2018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10]防腐涂层填料的功能化改性及性能研究[D]. 王池嘉.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