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

收回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

一、回收一定比例间接成本(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1)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安全环保政策的日趋严厉以及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我国染料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成本控制贯穿于行业中每个企业的整体经营过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结合染料行业的特点,以及传统成本法所暴露出的间接费用分配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准确的反映成本等弊端,把作业成本法引入到成本控制体系中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尝试。本文以J染料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司数据资料,采用作业成本法这一理论方法对J公司成本控制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J公司目前的成本控制现状,揭示并总结其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该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运用作业成本法对J公司进行了成本核算,结合数据结果对J公司进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的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最后,提出了J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方案实施的保障。论文研究有以下发现:(1)运用作业成本法在J公司设计了作业成本计算方案和作业成本控制体系,改善了J公司的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在J公司具有适用性。(2)作业成本法对J公司成本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结果相比更加准确,有效解决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单一方式分配间接费用造成成本信息失真的弊端。(3)作业成本控制在J公司中具体应用,在产品定价方面,可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使产品定价策略更加实用和科学。在产品盈利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空间调整产品报价,提高J公司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王静[2](2021)在《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调频调峰经济效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要求加快建设低碳能源体系。优先发展以风、光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其出力具有随机性,导致电网调频调峰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国家采取了改造燃煤机组、建设水电燃气以及储能等举措以改善电源侧调节的灵活性,其中,兼具快速功率调节和充分供蓄能力的储能系统成为缓解电网调频调峰压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未能合理量化电源侧储能参与调频调峰等间接效益,以致其经济收益分配不均,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利益要求,阻碍了储能的商业化进展。由此,本研究提出一种量化电源侧储能多种潜在效益的方法,对其参与调频调峰项目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电源侧储能辅助火电单元参与调频调峰辅助服务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建模,主要包括投资成本、运行和维护成本、故障损失成本以及退役处置成本等,为后续研究电源侧储能参与调频调峰的经济效益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针对电源侧储能辅助机组参与调频调峰的一系列潜在收益,重点量化以转子疲劳损耗理论为基础的等效间接收益,构建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调频调峰经济效益模型以及储能电池回收收益模型。最后,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投资收益率等典型指标,提出一种电源侧储能辅助火电单元参与调频调峰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所提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为未来电源侧安装储能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起阳[3](2021)在《CCUS技术水耗研究及其应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应用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可以有效控制全球温升,但二氧化碳的捕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资源,对当地造成一定的资本和水资源压力。本文通过对不同燃烧后碳捕集技术、直接空气捕集技术的建模,以及胺捕集技术新型吸收剂的测试、变湿再生技术工业示范装置的测试,得到并分析了不同CCUS技术的成本、水耗相关参数,并引入了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基于IECM对胺捕集、膜分离、变压再生(PSA)、变温再生(TSA)四种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膜分离技术与PSA技术的水耗较低,胺捕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的减排成本较低。通过对新型吸收剂的测试和冷却工艺优化,并进一步代入IECM模型,结果显示在工业应用的场景下,采用新型MDEA/PZ吸收剂的减排成本相较于MEA降低24%,水耗增量相对较低36%。基于乌鲁木齐、榆林、天津、上海和福州五个具有不同水资源丰裕度城市的气候条件、当地水资源供给、利用情况,分析认为榆林地区对于碳捕集技术应用的敏感性较高,较高的地区用水的集约度会增加碳捕集技术应用的敏感性。对于除榆林外的其他城市,选用膜分离技术或胺捕集技术对当地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通过对高温碱液技术、固体胺吸附技术两种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建模,及变湿再生技术工业示范装置的测试分析,得到运行阶段的碳捕集成本约22.2-161.5$/t CO2、水耗约1.7-109.3t H2O/t CO2。水耗约较高的吸收(附)过程降压将显着增加捕集过程的能耗。

李黎明[4](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研究表明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段燕青[5](2021)在《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立足我国“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开发面向未来“低碳”发展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符合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富营养化的日益突出促使污水处理厂氮、磷出水标准不断提升,而反硝化碳源不足是制约脱氮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慢速颗粒性碳源(Xs)因水解速率低难以被反硝化菌高效利用;部分Xs进入经碳氧化途径流失,伴随额外曝气能耗,产生剩余污泥(WAS)。WAS厌氧发酵产生挥发酸(VFAs)是补充反硝化碳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因较低的碳氮比及有机物被胞外聚合物包裹的限制,污泥碳源水解效率低,碳源转化率有待提升。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效率提升方案,通过微筛截留优化回收Xs,降低其碳氧化流失及相应曝气能耗;进而利用截留碳源(FSF)调质WAS厌氧发酵,提升污泥碳源转化率;以低能耗、低环境影响为目标,实现了污水/污泥中反硝化碳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污水处理厂缓解当下经济和环境压力、迎合未来“低碳”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1)剖析了不同孔径筛网过滤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可通过微筛截留回收的颗粒碳源的阈值;基于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污水碳源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中的分配利用特性,估算了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和能耗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孔径为100~150μm的微筛,将碳源截留量在30%以内,对反硝化效率的影响可控制在5%以下;在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筛网孔径131μm、截留时间40 min、过流通量105.0 L/(m2·h)),反硝化效率因碳源结构的优化提升了3.2%,Xs的碳氧化损失下降了6.4%;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污水碳源经优化微筛截留,A2O工艺可降低约16.1%的曝气能耗和27.9%的污泥产量,且污泥活性有所提升,悬浮性无机固体(ISS)降低50.3%。(2)研究了FSF厌氧发酵产酸性能,剖析了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互作机制;考察了碱预处理对FSF水解产酸效能的提升及对生物质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FSF的VFAs产率峰值高达525.8 mg/g VSS,是WAS的4.2倍。FSF中多糖和蛋白质溶出率较WAS分别高2.78倍和1.56倍。FSF中特有的纤维素水解菌属Paraclostridium相对丰度达6.94%。调节初始p H值为9.5,VFAs产率较对照组提升了1.5倍。碱发酵使纤维素非晶区和结晶区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生物质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经碱预处理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至14.6%。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揭示了种间及环境因子之间的互生互作关系。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FSF发酵的VFAs产量为230.8kg/d,碱预处理可提高5%的VFAs产量,但反硝化碳源需求仍显不足。(3)针对碳氮不平衡限制WAS厌氧发酵碳源转化的瓶颈,考察了FSF与WAS在不同VSS投加比(F/W-1:6、2:3:、3:2)下,FSF调质对WAS产酸效能的提升效能。结果表明,F/W-2:3的产酸效能最高,VFAs产量达432 mg/g VSS,是WAS单独发酵的3.5倍。FSF中纤维素发酵丁酸累积,WAS中蛋白质水解促进了戊酸的累积。共发酵显着促进了WA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F/W-2:3中s COD溶出率提高了40.8%。微生物群落结构及CCA分析结果表明,F/W-2:3中水解、产酸功能菌群丰度最高,且WAS与FSF分别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和纤维素降解菌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4)构建了碳源供给效率模型,研究了碳氧化损耗率和产酸转化率等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碳源供给效率,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新方案相对于传统A2O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碳氧化率降低1%或VFAs转化率提高2%,碳源供给率可相应增加1%。微筛截留使Xs减少15.1%,生物污泥产量降低40.3%,但碳源供给量降低12.3%;FSF单独发酵可补充5.9%的碳源损失,碱预处理提高2.9%,共发酵可抵偿13.5%,且使总能耗降低24.0%;共发酵后,反硝化碳源结构得到显着优化,SA/COD高达0.5。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显示,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可使生态毒性、初级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潜值分别降低21.9%、4.4%和3.5%。

王波[6](2021)在《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CO2排放大国,CO2减排压力巨大,构建成本低、能耗少和环境风险小的CO2减排技术体系,是解决我国CO2排放问题的重大战略需求。利用富含钙、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化固定CO2是一种双赢的方案,不仅可以实现CO2减排,而且能够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标,对于建立具有我国工业特色的CO2减排技术现实意义重大。本论文针对我国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产生的脱硫石膏(CaSO4·2H2O,~95%)大量堆存、无法有效利用且环境危害较大的现状,提出了氨介质体系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碳酸钙(Ca CO3)的新思路,开展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可行性、CaSO4·2H2O-NH3-CO2-H2O气液固三相矿化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机制、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机制、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 CO3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分析纯CaSO4·2H2O作为脱硫石膏的模型矿物,开展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型Ca CO3的可行性研究。计算了氨介质下CaSO4·2H2O矿化CO2的反应热力学参数。研究了NH4+/Ca2+摩尔比、CO2流速、固液比和搅拌方式(磁力搅拌和超声波探针振动)对矿化反应过程和矿化产物的影响,优化了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NH4+/Ca2+摩尔比2.4、CO2流速200m L/min、固液比10 wt%和反应时间60 min的最佳条件下,矿化产物是均一球霰石型Ca CO3。CaSO4·2H2O的转化率随着NH4+/Ca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当NH4+/Ca2+摩尔比为2.4时,CaSO4·2H2O的转化率约为98%。CO2流速和固液比几乎不影响矿化产物球霰石的晶型和形貌。超声波探针振动并不改变矿化产物的晶型(球霰石),但是显着影响球霰石的形貌。磁力搅拌条件下,球霰石的平均粒径约为10μm,超声波探针条件下,球霰石的平均粒径约为3μm。球霰石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其在水溶液中稳定2 h后逐渐转变成方解石,同时球霰石在400°C以下可以稳定存在。(2)开展了CaSO4·2H2O-NH3-CO2-H2O气液固三相矿化反应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磁力搅拌体系中体系的p H先降低后趋于稳定。体系的SO42-浓度呈现先逐渐增加至最大值后保持不变的趋势,其浓度达到最大值时需要20 min。CaSO4·2H2O的转化率随矿化反应时间先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反应20 min后转化率可达到98%。在球霰石的生长过程中,反应5 min后生成了球形的球霰石,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逐渐堆积生长成较大的类球形颗粒。超声波探针振动体系p H的变化虽然略快于磁力搅拌体系p H的变化,但是体系SO42-达到最大值时需要30min。超声波振幅显着影响CaSO4·2H2O的转化率,在50%的振幅下,CaSO4·2H2O几乎完全转化成球霰石,转化率约为98%。在超声波条件下,反应5 min后生成了球形的球霰石,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球霰石逐渐变成无规则的颗粒,最后堆积生长成较大的无规则的颗粒。CaSO4·2H2O矿化CO2制备球霰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阶段促使生成球霰石的因素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低Ca2+/CO32-比例有助于生成球霰石,在第二阶段中,低Ca2+/CO32-与较高浓度SO42-的协同作用导致生成球霰石,在第三阶段中,高浓度的SO42-有助于生成球霰石。(3)研究了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的脱硫石膏为菱形块状晶体,主要物相是CaSO4·2H2O,杂质成分为白云母和白云石,纯度约为97.4%。电子探针(EPMA)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中有钙、氧、硫、硅、铝、铁、钾、和镁八种主要元素。脱硫石膏矿化CO2的产物是球霰石(~60%)和方解石(~40%)的混合晶型,但是相同条件下分析纯CaSO4·2H2O矿化CO2的产物是均一球霰石。研究发现,当白云母加入CaSO4·2H2O矿化CO2反应体系后,矿化产物只有球霰石,说明白云母不影响球霰石的生长。然而,当白云石加入CaSO4·2H2O矿化CO2反应体系后,矿化产物是球霰石和方解石的混合物,且方解石的含量随着白云石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白云石含量为1.0 wt%时,方解石的含量达到了最大值(~27%)。研究表明,白云石颗粒的亲水性和表面负电荷是诱导CaSO4·2H2O矿化CO2生成方解石的重要因素。(4)开展了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 CO3的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钠可以抑制球霰石的生成,聚丙烯酸钠由于延长了Ca CO3结晶的诱导期导致反应在60 min内不能完全进行。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中的羧酸基团与NH4OH发生酸碱反应,导致NH4OH不足,造成脱硫石膏不能完全转化。甘氨酸能够显着提高脱硫石膏矿化CO2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且球霰石的含量随着甘氨酸浓度的增加先增加至最大值后保持不变,在20 wt%的甘氨酸条件下,矿化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达到最大值约为97%。研究发现,中间体甘氨酸钙的生成和甘氨酸的吸附作用对球霰石的生长扮演重要作用。

邢霞[7](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余雪扬[8](2021)在《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在一起,从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渐进的制度演化过程。西奥多·舒尔茨(1968)曾说,货币即制度。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产品或服务让渡,伴随着这种让渡的是同等数量价值的反方向转移。无论货币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都是天然承载这种价值转移的载体。从原始的物物交换、简单的商品经济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与之相伴。货币的本质内涵是一种权利,即获得社会普遍接受的未来价值索取权,历经千年延续下来,一以贯之未曾改变。期间,生产力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技术迭代推动货币从实物、金属、纸币向电子货币形态演变,以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消费者福利。从货币及其延伸形态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看,每一次技术革命背后都蕴含着货币形态变革的现实。21世纪后,互联网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数字化、社会生活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金融科技等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货币形态及其流通模式也日趋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出一种新形态的货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引发巨大关注,构成对传统货币流通与经济规则的重塑与革新。作为其中重要类别的法定数字货币将构建新的货币前景,同时也使得传统货币理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语”,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和解释逻辑。从法经济学角度,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法律授权中央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基于密码学技术、完全依赖数字信息形态存储和支付交易、具有加密货币形式和功能、在发行国内普遍使用和具有法偿力的法定支付工具和价值凭证。科斯(1937,1960)交易费用与制度安排内在关系的理论表明,在给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人们创生或选择某种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一些市场制度的出现和改变。货币体系同样如此。理想的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诸多特性。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后,将与现行货币体系中的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相互竞争、动态博弈。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诸多特点与功能,将有效改进信用现钞的缺陷,又能够兼具电子货币的优点,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价值效用。因此,法定数字货币的整体竞争绩效将强于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能够有效提升货币体系的安全与效率。尽管信用现钞、电子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名义价值相等,但是法定数字货币竞争优势强,将使其在社会公众认可中的实际价值更高,接受度及使用率也将更高,有较大概率成为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随着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以及流通范围的扩大,法定数字货币对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的价值改进势必在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货币政策实施以及支付体系运行方面产生影响,带来效益。首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将改变当前货币体系结构,使得信用现钞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二元货币结构中增加法定数字货币形成三元货币结构。当前的货币流通运行中除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这种电子形式的法定货币外,绝大多数是存款货币、预付货币这些电子货币,这削弱了法定货币的地位,减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及流通势必替代部分电子货币,从而能够减轻电子货币对信用现钞的替代效应。同时,法定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可控可追踪的,这样可以提升中央银行对整体货币体系的控制力。其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货币政策实施。在社会全面流通而非封闭场景下,法定数字货币可测性、可追踪性、可控性强,其发行与流通可以使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基础更为扎实,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更加精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有助于提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改善我国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不畅的状况。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酌情对法定数字货币钱包收取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优化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以及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困境。最后,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完善支付体系运行。由于信用现钞支付功能不足,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由私人部门提供补充的支付服务,但同时造成社会支付链条不断延长,部分支付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后,中央银行可以摒弃“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中央银行给以价值担保”的传统模式。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的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等技术特点,使得任何支付行为均可以被追踪,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增加支付透明度,增强监管穿透性,也能够减轻中央银行监管负担以及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在支付主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信用级别上高于电子货币,同时还是密码货币,安全性上更好。在跨境支付方面,信用现钞的印制、发行、携带、调运、存储事无巨细,纷繁复杂,不适合跨境支付,已经长期妨碍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将丰富和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法定数字货币面临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他更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因其具有与信用现钞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带来行为主体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产生传统法定货币所没有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既有的法律制度下,才能对特定的可转移产权做出是否构成货币的判断,法定数字货币要履行法定货币职能需要货币法授权与规定。按照制度安排的供需理论分析框架,考察我国现行货币制度规则供给状况,尚且不能完全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一是现行货币发行规则无法完全适用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调拨、清点、核对、流通及销毁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原先信用现钞发行、调拨、清分、销毁、回笼等以地域、实体库为载体的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再适用。二是现行货币运行规则未包含法定货币互换的内容。法定数字货币一旦发行,我国法定货币体系中将出现多种类型的法定货币,势必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这是传统货币制度没有也无法提前规定的。三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中央银行与持币人直接联系的规范。持币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价值转移效果需要由中央银行最终确认,持币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等需要登记及管理在中央银行系统中,这均将直接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内容。四是现行货币制度未包含可控匿名的规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性有助于查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但如何界定有权机关的权力边界,这需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并做好持币人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之间的利益平衡。围绕着法定数字货币治理的诸多方面,现行货币制度对法定数字货币的不适宜之处不仅以上这些,缺乏适宜的制度规则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创新的重大障碍。法定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技术升级,而是深刻的政策与法律问题,亟待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内运作,亟待补充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则供给。对于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关系,就好比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绳索论”,每一截新的绳索与前一截可能并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着,构成一种“家族相似”性。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也是如此,应当以一种历史与当下联系的发展思维加以对待。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架构,提出以下制度供给思路和立法模式建议。首先,需要将法定数字货币纳入人民币范畴,明确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从法律上赋予法定数字货币强制法偿性,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起点。其次,从五个方面提出制度供给的具体思路,即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基本架构和制度规则,完善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中支付结算体系规范,创新法定数字货币洗钱和违法犯罪预防和查证体系,完善法定数字货币信息安全保护规则,创新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规则。第三,短期内,建议先单独将可能涉及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修改,或者进行扩大解释,将法定数字货币涵盖其中,尽量满足短期内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及运行的规则需要。长期来看,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货币基本法来做好顶层设计的原则性立法,明确法定货币与代币票券的具体含义与具体效力;将信用现钞与法定数字货币一同纳入货币基本法规制范围内,统一明确法定货币的基本制度规则;做好与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货币条款衔接与互动的原则性规定,减少法律冲突。在货币基本法下再由其下位规则予以阐释和具化,逐步建立以货币基本法为统领,“由上而下、上略下详”,体系完备的货币制度规范体系。在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的整体架构下,首要的是进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的制度构建,主要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和流通管理机制,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一是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制度架构。在赞同间接发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四点发行目标、五项发行原则,确立双层货币发行架构,即根据现行人民币管理原则,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来完成,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利用现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投放和回收。这样,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投放与回笼即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账户或用户端的数字钱包、中央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银行库,这三个关键元素之间转移与交互的过程,也是法定数字货币的产生、流动、清点核对及消亡的过程。二是明确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机制。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流通环境建设中,需要建立法定数字货币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并存的二元账户体系,开发商业银行内部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满足数字货币钱包开立及维护、数字货币钱包与银行存款账户绑定及维护、数字货币账户存取现金、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等各类功能。此时货币体系存在两种法定货币,货币的运行与流通也会相应地分隔为“信用现钞流通体系”、信用现钞的映射--“电子货币流通体系”和“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明确了三类流通体系的货币转换规则。同时,要完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等流通配套管理制度。三是配置发行和运行中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将产生与信用现钞不同的直接的法律关系。社会公众的法定数字货币权利,也将在普通法定货币权利基础上具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货币选择权、货币兑换权、支付确认权和赔偿请求权上。如此以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义务与信用现钞情景下的权利义务既有一定的重叠也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具体配置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权利结构和义务结构。总之,从技术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日新月异;从法律和经济层面上看,法定数字货币还十分年轻。法定数字货币研究与实践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之中,现阶段,必须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才能构建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简明高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定数字货币制度规则体系。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他是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新生事物,谁都难以预计他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强[9](2021)在《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物质基础,我国已经将提升资源综合水平,实现生态环保发展,形成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论断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建设开启了新命题。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逐步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固有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探索符合我国未来方向的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资源高效利用,形成循环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本身带来有益影响,即带来了正外部影响。当正外部影响存在时,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就会受到干扰,从而不能使供给达到最优水平。就资源利用而言,表现为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意愿不强,需要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市场参与主体加以补贴。相较于其他工具而言,税收以其覆盖面广,调节作用强,成为各国调节各市场参与主体行为,进行利益再分配的首要选择,因而,税收政策工具是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最常用,也是最便于实施的优选工具。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已有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成果重新做了梳理和归纳,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其次立足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梳理,结合山东省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对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税收政策的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体系化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实地调研和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将资源的利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融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全流程中,拓展了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视野。并从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改革相关税种、完善税收政策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为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方面税收政策的完善思路提出了一些方向建议,为后续税收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孟文亮[10](2021)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工艺建模、分析与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C1资源,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转化为碳基化学品对于温室气体的减排、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一种碳基化学品,甲醇既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载体,也是一种大宗化学品和可替代燃料,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合成甲醇契合“甲醇经济”的概念,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本文选取了直接法和间接法工艺两种典型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工艺为案例研究,建立工艺关键单元以及整体工艺的基础分析模型,对两种工艺进行热集成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法工艺和间接法工艺碳元素有效利用率分别为96.50%和99.10%。间接法比直接法单位产品工艺热负荷低约53.89%。直接法和间接法工艺的FCI分别为806.02 CNY/t MeOH/y和1518.38 CNY/t MeOH/y,两种工艺产品成本分别为5201.30 CNY/t MeOH和5309.23 CNY/t MeOH。通过进一步调查电价和甲醇成本的关系发现,当电价降低至0.1 CNY/kwh时,直接法工艺和间接法工艺产品成本分别为1552.20 CNY/t MeOH和1618.18 CNY/t MeOH。针对五塔多效甲醇精馏工艺低品位余热未有效利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热泵耦合多效甲醇节能新工艺,该工艺集热泵精馏与多效精馏的优点于一身。基于新工艺的全流程模拟数据,利用夹点技术对热泵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采用能耗、效能系数(COP)和年总成本(TAC)等指标对新工艺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热泵耦合多效甲醇精馏新工艺中热泵设置合理,冷负荷为24.7 MW,再沸器总热负荷为22.25 MW,COP为22.5,相比五塔多效精馏工艺,冷负荷、热负荷以及TAC分别降低33.76%、32.64%和26.97%。热泵耦合多效甲醇精馏新工艺节能效果显着。针对煤制甲醇过程采用CCS工艺捕集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本研究提出了绿氢集成煤制甲醇过程,基于关键单元的建模参数和全流程的模拟结果,对绿氢集成煤制甲醇过程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集成工艺共计生成517.01 t/h纯度为99.9 wt.%甲醇产品,比煤制甲醇工艺甲醇产量高124.67%。集成工艺能效为51.90%,而煤制甲醇工艺能效为46.96%。集成工艺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制甲醇工艺二氧化碳排放量低85.64%。集成工艺产品成本比煤制甲醇工艺产品成本低23.95%,集成工艺投资回收期为2.8年,而煤制甲醇投资回收期为7.2年。集成工艺旨在提供一种可行的低碳和清洁利用煤炭资源的途径。

二、回收一定比例间接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收一定比例间接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作业成本法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作业成本法理论
        2.1.1 作业成本法概念
        2.1.2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2.1.3 作业成本法计算步骤
        2.1.4 作业成本法适用条件
    2.2 成本控制理论
        2.2.1 成本控制概念
        2.2.2 成本控制策略
        2.2.3 成本控制程序
    2.3 作业成本控制理论
        2.3.1 作业成本控制基本原理
        2.3.2 标准作业成本控制理论
第三章 J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J公司概况
        3.1.1 公司基本情况
        3.1.2 公司生产特点和优势
        3.1.3 公司经营情况
    3.2 J公司成本构成及成本控制
        3.2.1 J公司成本构成
        3.2.2 J公司成本控制体系
    3.3 J公司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J公司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3.3.2 形成原因
    3.4 J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4.1 必要性分析
        3.4.2 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J公司成本计算
    4.1 J公司整体工艺流程分析
    4.2 J公司作业成本法设计流程和环节
        4.2.1 确认各项作业及划分作业中心
        4.2.2 将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
        4.2.3 选择作业动因
        4.2.4 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
        4.2.5 计算作业成本并汇总产品成本
    4.3 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4.4 传统成本法下产品成本计算
    4.5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比较
第五章 J公司作业成本控制方案及保障措施
    5.1 J公司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实施思路及原则
        5.1.1 基本思路
        5.1.2 基本原则
        5.1.3 准备工作
    5.2 J公司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的具体步骤
        5.2.1 制定标准成本
        5.2.2 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及原因分析
        5.2.3 J公司应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
    5.3 作业成本控制在J公司的应用
        5.3.1 基于作业成本的产品定价
        5.3.2 基于作业成本的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5.4 J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5.4.1 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5.4.2 建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5.4.3 实现信息化管理
        5.4.4 提高员工素质能力
        5.4.5 考核制度的重视与完善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调频调峰经济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1.2.2 储能参与调频调峰技术研究现状
        1.2.3 储能参与调频调峰效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源侧储能辅助参与调频调峰全寿命周期成本建模
    2.1 引言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论研究
    2.3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2.4 电源侧储能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参与调频调峰经济效益建模
    3.1 引言
    3.2 电源侧储能参与调频辅助服务经济效益建模
        3.2.1 调频经济效益分析
        3.2.2 调频经济效益模型
    3.3 电源侧储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经济效益建模
        3.3.1 调峰经济效益分析
        3.3.2 调峰经济效益模型
    3.4 电源侧储能电池回收收益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参与调频调峰效益评价
    4.1 引言
    4.2 电源侧储能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 算例分析
        4.3.1 基础数据
        4.3.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4.3.3 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
        4.3.4 储能容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CCUS技术水耗研究及其应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及背景意义
        1.1.1 CO_2 排放与气候变化
        1.1.2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1.1.3 碳捕集技术的水资源约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CUS技术研究现状
        1.2.2 燃烧后碳捕集技术及其水耗研究现状
        1.2.3 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及其水耗研究现状
        1.2.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水耗模型
    2.1 无碳捕集基础燃煤电厂水耗模型
    2.2 胺捕集系统水耗模型
        2.2.1 过程描述
        2.2.2 物质能量平衡
        2.2.3 成本模型
        2.2.4 二氧化碳减排成本
    2.3 膜分离技术水耗模型
        2.3.1 过程描述
        2.3.2 物质能量平衡
        2.3.3 成本模型
    2.4 变温再生(TSA)技术水耗模型
        2.4.1 过程描述
        2.4.2 物质能量平衡
        2.4.3 成本模型
    2.5 变压再生(PSA)技术水耗模型
        2.5.1 过程描述
        2.5.2 物质能量平衡
        2.5.3 成本模型
    2.6 冷却系统水耗模型
        2.6.1 湿式冷却塔
        2.6.2 干式冷却系统
        2.6.3 混合冷却系统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约束下燃烧后碳捕集系统应用潜力分析
    3.1 参数设定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碳捕集技术水耗对比分析
        3.2.2 不同气候条件下水耗对比分析
        3.2.3 敏感性分析
    3.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3.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3.3.2 CCUS技术应用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胺捕集系统冷却工艺水耗实验优化分析
    4.1 实验平台介绍
        4.1.1 工艺流程
        4.1.2 实验系统主要部件
    4.2 测试流程
        4.2.1 配液
        4.2.2 冷态循环
        4.2.3 热态启动
        4.2.4 工况调整
    4.3 测试方法与参数计算
        4.3.1 胺溶液浓度检测
        4.3.2 胺溶液二氧化碳负荷测定
        4.3.3 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率计算
        4.3.4 再生能耗计算
    4.4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4.4.1 贫液流量优化测试
        4.4.2 冷却工艺优化测试
        4.4.3 冷却系统综合优化测试
    4.5 电厂整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水耗分析
    5.1 高温碱液技术水耗分析
        5.1.1 模型介绍
        5.1.2 结果分析
    5.2 固体胺吸附技术水耗分析
        5.2.1 模型介绍
        5.2.2 结果分析
    5.3 变湿再生技术水耗分析
        5.3.1 高分压变湿再生工艺
        5.3.2 低分压变湿再生工艺
    5.4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和环境压力限制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
        1.1.2 碳源不足制约城镇污水脱氮效能提升
        1.1.3 开发污水/污泥碳源符合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需求
    1.2 城镇污水碳源分配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1.2.1 城镇污水的碳源组成
        1.2.2 污水碳源的分配利用特性
    1.3 碳源反硝化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1.3.1 污水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3.2 常用外加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3.3 污泥发酵液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1.4 碳源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基于物理沉降的碳源开发技术
        1.4.2 基于化学强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1.4.3 基于生物转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1.4.4 微筛截留工艺的研究进展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1.5.2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用水及剩余污泥性质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设计
        2.2.1 污水碳源组成及分配利用特性研究
        2.2.2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2.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2.2.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常规分析指标及测试方法
        2.3.2 其他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2.3.3 市政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2.3.4 污水碳源的硝酸盐利用特性分析
        2.3.5 水解-产酸动力学
        2.3.6 高通量测序及群落结构分析
        2.3.7 其他指标计算
第3章 污水碳源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能分析
    3.1 引言
    3.2 污水碳源组成及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3.2.1 城镇污水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3.2.2 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3.2.3 污水碳源在A~2O工艺中的分配和利用特性分析
    3.3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3.3.1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
        3.3.2 优化微筛截留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
    3.4 颗粒碳源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及能耗分析
        3.4.1 基本假设及估算依据
        3.4.2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物料平衡的影响
        3.4.3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能耗变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分析
        4.2.1 截留碳源的产酸特性
        4.2.2 截留碳源的水解特性
        4.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3 初始碱调节对截留碳源产酸效能的提升效果
        4.3.1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产酸效能
        4.3.2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水解及产甲烷特性
        4.3.3 碱性发酵对截留碳源特性的影响
        4.3.4 截留碳源碱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4.4.1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物料平衡
        4.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能耗估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水解产酸效果分析
        5.2.1 共发酵对产酸效果及挥发酸组分变化的影响
        5.2.2 共发酵对多糖蛋白水解效率的影响
        5.2.3 共发酵产酸过程中甲烷累积量及p H变化
    5.3 共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5.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菌群
        5.3.3 功能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
    5.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5.4.1 共发酵系统的物料平衡
        5.4.2 共发酵系统的能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碳源供给效率及生命周期评价
    6.1 引言
    6.2 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6.2.1 碳源供给效率模型构建及参数分析
        6.2.2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6.2.3 不同污水/污泥处理方案适用模式分析
    6.3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6.3.1 生命周期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6.3.2 污水/污泥处理阶段的清单分析
        6.3.3 生命周期结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CO_2 矿化技术进展
        1.2.1 原位矿化
        1.2.2 非原位矿化
    1.3 碱性固体废弃物矿化CO_2技术进展
        1.3.1 钢渣
        1.3.2 废水泥
        1.3.3 矿冶废弃物
        1.3.4 废弃灰渣
        1.3.5 碱性造纸厂废弃物
        1.3.6 磷石膏
        1.3.7 钛石膏
    1.4 脱硫石膏矿化CO_2技术进展
        1.4.1 脱硫石膏直接湿法矿化CO_2
        1.4.2 脱硫石膏间接湿法矿化CO_2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SO_4?2H_2O矿化CO_2制备球霰石型CaCO_3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矿化反应热力学分析方法
        2.2.3 球霰石的制备
        2.2.4 CaSO_4?2H_2O转化率计算
        2.2.5 球霰石稳定性实验
        2.2.6 球霰石和方解石含量计算
        2.2.7 分析方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介质下CaSO_4?2H_2O矿化反应热力学及过程分析
        2.3.2 球霰石制备条件优化
        2.3.3 球霰石的稳定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SO_4?2H_2O矿化CO_2反应体系中球霰石生长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力搅拌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
        3.3.2 超声波探针振动体系中球霰石的生长过程
        3.3.3 球霰石生长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质对脱硫石膏矿化CO_2生成球霰石型CaCO_3的影响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4.2.2 实验仪器
        4.2.3 脱硫石膏矿化CO_2反应流程
        4.2.4 杂质影响实验
        4.2.5 球霰石的稳定性实验
        4.2.6 分析方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硫石膏物相、形貌和组成分析
        4.3.2 矿化产物分析
        4.3.3 白云母对矿化过程中球霰石形成机制的影响
        4.3.4 白云石对矿化过程中球霰石形成机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型控制剂调控脱硫石膏矿化CO_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_3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型控制剂的筛选
        5.3.2 甘氨酸对脱硫石膏矿化CO_2生成球霰石的影响
        5.3.3 球霰石形成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名词辨析和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诸“货币”形态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影响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规制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三、主要创新
第二章 货币本质和货币形态演进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主要理论
        一、货币的内涵和本质理论
        二、货币的职能和理论发展
        三、货币的社会和法律属性
    第二节 货币形态演进及其规律
        一、货币形态演化进程和经济特征
        二、货币形态演化的经济科技基础
        三、货币形态演化的法经济学规律
    第三节 新科技与数字货币发展
        一、数字货币产生的经济科技基础
        二、货币数字化和数字货币的产生
        三、数字货币基本特征和价值改进
第三章 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理论和逻辑基础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及其基本理论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内涵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属性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法经济特征
        四、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新挑战
    第二节 数字形式“货币”的差异比较
        一、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
        二、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
        三、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的绩效和价值
        一、货币竞争模式及其基本特点
        二、现行货币竞争的绩效与不足
        三、法定数字货币价值功能改进
第四章 国内外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国外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推进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政策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节 国际组织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取向和监管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政策和取向
        三、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观点
    第三节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开发
        一、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和政策取向
        二、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开发实践
        三、法定数字货币科技和金融路径
第五章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机制的影响和效益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机制的影响
        一、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的变化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控制的提升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理论及其实践
        二、法定数字货币对调控机制的优化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传导机制的改进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支付体系及其运营模式
        二、我国支付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三、法定数字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完善
第六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需求和供给
        一、现行法定货币的制度规则及评析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需求和创新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制度供给和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供给思路
        二、法定数字货币的立法模式选择
第七章 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制度构建
    第一节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制度架构
        一、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经济目标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
        三、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机制
    第二节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管理
        一、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体系和基础
        二、法定数字货币运行与流通机制
        三、法定数字货币流通的配套制度
    第三节 法定数字货币权责义务及配置
        一、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权责配置
        三、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权责分配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综合利用
        2.1.2 循环经济
        2.1.3 税收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税收中性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现行税收政策
    3.1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3.1.1 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3.1.2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3.1.3 综合利用效益显着增长
    3.2 我国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
        3.2.1 增值税政策
        3.2.2 企业所得税政策
        3.2.3 资源税和消费税
    3.3 现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不足
        3.3.1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
        3.3.2 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和力度存在问题
    3.4 小结
第4章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1 B市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4.1.1 B市基本情况
        4.1.2 B市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4.2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落实、实施效果与不足
        4.2.1 B市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举措
        4.2.2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效果
        4.2.3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4.3 小结
第5章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5.1.1 丹麦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5.1.2 日本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5.1.3 英国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
    5.2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5.2.1 税收政策体系化
        5.2.2 直接减免与间接减免相结合
        5.2.3 强调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5.3 小结
第6章 完善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建议
    6.1 完善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原则
        6.1.1 税收法定原则
        6.1.2 税收中性原则
        6.1.3 保持税收政策的体系化和稳定性
    6.2 改革相关税收政策
        6.2.1 改革流转税
        6.2.2 改革所得税
        6.2.3 改革其他税种
        6.2.4 加强税收征管
    6.3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配套措施
        6.3.1 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6.3.2 强化各部门协同共治
        6.3.3 调整优化地方绩效考核体系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工艺建模、分析与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工艺研究现状
        1.2.1 直接法工艺
        1.2.2 CAMERE工艺
    1.3 甲醇精馏技术研究现状
        1.3.1 三塔双效精馏工艺
        1.3.2 四塔双效精馏工艺
        1.3.3 热泵辅助精馏工艺
    1.4 耦合CO_2加氢过程的系统集成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2章 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过程模拟分析
    2.1 过程建模
        2.1.1 直接法工艺
        2.1.2 间接法工艺
    2.2 过程热集成
    2.3 经济性能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能耗分析
        2.4.2 碳有效利用率
        2.4.3 经济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热泵耦合多效甲醇精馏节能新工艺模拟分析
    3.1 过程建模
        3.1.1 五塔多效甲醇精馏工艺
        3.1.2 热泵耦合甲醇多效精馏节能工艺
    3.2 夹点技术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能耗分析
        3.3.2 换热网络设计
        3.3.3 COP效能分析
        3.3.4 经济性能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绿氢集成煤制甲醇过程模拟分析
    4.1 过程建模
        4.1.1 煤制甲醇工艺
        4.1.2 绿氢集成煤制甲醇工艺
    4.2 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反应参数优化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能量效率
        4.3.2 二氧化碳排放量
        4.3.3 经济性能分析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四、回收一定比例间接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作业成本法的J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 王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考虑机组降损收益的电源侧储能调频调峰经济效益评价[D]. 王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CCUS技术水耗研究及其应用潜力分析[D]. 陈起阳. 浙江大学, 2021(09)
  • [4]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D]. 段燕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脱硫石膏矿化CO2制备均一球霰石型CaCO3机理研究[D]. 王波. 山西大学, 2021(12)
  • [7]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8]法定数字货币法经济逻辑与制度规则研究[D]. 余雪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D]. 张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工艺建模、分析与系统集成研究[D]. 孟文亮.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收回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