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黎穗临[1](2000)在《广东花生育种主要成效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系谱图形式展示 50年代至 90年代期间广东花生主要育成品种以及有关花生品种的亲缘关系 ,评述广东花生育种的主要成效
黎穗临[2](2000)在《狮头企亲缘花生品种系谱分析》文中指出对 50年代到 90年代来源于广东及外省的 10 8个花生品种 (系 )以系谱图的形式进行系谱分析 ,呈现出一个有狮头企亲缘的花生体系。系谱分析结果表明 ,4 5年来 ,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 ,实质上是农家品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选育出来的花生品种 ,绝大多数带有狮头企亲缘
黎穗临[3](1999)在《广东省花生品种资源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保存花生品种资源4151 个,其中国内823 个,国外3328 个,另有野生资源34个。对许多花生品种资源作了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描述。测定出蛋白质含量30% 以上的有132 个,含油率55% 以上的有216个,油酸/亚油酸比值16 以上的有68 个。抗锈品种734 个,抗叶斑病品种779 个,抗青枯病品种173 个,抗黄曲霉菌侵染品种14 个。抗旱品种15个,耐涝品种13 个,抗倒伏品种25 个。做了抗锈、野生种、系统选育、辐射诱变的遗传分析利用研究。对珍珠豆型花生各种性状间关系作了相关分析。对品种间、类型间、种间作了酶谱分析。创新育种亲本材料55个。广东花生品种资源在省内外利用,促进了花生生产和育种的发展。
黎穗临[4](2003)在《广东花生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的重点是抗旱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到理论指导作用;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
陈永水,陈剑洪,郭陞垚,陈茹艳,王金线[5](2015)在《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发展、成效及完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简要回顾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发展历程,总结花生品种区试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效,以及区域试验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福建省花生品种区试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6](1977)在《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文中提出 “粤油55l”是我所在1968年秋季,用“粤油22号”(“辐狮”ד伏花生”)做母本、“粤油431”(。狮头企”ד伏花生”)做父本,进行有性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良种。目前,在我省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亩,起到显着的增产作用,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一、生产性能 1.高产、稳产“粤油551”在1973-1974年的省区试中,经l6-37个协作单位进行“两春一秋”三造鉴
王丽[7](2012)在《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111个花生品种的蛋白质亚基组成、氨基酸组成等特征成分指纹图谱,建立了氨基酸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分析了花生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与蛋白质凝胶性、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适宜加工凝胶型和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确定了花生的加工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花生加工专用品种品质基础数据库。本研究明确了花生加工特性,建立了花生加工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花生品种品质的科学评价和分类,促进花生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选取我国12个花生主要种植省份的111个花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SDS-PA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花生蛋白质由花生球蛋白(Arachin)和伴花生球蛋白(Conarachin)组成,各品种花生球蛋白亚基组成有差异,双纪2号、粤油14号等26个品种缺失35.5kDa蛋白质亚基;不同花生品种Arachin/Conarachin比值变化范围较大,介于0.87~1.68。氨基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天门冬氨酸(3.07±0.60g/100g花生)、精氨酸(3.14±0.53g/100g花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作物,因此被称为花生中的特征性氨基酸。采用PCA和PLS建立花生氨基酸的近红外预测模型,Asp、Thr、Ser、Glu、Gly、Leu、Arg、Cys等预测模型的R2为0.83~0.96,表明近红外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接近化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分析了花生的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百果重与百仁重(r=0.923),粗脂肪与粗蛋白(r=-0.399),Arachin与Conarachin(r=-0.996),粗脂肪与果形(r=0.661)等在0.05水平上呈显着的关系。花生蛋白质溶解性与凝胶性的硬度、弹性、内聚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的溶解性与凝胶性的硬度(r=-0.687)和内聚力(r=-0.588)分别呈显着的负相关,初步说明蛋白质溶解性好的品种凝胶性较差,反之亦然。采用Minkowski方法建立了花生蛋白质凝胶性的评价方程:凝胶性0.02680.1618硬度0.3781弹性1.1573内聚力,该方程计算结果与硬度、弹性和内聚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41和0.47,该方程预测凝胶性综合值与原始值接近。利用有监督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适宜加工凝胶型和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通过外部验证确定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理论分析)为: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37,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理论分析)为:溶解性=0.770362粗脂肪-0.60393粗蛋白-0.91626总糖-8.32449胱氨酸+3.214817精氨酸-0.21846伴花生球蛋白-1.1688537.5k Da+1.8193423.5k Da+1.01813915.5kDa-0.44476蛋白质提取率+0.207081出仁率+47.67507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820,可以预测未知品种蛋白质溶解性的好坏。为了进一步确定花生的加工适宜性,建立了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和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标准。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花生蛋白质凝胶性综合值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大于1.08的为Ⅰ级(适宜),0.85~1.08为Ⅱ级(基本适宜),小于0.85为Ⅲ级(不适宜)。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的评价标准(理论分析)为:果形为曲棍形、驼峰形、串珠形;粗蛋白大于27.70%、胱氨酸大于0.89%、精氨酸大于3.98%、伴花生球蛋白Ⅰ大于29.35%、粗纤维小于2.53%、甘氨酸小于1.34%、亮氨酸小于1.60%、花生球蛋白/伴花生球蛋白小于1.08%、23.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20.83%。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蛋白质的溶解性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大于86的为Ⅰ级(适宜),68~86为Ⅱ级(基本适宜),小于68为Ⅲ级(不适宜)。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评价标准为(理论分析):精氨酸大于4.40%、23.5kDa蛋白质亚基大于24.00%、出仁率大于74.32%、蛋白质提取率大于85.38%、粗蛋白大于27.58%、15.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5.78%、粗脂肪小于46.95%、伴花生球蛋白Ⅰ小于23.49%、总糖小于5.14%、37.5kDa小于12.65%、胱氨酸小于0.48%。以上两个评价模型中指标数较多,为了加工企业方便、快捷的利用模型选取适宜加工的花生品种,优化以上建立的花生品质评价模型,采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多的问题。得到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为(实际应用):凝胶性=e1.5710.02474*果形0.007009*粗蛋白0.04351*精氨酸-0.005*伴花生球蛋白Ⅰ0.06057*23.5kDa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718。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模型为(实际应用):4溶解性=1.49017*粗蛋白3.3775*胱氨酸0.39096*伴花生球蛋白Ⅰ56.016274*15.5kDa266.7366该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699。依据凝胶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模型(实际应用),采用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合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的评价标准为:果形为曲棍形、驼峰形、串珠形,粗蛋白大于27.42%、精氨酸大于3.70%、伴花生球蛋白Ⅰ大于29.37%、23.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20.80%。采用本标准确定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的花生品种为鲁花11、双纪2号、汴花3号、丰花1号等44个。依据溶解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模型(实际应用),采用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确定各指标权重。依据聚类中心值及实际情况,将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三类,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质评价标准为:粗蛋白大于27.58%、胱氨酸小于0.48%,伴球蛋白Ⅰ小于23.49%、15.5kDa蛋白质亚基小于5.78%。采用本标准确定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的花生品种为豫花9326、白沙1016、豫花15、五彩花生等75个。基于花生品质特性、指纹图谱、花生品质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采用动态网页技术(ASP)构建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建立蛋白用花生加工专用品种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及数据操作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设置用户组及用户,数据库管理模块设定数据字段及数据字典,数据操作模块将花生及其制品的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特征成分指纹图谱及品种适宜性评价模型等相关信息输入数据库;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可以实现一个功能完善的花生加工专用品种品质基础数据库。
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8](1977)在《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文中提出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所广大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批判和排除了刘少奇、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积极地开展花生品种选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选育了一批花生新品种,“粤油551”就是其
庞书煌,周衡菲[9](1994)在《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并就有关花生有性杂交育种的目标、亲本选配、子代的培育和选择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吴兰荣,李正超,邱庆树,苗华荣[10](2002)在《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概况》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我国花生诱变技术应用研究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主要采用6 0 Co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及上述诱变方式与杂交相结合等诱变育种方法选育花生新品种。获省部级成果 1 4项 ,育成花生新品种 3 5个 ,创造优异突变材料 3 0 0多份。同时对花生诱变技术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二、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狮头企亲缘花生品种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狮头企亲缘花生体系 |
2 狮头企亲缘花生体系基础亲本的产生 |
3 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 |
3.1 地方农家品种和杂交种对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 |
3.2 国外引种对狮头企后代的遗传改良及在生产上的成效 |
4 选育种途径 |
4.1 有性杂交 |
4.2 系统选育 |
4.3 辐射诱变 |
4.4 农家品种 |
5 发展前景 |
(3)广东省花生品种资源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收集保存 |
2 研究 |
2.1一般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 |
2.2品质特性 |
2.2.1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2含油率测定 |
2.2.3油酸/亚油酸比值测定 |
2.3抗病性 |
2.3.1锈病 |
2.3.2叶斑 (褐、黑斑) 病 |
2.3.3青枯病 |
2.3.4黄曲霉病 |
2.3.5兼抗、多抗叶部病害 |
2.4抗逆性 |
2.5贮存特性 |
2.6遗传基因研究 |
2.6.1抗锈遗传 |
2.6.2系统选育 |
2.6.3辐射诱变 |
2.6.4亲本选配 |
2.6.5高产选育 |
2.6.6高油与高蛋白的选择 |
2.6.7产量与含油率的关系 |
2.6.8其他性状相关 |
2.6.9酶谱分析 |
2.6.10花生野生种的遗传研究 |
3 创新 |
4 利用 |
4.1广东花生品种资源在本省生产和育种上的利用 |
4.2广东花生品种资源在外省花生生产和育种上的利用 |
(5)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发展、成效及完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历程 |
2福建省花生品种区试工作主要进展和成效 |
2.1促进了福建花生生产和育种的发展 |
2.2区域试验水平不断提升 |
3完善福建省花生区试的主要措施 |
3.1完善设施条件 |
3.2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
3.3做好区试与生产试验的衔接 |
3.4增加区试经费的投入 |
3.5完善区试品种的评价标准 |
3.6提高区域试验的水平和质量 |
3.7加强信息服务 |
(7)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品种资源分布与利用概况 |
1.2 花生品质特性 |
1.2.1 感官品质 |
1.2.2 理化与营养品质 |
1.2.3 加工品质 |
1.3 花生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花生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花生品质评价研究现状 |
1.4 花生加工适宜性及评价标准 |
1.4.1 花生加工适宜性 |
1.4.2 花生加工等级评价标准 |
1.5 指纹图谱 |
1.5.1 电泳指纹图谱 |
1.5.2 近红外指纹图谱 |
1.6 数据库 |
1.7 本课题立题背景及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蛋白用花生特征成分指纹图谱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设备 |
2.2.4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分析 |
2.3.2 氨基酸指纹图谱分析 |
2.3.3 近红外指纹图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设备 |
3.2.4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花生品质特性分析 |
3.3.2 花生蛋白质品质特性分析 |
3.3.3 花生品质相关性分析 |
3.3.4 花生蛋白质品质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花生品质与蛋白质品质关系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设备 |
4.2.4 试验方法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4.3.1 明科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
4.3.2 有监督主成分分析 |
4.3.3 Box-Cox 变换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 |
4.4.2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实际应用) |
4.4.3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理论分析) |
4.4.4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实际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 |
5.2.2 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理论分析) |
5.3.2 适宜加工凝胶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实际应用) |
5.3.3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理论分析) |
5.3.4 适宜加工溶解型蛋白质花生品质评价标准及适宜性分析(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白用花生加工品质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方案 |
6.2.1 数据库管理模块 |
6.2.2 数据操作模块 |
6.3 系统管理 |
6.3.1 用户组管理 |
6.3.2 用户管理 |
6.4 数据库设计 |
6.4.1 数据表设计 |
6.4.2 数据库操作 |
6.4.3 数据字典 |
6.5 数据库操作 |
6.5.1 添加数据库 |
6.5.2 添加字段 |
6.5.3 添加用户组 |
6.5.4 登录用户名及密码设置 |
6.5.5 设定录入界面 |
6.5.6 数据录入 |
6.6 数据库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主要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诱变育种应用研究 |
1.1 60Co诱变 60 |
1.2 激光诱变 |
1.3 化学诱变 |
1.4 诱变与杂交相结合 |
2 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取得的主要成就 |
2.1 育成花生新品种 |
2.2 创造新的花生种质 |
2.3 研究论文及获奖情况 |
3 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展望 |
3.1 花生诱变育种应用研究 |
3.2 花生突变体利用研究 |
3.3 花生诱变机理研究 |
四、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花生育种主要成效评述[J]. 黎穗临.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02)
- [2]狮头企亲缘花生品种系谱分析[J]. 黎穗临. 花生科技, 2000(04)
- [3]广东省花生品种资源研究概述[J]. 黎穗临. 花生科技, 1999(S1)
- [4]广东花生育种研究[J]. 黎穗临. 花生学报, 2003(S1)
- [5]福建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发展、成效及完善措施[J]. 陈永水,陈剑洪,郭陞垚,陈茹艳,王金线.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6)
- [6]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J]. 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 广东农业科学, 1977(04)
- [7]蛋白用花生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D]. 王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选育花生新品种“粤油551”的体会[J]. 广东省农科院经作所. 花生科技, 1977(Z1)
- [9]花生品种“广粤37—2”的选育[J]. 庞书煌,周衡菲. 广西农学报, 1994(04)
- [10]我国花生诱变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概况[J]. 吴兰荣,李正超,邱庆树,苗华荣. 核农学报, 2002(05)
标签:蛋白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