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道德建设的四个关系

论职业道德建设的四个关系

一、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章[1](2007)在《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新农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造就与优良道德传统相衔接、反映时代精神要求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体任务。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就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方法论,基本向度,以及公共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道德建设和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新农村道德建设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适性与先进性、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新农村道德建设应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基本价值向度;以促成乡村道德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为历史向度;以造就新型的“乡风文明”为社会向度。建设以诚信、平等、公正、尊重人权、维护公益为基本价值内涵的公共道德,应着力解决基础、结构和实践问题,应以破除“熟人道德”为切入点,以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正意识为出发点。农村社会职业的分化和多样化,使农村职业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在当前农村社会着力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宜注重规范商业交易行为,提升和优化乡村干部道德;培养农民的职业道德素质,则应以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良心为基本着力点。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也引发了诸多家庭道德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引导农民养成与践行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此,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建设。强化农村党政组织的道德建设功能,重构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更新农村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农村道德评价机制等,是实现新农村道德建设目标的基本路径。

王远贺,戚明哲[2](1997)在《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文中提出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职业道德,与传统意义的职业道德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道德建设遇到了许多绕不开、躲不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职业道德建设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消除权利与义务的分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提

何玉海[3](2008)在《论服务德育》文中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然而,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与教育范式在悄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与“教育全球化”的冲击,德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更是步履维艰。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面对德育困惑,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德育。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教育界在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然而,什么样的德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最大尊重,才能反映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才更为科学有效?“服务德育”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服务德育”,不同于“大德育”,也不是“小德育”。服务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习者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其基础是“教育服务观”。“教育服务观”,即“教育为学习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过程。服务德育实际上就是本真的德育,就是应然的德育!“论服务德育”,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沿着一条严谨的逻辑线路,系统地研究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基于“教育服务观”的德育理论体系——服务德育理论体系: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本质内涵。“服务德育”中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根据组织功能学原理,把学校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看作是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把教育工作者看作“提供教育服务者”(服务者)、“导师”、“帮助者”、“促进者”,而把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接收者”、“学习者”、“顾客”。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以帮助和促进其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学校德育需要树立“教育服务观”,实现观念的转换。一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向“服务组织”的转变;学校产品由“学生”向“教育服务”的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学生角色由“产品”向“顾客”的转变。二是,变更“四个关系”,即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三是,确定“四个责任”,即学校责任为学生服务;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家长责任抚育学生健康均衡成长;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德育是全新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可测量可实现的德育目的。“为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服务德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既可测量又可以实现。“为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社会(包括家长、用人单位、国家等)需要的某种品格服务,让社会满意”,是服务德育的间接目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学生,也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达到直接目的。服务德育目标是可测量可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的质量预先设定的标准或要求”,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直接目标,这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测量且可实现的。“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社会、国家需要的某种人才的品格生成与发展”,这是学校德育的间接目标,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学生,并且由学生来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实现直接目标。服务德育原则是牵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魂。在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德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十大德育原则,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与“促进”作用。学生在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四大德育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遵循这些原则,这本身也是德育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方法是各种方法的适宜优化和有效运用。服务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目的,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时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服务德育的方法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之下,一个由“教育工作者采用的具体德育方法”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构成的德育方法体系。服务德育“有法,但无定法”,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因此,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因境不断调整、持续改进。服务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要适时发掘与有效利用。服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采取适宜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与学生在接受德育服务并生成和发展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客观上须经历的路径或渠道。德育的途径很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往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能奏效,要适时发掘和有效利用才是。服务德育内容是一切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实质性媒介物。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政治态度、世界观、法制意识以及身心健康准则等的实质与意义,服务德育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不同的内容模块构成。服务德育理论是一个体现教师职业服务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教育服务观”为支撑,同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系统的方法”,从教师职业实现过程入手,设计了一个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模型”,并整体建构了服务德育理论体系。总之,服务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服务德育,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以及人格尊严还给了学生,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一句话,服务德育就是本真的德育,应然的德育。

倪豪梅[4](1997)在《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文中指出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倪豪梅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决议》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了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初步...

杨春权[5](2011)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有效执政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新时期,在青藏铁路建设、载人航天、抗震救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国有企业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在关爱职工、节约资源、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方面,起着其他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总体上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环节和很多领域在适应时代、适应企业改革、适应职工队伍思想变化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样也应当适用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而且还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论文将从六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探讨。第一章阐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一般规律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节则重点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和特征、原则和功能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分析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其科学化指向。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和漠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缺乏针对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不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落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不高等。分析了存在上述方面的原因,即:国有企业职工队伍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宣传信息渠道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薄弱环节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发生变化。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目标指向,即科学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履行国有企业崇高责任的需要、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需要以及加快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等。第三章阐释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科学化。认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科学化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理念主要包括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创新企业文化的理念等三个方面。第四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包括基础内容的科学化、在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及以党建科学化推进政治工作科学化。基础内容的科学化主要是理论与现实结合做好政治教育、整体与个体结合做好思想教育、继承与创新结合做好道德教育、灌输与案例结合做好法制教育、疏导与帮扶结合做好心理教育。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结合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结合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要结合企业发生的典型事件。第五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推进方法的科学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进方法的科学化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方法的科学化。在多种手段中主要有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法;注重“心理疏导”,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调查研究的方法;利益激励、榜样示范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改进,能够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第六章论述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科学化,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的科学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化以及人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领导机制的科学化强调要健全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完善调动积极性的全员化机制,要创新职责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机制的科学化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运行机制、要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形成开放顺畅的沟通机制。人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试图将纳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干部培训总体规划、要形成“大政工”的工作局面、要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赵明月[6](2020)在《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培智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日益受到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执行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培智教育教师和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培智学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研究能够丰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深入了解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和发展现状。本研究以道德内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具身德育理论为基础,探讨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教育建议,促进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选取7个城市,9所培智学校,205名培智学校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其中7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4名市级以上师德标兵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应用自编《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访谈提纲》、《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个案研究记录表》,将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忠于职守、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对研究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表现、不同群体表现和个体表现。讨论了教师职业道德构成要素体现培智教育特点、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特殊性、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过程中个体因素的重要性等问题。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良好,具体表现依次为关爱学生最好,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次之;培智学校不同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群体教师,职业道德表现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教龄增长,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表现最好,具有高级职称、本科学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相对较好;关爱学生、个人努力是提高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由此提出教育建议:结合培智学校特点引导教师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大力开展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

黄南珊[7](2008)在《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四个重要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创建、权力运行与权力监督、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强调其相兼相制、互应互律、双向推动、相互促进。重视拓展源头反腐工作领域,着眼于治本,着重于预防和制度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马菊兰[8](2009)在《浅谈煤矿勘察设计行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建设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勘察设计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是勘察设计企业的终身课题,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内涵,针对煤矿勘察设计行业的特点,分析论述了加强煤矿勘察设计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建设途径。从而使煤矿勘察设计企业紧跟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尹南南[9](2017)在《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 ——基于对黄石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知识、技能与道德等方面的专业化提升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变,与之相应,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应走向“专业建设”的道路。本研究探讨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基于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提出专业道德的建设途径。论文的第一章,在借鉴国内外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师德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师道德建设应转向专业化。论文的第二章,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做了理论上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三章,阐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内容和目标,加深了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第四章,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现实表现,意在研究教师视野中师德建设现状,总结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的第五章,主要是在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策的思路如下,首先必须要树立教师专业道德观念,制定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培训,再次构建专业道德的校园文化,最后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本文的调查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道德道德实践顺利进行,包括中小学教师本人及所有教育相关参与者而言,都将是有所禆益的事情。

董杰[10](2013)在《油田企业工程技术职务量化评价体系探析》文中认为职称评审要树立正确导向,做到客观公正,体现公平竞争,不仅依赖于制定的科学的评审标准,更取决于对标准条件的准确掌握。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细化量化职称评价体系;坚持四项原则,平衡四个关系,稳步推进实施职称量化评价工作。由于分类实施,系统推进,职称量化评价体系应用效果显着: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工程技术职务发展导向;二是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工程技术职务评聘标准;三是激发了工程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动力。

二、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1.1.1 “乡风文明”的提出
        1.1.2 “乡风文明”与新农村道德建设
    1.2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2.1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
        1.2.2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
    1.3 研究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1.3.1 国内外研究背景
        1.3.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方法论问题
    2.1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2.1.1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1.2 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目标
        2.1.3 与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2.2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方法论问题
        2.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
        2.2.2 先进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问题
        2.2.3 破立结合、以立为本的问题
第三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向度
    3.1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价值向度
        3.1.1 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定向
        3.1.2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价值诉求
        3.1.3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向度
    3.2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历史向度
        3.2.1 由依赖性道德转向自主性道德
        3.2.2 由封闭性道德转向开放性道德
        3.2.3 由一元道德转向多元道德
    3.3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社会向度
        3.3.1 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3.2 培养文明理性的社会习俗
第四章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
    4.1 公共道德建设:农村公共生活领域拓展的必然要求
        4.1.1 农村公共政治生活的提升
        4.1.2 农村公共经济生活领域的开拓
        4.1.3 农村公共社会交往空间的拓展
        4.1.4 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
    4.2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4.2.1 基础问题
        4.2.2 结构问题
        4.2.3 实践问题
    4.3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
        4.3.1 实现由熟人道德向公民美德转换
        4.3.2 引导农民确立现代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
        4.3.3 规范不动产相邻关系
第五章 新农村职业道德建设
    5.1 农村职业分化与“业态道德”的建构
        5.1.1 农村社会的职业分化
        5.1.2 农村“业态道德”的建构
    5.2 新农村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点
        5.2.1 加强乡村干部“官德”建设
        5.2.2 规范农民交易行为
    5.3 培养农民职业道德素质的着力点
        5.3.1 弘扬敬业精神
        5.3.2 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
        5.3.3 强化职业道德责任感
        5.3.4 培养职业纪律意识
第六章 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
    6.1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道德危机
        6.1.1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
        6.1.2 农村家庭关系变迁引发的道德危机
    6.2 构建和谐家庭: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6.2.1 构建新农村和谐家庭的现实意义
        6.2.2 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
        6.2.3 积极推进农村和谐家庭建设
    6.3 弘扬传统家庭伦理、形塑新农村家庭美德
        6.3.1 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价值的冲突
        6.3.2 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第七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7.1 提升政府的组织整合能力
        7.1.1 强化农村党政组织的道德建设功能
        7.1.2 培育农村道德自律性组织
    7.2 重构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
        7.2.1 重建家规家训
        7.2.2 重构乡规民约
    7.3 改进农村道德教育
        7.3.1 丰富农村道德教育的内容
        7.3.2 创新农村道德教育的形式
    7.4 完善农村道德评价机制
        7.4.1 我国现行农村道德评价机制的特点
        7.4.2 新型的乡村道德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论服务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0.1.1 论文题释与问题之域
        0.1.2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0.2 服务德育研究的意义
        0.2.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意义
        0.2.2 服务德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0.3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0.3.1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0.3.2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标
    0.4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0.4.1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0.4.2 服务德育研究的框架
    0.5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0.5.1 服务德育研究的思路
        0.5.2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0.6 服务德育研究的依据
        0.6.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0.6.2 服务德育研究的法律法规依据37
        0.6.3 服务德育研究的标准依据
第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现状41
    1.1 服务德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1.1.1 国外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1
        1.1.2 国内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2
    1.2 有关服务德育思想的理论
        1.2.1 西方的“学生中心论”44
        1.2.2 我国的“人本”教育思想
    1.3 服务德育的理论实践
        1.3.1 国外实践55
        1.3.2 国内实践57
第2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内涵62
    2.1 服务德育:本真的学校教育观62
        2.1.1 德育的本质及其地位
        2.1.2 服务德育的概念与内涵71
        2.1.3 服务德育的构成要素
        2.1.4 服务德育观与现行德育观的区别
    2.2 服务德育:教育为学习服务的新发展
        2.2.1 学校教育由追求内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
        2.2.2 学校教育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来效能
        2.2.3 学校教育由培养人才到为学习服务
    2.3 服务德育:学校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变
        2.3.1 “以教师为中心”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范式的转变
        2.3.2 “面向结果”范式向“面向过程”范式的转变90
        2.3.3 “讲授教育”范式向“服务教育”范式的转变92
第3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教育理念94
    3.1 服务德育对教育角色的定位
        3.1.1 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到“服务组织”
        3.1.2 学校产品:由“学生”到“教育服务”
        3.1.3 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到“服务者”
        3.1.4 学生角色:由“产品”到“顾客”
    3.2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关系的理解
        3.2.1 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113
        3.2.2 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
        3.2.3 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121
        3.2.4 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126
    3.3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中责任的认识
        3.3.1 学校责任: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3.3.2 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131
        3.3.3 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
        3.3.4 家长责任:辅助学生健康均衡成长
        3.3.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4 学校服务德育运行的基本原理141
        3.4.1 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
        3.4.2 服务德育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144
        3.4.3 服务德育过程运行注意事项
第4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实证研究151
    4.1 问卷研究与结果151
        4.1.1 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描述统计结果
        4.1.2 不同身份者教育理念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
    4.2 访谈研究与结果158
        4.2.1 采访对象与访谈目的
        4.2.2 访谈结果159
    4.3 案例:一堂体现“教育服务观”的德育课167
        4.3.1《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听课实录
        4.3.2《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的评述170
第5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目的173
    5.1 德育目的及其形态
        5.1.1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173
        5.1.2 内在的德育目的与外在的德育目的
        5.1.3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5.2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内涵
        5.2.1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构成178
        5.2.2 服务德育目的的内涵
        5.2.3 服务德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关系181
    5.3 服务德育目的的特征
        5.3.1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182
        5.3.2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统一
        5.3.3 服务德育目的是可实现的德育目的
    5.4 服务德育目的与传统德育目的的区别
第6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目标188
    6.1 学校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
        6.1.1 学校教育目标及其特征188
        6.1.2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190
        6.1.3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的特征192
    6.2 服务德育目标及其内涵
        6.2.1 服务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含义
        6.2.2 服务德育目标与目的的关系
        6.2.3 服务德育目标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区别196
    6.3 服务德育的目标体系197
        6.3.1 服务德育目标体系构成198
        6.3.2 教育工作者服务德育目标
        6.3.3 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6.4 服务德育目标制定的原则
第7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原则205
    7.1 德育原则的概念与作用
    7.2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与特征206
        7.2.1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
        7.2.2 服务德育原则与传统德育原则的区别207
    7.3 服务德育原则的整体结构
    7.4 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德育原则
    7.5 学生自育应遵循的德育原则
第8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途径219
    8.1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8.1.1 服务德育途径的概念
        8.1.2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8.2 服务德育途径的组成
    8.3 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3.1 学校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3.2 家庭服务德育途径特征227
        8.3.3 社会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4 服务德育途径有效利用的原则232
第9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方法238
    9.1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9.1.1 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反思
        9.1.2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9.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组成
        9.2.1 服务德育方法确定的指导思想243
        9.2.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构成
        9.2.3 服务德育方法的特征
    9.3 服务德育方法的阐释
        9.3.1 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方法253
        9.3.2 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方法261
    9.4 服务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
第10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内容
    10.1 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质内涵
        10.1.1 德育内容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72
        10.1.2 服务德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273
        10.1.3 服务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内容的异同
    10.2 服务德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10.2.1 道德教育内容模块
        10.2.2 思想教育内容模块
        10.2.3 政治教育内容模块
        10.2.4 法纪教育内容模块
        10.2.5 心理教育内容模块
        10.2.6 其他教育内容模块
    10.3 服务德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10.4 服务德育内容的呈现形态
        10.4.1 课程:德育内容的载体
        10.4.2 教材:德育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10.4.3 服务德育内容、课程、教材的关系处理
第1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结论
    11.1 研究结论306
    11.2 研究创新309
    11.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1: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题目及描述统计结果(n=2242)
附录 2:采访山东省某中学C校长(访谈实录)316
附录 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Q(访谈实录)320
附录 4:采访江苏省某中学校长J(访谈实录)322
附录 5:采访江苏省某中学副校长H(访谈实录)
附录 6:采访某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Q(访谈摘录)326
附录 7:采访某市某区人大主任L(访谈摘录)327
附录 8:采访某市某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C(访谈摘录)
附录 9:采访某市某区副区长Z(访谈摘录)
附录 10:采访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Z(访谈摘录)
附录 11: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T(访谈摘录)
附录 12: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L(访谈摘录)
附录 1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Z(访谈摘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基本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研究主体
        (三)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研究方式与理论范式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述
        一、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述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特征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原则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功能
第二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成因及科学化指向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缺乏针对性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不顺
        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设施滞后
        六、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的成因
        一、国有企业职工的观念多元、多样、多变
        二、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呈现新变化
        三、国有企业职工的信息来源多元化
        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挑战
        五、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新情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目标指向
        一、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履行国有企业崇高责任的需要
        三、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需要
        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五、加快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
第三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科学化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科学发展理念的基础
        二、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领思想潮流
        二、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心理疏导
        三、教育耐心细致,影响潜移默化
    第三节 创新企业文化的理念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区别
        二、通过企业文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第四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容的科学化
        一、理论与现实结合做好政治教育
        二、整体与个体结合做好思想教育
        三、继承与创新结合做好道德教育
        四、灌输与案例结合做好法制教育
        五、疏导与帮扶结合做好心理教育
    第二节 实践中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一、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结合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结合职工群众的利益
        四、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五、结合企业发生的典型事件
    第三节 以党建科学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第一节 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推进方法的科学化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心理学成果的借鉴
    第二节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的科学化
        一、实现交流方法的科学化
        二、做到疏导方法科学化
        三、实现激励方法的科学化
        四、推进方法科学化的要求
    第三节 运用现代科技推进方法的科学化
第六章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科学化
    第一节 领导机制的科学化
        一、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
        二、健全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三、完善调动积极性的全员化机制
        四、创新职责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节 运行机制的科学化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运行机制
        二、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三、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
        四、开放顺畅的沟通机制
    第三节 队伍建设机制的科学化
        一、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明确、制度健全
        二、纳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干部培训总体规划
        三、形成“大政工”的工作局面
        四、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后记

(6)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道德内化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具身德育理论
    四、概念界定
        (一)培智学校
        (二)培智学校教师
        (三)教师职业道德
    五、以往研究
        (一)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研究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调查对象
        (二)访谈对象
        (三)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工具
        (一)《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访谈提纲》(教师用)
        (三)《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个案研究记录表》
    四、研究过程
        (一)收集材料
        (二)编制工具
        (三)实施研究
        (四)分析研究数据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效度、信度分析
        (一)《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内容效度分析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结构效度分析
        (三)《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信度分析
        (四)《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同质性信度分析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一)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总体表现分析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各维度表现分析
    三、不同群体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一)不同年龄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二)不同学历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三)不同教龄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四)不同职称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分析
    四、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个案分析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个案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教师职业道德构成要素体现培智教育特点
    二、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关爱学生的特殊性
    三、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过程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结合培智学校特点引导教师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二)大力开展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三)加强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表
    附录二 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三 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个案研究记录表
致谢

(7)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四个重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创建的关系
二、权力运行与权力监督的关系
三、惩治腐败与预防腐败的关系
四、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五、结语

(9)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 ——基于对黄石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1.1.2 基础教育现状呼唤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教师专业道德研究成果
        1.2.2 国外教师专业道德研究成果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3.4 研究的创新点
2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界说
    2.1 道德的概念
    2.2 教师道德的概念
    2.3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4 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
3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分析
    3.1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3.1.1 教师专业发展
        3.1.2 新课程改革
    3.2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3.3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目标
        3.3.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2 约束教师的行为
        3.3.3 提供教师行事判断的参考依据
4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4.1 问卷编制
    4.2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调查结果
        4.2.1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正式问卷施测
        4.2.2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现状分析
    4.3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原因分析
        4.3.1 教师道德观念陈旧
        4.3.2 师德规范的局限性
        4.3.3 师德教育的低效性
        4.3.4 学校道德本位的缺失
        4.3.5 师德建构主动性的缺乏
5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5.1 树立教师专业道德观念
    5.2 制定教师专业道德规范
    5.3 完善教师专业道德教育
    5.4 构建专业道德校园文化
    5.5 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10)油田企业工程技术职务量化评价体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层次分析原理,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细化量化职称评价体系
    1. 职称评审量化评价体系构成。
    2. 量化评价方式的确定。
    3. 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
二、坚持四项原则, 平衡四个关系, 稳步推进实施职称量化评价工作
    1. 注重客观实际, 把握好量化评价“四项原则”。
    2. 坚持统筹兼顾, 处理好量化评价“四个关系”。
三、分类实施, 系统推进, 职称量化评价体系应用效果显着
    1. 树立了正确的工程技术职务发展导向。
    2. 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工程技术职务评聘标准。
    3. 激发了工程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动力。

四、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 罗文章. 中南大学, 2007(01)
  • [2]论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四个关系[J]. 王远贺,戚明哲. 学理论, 1997(01)
  • [3]论服务德育[D]. 何玉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2)
  • [4]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J]. 倪豪梅. 中国工运, 1997(04)
  • [5]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 杨春权.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6]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研究[D]. 赵明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四个重要关系[J]. 黄南珊. 襄樊学院学报, 2008(03)
  • [8]浅谈煤矿勘察设计行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建设途径[J]. 马菊兰. 建筑设计管理, 2009(10)
  • [9]中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 ——基于对黄石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分析[D]. 尹南南. 湖北师范大学, 2017(01)
  • [10]油田企业工程技术职务量化评价体系探析[J]. 董杰.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论职业道德建设的四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