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现代奥运会的多功能综合效应

举办现代奥运会的多功能综合效应

一、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功能综合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侯叶[1](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胡振宇[2](2006)在《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城市体育设施迎来了一个建设高潮。一方面,现代体育和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对体育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已不仅仅是场馆单体的建设,而同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设施的建设即是实例和佐证。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已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我国城市为背景,在国内外基础资料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现代体育为导引,论述了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实例,探索了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及其具体表现。在以上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视角下的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的策略和思路。国内以往对现代体育设施的研究偏重于单体场馆设施的研究,有关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成果还不多。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丰富这方面的内容尽一点微薄之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将有助于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可为我国以后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全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绪论。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建构了论文的整体框架,并对论文的格式作了说明。第一章体育与城市生活。本章首先界定了体育的概念与本质,接着描述了国内外体育特别是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代体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特点,论述了现代体育与城市生活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第二章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章首先明晰了体育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化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即一方面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还有着明显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最后阐述了我国城市发展对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的新要求。第三章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鉴于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密切关系,本章对此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大型运动会的概念和大型运动会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接着结合国内外实例,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形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科技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与城市经营。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难题。本章论述了赛后利用和城市经营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现状和赛后利用不佳的原因,试图从城市经营角度探索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思路和运作方式。

王西波[3](2007)在《互动/适从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到来,中国进入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高潮期。体育从单纯的竞技和健身转变为一种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复杂的体育建筑、体育赛事与所在城市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联,在实现城市经营、提高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突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如赛后长期闲置、效率低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损害等。通过大型体育场所特性和城市案例分析,认为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不协调关系是目前体育场所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本研究以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互动和适从作为主要关系类型,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规律和适从方式,提出高效互动、和谐适从的“互动/适从一体化”设计理念。正文由三个篇章构成,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论述城市视角中的体育场所,包括绪论和城市中的大型体育场所两个章节,重点阐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框架和思路以及大型体育场所的特征分析;中篇是研究的重点部分,以理论层面为主,论述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和适从关系,包括六个城市的案例研究、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以及大型体育场所和城市的适从三个章节;下篇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在相关理论建构前提下,以高效、和谐作为目标价值取向,综述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类型,提出大型体育场所的“互动/适从一体化”设计原则和评价体系,最后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进行实例评估。第1章阐述我国体育场馆现存问题,提出体育场所概念,以结构主义、系统论和生物学作为哲学背景,把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然后论述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主要内容和框架。第2章从历史角度探讨体育场所城市属性的变迁,阐述大型体育场所的动因、特征、发展趋势,最后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场所发展的特殊作用。第3章为案例分析,选取我国上海、广州、长沙和济南四个代表城市以及罗马、赫尔辛基两个国外城市,从城市特征、体育场所现状及特征三个方面论述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总结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模型。第4章研究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关系。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及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影响分析,总结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理论和作用机制,研究大型体育场所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完善城市设施、提高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互动关系既存在积极性影响,也具有负面影响。第5章研究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之间的适从关系。重点研究大型体育场所的选址、交通、布局、规模、空间、形态等大型体育场所因子和城市之间的适从方式。第6章以高效、和谐作为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之间关系的目标价值取向,研究实现高效互动、和谐适从的方法,提出“互动/适从一体化”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评价体系,并选择三种类型大型体育场所进行评价。第7章将“互动/适从一体化”设计理念和评价体系应用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进行评估,提出相应建议。第8章说明本研究仍需要深化、延续的研究内容。

尹新[4](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柳鸣毅[5](2013)在《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事业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依据体育健身、健心、益群的价值定位,青少年体育赛事也逐步由“唯金牌主义”向“多功能、多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彰显。本研究基于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分享运动的体育思想,从(体育)人类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以青少年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观点如下:1、目前青少年休闲生活令人担忧的现状使得发展青少年体育成为必然趋势。在对青少年体育赛事内容体系、演进历程、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国内青少年体育赛事唯一指向“锦标性”,区别于成年人阶段赛事没有展现,其目的、过程和功能逐渐偏离青少年体育赛事以人为本的本质。由此,呈现出紧迫性、民族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长期性的改革特点。2、通过发达国家体育管理体系、政策、理念对青少年体育赛事影响的研究,以英国青少年体育信任组织(Youth Sport Trust)和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NCAA)赛事分析为典型案例,给予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启示。3、以青年奥运会为案例,从创办的时代背景、历史溯源、创办模式,透视出青少年体育赛事回归“参与是目的、竞技是平台、教育是手段”的赛事本质;同时,发现其呈现出“低碳经济、瘦身运行、城市互动、精英示范”的理念。4、通过多学科视角,明确体育赛事应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兼顾教育、娱乐、健身、竞技、文化等功能,成为青少年提高体质、丰富生活的社会平台。5、基于人本主义视角,青少年体育赛事应展现多样性、趣味性、普及性功能,以体育源于游戏和快乐的理念为宗旨。同时,应从指导思想、项目设置、发动形式、赛事组织、奖励形式五个方面转型,将健康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内容融合进去。6、从特征、体制、机制、内容、功能、效果六个方面,厘定改革目标;认为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应包括动力、整合、激励、控制和保障五个二级体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服务赛事,以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合理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也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多功能的影响效应。7、基于价值、理念、路径探析,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包括明确赛事目标、核定赛事层次、制定赛事政策、设置赛事内容、配置赛事资源、吸引赛事组织和组织赛事评价,共7项重要环节。

金坤[6](2014)在《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体育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新领域,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的体育产业化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特征和策略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和产业体制和政策有关。从体育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公共体育场馆,具有独特的人文社科视点。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大,而浙江省的体育产业化在国内领先,阶段清晰,研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应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因此从分析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化进程着手,整理和总结了该省公共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特征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而对产业化的发展和需求变动对建筑设计特征的影响及相关设计策略作了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结论也可供其它地区的体育建筑设计参考。全文共约21.2万字,图表961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第1章),解释研究的背景、意义、基本概念等,陈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其次(第2、3章),对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概念、相互关系作了深化及分析,对产业背景和设计特征的元素作了筛选。并把浙江省的产业化进程分为成长、过渡、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按阶段对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典型实例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产业化进程中设计特征的演变趋势—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接着(第4、5、6、7章),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从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对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项研究;并考虑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最后(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附录中选取了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部分实例,并作简要分析。

刘明欣[7](2019)在《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寻找密集建成环境空间品质优化的应对之策成为关键。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环境品质、公众健康、景观美化等战略性空间资源已获得广泛认可,在密集建成环境中城市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效能供应是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一般认为,在建成区内出于对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考虑所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对有限,若非依存大型山体或水域难以形成超规模的绿色空间;然而,从欧美大城市实践经验可知,以结构化的超规模绿色空间为特征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作用。在中国目前若干城市已拥有或在建超大型的城市绿色空间,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生大量积极效益的同时,呈现割裂、低效、侧重特定目标而漠视广泛需求等矛盾。而当前涉及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对则具有显着的局限性,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制度和技术工具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据此,本研究尝试弥补此空白,透过密集建成环境内形成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和表征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作为应对高聚集建设的结构性空间类型,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对策,以期作为对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包括绪论和第二章。从综述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观察入手,辨析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绿地定义,并提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探讨其“规模”界定值以厘清研究对象;进而在辨析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绿色空间基础理论、认知模型和比较研究构成的理论基础,搭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研究、实证调查与综合比较,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基于“形成、定位、特征和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对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地域的13个国内外案例加以剖析,其中广州海珠湿地案例作深入调查;继而从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形成、定位、特征、价值”四个方面阐释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在密集建成环境中供应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归纳其形成、定位、特征及价值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和影响机制,并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探究其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为规划对策研究,即第六章。基于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由捕获契机、定位目标、明确要素、设定原则和实施规划5项组成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郭艳民[8](2020)在《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新改革,积极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多元价值成为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涵。竞技体育竞赛作为发展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以其超强的影响力和杠杆效应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暴露出其市场化、社会化不足、竞赛质量不高等的许多问题,以及基于新时代下体育发展发挥多元价值的要求,推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和现实路径进行研究,以满足新时代体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了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各价值导向构建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经历了初创和基础发展、改革探索、改革深入以及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的4个阶段,并表现出金牌导向下的奥运战略目标、行政手段下的政府集中管理、奥运为中心下的物质制度保障以及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下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特征。2.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要求是:稳固我国竞技实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优异成绩;注重竞赛质量,把握竞赛协调、开放、可持续、法治化发展。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行政垄断现象突出;市场化开发程度低;赛风赛纪不严;全运奥运战略冲突;体育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衔接不紧密;竞赛发展自主性不强。4.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先导;助推奥运争光计划,实现为国争光;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带动全民健身;打造生态体育赛事,实现绿色、人文、科技的竞赛。5.基于不同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1)助推奥运争光计划——改革综合性和单项竞赛赛制,进行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落后项目的合理布局;推动竞赛多主体协作,实现竞赛市场化,抓好赛风赛纪建设,发挥竞赛的育人、精神文化等功能。(2)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竞技竞赛引领全民健身;开发体育赛事市场,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形成完整竞赛产业链;实现现代化竞赛,构建金字塔式竞赛梯队,发展职业联赛,积极做好奥运备战。发扬竞赛体育精神,培育项目文化;落实竞赛法治,推动竞赛放管服,加强竞赛执法。(3)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新兴体育竞赛、学校竞赛、群众基础性竞赛,加强社会参与力量,鼓励、吸引群众参与竞赛;增加竞赛亲民性、透明性,扩大竞赛影响。(4)助推生态体育赛事——打造绿色环保、遵循竞赛规律、符合竞赛伦理的绿色竞赛;形成具有文化传承、传播文化教育、社会正向教育的人文竞赛;在赛事运营、竞赛执裁、竞赛服务中加入科技元素,打造科技竞赛。

阚焱[9](2020)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人均体育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竞技体育建筑的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需求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使得竞技体育建筑用于全民健身面临一些困境,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重点。本文将全民健身背景下的竞技体育建筑赛后利用现状研究重点,选取了广州市的六处体育场馆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提出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赛后利用策略。调研对象选择了广州市从1987-2010年间因不同体育比赛而建设建成的,位于广州市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体育场馆,分别是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南沙体育馆、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和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调查问卷以及采访的方式获得各体育场馆较为精准的现状信息,主要从规划选址、空间利用、管理运营以及使用群众评价四个方面对场馆现状进行描述,并针对群众的实际需求梳理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将“能够满足长期性的全民健身的需求并且可以应对短期性举办的赛事需求”作为建设目标,针对不同需求导向下的规划选址、空间利用以及管理运营模式提出具体的策略方法,并列举出相应的优秀案例作为参考。一方面总结分析广州市竞技体育建筑的规划设计在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出全民健身背景下的竞技体育建筑赛后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奉献力量。

梁迎亚[10](2018)在《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运动,是当今职业体育运动的王者,具有极高的公众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作为赛事空间的载体,足球赛场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欧美国家成熟的足球赛场以全年固定频率的联赛为带动,并拥有承办多样化文体赛事的条件,经济效益突出;部分赛场除赛事外发挥着城市公共建筑的作用。对比之下,在中国足球产业化、职业足球联赛商业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体育场的发展却多以“体育大事件”为带动,对于稳定频率的常态化利用问题关注不足。承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赛场多是以租借的方式利用,在联赛赛时阶段和非赛时阶段利用效率偏低,整体反映为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提出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的概念,旨在从赛时和非赛时、经济性和公共性两个维度建立“足球赛场”这一建筑类型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与职业足球产业化、商业化特征以及民众体育公益化特征的关联。本论文以2013年至2017年5年内作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主场的30个足球赛场的空间常态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5个议题:即“赛场街区活力不足”、“外部空间公共性差”、“附属商业被动复合”、“看台空间类型单一”和“场地功能兼容度低”。论文继而围绕这5个议题,阐述中国足球赛场的具体空间问题(展示“是什么”),分析背后的原因(诠释“为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赛场空间设计方法,为中国足球赛场设计发展提出建议(说明“怎么办”)。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由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与前期开发策划、后期运营管理的脱节,中国足球赛场空间“常态利用”整体不足,建议建立“开发策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全周期运作机制,以期为中国足球赛场的建筑实践提供更为优化思路,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功能综合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功能综合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内容
        0.2.3 研究方法
    0.3 研究的创新之处
    0.4 相关研究综述
        0.4.1 国外有关体育设施的研究
        0.4.2 国内有关现代体育设施的研究综述
    0.5 论文的整体框架
    0.6 论文的格式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一章 现代体育与城市生活
    1.1 体育与体育发展历程
        1.1.1 体育的概念
        1.1.2 我国体育发展历程
        1) 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
        2) 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3)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1.1.3 国外体育发展历程
        1) 国外古代体育的发展
        2) 国外近现代体育的诞生与发展
    1.2 现代体育的构成与特点
        1.2.1 现代体育的构成
        1.2.2 现代体育的特点
    1.3 现代体育与城市生活
        1.3.1 现代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3.2 现代体育充实了城市居民生活闲暇时间
        1.3.3 现代体育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1.3.4 现代体育拓展了城市居民生活空间
        1.3.5 现代体育成为城市的“名片”
    1.4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
    2.1 现代体育设施的概念和内容
        2.1.1 现代体育设施的概念
        2.1.2 现代体育设施的类型
        2.1.3 主要体育设施类型的内容
        1) 体育中心
        2) 体育场
        3) 体育馆
        4) 健身房
        5) 球类运动设施
        6) 水上运动设施
        7) 冰雪运动设施
        8) 射击射箭场
        9) 自行车赛车场
        10) 其他运动设施
    2.2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2.1 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城市
        2) 城市发展
        2.2.2 城市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 城市化的概念
        2)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2.3 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1)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与各时期的城市化水平
        2)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2.3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发展
        2.3.1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规划
        1) 体育设施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一个门类
        2) 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2.3.2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2.3.3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用地环境
    2.4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2.4.1 催化剂和推动力
        2.4.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跳跃性发展
        2.4.3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
        1) 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体育设施,提高了城市人均拥有体育设施的指标
        2) 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城市形象
        3) 调整了城市形态,优化了城市结构
        4) 传播了体育文化,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5) 带动了经济增长,加速了城市发展
        2.4.4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
    2.5 我国城市发展对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的新要求
        2.5.1 我国体育设施的现状
        2.5.2 对体育设施数量上的要求
        2.5.3 对体育设施类型上的要求
        2.5.4 对体育设施多功能性的要求
        2.5.5 对建设大型体育设施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
    3.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对体育设施建设要求
        3.1.1 大型运动会的概念
        3.1.2 大型运动会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
    3.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在城市中的布局
        3.2.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3.2.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选址
        1) 选址方向
        2) 基地选择
        3)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
        3.2.3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
        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三种空间分布模式
        2) 三种空间分布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3) 来自奥运场馆建设的经验
        4) 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场馆的空间布局模式
    3.3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形态
        3.3.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改变了周边地块的空间形态
        3.3.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副中心或新城区的形成
    3.4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4.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
        3.4.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
    3.5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3.5.1 推动城市交通规划的实施,从整体上改善城市交通
        1) 科学规划、分期实施
        2) 建造大客运量的公共交通
        3) 按大型运动会集散要求从整体上改善城市道路交通
        3.5.2 举办大型运动会期间城市交通的组织
        1) 根据不同人群的交通需求组织客运交通
        2) 实施综合交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3) 临时交通措施和特殊状态下的交通预备方案
        3.5.3 体育场馆的总平面交通组织
        1) 总平面规划中的流线安排
        2) 停车场
    3.6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
        3.6.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费用与主办城市的建设费用分析
        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费用与主办城市的建设费用分析
        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费用与主办城市建设费用的筹措
        3.6.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
        3.6.3 举办大型运动会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3.6.4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3.7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环境
        3.7.1 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3.7.2 整治城市环境
        1) 举办大型运动会的要求
        2) 整治城市环境
    3.8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形象
        3.8.1 通过体育设施塑造城市形象
        3.8.2 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形象
    3.9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科技
        3.9.1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应用和表现现代科技成果
        3.9.2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促进城市科技发展
    3.10 以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整体建设-以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为例
        3.10.1 巴塞罗那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简介
        1) 巴塞罗那简介
        2) 巴塞罗那奥运会简介
        3.10.2 巴塞罗那奥运会体育设施的建设
        3.10.3 巴塞罗那奥运会与巴塞罗那城市整体建设
    3.11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的赛后利用与城市经营
    4.1 赛后利用问题的提出
        4.1.1 现代体育内涵的发展提出了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
        4.1.2 奥运会场馆建设凸显了赛后利用问题
    4.2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看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对策
        4.2.1 城市经营的内涵
        4.2.2 我国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现状和原因
        1) 我国体育设施的赛后利用现状
        2) 我国体育设施赛后利用问题的原因
        4.2.3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看体育设施赛后利用的对策
        1) 综合考虑各种要求,制定赛后利用总体方案
        2) 配合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场馆资源
        3) 明确对象,综合经营
    4.3 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赛后利用和经营的方式
        4.3.1 注重体育设施的多功能使用问题
        4.3.2 把体育设施建在高等院校内
        4.3.3 以俱乐部形式经营体育设施
        4.3.4 开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4.3.5 以体养体,以商养体
    4.4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众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更新和发展
    5.1 大众体育与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5.1.1 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特点
        1) 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大众体育
        2) 政府重视和推动大众体育发展
        3) 十分重视大众体育设施建设
        4) 大众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1.2 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与特点
        2)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5.2 大众体育设施的发展方向
        5.2.1 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
        5.2.2 我国大众体育设施的现状
        1) 数量与质量
        2) 服务对象与定位
        3) 布局与结构
        4) 项目设置与功能组成
        5.2.3 大众体育设施的发展方向
        1) 面向群众、重在参与
        2) 营造环境、复归自然
        3) 综合经营、持续发展
    5.3 大众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更新和发展
        5.3.1 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1) 社区的概念
        2)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指标
        5.3.2 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社区更新和发展
        1) 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的设置形式
        2) 大众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更新和发展
    5.4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案例研究—以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与南京河西新城区的开发为例
    6.1 我国现代体育设施建设模式的变化
        6.1.1 从场馆单体建设到体育中心建设
        1) 体育场馆单体建设的实践
        2) 体育中心的建设实践
        6.1.2 从体育中心建设到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6.2 南京奥体中心建设的背景和场馆规划设计
        6.2.1 南京奥体中心的建设背景-第十届全运会
        1) 申办第十届全运会的历程
        2) 第十届全运会简介
        6.2.2 南京十运会场馆的总体布局
        6.2.3 南京奥体中心的立项、选址与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1) 南京奥体中心的立项与选址
        2) 南京奥体中心的规划设计任务要求
        3) 南京奥体中心的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6.2.4 南京奥体中心的实施方案评述
        1) 南京奥体中心实施方案简介
        2) 南京奥体中心实施方案规划设计评述
    6.3 南京奥体中心建设与南京河西新城区的开发
        6.3.1 南京奥体中心建设-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的契机
        1) 河西地区-南京主城内最后一片可供大规模开发的用地
        2)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南京市河西新城区总体规划》的编制
        3) 南京奥体中心建设-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的契机
        6.3.2 用规划指导河西新城区的开发
        1) 以河西新城区总体规划指导河西新城区的开发
        2) 配合南京奥体中心的建设推进河西新城区的开发
        3) 现有环境的整治与改善
        6.3.3 南京河西新城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1) 南京河西新城区建设的特点
        2) 南京河西新城区的发展前景
        3) 广州模式与南京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视角下的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策略
    7.1 规划设计策略
        7.1.1 项目立项应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
        7.1.2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7.1.3 规划设计方案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7.2 生态环保策略
        7.2.1 减小规模、控制标准、节俭办赛
        7.2.2 利用和更新现有场馆,发挥最大效益
        7.2.3 可循环使用的体育设施
        7.2.4 节约能源与材料
    7.3 系统建设策略
        7.3.1 根据建设程序和赛事要求进行系统建设
        7.3.2 根据举办方式和城市实力进行系统建设
        1) 基本没有新建场馆的洛杉矶奥运会
        2) 最后一刻完工的雅典奥运会体育设施
        7.3.3 根据现代体育的要求进行系统建设
    7.4 可持续发展策略
        7.4.1 平赛结合、近远结合
        1) 在总体规划中的考虑
        2) 单体建筑的策划
        7.4.2 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 举办大型运动会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
        3) 把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的几个策略
        7.4.3 社会化与产业化的策略
        1) 体育的重新定位
        2) 体育设施建设的社会化产业化策略
    7.5 本章小结
    注释和参考文献
结 论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 应放大对现代体育设施研究的视角,推进现代体育设施的系统化建设
        2) 现代体育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3) 应重视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8.1.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不应忽视大型体育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2) 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研究
        3) 应进一步借鉴和学习国外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经验
        4) 应进一步开展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规范研究
    8.2 论文的创新点
        1) 从城市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体育设施的系统化建设
        2) 探索了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3) 提出了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的若干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图表索引
附录 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 谢

(3)互动/适从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城市视角中的大型体育场所
    第1章 绪论-大型体育场所的困境与出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的问题
        1.1.2 概念阐述
        1.1.3 关系作为研究重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探询体育场馆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建构整体思想
        1.2.2 从狭义的体育建筑走向广义的体育场所
        1.2.3 从城市学、社会学角度,建立体育场所的设计导向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实地调查法
        1.3.2 矛盾分析与归纳
        1.3.3 比较法
        1.4 既有研究综述
        1.4.1 “建筑-城市”关系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场馆研究
        1.4.3 奥林匹克运动会研究
        1.5 基本框架和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城市中的大型体育场所
        2.1 体育场所城市性的演绎
        2.1.1 西方体育场所城市性历程
        2.1.2 中国体育场所城市性历程
        2.1.3 小结
        2.2 大型体育场所发展的动因
        2.2.1 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
        2.2.2 城市发展的需求
        2.2.3 体育产业化
        2.3 大型体育场所的特征
        2.3.1 占地大
        2.3.2 高集聚性
        2.3.3 开放性
        2.3.4 投资主体
        2.4 大型体育场所的发展趋势
        2.4.1 综合化
        2.4.2 整体化
        2.4.3 多样化与个性化
        2.4.4 社会化
        2.4.5 生态化
        2.5 全球范围内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
        2.5.1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
        2.5.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上篇结论
中篇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和适从
    第3章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关系案例研究
        3.1 上海
        3.1.1 城市特征
        3.1.2 大型体育场所现状
        3.1.3 特点分析
        3.2 广州
        3.2.1 城市特征
        3.2.2 大型体育场所现状
        3.2.3 特点分析
        3.3 长沙
        3.3.1 城市特征
        3.3.2 大型体育场所现状
        3.3.3 特点分析
        3.4 济南
        3.4.1 城市特征
        3.4.2 大型体育场所现状
        3.4.3 特点分析
        3.5 罗马
        3.6 赫尔辛基
        3.7 结论—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模型
        3.7.1 互动—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相互作用
        3.7.2 适从—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因子关联
    第4章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
        4.1 大型体育赛事案例研究
        4.1.1 第21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
        4.1.2 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
        4.1.3 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
        4.1.4 第27届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
        4.1.5 第11届北京亚运会
        4.1.6 小结
        4.2 大型体育赛事作用的理论
        4.2.1 产业联动
        4.2.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2.3 大推进理论
        4.2.4 发展极理论
        4.3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经济的互动
        4.3.1 作用原理
        4.3.2 作用效果
        4.4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发展的互动
        4.4.1 触媒效应
        4.4.2 集聚效应
        4.4.3 互动方式
        4.5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4.5.1 提高(或展示)城市、国家形象和竞争力
        4.5.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4.5.3 环境改造
        4.5.4 城市节点
        4.6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4.6.1 大众体育运动
        4.6.2 大型体育场所的公益性与盈利性
        4.6.3 互动方式
        4.7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4.7.1 文化因素对体育场所的影响
        4.7.2 文化因素在体育场所的实践
        4.7.3 “整体地区主义”的大型体育场所设计原则
        4.8 大型体育场所对城市的负面作用
        4.8.1 体育设施赛后闲置
        4.8.2 城市弱势人群的生活受损
        4.8.3 社会额外支出增加
        4.8.4 赛期交通压力大
        4.8.5 环境破坏大
        4.8.6 大型赛事的“挤出效应”
        4.9 城市对大型体育场所的作用
        4.9.1 城市化
        4.9.2 规划理念
        4.9.3 城市经营
        4.9.4 城市意象
        4.10 本章结论
    第5章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适从
        5.1 大型体育场所的选址
        5.1.1 大型体育场所的选址类型
        5.1.2 影响大型体育场所选址的因素
        5.1.3 大型体育场所选址的原则
        5.2 大型体育场所的规模与布局
        5.2.1 大型体育场所的规模
        5.2.2 大型体育场所的布局
        5.3 大型体育场所的交通组织
        5.3.1 大型体育场所交通特点
        5.3.2 大型体育场所交通解决方式
        5.4 大型体育场所的形态和空间
        5.4.1 作为开敞空间的体育场所
        5.4.2 城市标志性
        5.4.3 体量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5.5 城市对大型体育场所的适从
        5.5.1 强化体育功能
        5.5.2 弱化体育功能
        5.5.3 综合开发
        5.5.4 组合开发
        5.6 本章结论
    中篇结论
下篇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积极性关系引导及评价
    第6章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积极性关系引导
        6.1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关系的理论
        6.1.1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类型
        6.1.2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特征
        6.1.3 关系的目标分类及价值趋向
        6.2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适从一体化
        6.2.1 互动/适从一体化内涵
        6.2.2 互动/适从一体化设计原则
        6.3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高效互动
        6.3.1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互动模式
        6.3.2 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效利用
        6.3.3 大型体育场所的高效利用
        6.4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关系的评价体系初探(评价玫瑰图)
        6.4.1 评价指标框架
        6.4.2 城市型实例评价—上海体育中心
        6.4.3 郊区型实例评价2—长沙体育新城
        6.4.4 专业型实例评价3—上海旗忠网球中心
    第7章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城市关系评估
        7.1 北京大型体育场所现状分析
        7.2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评估
        7.2.1 城市经济互动
        7.2.2 城市发展互动
        7.2.3 城市环境互动
        7.2.4 城市生活互动
        7.2.5 城市文化互动
        7.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城市的适从关系评估
        7.3.1 选址
        7.3.2 规模
        7.3.3 交通
        7.3.4 空间与形态
        7.4 总结与建议
    第8章 后续研究
        8.1 中、小型体育场所与城市关系研究
        8.2 城市个案研究
        8.3 专业类型体育场所研究
        8.4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后研究
    下篇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附录B 问卷调查
附录C 大型体育赛事一览表
附录D 奥林匹克宪章(1991年起效)-摘录
附录E 图表目录及出处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青少年体育研究现状
        1.2.1.2 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1.2.1.3 青年奥运会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青少年体育政策研究现状
        1.2.2.2 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难点
    1.7 研究假设
    1.8 研究创新
2 研究的方法体系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路径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释义
        3.1.1 体育赛事和运动竞赛
        3.1.2 人本主义和分享运动
        3.1.3 奥运会与青年奥运会
    3.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
        3.2.1 我国青少年休闲生活现状
        3.2.2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
        3.2.3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概述
        3.2.3.1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内容体系
        3.2.3.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演进历程
        3.2.3.3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现状剖析
        3.2.3.4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特点
    3.3 国外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
        3.3.1 国外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构架
        3.3.1.1 英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
        3.3.1.2 美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
        3.3.1.3 日本青少年体育管理体系
        3.3.2 国外青少年体育管理政策解读
        3.3.2.1 英国青少年体育管理政策
        3.3.2.2 美国青少年体育管理政策
        3.3.2.3 日本青少年体育管理政策
        3.3.3 国外青少年体育赛事典型案例
        3.3.3.1 英国青少年体育信任组织(Youth Sport Trust)赛事分析
        3.3.3.2 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NCAA)赛事分析
        3.3.3.3 俄罗斯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3.3.4 国外青少年体育赛事重要启示
        3.3.4.1 建立体育与教育部门耦合式的配套赛事管理体系
        3.3.4.2 科学对青少年大众和精英体育赛事进行层次分级
        3.3.4.3 制定明确的“业余性”政策导向和法律规章制度
        3.3.4.4 兼顾拓展学校、社区以及公益性组织的体育活动
        3.3.4.5 完善各类社会组织网络建设促进赛事社会化进程
    3.4 案例分析:顶层引领--青年奥运会创办的时代背景
        3.4.1 青年奥运会历史溯源
        3.4.1.1 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
        3.4.1.2 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
        3.4.2 青年奥运会回归赛事本质-参与、竞技、教育
        3.4.2.1 参与是目的—从资格竞争到资格分配
        3.4.2.2 竞技是平台—从规模庞大到以点带面
        3.4.2.3 教育是手段—从赛事主体到全程体验
        3.4.3 青年奥运会运行理念嬗变
        3.4.3.1 低碳经济理念
        3.4.3.2 瘦身运行理念
        3.4.3.3 城市互动理念
        3.4.3.4 精英示范理念
        3.4.4 青年奥运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启示
        3.4.4.1 树立人本主义体育观、回归竞赛本质
        3.4.4.2 衍生多元化竞赛体系、发挥补偿效应
        3.4.4.3 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职能
        3.4.4.4 运筹多维竞赛产业链、提高赛事影响力
    3.5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价值定位与理念构建
        3.5.1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价值多维分析
        3.5.1.1 教育学视角:青少年体育赛事与国民教育
        3.5.1.2 管理学视角:青少年体育赛事与举国体制
        3.5.1.3 训练学视角:青少年体育赛事与运动训练
        3.5.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理念构建
        3.5.2.1 宏观引领:青少年体育赛事理念定位
        3.5.2.2 中观考察:青少年体育赛事资源配置
        3.5.2.3 微观切入:青少年体育赛事社会责任
    3.6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路径探析
        3.6.1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目标
        3.6.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内容
        3.6.3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机制
        3.6.3.1 动力机制
        3.6.3.2 整合机制
        3.6.3.3 激励机制
        3.6.3.4 控制机制
        3.6.3.5 保障机制
        3.6.4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措施
        3.6.4.1 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多元化的制度设计
        3.6.4.2 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合理资源配置机制
        3.6.4.3 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多功能的影响效应
    3.7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
        3.7.1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释义
        3.7.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特征
        3.7.2.1 多层次
        3.7.2.2 多部门
        3.7.2.3 多目标
        3.7.2.4 多保障
        3.7.2.5 多资源
        3.7.2.6 多功效
        3.7.3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功能
        3.7.3.1 平衡投入与产出、提高赛事效应
        3.7.3.2 明确责任与义务、整合赛事资源
        3.7.3.3 打造品牌与平台、服务青少大众
        3.7.3.4 提升作用与地位、促进青少健康
        3.7.3.5 综合评价与考核、量化赛事指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浙江省概况
        1.1.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1.1.3 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在浙江省的普及
        1.1.4 浙江省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概念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
        1.4.1 方法
        1.4.2 理论工具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6 创新点陈述
2 概念深化及关系分析
    2.1 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1 内涵
        2.1.2 内容分类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1 国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2 国内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3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特点的比较
        2.3.1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2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3 国内外体育产业比较和启示
    2.4 公共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
        2.4.1 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物质载体
        2.4.2 产业化在公共体育场馆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4.3 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
    2.5 消费需求的驱动力分析
        2.5.1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2.5.2 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2.5.3 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6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和发展趋势
        2.6.1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
        2.6.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3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
    3.1 建筑设计特征要素的筛选
    3.2 成长期(1949年—1977年)
        3.2.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2.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2.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2.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2.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2.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3 过渡期(1978年—2000年)
        3.3.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3.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3.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3.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3.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3.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3.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4 快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
        3.4.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4.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4.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4.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4.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4.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4.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5 建筑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分析
4 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的综合化趋势
    4.1 产业区域规划与集群化
        4.1.1 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
        4.1.2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
    4.2 总体布局的综合化
        4.2.1 场馆的区域规划与定位
        4.2.2 场馆的选址与共享
        4.2.3 建筑群体的综合化布局
    4.3 功能组合的综合化
        4.3.1 功能组合的相互促进
        4.3.2 功能综合的多种模式
        4.3.3 竞技单元内的功能综合
    4.4 大众健身休闲的综合化
        4.4.1 健身休闲与产业的发展
        4.4.2 健身休闲与布局综合
        4.4.3 健身休闲与功能综合
5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高效化趋势
    5.1 体育产业的属性与结构调整
        5.1.1 体育产业的高效属性
        5.1.2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5.2 竞赛空间的高效化
        5.2.1 体育场馆的类型细化
        5.2.2 看台区的视线设计
        5.2.3 疏散方式的选择
        5.2.4 比赛厅和休息厅的氛围
    5.3 使用模式的高效化
        5.3.1 场馆的经营风险
        5.3.2 赛时和赛后的平衡
        5.3.3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5.3.4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5.3.5 附属用房的转变
    5.4 赛后转型与临时建筑
        5.4.1 与城市融合的赛后转型
        5.4.2 拆卸和循环使用的临时建筑
6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趋势
    6.1 产业运行机制转变与专业化
        6.1.1 产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6.1.2 场馆管理模式专业化
        6.1.3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6.1.4 竞技体育的院校化
    6.2 配套设施的专业化转变
        6.2.1 竞赛辅助空间的专业化改变
        6.2.2 服务配套设施的专业化
        6.2.3 跨产业的服务配套设施
    6.3 技术应用的专业化
        6.3.1 体育工艺的内容与拓展
        6.3.2 新材料应用
        6.3.3 结构选型
        6.3.4 场地设计
        6.3.5 物理环境设计
        6.3.6 智能信息设计
    6.4 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建筑的专业化
        6.4.1 残疾人体育的特点
        6.4.2 特殊的管理模式
        6.4.3 配套设施的特殊性
        6.4.4 室外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5 室内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6 设备系统的专业化
7 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的多元化趋势
    7.1 体育产业模式的多元化
        7.1.1 体育产业模式的特点
        7.1.2 体育产业与城市人文、设计特征
    7.2 建筑潮流的多元化及整合
        7.2.1 建筑潮流的发展与流派
        7.2.2 多元整合的趋势
        7.2.3 公共体育场馆与建筑潮流
    7.3 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7.3.1 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
        7.3.2 高技术的运用
        7.3.3 新地域主义
    7.4 形式表达的多元化
        7.4.1 新体育风格的形成
        7.4.2 非几何构成——解构
        7.4.3 柔和弹性——简约
        7.4.4 整体覆盖—表皮
8 结论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体育产业化和公共体育场馆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8.1.2 应在产业化的背景中研究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特征
        8.1.3 公共体育场馆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
        8.1.4 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要与体育产业的属性和发展趋势相符合
    8.2 设计策略总结
        8.2.1 布局和功能的整合
        8.2.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优化
        8.2.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拓展
        8.2.4 理念和形式的多元兼容
        8.2.5 前期策划和后期评估的完善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产业的发展变动对体育场馆发展的不利影响
        8.3.2 产权制度改革对体育场馆发展的影响
        8.3.3 重视社区健身休闲场所的设计研究
        8.3.4 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建筑设计的经验
        8.3.5 加强对场馆投资、产出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
        8.3.6 对体育场馆特有的设计特征作进一步的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实例
    1. 浙江省体育馆
    2. 杭州游泳健身中心
    3.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4. 台州体育中心
    5. 杭州奥体博览城
    6. 金华体育中心
    7. 嘉兴体育中心体育场
    8. 湖州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
    9. 温州奥体中心
    10. 舟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1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
    12. 慈溪体育中心
    13. 义乌梅湖体育会展中心
    14. 椒江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15. 临海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馆
    16. 三门金鳞体育中心
    17. 嘉兴市残疾人奥林匹克中心
    18. 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
作者简历

(7)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战略性空间资源
        1.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1.1.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存在不足
        1.1.4 小结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趋势和需求
        1.2.2 应对高聚集建设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1.2.3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5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建立与实证比较
    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和类型
        2.1.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
        2.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分类
    2.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特殊性
        2.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一般特征
        2.2.2 四种大规模城市绿色空间的比较
    2.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相关理论
        2.3.2 认知模型What-Why-How
        2.3.3 比较研究
    2.4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的构建
        2.4.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
        2.4.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内容
        2.4.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素材来源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研究
    3.1 19世纪60年代以前
        3.1.1 伦敦内城皇家公园群
        3.1.2 柏林大蒂尔加滕公园
        3.1.3 巴黎圃龙林苑
        3.1.4 纽约中央公园
    3.2 20世纪
        3.2.1 荷兰阿姆斯特丹森林
    3.3 21世纪
        3.3.1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调查
    4.1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及案例研究
        4.1.1 历史保护型: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
        4.1.2 休憩供应型:以北京朝阳公园为例
        4.1.3 生态保育型: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4.1.4 重大节事型: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4.1.5 棕地再生型:以唐山南湖中央公园为例
        4.1.6 新区开发型:以重庆中央公园为例
    4.2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调查:以海珠湿地为例
        4.2.1 海珠湿地选例的典型性
        4.2.2 海珠湿地的形成
        4.2.3 海珠湿地的定位
        4.2.4 海珠湿地的特征
        4.2.5 海珠湿地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综合比较
    5.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比较与分析
        5.1.1 形成的共性与差异
        5.1.2 定位的共性与差异
        5.1.3 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5.1.4 价值的共性和差异
    5.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
        5.2.1 认知层面
        5.2.2 制度层面
        5.2.3 技术层面
    5.3 小结
第六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对策
    6.1 规划对策一: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契机
        6.1.1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发展的现实制约
        6.1.2 识别与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机遇
    6.2 规划对策二:定位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目标
    6.3 规划对策三:明确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3.1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6.3.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4 规划对策四:设定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原则
        6.4.1 优先规划原则
        6.4.2 区域协同原则
        6.4.3 生态主导原则
        6.4.4 功能复合原则
        6.4.5 边缘激活原则
        6.4.6 连通辐射原则
    6.5 规划对策五:规划并实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
        6.5.1 规划内容
        6.5.2 规划过程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学位论文
        (4) 技术标准
        (5) 报纸文章
        (6) 报告
        (7) 电子文献
        (8) 其他文献
    2. 外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电子文献
        (4) 其他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基本信息表
附录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资料集
附录3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景点与设施汇总表
附录4 海珠湿地公众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附录5 海珠湿地案例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6 海珠湿地鸟类名录2012年与2016年对比
附录7 海珠湿地各类图表汇编
附录8 广州海珠区“万亩果林”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1.1.2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发展困境急需改革的需要
        1.1.3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多元价值发挥的需要
        1.1.4 创新和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理论体系的需要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内体育体制相关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相关研究
        1.2.4 国外体育竞赛体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3.1.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
    3.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及现存问题
        3.2.1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
        3.2.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3.3.1 价值相关内容描述
        3.3.2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价值导向选择的依据
        3.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3.4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3.4.1 助推奥运争光计划
        3.4.2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3.4.3 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3.4.4 助推生态体育赛事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个人简历

(9)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竞技体育建筑当前面临的困境
        1.1.2 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
        1.1.3 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功能转换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概念
        1.2.2 研究对象的范围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建筑空间适应性相关理论研究
        1.4.2 体育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全民健身基本问题解析
    2.1 全民健身的发展现状
        2.1.1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1.2 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现状
        2.1.3 全民健身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影响现状
    2.2 全民健身建筑的特点
        2.2.1 全民健身建筑规模
        2.2.2 全民健身建筑的选址
        2.2.3 全民健身建筑的功能空间
        2.2.4 全民健身建筑性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竞技体育建筑基本问题解析
    3.1 竞技体育建筑发展历程
        3.1.1 西方竞技体育建筑的发展
        3.1.2 中国竞技体育建筑的发展
        3.1.3 总结回顾竞技体育建筑发展历程
    3.2 竞技体育建筑类型解析
        3.2.1 竞技体育建筑的概念与范畴
        3.2.2 竞技体育建筑的分级分类
    3.3 竞技体育建筑的特征
        3.3.1 选址特征
        3.3.2 使用特征
        3.3.3 技术特征
        3.3.4 功能空间特征
        3.3.5 运营特征
    3.4 竞技体育建筑发展全民健身的矛盾
        3.4.1 选址矛盾
        3.4.2 功能空间矛盾
        3.4.4 经营矛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竞技体育建筑相关调研分析
    4.1 调研思路及方法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方法及思路
    4.2 全民健身背景下广州市竞技体育建筑调研分析
        4.2.1 调研案例的规划选址
        4.2.2 调研案例的主体空间设计与现状
        4.2.3 调研案例的筑辅助空间设计与现状
        4.2.4 调研案例的外部空间设计与现状
        4.2.5 调研案例的运营管理模式及经营现状
    4.3 竞技体育建筑全民健身需求分析及研究
        4.3.1 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场所调研
        4.3.2 场馆设施满意度调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可持续设计策略
    5.1 竞技体育建筑的使用需求与建设目标
        5.1.1 竞技体育建筑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5.1.2 竞技体育建筑动态的建设目标
        5.1.3 使用矛盾的分析
    5.2 竞技体育建筑的总体规划定位
        5.2.1 竞技体育建筑的选址
        5.2.2 竞技体育建筑的项目定位
        5.2.3 竞技体育建筑的总体布局
    5.3 竞技体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5.3.1 竞技体育建筑主体空间设计
        5.3.2 竞技体育建筑辅助空间设计
        5.3.3 竞技体育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5.4 竞技体育建筑运营管理发展方向
        5.4.1 竞技体育建筑的运营管理权限
        5.4.2 赢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民健身背景下广州市的群众健身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各场馆2019年全年举办活动情况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足球产业化进程加速
        1.1.2 中国大型体育场的大赛后利用整体不佳
        1.1.3 中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对赛场利用的重视
        1.1.4 世界杯对赛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30个中超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现代体育场的发展历史研究
        1.3.2 现代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标准研究
        1.3.3 现代体育场的空间利用效率研究
        1.3.4 现代体育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架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总述
    2.1 现代足球赛场的空间构成
    2.2 足球赛场设计发展历史梳理
        2.2.1 现代足球赛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2 其他类型职业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2.3 中国足球赛场(现代体育场)的设计发展历程
    2.3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含义
    2.4 足球赛场常态利用的理论支撑
        2.4.1 建筑设计层面
        2.4.2 规划设计层面
        2.4.3 赛场运营管理层面
    2.5 足球赛场的常态利用议题
        2.5.1 国际赛场的常态利用现状
        2.5.2 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赛场街区活力不足
    3.1 概述
        3.1.1 赛场街区的定义
        3.1.2 赛场街区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3.2 中国足球赛场所在街区活力不足
        3.2.1 选址远离城市中心
        3.2.2 功能组合不合理
        3.2.3 空间设计不友好
    3.3 中心型赛场街区
        3.3.1 街区经济活力
        3.3.2 街区物质环境
        3.3.3 街区社会活力
        3.3.4 基础设施投入
    3.4 赛场街区功能组合
        3.4.1 体育+复合商业模式
        3.4.2 体育+休闲娱乐模式
        3.4.3 体育产业链模式
    3.5 赛场街区空间设计
        3.5.1 街区尺度
        3.5.2 街区道路
        3.5.3 街道界面
    3.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4章 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1 概述
        4.1.1 外部空间的定义
        4.1.2 外部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4.2 中国足球赛场外部空间公共性差
        4.2.1 边界封闭性强
        4.2.2 停车场占比大
        4.2.3 公共功能不足
    4.3 开放边界设计
        4.3.1 隔离桩/隔离墩
        4.3.2 上升高差
        4.3.3 下凹隔离
    4.4 停车空间设计
        4.4.1 借用周边停车场
        4.4.2 地下停车场
        4.4.3 体育场停车楼
    4.5 公共空间设计
        4.5.1 公共广场
        4.5.2 健身公园
        4.5.3 休闲公园
    4.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5章 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1 概述
        5.1.1 附属空间的定义
        5.1.2 附属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5.2 中国足球赛场附属商业被动复合
        5.2.1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不合理
        5.2.2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不符合商业运营规律
        5.2.3 赛场功能复合度不高
    5.3 附属商业空间功能设置
        5.3.1 零售/餐饮/休闲娱乐
        5.3.2 会展/酒店/办公
        5.3.3 观光体验
    5.4 附属商业空间布局
        5.4.1 独立布局
        5.4.2 利用底层附属空间
        5.4.3 利用赛场闲置空间
    5.5 赛场综合体设计
        5.5.1 体育商业综合体
        5.5.2 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
        5.5.3 体育社区服务综合体
    5.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6章 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1 概述
        6.1.1 看台空间的定义
        6.1.2 看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6.2 中国足球赛场看台空间类型单一
        6.2.1 看台规模大且氛围不佳
        6.2.2 普通观众区类型单一
        6.2.3 VIP观众区层级设置不足
    6.3 看台整体设置
        6.3.1 容量中小型化
        6.3.2 容量灵活化
        6.3.3 VIP观众区规模符合市场规律
        6.3.4 看台设计重视观众体验
    6.4 普通观众区多元化类型
        6.4.1 站席区
        6.4.2 家庭观赛区
        6.4.3 无障碍席位
        6.4.4 附属服务区
    6.5 VIP观众区层级化类型
        6.5.1 包厢区
        6.5.2 商务坐席区(俱乐部坐席区)
        6.5.3 社交坐席区
    6.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7章 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1 概述
        7.1.1 场地空间的定义
        7.1.2 场地空间与常态利用的关系
    7.2 中国足球赛场场地功能兼容度低
        7.2.1 足球专项场地过少
        7.2.2 场地缺乏灵活性
        7.2.3 配套元素不完善
    7.3 足球专项场地改造
        7.3.1 场地层下沉式改造
        7.3.2 看台内延式改造
        7.3.3 足球向田径的临时场地转换
    7.4 多功能场地设计
        7.4.1 可移动场地
        7.4.2 可移动看台
        7.4.3 可分隔场地
    7.5 场地空间配套元素
        7.5.1 全覆盖式顶棚
        7.5.2 LED大屏幕
        7.5.3 其他新技术元素
    7.6 本章小结及建议
第8章 结语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2 论文的问题与不足
    8.3 论文的研究展望
        8.3.1 制定更具体的中国足球联赛赛场的发展指导
        8.3.2 注重中国足球联赛赛场向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改造应对
        8.3.3 构建全方位的中国足球空间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 B 专家访谈纪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多功能综合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 胡振宇. 东南大学, 2006(04)
  • [3]互动/适从 ——大型体育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研究[D]. 王西波. 同济大学, 2007(03)
  • [4]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D]. 柳鸣毅.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1)
  • [6]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 金坤. 浙江大学, 2014(07)
  • [7]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刘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D]. 郭艳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全民健身背景下竞技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阚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国足球赛场常态利用设计研究[D]. 梁迎亚. 清华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举办现代奥运会的多功能综合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