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自动化联网(一期)试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梁瑶[1](2019)在《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基础,传输网络承载着多项基础业务,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基础业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主要取决于传输网络能否提供充足的容量。因此,通过对传输网络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电网实现智能化。现阶段,为了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并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某市电业局不断提升其行政管理效率,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要想确保该体系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构建一套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这样既有助于电力网络服务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电力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并为某市电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根据某市电力通信设施当前的状况,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当前主流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性能的优势与劣势,接着选取了与某市电力通信相适应的传输模式,在确保既有资源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以促进某市电力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详细梳理了某市电力通信网络现行的传输结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不完善、接入网传输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等,同时定量估算了某市电力承载业务(如语音、数据等)的分布及需求,进而使得传输容量的规划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以完善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为目标,深入探究了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技术,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接入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比选了主流无线通信,并为公众移动网络、数字微波、集群与卫星通信创设了相应的使用场景,同时按照传输网络的不同段落,通过相关的传输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传输体系,进而使某市电力通信传输规划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三,基于对核心传输技术的研究,并与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当前的状况及其业务需求相结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即“以业务流为经、传输区域为纬”。同时,对于骨干传输网这种有线传输来说,其传输介质需要以光纤为主、微波为辅,并逐步替代以高压线路电力载波为基础的传输方式;接着针对汇聚层面,制定了涵盖公众移动网络、光纤传输以及中低压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在内的汇聚方案,以期促进生产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接入网层面,采取了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公众移动网络和低压PLC于一体的组网方式。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童刚[3](2018)在《厦门供电公司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大量形成新的配售电公司,必将对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力业扩服务作为供电业务拓展重要的一环,贯穿着客户从申请报装到用电全过程,直接体现供电企业服务水平,是电网公司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在售电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电力业扩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根据流程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供电企业电力业扩服务提升的举措。通过对比国内外的先进实践,以全球一流营商环境获得电力指标作为先进标杆,应用业务流程图、ASME表格、鱼骨图等分析、归因工具,从程序、时间、成本等对现行流程进行评估,识别电力业扩服务在流程管理上缺失的关键环节和需要改善的环节,提出组织变革、流程再造、技术创新等解决措施,促进电力业扩服务水平提升以满足政府、社会、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2018年厦门市的营商环境“获得电力”指标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第28位,电力业扩服务部分措施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被推荐作为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张一龙[4](2018)在《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文中研究指明你是谁?一块乌黑的煤炭,还是一朵雪白的浪花?一缕金色的阳光,还是一阵浑黄的狂风,抑或一股琥珀般的油液?这些都不重要,你终究是一道激射的电流,仿佛锃亮的钢鞭截断黑暗,从此百川归海,千万里追寻澄澈初心。——题记第一章决战前后持续多日的攻击之后,终于迎来决战时刻。一轮冷月高挂空中,寒风凛冽。附近村庄的百
《电器工业》编辑部[5](2016)在《电器工业风云策划 2015大事记》文中指出1月1月5日,许继集团特高压超大容量换流阀设计制造及技术科研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组认为许继集团开展的±800千伏每极单12脉动换流阀设计合理,技术先进。1月6日,由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200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实验室"完成了型式试验,标志着我国在直流输电核心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日,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与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华能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在北
李舒婷[6](2015)在《面向智能电网的地区电力通信网发展方向与对策》文中认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电网与电力通信网都朝着智能化跃进。全球的智能电网建设已进入了高峰期。在此次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最令人瞩目的项目是智能电网,而工业技术创新奖由德国的iNES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成所获得。另据多家权威机构预测,智能电网的复合年增长率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保持骄人的数据。智能电网在全世界,’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投资将达1400亿美元。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智能电网相关产业都将处于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智能化业务的不断开发,智能光输网络、物联网,无线宽带等新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完善,作为骨干网架的特高压电协调各级电网有序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双向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不断研发创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化电网持续发展建设,这些都将是电力通信自身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电力通信网的建设,让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和电力能源领域的相互融合更加顺畅,集成综合电力体系构架上层应用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电力通信作为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优质可靠的通信网架能有效保证电网发电与供电安全稳定性,由此,对电力通信的保障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着眼于对**地区电力通信网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找出现有通信网络结构的弊端,并结合现状提出能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力通信网络结构优化和实施建议,以提高**地区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灵活性、可靠性,以实现为我国建设具备数字信息化、智能自动化、双向互动化特性的,统一的智能电网的宏伟目标。
杜文娟[7](2013)在《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文中认为前言这里是歌的海洋这里是舞的故乡这里是牧人的天堂这里是朋友相聚的地方……这是一首草原牧歌中的几句歌词。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是花海如潮的伊犁草原,甚至是夏季青草萋萋、秋季金色无垠的藏北那曲草原,这些盛产油画和史诗的烂漫之地,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但是,如果你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从江南水乡或是雪域高原走进毛乌素沙漠腹地,拜谒了神圣的苏
李娜[8](2012)在《网络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对网络的关注从一开始的网络通信及互联互通,到网络资源共享及数据处理,再到物联网感知和连接现实世界的物体,到目前,关注虚拟数字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服务,整个过程都在昭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政务正是政府适应信息化的产物,因此,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对电子政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深远的影响。论文首先界定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介绍了现行电子政务的实现形式,通过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然后对网络融合的形式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电子政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引入的方式进行了展望。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分析与综合、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本文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得出三个重要结论。在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政府按照公众的需求有效整合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显着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开展,未来电子政务建设会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目前我国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且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严重,这些都加剧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对应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紧迫性;人们对政务信息的取用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电子政务将成为未来电子政务顺应网络融合而发展的一个亮点。
程正刚[9](2010)在《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2003年SARS危机以后,在国家的推动下,各部门先后建立起了针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体系,以防止或减少危机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电力应急体系正是在以上背景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2003年8月以后,国际上连续发生大面积区域停电事故,涉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意大利、智利、俄罗斯等国;2008年的冰灾也导致中国南方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随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因为地震造成的电力设备损坏使得电力供应中断,给后续的救援和恢复造成了诸多的不便。电力应急体系的不完善或部分缺失给社会带去的是严重的损失,因此关于电力应急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直是当前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从中国突发事件公共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入手,通过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等理论来分析研究完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架构,并结合目前我国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分析了电力系统应急中的关键性技术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反应电力应急体系应急能力的相关指标,给出了从广义应急概念出发涵盖应急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应急恢复的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评价方法。针对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制定的广义电力应急体系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脆弱性风险评估的研究原理,给出了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灾害损失预评估计算模型,用于指导电力应急体系的应急准备,实现与气象部门的应急联动,并给出了以台风为对象的实际算例。同时结合投资分析方法,在脆弱性的基础上给出了进行电力应急体系投资效益分析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项目实际,部分分析了上海世博园区建立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之上的电力应急体系的构建和实际协调运行中的问题。并在一定的基础上运用前述的计算模型分析了上海市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水平,给世博园区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本刊编辑部,蒋连海[10](2009)在《我国农村电气化发展足迹》文中提出新中国走过了60年,从一个工业落后的穷国,变成了如今综合国力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国,各行各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农村电气化事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时间顺序简略回顾
二、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自动化联网(一期)试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自动化联网(一期)试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
2.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需求分析 |
2.2.1 规模及数据划分 |
2.2.2 业务带宽计算 |
2.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传输技术研究 |
3.1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
3.1.1 同步数字传输概念及特点 |
3.1.2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
3.2 TD-LTE技术 |
3.2.1 TD-LTE组网架构 |
3.2.2 TD-LTE关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应用研究 |
4.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设计目标 |
4.1.2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建设原则 |
4.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
4.2.1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2.2 TD-LTE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3)厦门供电公司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
第一节 流程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流程优化 |
二、流程再造 |
第二节 分析方法和应用工具 |
一、业务流程图 |
二、ASME流程评价分析方法 |
三、鱼骨图分析法 |
四、ESIA方法 |
第三章 厦门供电公司业扩服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概况 |
第二节 电力业扩服务水平概述 |
一、电力业扩服务流程主要内容 |
二、电力业扩服务评价指标 |
三、国内外电力业扩服务水平标杆 |
第三节 影响电力业扩流程问题分析 |
一、原有电力业扩服务流程 |
二、采用ASME法分析流程 |
三、影响业扩全流程时长环节原因 |
四、影响业扩流程便捷性环节原因 |
第四节 电力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的可行性 |
一、政府转变职能深化“放管服”带来的可行性 |
二、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模式变化带来的可行性 |
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厦门供电公司业扩服务水平提升实施方案 |
第一节 业扩服务水平的提升目标和提升思路 |
一、提升目标 |
二、提升思路 |
第二节 基于ESIA方法开展业扩流程设计 |
第三节 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的组织改进 |
一、组织变革 |
二、绩效改进 |
第四节 缩短业扩流程时限的措施 |
一、方案答复环节时限缩短措施 |
二、图纸审核环节时限缩短措施 |
三、竣工验收环节时限缩短措施 |
四、客户环节时限缩短措施 |
第五节 提升业扩流程便捷性措施 |
一、基于政府“多规合一”平台提升办电便捷度 |
二、主动服务精简流程环节 |
三、“互联网+”技术应用 |
第六节 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的效果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智能电网的地区电力通信网发展方向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智能电网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电网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智能电网在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逻辑结构 |
第二章 智能电网与电力通信网的相关理论 |
2.1 智能电网的相关理论 |
2.1.1 智能电网的概念 |
2.1.2 智能电网的意义 |
2.1.2.1 电力消费的增长 |
2.1.2.2 交通电气化 |
2.1.2.3 电力可靠性 |
2.2 电力通信网的相关理论 |
2.2.1 电力通信网简介 |
2.2.2 电力通信网的组成 |
2.3 电力通信支撑坚强智能电网 |
第三章 **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分析 |
3.1 **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历程 |
3.1.1 初步建立地区环 |
3.1.2 “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 |
3.1.2.1 传输网 |
3.1.2.2 业务网 |
3.1.2.3 支撑网 |
3.1.3 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3.1.3.1 传输网络现状 |
3.1.3.2 业务网络现状 |
3.1.3.3 支撑网络现状 |
3.2 **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存在的问题 |
3.3 **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机遇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分析(P) |
3.3.1.1 全国政治环境分析 |
3.3.1.2 地方政治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E) |
3.3.2.1 宏观经济环境 |
3.3.2.2 微观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分析(S) |
3.3.3.1 人口环境 |
3.3.3.3 文化背景 |
3.3.4 技术环境分析(T) |
3.3.4.1 技术政策 |
3.3.4.2 电力通信网发展情况分析 |
3.3.4.3 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势分析 |
3.4 **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面向智能电网的地区电力通信网发展对策与实施建议 |
4.1 细化人员分工,加强人员专业性培养 |
4.2 智能化电力通信资料台账管理 |
4.2.1 基于RFID的智能ODN解决方案 |
4.2.2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
4.3 面向智能电网优化地区电力通信网 |
4.3.1 传输网优化 |
4.3.2 业务网优化 |
4.3.3 支撑网优化 |
4.4 运行管理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骨干通信网展望 |
5.2 终端通信接入网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网络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政务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电子政务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电子政务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分析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子政务及网络融合概述 |
2.1 电子政务概述 |
2.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
2.1.2 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 |
2.1.3 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 |
2.2 网络融合概述 |
2.2.1 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 |
2.2.2 电信网与广播电视网融合 |
2.2.3 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融合 |
2.2.4 三网融合 |
2.2.5 四网融合 |
2.2.6 物联网 |
2.2.7 务联网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分析 |
3.1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3.1.1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3.1.2 国内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3.2 国内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改革管理体制力度不够 |
3.2.2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
3.2.3 电子政务总体实际应用少 |
3.3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经验借鉴 |
3.3.1 政府改革伴随电子政务的发展 |
3.3.2 实现规划和技术标准的统一 |
3.3.3 实行分步骤实施逐步提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网络融合现状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
4.1 我国网络融合现状 |
4.1.1 三网融合已初步形成 |
4.1.2 四网融合已有应用 |
4.1.3 物联网融合已初见端倪 |
4.2 网络融合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
4.2.1 网络融合给电子政务带来的机遇 |
4.2.2 网络融合给电子政务带来的挑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融合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
5.1 政府服务坚持以民众为中心 |
5.2 政府服务实现优质全面上网 |
5.3 应急管理信息化将是电子政务重点 |
5.4 基层单位将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 |
5.5 移动电子政务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力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电力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3 当前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1.4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电力应急管理架构 |
2.1 公共应急管理研究情况 |
2.1.1 公共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
2.1.2 当前中国城市应急现状 |
2.2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在公共应急中的作用 |
2.2.1 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能源供应 |
2.2.2 为社会部门联动应急提供支持 |
2.3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 |
2.3.1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基础 |
2.3.2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
2.3.3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
2.3.4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保障系统 |
2.4 整合框架下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电力应急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
3.1 统一调度在电力应急中的重要作用 |
3.1.1 调度模式的分析 |
3.1.2 统一调度与联合调度的对比分析 |
3.1.3 统一调度对加强电力应急能力的分析 |
3.1.4 案例分析—美加大停电 |
3.2 电力安全防御系统在电力应急中的防御作用 |
3.2.1 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系统中保护和控制系统分类 |
3.2.2 电力安全防御系统的配置 |
3.2.3 电力安全防御系统的特点 |
3.3 考虑智能电网的电力应急体系研究 |
3.3.1 智能电网与电力应急体系 |
3.3.2 智能电网下电力安全协调防御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研究 |
4.1 电力应急体系的相关评价指标介绍 |
4.1.1 应急体系评价 |
4.1.2 各评价指标介绍 |
4.2 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概念 |
4.2.1 脆弱性概念剖析 |
4.3 脆弱性计算的相关分析方法 |
4.3.1 脆弱性计算方法介绍 |
4.4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脆弱性的指标体系编制 |
4.4.1 指标体系编制方法介绍 |
4.4.2 指标体系介绍 |
4.5 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评价研究 |
4.5.1 脆弱性评估指标赋值 |
4.5.2 脆弱性评估案例 |
4.6 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灾害损失预评估 |
4.6.1 城市灾害损失评估介绍 |
4.6.2 基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灾害损失预评估计算模型 |
4.6.3 算例分析 |
4.7 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投资效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世博园区电力应急体系的建立 |
5.1 上海市公共应急平台相关动态 |
5.2 上海市电力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情况 |
5.3 世博园区应急指挥中心的需求分析、结构和功能 |
5.4 建立世博园区电网统一应急指挥中心的主要工作及落实 |
5.5 多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协调 |
5.6 奥运电力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 |
5.7 世博园区电力应急体系脆弱性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情况 |
四、国家电网公司办公自动化联网(一期)试运行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梁瑶. 吉林大学, 2019(03)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厦门供电公司业扩服务水平提升研究[D]. 童刚. 厦门大学, 2018(02)
- [4]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J]. 张一龙. 黄河, 2018(01)
- [5]电器工业风云策划 2015大事记[J]. 《电器工业》编辑部. 电器工业, 2016(01)
- [6]面向智能电网的地区电力通信网发展方向与对策[D]. 李舒婷. 福州大学, 2015(07)
- [7]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J]. 杜文娟. 中国作家, 2013(16)
- [8]网络融合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D]. 李娜. 燕山大学, 2012(11)
- [9]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研究[D]. 程正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10]我国农村电气化发展足迹[J]. 本刊编辑部,蒋连海. 农村电气化,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