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决反对文牍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董振华[1](2019)在《谨防“文牍主义”侵蚀基层党建堡垒》文中认为部分基层党组织仍存在"以党务代党建""以材料论党建"的现象,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形式性的会议和材料上,反而忽视了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基层群众的需要,这样的文牍主义危害极大,必须在科学考核、严控发文开会数量、提高上下级组织工作联动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制度措施,谨防"文牍主义"侵蚀基层党建堡垒。
齐卫平,樊士博[2](2019)在《7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的历程、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官僚主义背离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员干部党性缺失的严重表现。能否彻底铲除官僚主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克服官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官僚主义大致经过了运动化阶段、扁平化阶段、制度化阶段和常态化阶段。这四个阶段渐次接续,为反对官僚主义积累了"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精简办事机构""转变文风会风"等主要经验。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制定规章理顺关系,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廉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周竞风[3](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中心任务的根本转变。从革命走向执政,时代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江苏省为中心对1949-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历史考察,系统地回顾了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实践,厘清了历史线索。论文首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基本概况。从解放战争后期起,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干部队伍,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壮大。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革命胜利,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基础。当然,干部队伍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是组织上整顿与建设。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确立编制,建立新规,使干部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通过大规模统一调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政治运动,如内部镇反、审干、肃反、“三反”“五反”等,不断对干部队伍进行清理,以保持干部队伍的革命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干部队伍建设另一重要内容是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许多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干部队伍在作风领域却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突出,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由此迅速采取措施,开展了整风运动、整党运动、“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等一系列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干部作风建设实践中也认识到,作风建设需要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法治保障十分重要,因此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开始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起步。始终高度重视干部学习与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特点也是突出优点。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产生过“本领恐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工作重心和历史任务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恐慌”更胜从前。为此,执政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组织广大干部进行广泛学习。这一时期,干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政策学习;二是文化学习;三是专业知识学习。理论与政策学习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从而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明辨是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即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广大干部进行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干部文化教育更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为此,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规模巨大的干部文化教育。这一时期干部文化教育既有正规的也有业余的,既有脱产的也有在职,几乎所有干部都置身其中,因此规模浩大,且成效突出,影响则极其深远。干部教育第三方面内容是专业知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几乎没有专业干部队伍,已有的专业干部不仅数量缺乏,且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加强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壮大专业干部队伍。同时,广泛开展干部的专业学习,同样开展的有声有色。干部专业教育对于适应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结尾——“结束语”部分,是对1949年至1956年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经验和教训,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于瑶[4](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李龙,朱兵强[5](2012)在《历史与启示:论我国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文中提出建国初期我国于1952年至1953年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司法改革,这次司法改革运动对国民党政权下旧的司法体制、思想与人员进行了彻底改造,在司法原则、司法制度乃至司法机构的设置与运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董必武是这次司法改革运动的主导者之一,他因此也成为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先驱。
孟睿[6](2021)在《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同党内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斗争。由于苏维埃政权脱胎于沙皇俄国的废墟之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旧事物的残余,官僚主义弊病明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存在于国家机关中,也存在党的机关中。在对待官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努力消除官僚主义。以列宁执政时期的官僚主义为视点,把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脉络和实践路径有机结合,全面地系统地剖析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探索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七个章节阐述了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第一章梳理了列宁反对官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和历史背景;第二章分析了列宁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根源及危害性认识;第三章至第六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系统总结了列宁利用人民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依靠法纪反对官僚主义、通过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反对官僚主义的多重实践路径;第七章结合新时代总结归纳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层面。在理论建设中提出的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并通过苏维埃反对官僚主义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防止人民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思想,是列宁在苏维埃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苏维埃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少数派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争是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苏维埃国家成立后,国家机关中大量存在的官僚主义意识和行为,是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提出的直接根源。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中,在与官僚主义斗争和解决官僚主义问题中,列宁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和应对措施。他从剖析官僚主义行为和本质入手,探究了苏俄官僚主义产生的历史、经济、文化、体制等多种原因,揭露了党和国家机关内“贪污受贿”、“文牍主义”、“办事拖拉”、“胡乱指挥”等官僚主义现象,对官僚主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毁坏党和国家形象、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等的严重危害都有深刻的分析。在制度建设中提出的反对官僚主义的要求。列宁对官僚主义的本质和根源的认识是基于苏维埃俄国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也是根据苏维埃国家的实际需要体现的。结合苏维埃自身特点和现实情况,列宁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举措。注重人民民主性的发挥,是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方面。他提出的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反对官僚主义,借助有觉悟的工农群众收拾官僚主义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依靠力量上的重要表达形式,体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真正目标。运用法律法规减少官僚主义的作用机会和惩处官僚主义行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常态化措施。在这方面,列宁领导人民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关于遵守法律、惩办贪污分子、打击渎职行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立法职能,通过中央监察委员会强化法律监督作用,严肃审理党和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案件。通过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是列宁有关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官僚主义是机关中的“脓疮”,改革是反对官僚主义的有效方式,包括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培养人才、强化检查、改组工农检察院、合并人民委员会等措施,这是保持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广大群众建设热情和活力的重要措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是改革的基本思路或原则。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反对官僚主义的措施。在列宁看来,官僚主义的存在和滋生,不独是旧社会的遗存和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也与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不高有密切的关系。他所说的“问题只在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文明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都把文化状况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反对官僚主义,是列宁有关思想中的重要环节。扫除文盲,提高理解能力,是清除官僚主义意识的基础性工作,是“非做不可的粗活”;开展文化革命,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是为消除官僚主义行为提供思想活力。从长远看,苏维埃国家文化水平的提高,完全依赖于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状况,这是反对官僚主义最深层的力量和最持久的动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对我们在新时代反对官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认识官僚主义的存在状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反对官僚主义行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在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扎好制度笼子、完善检查监督机制,消除官僚主义的“传染源”,切断官僚主义的“传播途径”,减少官僚主义方面的“易感人群”。从上述内容看,本论文在研究方法注重从列宁的着作中挖掘整理有关思想,在体系结构上将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归纳为相互联系的结构,既突出主体结构,又突出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创建性。
赵健[7](2019)在《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只要是设官而治的国家,官僚主义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官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高高在上、无视实际、高人一等、脱离人民、脱离群众、搞特权”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党政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党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逐渐脱离群众,自诩为国家的主人,没把人民群众置于心中,思想消极、钻空子、搞特权、以权谋私,甚至走上了贪污腐败的犯罪道路。列宁曾优虑地告诫共产党人,如果官僚主义作风的蔓延使共产党人成了官僚主义者,那么党和国家会面临“毁掉”的危险。面对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的挑战,结合官僚主义顽固性、长期性的特点,党的各届领导人都用坚决的信心和毅力,用强有力的举措来同官僚主义展开长期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开启了新起点、新征程,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本文从习近平和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习近平和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差异性、习近平对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从一致性角度来看,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都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反官僚主义思想为理论借鉴,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挥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为着眼点,以推动党的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最终落脚点。从差异性角度来看,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不同,对官僚主义的归因和反官僚主义的举措不同。通过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习近平对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反官僚主义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反官僚主义与反腐倡廉相互推动、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反官僚主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破除官僚主义。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了反官僚主义的现实意义: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当前的全面从严治党营造了良好的风气,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保驾护航,为逐步实现政党现代化奠定基础,为新时代力戒官僚主义之风提供重要启示。总之,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条件下,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供理论借鉴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刘和生[8](1997)在《坚决反对文牍主义》文中研究说明坚决反对文牍主义刘和生目前,在某些党政机关中,存在着严重的文牍主义作风。它危害党的事业,必须坚决反对。文牍主义有多种表现:一是刊物多,会议材料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刊物08万种,内部刊物1万多种。现在办刊物,上级机关办,下级机关也办;...
武盼盼[9](2020)在《《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抗日战争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日本企图从根本上消灭解放区,加上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得国内形势严峻。同时,“左”、右倾错误反复出现并且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得党内思想混乱。为了团结全党,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解放日报》作为当时的党报,发表了大量文章、社论、代论、通讯以传达、阐释整风运动的内容,并开设专栏专刊、资料特辑以宣传、推广整风运动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地反映了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革命思想、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通过梳理延安整风运动的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整风运动,而且对于当下党的建设以及党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报道”一题开展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共分为六个部分: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历史背景。共分为两个部分:国内形势严峻;党内思想混乱。第3章,《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内容的报道。共分为三个部分:《解放日报》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报道;《解放日报》对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的报道;《解放日报》对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报道。第4章,《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共分为三个部分:《解放日报》对地方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解放日报》对单位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解放日报》对个人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第5章,《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作用与启示。共分为两个部分:《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历史作用;《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现实启示。
韩江风[10](2019)在《技术治理逻辑下社会工作评估的失灵与优化——以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持续增多,社会工作评估在检验项目成果、促进项目优化、争取各方认同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基于对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项目及其相关人员的观察与访谈,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评估也会出现管理主义、事本主义、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工具主义等评估失灵现象,引导激励、以评促建的评估使命也难以得到完全履行。评估机构的理性选择和行为策略是导致评估失灵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却在于权威为本、程序正义、数字迷信、效率优先、经济理性等技术治理逻辑的制约。技术治理逻辑支配下的社会工作评估具有权威主导和技术管理的突出特征,因此也含有忽视服务对象和评估伦理的内在缺陷。应从服务对象赋权和强化评估伦理等方面消解技术治理逻辑的负面影响,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
二、坚决反对文牍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决反对文牍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谨防“文牍主义”侵蚀基层党建堡垒(论文提纲范文)
把把脉:混淆了工作的目的和手段、偏离了工作重心,是基层党建出现“文牍主义”的重要原因 |
治治病:防止基层党建陷入“文牍主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
开开药:加强上下级组织联动、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严格控制会议和文件数量,是防止基层党建陷入“文牍主义”的重要措施 |
【干部心声】 |
(2)7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的历程、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反官僚主义的历史进程 |
(一)反官僚主义运动化阶段:1949年-1958年底 |
(二)反官僚主义扁平化阶段:1958年-1976年 |
(三)反官僚主义制度化阶段:1978年-2012年 |
(四)反官僚主义常态化阶段:2012年以来 |
二、新中国以来反官僚主义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群众路线 |
(二)注重调查研究 |
(三)精简办事机构 |
(四)转变会风文风 |
三、新中国以来反官僚主义实践的现实启示 |
(一)制定规章理顺关系 |
(二)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
(三)净化政治生态 |
(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
(一) 选题依据 |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基本研究方法 |
(三) 选题基本内容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情概况 |
(一) 新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
(二) 江苏解放和恢复建省 |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概况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
(一)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干部的决定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构成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干部队伍扩大和财政压力 |
(二) 干部队伍快速扩大造成干部质量下降 |
(三) 干部来源多样和团结合作问题 |
(四) 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初步整顿和建设 |
一、干部队伍的初步整顿 |
(一) 党政机关整编 |
(二) 清理和审查干部 |
(三) 统一调配干部 |
二、进一步确立“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标准 |
(一) 原有干部提拔任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进一步明确“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
(三) 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 |
三、建立干部管理新体制 |
(一) 原有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建立“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 |
第三章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理论和政策水平 |
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干部 |
(一) 民主革命时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二)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 |
(一)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二)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
(三) 大量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 |
(四)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在各地开展 |
三、努力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 |
(一) 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的政策教育 |
(二) 政策教育的广泛开展 |
第四章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干部队伍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一) 开展整风运动 |
(二) 整顿党的组织 |
(三) 在“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四) 在“新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
(一) 坚决纠正干部强迫命令作风 |
(二) 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三)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
四、建立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
(一) 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
(二) 成立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 |
(三) 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起步 |
第五章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文化基本情况 |
(一) 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
(二) 干部文化素质低的不利影响 |
二、干部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确立 |
(一) 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文化教育始终高度重视 |
(二) 干部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
三、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
(一) 干部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
(二) 各地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
四、干部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
(一)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平 |
(二) 有效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
(三) 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 |
第六章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 |
(一) 专业干部数量上严重缺乏 |
(二) 专业干部专业水平普遍较低 |
(三) 专业干部队伍管理不规范 |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专业干部队伍建设 |
(一) 中国共产党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
(二) 专业干部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
三、加强干部的专业学习和教育 |
(一) 建立各种专业干部学校 |
(二) 依托高等院校开展干部专业教育 |
(三) 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培训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历史与启示:论我国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初期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 |
二、建国初期我国司法改革的原则 |
(一) 坚持司法的群众路线 |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司法 |
(三) 立足司法程序的公正高效 |
三、建国初期我国司法改革的内容 |
(一) 肃清旧法思想,改造旧司法人员 |
(二) 反对文牍主义 |
四、建国初期我国司法改革的成就与启示 |
(一) 司法改革应当大胆创新 |
(二) 司法改革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
(三) 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司法改革的标准与目标 |
(四)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
(6)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之处及重难点 |
第一章 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
一、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官僚特权的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人民公仆”的思想 |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小生产者涣散性会助长官僚主义的思想 |
二、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沙俄封建专制传统及农奴制残余 |
(二)奥勃洛摩夫习气与民主意识缺失 |
(三)沙俄封建旧官制遗存 |
三、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政治环境 |
(一)驳斥把集中制原则污蔑为“官僚主义”的论调 |
(二)批判机会主义者“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作风 |
(三)澄清少数派关于官僚主义的错误认识 |
第二章 列宁对官僚主义及其本质的剖析 |
一、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根源 |
(一)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社会根源 |
(二)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经济根源 |
(三)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文化根源 |
(四)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制度根源 |
二、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产生 |
(一)在社会中延续的官僚主义意识 |
(二)在生活中产生的官僚主义弊病 |
(三)党和国家机关中滋生的官僚主义 |
三、苏维埃政权机构中的官僚主义表现 |
(一)“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自利行为 |
(二)“办事拖拉”“安闲度日”的慵懒行为 |
(三)“党政不分”“胡乱指挥”的专断行为 |
(四)“文牍主义”“纸上空谈”的浮躁行为 |
四、苏维埃政权机构中官僚主义的危害 |
(一)侵害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
(二)破坏苏维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三)损害党和国家机关的形象 |
(四)断送苏维埃社会主义事业 |
第三章 列宁利用人民群众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
一、在密切党群关系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一)经常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 |
(二)“更深入群众”和“更密切地联系群众” |
(三)“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 |
二、在国家管理中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 |
(一)让群众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国家”和反对官僚主义 |
(二)让群众通过工会参与国家管理和反对官僚主义 |
(三)让群众通过合作社参与管理和反对官僚主义 |
(四)让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和反对官僚主义 |
三、在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一)建立与健全群众参与的专门监督机关 |
(二)吸收非党人员参加检查苏维埃机关的工作 |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监督网络 |
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依靠“觉悟的工人农民收拾官僚主义者” |
(一)利用优秀工农群众打击征粮工作中的官僚主义者 |
(二)发挥非党群众力量打击经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者 |
(三)利用政府机构和专门人才打击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 |
第四章 列宁依靠法纪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
一、通过法制建设防止和反对官僚主义 |
(一)强化法律法规中反对官僚主义的要求 |
(二)强化司法机关反对官僚主义的职能 |
(三)强化领导干部反对官僚主义的能力 |
(四)强化检查机关在反对官僚主义中的监督作用 |
二、通过严肃党纪防止和反对官僚主义 |
(一)严格规定入党条件,防止官僚主义分子混进党内 |
(二)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监督党员干部行为 |
(三)纯洁党员队伍,清除党内官僚主义分子 |
三、通过法律法规惩治官僚主义 |
(一)严惩党和国家机关内拖拉作风者和贪污受贿者 |
(二)处分包庇官僚主义分子的党员干部 |
(三)抓住典型的官僚主义案件公开审理 |
(四)对违法乱纪的共产党员“更要追究法律责任” |
第五章 列宁通过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
一、通过改革人事制度提高反对官僚主义能力 |
(一)改革人事编制 |
(二)消除人浮于事 |
(三)任用优秀人才 |
二、通过改善国家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
(一)完善党政分工制度,减少官僚主义现象 |
(二)实行个人负责制,减少官僚主义式的拖拉作风 |
(三)推广模范机关经验,减少官僚主义的作用空间 |
三、通过改革监督机构提高反对官僚主义效率 |
(一)改革监察机关的督察方式,提高反对官僚主义的水平 |
(二)改革工农检查院,提高各部门反对官僚主义的协调能力 |
第六章 列宁通过文化建设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 |
一、扫除文盲,清理官僚主义意识 |
(一)克服官僚主义“需要每个人都识字” |
(二)提高政治教养消灭“贪污受贿行为” |
二、开展文化革命,反对官僚主义行为 |
(一)文化落后状态对苏维埃政权的影响 |
(二)通过文化革命增强民主意识 |
(三)通过文化革命提高管理水平 |
三、利用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提高反对官僚主义的能力 |
(一)利用旧社会专家的优秀文化反对官僚主义 |
(二)利用文明资本家的经济文化反对官僚主义 |
(三)利用国内外优秀专家的先进管理技术反对官僚主义 |
第七章 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思考 |
一、深化对新时代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认识 |
(一)深入认识官僚主义存在的复杂性 |
(二)深入认识官僚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 |
(三)深入认识官僚主义存在的长期性 |
二、在坚持人民主体性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一)充分发挥人民在反对官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
(二)在群众路线实践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三)在尊重群众利益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一)通过完善用权机制反对官僚主义 |
(二)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反对官僚主义 |
(三)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治理官僚主义 |
(四)通过改革党政体制反对官僚主义 |
四、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一)充分理解“从严治党”在反对官僚主义中的作用和意义 |
(二)在加强党员作风建设中反对官僚主义 |
(三)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反对官僚主义 |
五、在保护正当权益中反对官僚主义行为 |
(一)实现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良性互动 |
(二)实现个性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
(三)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的良性互动 |
(四)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良性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官僚主义相关概念 |
1.4.1 官僚 |
1.4.2 官僚制 |
1.4.3 官僚政治与官僚主义 |
2 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 |
2.1 共同的反官僚主义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官僚主义思想 |
2.1.2 列宁反官僚主义思想 |
2.1.3 毛泽东反官僚主义思想 |
2.2 一致的着眼点 |
2.2.1 为维护人民的利益 |
2.2.2 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 |
2.3 相同的落脚点 |
2.3.1 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2.3.2 都为推动党的建设 |
3 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差异性 |
3.1 反官僚主义思想形成背景不同 |
3.1.1 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 |
3.1.2 习近平反官僚主义理念的形成背景 |
3.2 对官僚主义的归因不同 |
3.2.1 邓小平对官僚主义成因的分析 |
3.2.2 习近平对官僚主义成因的分析 |
3.3 治理官僚主义的举措不同 |
3.3.1 邓小平反官僚主义举措 |
3.3.2 习近平反官僚主义举措 |
4 习近平对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4.1 反官僚主义更注重理想信念教育 |
4.1.1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
4.1.2 以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信念教育反官僚主义 |
4.2 反官僚主义与反腐倡廉相互推动 |
4.2.1 官僚主义与腐败紧密联系 |
4.2.2 以反腐败斗争助力反官僚主义 |
4.3 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反官僚主义 |
4.3.1 作风建设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石 |
4.3.2 从严作风建设,抵制官僚主义 |
4.4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破除官僚主义 |
4.4.1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4.4.2 从严政治建设,抵制官僚主义 |
5 习近平、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的实践意义 |
5.1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5.1.1 以反官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证党的先进性 |
5.1.2 以反官僚主义思想为抓手,保证党的纯洁性 |
5.2 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风气 |
5.2.1 反官僚主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
5.2.2 以反官僚主义为切入点,以党风带动政风和社风 |
5.3 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保驾护航 |
5.3.1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反官僚主义的必然选择 |
5.3.2 破除官僚主义,激发群众路线的生机与活力 |
5.4 为逐步实现政党现代化奠定基础 |
5.4.1 政党现代化理论要求反官僚主义 |
5.4.2 反官僚主义助推政党实现现代化 |
5.5 为新时代力戒官僚主义之风提供重要启示 |
5.5.1 新官僚主义要求反官僚主义斗争深入推进 |
5.5.2 对新时代反官僚主义的重要启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历史背景 |
2.1 国内形势严峻 |
2.1.1 日本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 |
2.1.2 国民党加紧反共活动 |
2.2 党内思想混乱 |
2.2.1 党内“左”、右倾思想严重 |
2.2.2 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盛行 |
第3章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内容的报道 |
3.1 《解放日报》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报道 |
3.1.1 剖析主观主义的表现 |
3.1.2 揭露主观主义的危害 |
3.1.3 报道学风整顿的成绩 |
3.2 《解放日报》对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的报道 |
3.2.1 清除宗派主义的残余 |
3.2.2 肯定党的民主集中制 |
3.2.3 开展反自由主义斗争 |
3.3 《解放日报》对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报道 |
3.3.1 解析边区党八股残余的表现 |
3.3.2 赞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
3.3.3 纠正文艺界脱离群众的作风 |
第4章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 |
4.1 《解放日报》对地方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 |
4.1.1 推广陕甘宁边区的整风经验 |
4.1.2 宣传其他地区的整风事例 |
4.2 《解放日报》对单位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 |
4.2.1 传达高干会的文件精神 |
4.2.2 宣扬各军区的整风举措 |
4.3 《解放日报》对个人整风运动做法和经验的报道 |
4.3.1 刊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心得 |
4.3.2 登载军队官兵的学习感悟 |
第5章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作用与启示 |
5.1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历史作用 |
5.1.1 积极宣传并阐释党的方针政策 |
5.1.2 增设专栏专刊主动引导整风运动 |
5.1.3 确保了整风运动的正确方向 |
5.2 《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报道的现实启示 |
5.2.1 党报报道要突出党性 |
5.2.2 党报报道要贴近群众 |
5.2.3 党报报道要锐意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10)技术治理逻辑下社会工作评估的失灵与优化——以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技术治理逻辑下的社会工作评估 |
(一)技术治理的分析视角 |
(二)社会工作评估中的技术治理逻辑 |
三、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失灵的表现 |
(一)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项目概况 |
(二)技术治理逻辑下社会工作评估失灵的表现 |
1. 管理主义。 |
2. 事本主义。 |
3. 文牍主义。 |
4. 形式主义。 |
5. 工具主义。 |
四、技术治理逻辑下社会工作评估失灵的原因 |
(一)评估失灵的直接原因 |
(二)评估失灵的根本原因 |
五、社会工作评估的优化 |
(一)赋权服务对象 |
(二)强化评估伦理 |
四、坚决反对文牍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谨防“文牍主义”侵蚀基层党建堡垒[J]. 董振华. 人民论坛, 2019(26)
- [2]70年来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 齐卫平,樊士博. 长白学刊, 2019(05)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D]. 周竞风. 南京大学, 2017(04)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5]历史与启示:论我国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J]. 李龙,朱兵强. 法学杂志, 2012(12)
- [6]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 孟睿.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习近平与邓小平反官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D]. 赵健.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8]坚决反对文牍主义[J]. 刘和生. 党建研究, 1997(01)
- [9]《解放日报》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报道研究[D]. 武盼盼.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技术治理逻辑下社会工作评估的失灵与优化——以T市W街道社会工作评估项目为例[J]. 韩江风. 理论月刊,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