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肖瑶[1](2021)在《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与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的形成,是理论和实践共同的产物。在这一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俄国本土思想家都对列宁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党性原则的产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社会现实状况也促使列宁提出这一原则来回答现实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形成在哲学史上有着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恩格斯率先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了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史上众多的哲学家也在不断地围绕着这一问题做出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哲学答案。在面对思维和存在二者何为第一性这一问题上,我们看到哲学上将其划分为两大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存在着哲学斗争,两者斗争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阶级利益的争夺。列宁在对哲学史的总结与应对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看到了那些宣扬“无党性”和“超党性”的哲学表面上是高举“第三条道路”的旗帜,而实际上却是站在唯心主义阵营的。列宁在自己哲学党性原则中阐述了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分法与哲学的阶级指向性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在对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认识层面,出于对阶级利益的争夺,不少哲学家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对哲学党性原则进行了错误的解释。这些哲学家中有的将哲学党性原则与政治党性混为一谈,没有看到理论自身的哲学性和学术性;有的哲学家在庸俗化和简单化的方式下运用着哲学党性原则,这致使在实际的实践中带来了许多的危害。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加以警惕和防范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党性原则仍然具有着自身的理论活力。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哲学党性原则,如何将其融入到新的历史条件中,这都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实践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不能放松,要避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目前仍需要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何鹏璋,李新宇[2](2021)在《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哲学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新时代,哲学党性原则仍没有过时,且具有现实解释力,任何虚化或否定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继承哲学党性原则有助于破除对唯物主义的污名化,批判唯心主义思潮的虚伪性,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继承哲学党性原则,必须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坚持哲学党性原则。
姚国荐[3](2020)在《列宁认识论思想研究 ——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哲学笔记》》文中认为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列宁通过对认识论的批判,力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实的还原,以期待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代总体发展的一致。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变化和社会热点的转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以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代表的诸多认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坚持和高扬;另一方面,在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列宁原着始终没有成为学术热点,也较少得到在当代哲学意义上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正在于它的与时俱进,以及研究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不断发掘和领悟。历史的纵向维度和现实的横向维度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个车轮,这两个维度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缺一不可,本文也将在这个基础上对列宁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探讨。列宁重视认识论的研究,并通过对认识论的研究把握整个哲学脉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两本着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被书写的,恰当把握这两本着作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把握列宁认识论的关键。在引言部分,本文分析了列宁认识论的研究背景以及此研究的相关意义,了解了列宁认识论问题在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确定了以文献为本的整体研究方法和互文的比较研究方法。第一章,该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作为列宁认识论基础的《唯批》。首先,本章回顾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在“世界观”和“观世界”两个层面梳理了《唯批》意义上人类认识的客观性,确定了列宁认识论的总基调来源于对唯物主义基础的继承。其次,世界的存在虽然不取决于人,但人的认识和人类思维的真实存在有关:每个人不同的理智特征都会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列宁指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认识论的两条不同认知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最后,《唯批》的三个重要认识论结论成为了列宁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认识论理论新的出发点。第二章,介绍了从《唯批》到《哲学笔记》的认识论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在互文的张力中把握了列宁两本认识论着作之间的有机交互和相互关照。本章也重点关注了《哲学笔记》对列宁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认识论体系的发展和升华。首先,本章从“两个列宁”的假说出发,重点考虑了两本着作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列宁在这两本着作写作时不同的时空境遇和面对的理论问题转换,在“靶子”不同的背后看到了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坚持。其次,阐述了《哲学笔记》的唯物主义基础及其内容,并进一步分析在辩证法“三者一致”意义上的认识论追求。最后,文章试图解读《哲学笔记》对认识论的超越性贡献,并希望以列宁的视角关注到一些国内学界关注较少的重要认识论问题。概括而言,《哲学笔记》的贡献包括对认识论本来意义的复归、对认识论伴生的不可知论的强力驳斥,以及对“认识论上的断裂”的突破,并说明了列宁的认识论研究对历史上认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三章,面对列宁的认识论,不同的哲学研究者以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在不同学者褒贬不一的背后,体现了研究者各自不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这也正是列宁认识论所启示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列宁的认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艾思奇和众多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将列宁的认识论发展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高的水平;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哲学观念变革的重要源泉。在继承了列宁的认识论之后,我们还要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组织思想,继续朝着哲学观念变革的方向坚定前进。
庄蕾[4](2020)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许多方向性、战略性的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安全。但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等杂音、噪音仍然存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职责。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对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循着厘定内涵——理论建基——查找问题——挖掘成因——提出对策的思路,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作用,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整体状况并挖掘存在问题及成因,最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一是从安全及意识形态两个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新时代高校的特点,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二是基于当前学者们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内容的普遍共识,从指导思想安全、政治信仰安全、道德观念安全和民族精神安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三是从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和对高校自身职能定位的作用角度,提出了维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部分,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等基本理论。二是阐述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等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将其作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理论指南。四是吸收借鉴了西方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思想等。第三部分,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状况,探究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高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高校师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增强,高校师生对错误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辨识和抵御能力。二是查阅整理了近两年来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对实证数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认识偏差的情况,多元价值取向在少数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些学生的民族担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在那些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生当中部分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三是深刻剖析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对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受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还与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第四部分,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控,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三是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在课程中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四是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创新话语体系,做大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五是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仪式等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积极营造高校校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胡晓梅[5](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内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研究述评——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11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关于列宁哲学党性原则源流的研究,关于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如何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它的研究,关于如何坚持和正确运用它的研究,以及关于它的实际运用的研究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在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重要哲学着作发表110周年的同时,以期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尧[6](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甚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践,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横向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剖析论述。第一篇,基本概念阐释(第一、二章)。第一章,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梳理归纳,剖析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论述,阐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主要功能的论述。第二章,详释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当下的国内外背景。第二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第三、四章)。第三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其次,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凝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最后,对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做法展开研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阐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次,分析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最后,对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第三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论述(第五、六、七章)。第五章,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其实现路径。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论述习近平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批驳,使人民明确自己的立场,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第七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鉴于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地认识误区,威胁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对此,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工作。第四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即第八章,分别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进行阐释论述。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国内外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和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党、国家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李征征[7](2018)在《列宁党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混乱和动摇的年代,各种错误思潮竞相发声,俄国小资产阶级派别乘机利用伯恩斯坦修正主义、马赫主义等“讨伐”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以各种手段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瓦解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然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事业在蹒跚中前行的过程中,孕育了列宁党性思想。列宁一开始是把“党性”用于哲学的党派问题,后来侧重于指政党的精神属性和党员的原则立场。他从哲学上的党性和政治上的党性两个维度出发,就哲学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和党员的党性三个着力面进行系统阐述,指出:哲学是有党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时同非党性进行斗争”;党性规定党员的基本品质。他还深入研究了加强党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提出党性教育工作“愈开展”,党员的党性“愈强”、党性应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能“见诸行动”以及增强组织纪律性等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蕴含着独特的理论特质,即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作为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尽管它由于自身的生长环境而带有与生俱来的历史局限性,列宁党性思想仍不可辩驳地成为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团结和纯洁布尔什维克党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境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党性教育提到“心学”高度,强调党员干部在党内生活锻炼中增强党性的重要性,并提出“党校姓党”、“党媒姓党”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十九大报告要求使全党“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当前,主动研究列宁党性思想遗产,能够为我们党加强党性教育提供基本遵循,从而为我们党如何把管党治党引向深入指明方向。
郑礼肖,孙晓晖[8](2018)在《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党性原则,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并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党派的斗争实质是阶级斗争的体现。运用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实质、方法论的反科学性进行揭批,有助于认识与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王遐见[9](2017)在《论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党性思维向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思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建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期历史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性理念。当代共产党的党性思维体现为党的本质规定、内涵要求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显示了共产党党性与哲学党性、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法治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并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地深化其内涵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遵守党性原则和党纪党规国法,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提高党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杨洪林[10](2012)在《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继承与创新》文中认为杨献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基石,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支配着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必须从世界观的高度增强党性;它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体现;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是违背党性原则的。因此,任何淡化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四、论文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二章 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的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 |
一、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相关思想是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先导 |
(二)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是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来源 |
(三)俄国本土哲学家思想是列宁哲学思想的引导 |
二、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社会历史背景 |
(二)国内社会历史背景 |
注释 |
第三章 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
一、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
(一)哲学党性思想的演变 |
(二)哲学是有党性的 |
(三)哲学是有阶级性的 |
(四)哲学党性和哲学阶级性二者关系 |
二、哲学党性原则特点及其政治党性辨析 |
(一)哲学党性原则的特点 |
(二)哲学党性原则与政治党性原则辨析 |
注释 |
第四章 对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存在的误解以及哲学党性原则的历史作用 |
一、对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理论存在的误解 |
(一)苏联哲学家对哲学党性原则存在的误解 |
(二)西方哲学家对哲学党性原则存在的误解 |
(三)国内哲学家对哲学党性原则存在的误解 |
二、哲学党性原则的历史作用 |
注释 |
第五章 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的当代价值 |
一、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依然能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
(一)能够避免再犯历史错误 |
(二)能够重新认识国内外客观情况 |
(三)能够服务生活中的实际实践 |
二、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为应对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
(一)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
(二)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 |
(三)有助于继续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哲学党性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涵 |
(一)哲学党性原则提出的背景 |
(二)哲学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
二、继承哲学党性原则的必要性 |
(一)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抵制唯心主义社会思潮 |
(二)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 |
(三)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
三、继承和运用哲学党性原则的路径探析 |
(一)继承哲学党性原则必须要坚持唯物主义 |
(二)要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哲学党性原则 |
(三)在实践运用中坚持哲学党性原则 |
四、结语 |
(3)列宁认识论思想研究 ——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哲学笔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1. 《唯批》与《哲学笔记》的版本问题 |
2. 国外研究状况 |
3.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
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一、 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一) 认识客观性的直接存在 |
(二) 主观倾向与认识的理智特征 |
(三) 认识论的阶段性结论 |
二、 《唯批》与《哲学笔记》:列宁认识论的张力 |
(一) 独立与统一的历史语境 |
(二) 唯物主义基础与辩证法的“三者一致”追求 |
(三) 《哲学笔记》认识论的超越性贡献 |
三、 批判与继承:列宁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
(一) 列宁认识论的苏联式坚持与西方式反思 |
(二) 列宁认识论的中国影响与中国解读 |
(三) 列宁认识论对哲学观念变革的三重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题导向法 |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及作用 |
2.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 |
2.1.1 安全 |
2.1.2 意识形态 |
2.1.3 意识形态安全 |
2.1.4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
2.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
2.2.1 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
2.2.2 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
2.2.3 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2.2.4 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
3.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
3.1.1 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3.1.2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
3.1.3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
3.2 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
3.2.2 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 |
3.2.3 意识形态党性原则 |
3.3 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3.1 毛泽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3.2 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3.3 江泽民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3.4 胡锦涛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4 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3.4.1 卢卡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 |
3.4.2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
3.4.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 |
3.4.4 拉克劳、墨菲“话语领导权”理论 |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 |
4.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安全 |
4.1.1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 |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和践行 |
4.1.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较强 |
4.1.5 具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意识 |
4.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
4.2.1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知仍需提高 |
4.2.2 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尚有认识偏差 |
4.2.3 多元价值取向在高校中仍然存在 |
4.2.4 民族担当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
4.2.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行合一尚存差距 |
4.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成因 |
4.3.1 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 |
4.3.2 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 |
4.3.3 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 |
4.3.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 |
第5章 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
5.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 |
5.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5.1.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5.1.3 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
5.1.4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 |
5.2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5.2.2 完善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关制度 |
5.2.3 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 |
5.3 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5.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5.3.2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
5.3.3 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重要职能 |
5.4 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5.4.1 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
5.4.2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 |
5.4.3 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 |
5.5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
5.5.1 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
5.5.2 利用仪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5.5.3 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渗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内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研究述评——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11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关于列宁哲学党性原则源流的研究 |
(一)列宁提出哲学党性原则的原因 |
(二)列宁为什么要写《唯批》 |
二、关于列宁哲学党性原则涵义和内容的研究 |
(一)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基本涵义 |
(二)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内容 |
(三)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基本点和原理 |
三、关于如何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研究 |
(一)全面理解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 |
(二)正确理解哲学的阶级性 |
(三)对多种误解的澄清 |
(四)对哲学党性原则看法的商榷 |
四、关于如何坚持和正确运用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研究 |
(一)列宁是如何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 |
(二)批判哲学上的错误认识,坚持哲学党性原则 |
(三)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哲学党性原则 |
(四)如何正确运用哲学党性原则 |
五、关于列宁哲学党性原则实际运用的研究 |
结语 |
(6)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一篇 基本概念梳理阐释 |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概念阐释 |
1.1 意识形态理论 |
1.1.1 意识形态概念及发展 |
1.1.2 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
1.1.3 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1.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
1.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特征 |
1.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
1.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论述 |
1.3.1 事关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
1.3.2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
1.3.3 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
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要功能论述 |
1.4.1 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
1.4.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1.4.3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条件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2.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2.2 国际背景 |
2.2.1 国际政治领域 |
2.2.2 思想文化领域 |
2.2.3 全球化网络化领域 |
2.3 国内背景 |
2.3.1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
2.3.2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
第二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 |
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3.1.2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
3.1.3 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
3.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
3.2.2 思想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挑战 |
3.2.3 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方法 |
3.3.1 坚持党性原则 |
3.3.2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
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
4.2.1 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
4.2.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4.2.3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3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4.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4.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
4.3.3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
第三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论述 |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5.1.1 国家层面 |
5.1.2 社会层面 |
5.1.3 个人层面 |
5.2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
5.2.2 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指南 |
5.2.3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思想指引 |
5.3 找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
5.3.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3.2 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
5.3.3 注重大众化通俗化 |
6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论述 |
6.1 新自由主义思潮 |
6.1.1 新自由思潮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
6.1.2 习近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
6.1.3 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
6.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6.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
6.2.2 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
6.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
6.3 改革开放质疑论及其反思 |
6.3.1 改革开放质疑论的基本观点 |
6.3.2 习近平反对改革开放质疑论的主要内容 |
6.3.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
6.4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 |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6.4.2 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
6.4.3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话语权 |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 |
7.1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
7.1.1 新时代党组织意识形态现状 |
7.1.2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
7.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隐患 |
7.2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 |
7.2.1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7.2.2 构建意识形态科技生态体系 |
7.2.3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
7.3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法 |
7.3.1 一以贯之马克思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
7.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的系统建设 |
7.3.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第四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 |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
8.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
8.1.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 |
8.1.2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
8.1.3 坚持根本和创新发展相统一 |
8.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路径 |
8.2.1 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
8.2.2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
8.2.3 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系统建设 |
8.2.4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贯彻全过程 |
8.2.5 巩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
8.2.6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
8.2.7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的“四力” |
8.2.8 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列宁党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列宁党性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一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性思想是列宁党性思想的理论源头 |
二、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的相关思想是列宁党性思想的重要来源 |
第二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小组时代”转向“党性时代” |
二、小生产占优势的“贫穷的半开化的国家” |
三、国内外形势 |
第三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实践依据 |
一、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需要 |
二、开展广泛的阶级斗争的需要 |
三、同小组习气和派别活动进行斗争的需要 |
第二章 列宁党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特质 |
第一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着力面的思想 |
一、关于哲学有党性的思想 |
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的思想 |
三、关于党性规定党员基本品质的思想 |
第二节 列宁关于加强党性建设的重要途径的思想 |
一、党性教育工作“愈开展”,党员的党性就“愈强” |
二、党性教育应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能“见诸于行动” |
三、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维护党性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
二、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第三章 列宁党性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
二、团结和纯洁无产阶级政党的强大思想武器 |
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新境界 |
四、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 |
第二节 列宁党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党性不是抽象口号,加强党性要落到实处 |
二、形成严格的党性,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教育” |
三、不断推动党性教育工作,使党员“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 |
四、党的组织和工具要姓“党”,更要姓“人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哲学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其当代解释力 |
二、哲学路线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身份之争 |
三、阶级路线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立场之争 |
四、方法论的对立:科学与反科学地位之争 |
五、结语 |
(9)论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党性思维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共产党党性与哲学党性的统一 |
1.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
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 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教条化 |
二、坚持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
1. 站稳阶级立场, 强化爱憎分明意识 |
2.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反对新自由主义 |
三、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1. 践行党的人民性,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2. 坚持以人民为本, 强化宗旨意识 |
四、坚持党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
1. 树立公正廉洁意识, 增强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
2. 强化大局意识, 把握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 |
3. 强化引领意识, 把握改革治理进程的基本规律 |
五、坚持党性与法治性的统一 |
1. 坚定党的合法性, 拥护党的核心领导 |
2. 坚持党要管党, 全面从严治党 |
3. 严明党的法治性, 强化拒腐防变能力 |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与当代价值[D]. 肖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J]. 何鹏璋,李新宇.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1(01)
- [3]列宁认识论思想研究 ——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到《哲学笔记》[D]. 姚国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庄蕾. 辽宁大学, 2020(01)
- [5]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国内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研究述评——纪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110周年[J]. 胡晓梅. 观察与思考, 2019(09)
- [6]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 刘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列宁党性思想研究[D]. 李征征.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论哲学党性原则在消解历史虚无主义中的作用[J]. 郑礼肖,孙晓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论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党性思维向度[J]. 王遐见.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1)
- [10]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继承与创新[J]. 杨洪林. 新视野,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