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金瓶梅》几个词语的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锐[1](2021)在《《玄空经》语汇研究》文中指出
商杨雨彤[2](2021)在《始乱终弃故事的叙事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始乱终弃故事类型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此种类型故事在叙事上具有怎样的固定语法,进而对文本能否依照结构生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界定了何为“始乱终弃”,以及对此种故事类型的典型文本进行范围确定。在这一章中,笔者将中国古代“君臣——父子——夫妻”同构的社会体系作为文化语境,以女性是否能够依托于男性获得社会身份以进入到这一体系之中为判断标准,对于“乱”及“弃”的概念做出分析;对于文本的选定则依照后世对于某文本的批评及书写情况为标准,以典型性、独特性、激发性为指征,选定了十余个文本进行细读分析。第二章则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总结出始乱终弃故事类型的叙事特质。本章从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此种故事类型在叙事时间上以故事的开头为文本开头,以故事的结局为文本结尾,进而获得叙事时间的绵延;在叙事节奏上则能够做到疏密相间,这不仅使文章避免繁冗之弊,也令情感得到充分阐发;在叙事空间上则能够选取花园、寺庙等作为故事开展的空间,进而打破男外女内的性别空间;在叙事结构上此种故事大多遵循一种脉络进行叙事,使得结构具有固定化特点。第三章对于始乱终弃故事类型的文本进行美学角度分析,本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话语层面而言,此种故事在叙事中常出现叙事僭越的现象,这动摇了叙事者的权威性。其次,从叙事视角而言,此种故事以窥视视角为主要视角,不仅与中国画中“散视”的观看方式有关,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窥视心理。第三节主要从人物的设置方面展开论述,此节以西方结构主义为基本理论,认为人物在叙事中不仅能够推动情节发展,还参与到叙事之中。最后一节则分析了书信诗歌作为独特信物传递的原因,一方面出于对先前文本的继承,另一方面书信诗歌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抒情及叙事作用。在最后一章中则主要解决了文本能够生成的问题。在叙事语法确定之后,后来的书写者即使面对着先前文本存在的焦虑,但始终也无法偏离叙事轨迹。这是结尾的设定限制了先前情节的发展,而开篇的情节则无法对结果造成影响。
潘迪[3](2021)在《《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正音》中的语气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力求完整、全面地展示《中华正音》语气副词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地域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曹瑞炯(2014)对《原本老乞大》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和蒋家乐(2017)对《官场现形记》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将《中华正音》的语气副词与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中华正音》所代表的清朝末年北方汉语与《原本老乞大》所代表的元代后期北方汉语、《官场现形记》所代表的晚清江淮汉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另外,将《中华正音》语气副词与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进行对比,体现出《中华正音》语气副词在历时上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的初步结论是:《中华正音》的语气副词与《原本老乞大》和《官场现形记》中语气副词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的差异较大。虽然其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基本特点,但是,从近代到现代依然有许多语气副词产生、变化、消亡。《中华正音》作为朝鲜人编写的以晚清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口语教科书,在语法和语用上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也受文化差异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偏误用法。
周奉真[4](2021)在《论刘瑞明对语文学研究的贡献》文中提出学者刘瑞明的学术研究以语言学研究为基础,延伸至词义学、古籍校勘、敦煌学、民俗学、性文学等领域,例证丰富,触类旁通,并能发前人所未见。本文探讨刘瑞明在语文学研究中在谐音解词重释语义,对前人误增新词义清理研究,对前人避难的文献进行切中肯綮的校勘,对性文学与性词语的开拓性阐释,以及泛义动词和语言的民俗学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性的贡献。
姜海艳[5](2020)在《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与汉语形式动词》文中提出“形式动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具有跨越古今、横亘中西的共性。然而对形式动词研究,从国外的“从属动词”“空泛动词”“轻动词”等,到国内的“傀儡动词”“虚化动词”“形式动词”等,其语言学身份定位和功能定位却至今仍不明确。本文从事件语义范畴的视角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观点,建立汉语“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并对该范畴从客观世界到认知世界,再到语言世界的层层实现的过程和机制做出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形式动词在语言里的本质地位,是作为高度抽象的动作义动词,完成对“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与形式动词研究有关很多悬而未解的问题,都可以在抽象动作事件语义框架内得到系统性的解答。全文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为后续研究做基础性准备。本文以阐释“人如何用语言表达抽象动作事件——以‘事件实体’为虚拟支配对象的事件”为目标,尝试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线,由人类普遍具有的、有关动作事件的认知基础和语义构成出发,建构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明确其语言表征形式,并概括出抽象动作事件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第二章是形式动词的研究综述。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动词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以往学界对形式动词的研究,由于多从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韵律语法、语体语法等偏形式化的理论视角切入,因此在形式动词的意义、词类归属、形式动词的功能及双事件的句法整合等方面都遗留了很多问题,悬而未解。因此,对形式动词的研究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以语义为根,从事件语义范畴的建构出发,穷尽式地搜索其可能的表达形式,讨论它们的认知机制、符号化机制、线性序列机制,进而探索抽象动作事件义的表达路径,从而为形式动词的意义、句法、语用相关现象和问题,找到一种合理性的解释。第三章,从事件语义视角出发,构建起汉语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包括范畴意义、构成要素、语义特征、分类及其形成的认知机制。我们将抽象动作范畴语义内涵表述为“主体对某事物施加或施行了某种行为”,对其事件要素进行了分类提取;概括了抽象动作事件的三个语义特征“及动性”“虚拟支配性”“双事件表达性”,这三个语义特征从内涵意义上决定了抽象动作事件动作义的高度“抽象性”;根据“对象”要素的有无,将抽象动作事件分为“抽象施加动作事件”和“抽象施行动作事件”;最后,区分了抽象动作事件和具体动作事件在对事件的表达上的三点的不同:“整事凸显性”“规划程序性”“对象的衔接性”,并进一步明确了二者形成的认知机制的差别。第四章,本章我们结合抽象动作范畴的语义特点及相关词典释义,确定了抽象动作事件的符号表征形式,其中抽象施加动作事件的表征形式有:加以、给以、予以、给予、进行、做/作(出)、给出、提出、发出,抽象施行动作事件的表征形式有:进行、做/作、搞、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抽象动作事件表征形式符号化的机制,包括公共语义因子提取、公共语义因子符号化可能的方式、公共语义因子符号化可能的原形式(具体的“做”义类和具体的“给”义类),而符号化的方式是形式扩展和语义增值。从而为下一步,语言表征形式的深入研究及汉语形式动词的性质、功能定位,类义与个性义,形式义与非形式义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基础。第五章,用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相关理论,对汉语形式动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解释。首先,在上一章表征形式符号化机制基础之上,建立了汉语抽象动词类,探讨了抽象动作词类建立的理据、方法、标准及结果,明确了形式动词在汉语动词系统里的地位:作为动作动词的下位类别“抽象动作词”,与“次抽象动作词”和“具体动作词”相对,其本质功能就是表征“抽象动作事件”;用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相关理论对以往形式动词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解释,包括形式动词的系统价值,抽象义与具体意义,类义与个性意义的分合;用语素的区别性特征、语法化的保持原则、语义蕴含及潜在语义在组合中的激活等理论,对形式动词成员的抽象度、语体色彩、宾语的选择性等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释。第六章,本章我们在事件核心要素数理排列的基础上,确定了抽象动作事件范畴可能的话语形式序列,以此为参照,结合语言经验,依托北大CCL语料库,对汉语中可能存在的抽象动作事件的语义配列及典型话语形式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分类,概括出包括主体先行序列、对象先行序列、动作先行序列和行为先行序列,4个大类的19种语义配列及29种典型的话语形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抽象动作事件话语形式的倾向性规律,即:跟事件语义铺陈顺序一致的话语形式,一般可以无标记序列化;跟事件语义铺陈顺序相反的话语形式,一般倾向于有标记表达。第七章,讨论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向话语层面映射的过程及机制。话语形式的形成包括要素的提取、要素的指称、要素的排列三部分,分别找出对应于三个过程的制约因素及相关规则。具体可表示如下:要素提取环节,制约因素主要有事件的概括层级、言前语境的给定;要素指称形式选择环节,制约因素主要有抽象动作事件语义内涵和语义可及性差异的影响;话语形式生成环节,影响因素主要有原型及物事件的规则主导、图形与背景交互的凸显和语篇衔接、连贯与对照;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正是在以上三次选择过程中相关制约因素和规则的限定下,经过言者的比较、筛选和统筹,最终实现为话语层面的线性表达。最后,是结语部分,我们梳理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想。
李雅静[6](2020)在《跨文化视角下的《水浒传》俗语翻译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俗语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类特殊的汉语词汇,它不仅通俗易懂,语言表现力强,而且还包含着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汉语俗语作为外国人了解汉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汉语学习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由于俗语在语义、结构与文化内涵等方面与一般词汇不同,因此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俗语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目前俗语研究还是以本体研究为主,针对教学应用的研究较少,没有对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另外,教学方面的研究又大多集中于对汉语中、高级水平来华留学生的俗语教学情况研究,对汉语初、中级水平的国外学生学习俗语的情况关心不足,对海外汉语俗语教学情况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于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而翻译则为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水浒传》三个英译本中的俗语翻译,并总结出三位译者的翻译方法。之后笔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与之前的翻译分析,总结出适用于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英文释义所要符合的条件。最后,笔者根据之前几个章节的研究与自身海外教学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建议与教学设计能为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汉语俗语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张玲珑[7](2020)在《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文中认为南词《金瓶梅》是改编自小説《金瓶梅》的弹词作品,刊刻於清道光壬午年(1822)。全书共一百回,故事情节沿袭小説原着,语言通俗浅白,间或掺杂地方方言。因其书爲民间刊本,刻印粗糙,故而保留的俗字极爲丰富,对研究清代俗字及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在1録南词《金瓶梅》近两千个俗字字形的基础上,借鉴汉字构形学理论,将其分爲笔画变异类俗字和构件变异类俗字两类,并对每类俗字作细致梳理与描写,从而较爲全面地呈现了南词《金瓶梅》的俗字面貌。论文通过分析该书俗字,比对相关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总结归纳出南词《金瓶梅》俗字的形体特征,重点探讨了四类俗字现象:一是求简,具体表现爲字形(6廓化、书写连贯化、刻画便捷化等;二是趋同,即字形受同一文本的邻近汉字、文字系统中具有相似结构的汉字与相关义类的汉字类化而发生的字形趋同现象;三是避重,指通过选用异体字形、替换其他构件、改变笔画位置与朝向等方式,改变重复用字的字形,以使行文富有变化;四是承旧,即承袭前代既有文字形体,论文主要论述了字体转写与层积变异两种传承方式。针对南词《金瓶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字,论文综合运用训诂学、文字学、校勘学的理论与方法,考释了“减”“(?)”“(?)”“(?)”“(?)”“掇”等六则疑难字,爲閲读和研究《金瓶梅》扫除了部分文字障碍。论文通过1録、整理南词《金瓶梅》的俗字,反映了该书的文字使用情况,爲清代汉字语料库增补了字形材料,提供了对比依据。同时通过分析俗字构形特点,剖析俗字现象的成因,并追溯俗字形体的演变路径,揭示了俗字发展的规律,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史具有一定意义。
孙竹梅[8](2020)在《古代香事类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古代香事类词汇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本文运用共时和历时、描写与解释、文献资料和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古代香事类词汇。第一章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中的香事类词汇进行整理和分类,重点研究了香事类香名词汇、香事类香具词汇、香事类动作词汇、香事类其他词汇四类词汇。对每一类词汇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词义描写和分析。第二章研究香事类词汇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香事类词汇的产生方式主要有吸收全民共同语成分、创造新词、外来词三种。吸收全民共同语成分有全盘借用、改造借用、比喻借用和转移借用。香事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新词汇的出现。探讨香事类词汇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消亡四种情况。外来词在香事类词汇中的演变中有着重要作用,对香事类词汇中的外来词进行了考释和论证,分析外来词的特点。第三章从词素的角度探讨了香事类词汇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单纯词和合成词。香事类词汇的单纯词有叠音词和联绵词。合成词是香事类词汇的主要构词方式,主要研究了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四种构词方法,其中偏正式构词居多。第四章研究香事类词汇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的现象,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香事类词汇中存在大量异名同实的词汇,这类词汇产生的命名理据有颜色因素、形貌因素、性状因素、产地因素、修饰因素、修辞因素、时空因素、雅俗因素、社会因素;香事类词汇中存在同名异实的词汇,这类词汇产生的命名理据有颜色因素、形貌因素、形状因素、质地因素、美化因素、类属因素。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9](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萧耳,黄孝阳[10](2020)在《一个坏蛋配得上“人间值得”吗,或者说时代病历?》文中提出萧耳:《人间值得》出版后颇多好评,获得2019年度深圳读书节十大文学好书,入围多种榜单。我很好奇,为什么你想为"恶人"写一部"自传"?你给"好人"写过自传吗?一个叫张三人渣的野蛮生长史,是你这么多年来对社会、对人性观察的浓缩吗?黄孝阳:一个老评论家看到这本书后有点儿激动,从上海到南京专门与我谈了下,说他看重这本书,根本是它塑造出一个当代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恶棍形象。
二、关于《金瓶梅》几个词语的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金瓶梅》几个词语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2)始乱终弃故事的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始乱终弃故事的含义及典型文本 |
(一)始乱终弃故事的概念界定 |
(二)始乱终弃故事的典型文本 |
二、始乱终弃故事的叙事语法 |
(一)叙事时间的绵延性 |
(二)叙事节奏的统一性 |
(三)空间叙事的性别性 |
(四)叙事结构的固定性 |
三、始乱终弃故事的叙事美学 |
(一)多层话语间的相互辩驳 |
(二)私密性空间的他者窥视 |
(三)结构性人物的故事推进 |
(四)诗歌书信的传统信物安排 |
四、始乱终弃故事的情节叙事 |
(一)情节叙事的跨文体性 |
(二)跨文体性与情节叙事的性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华正音》简介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系统 |
第一节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的类别分析 |
一、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副词 |
二、表示委婉、推测的语气副词 |
三、表示反诘、感叹的语气副词 |
四、表示庆幸、契合的语气副词 |
五、表示相反、故意的语气副词 |
六、表示领悟、徒劳的语气副词 |
第二节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的组合分析 |
一、语气副词的连用 |
二、语气副词与语气词的共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特征 |
第一节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的句法特征 |
一、句法分布 |
二、句类分布 |
第二节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 |
一、语义类别及其语义结构 |
二、语义指向 |
第三节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的语用特征 |
一、表述性功能 |
二、评价性功能 |
三、强调性功能 |
四、焦点标记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正音》语气副词比较 |
第一节 与朝鲜汉语教科书语气副词的比较 |
一、数量方面 |
二、类别方面 |
三、用法方面 |
第二节 与同时期本土文献语气副词的比较 |
一、数量方面 |
二、类别方面 |
三、用法方面 |
第三节 与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比较 |
一、沿用的语气副词 |
二、消失的语气副词 |
三、改变的语气副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论刘瑞明对语文学研究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探骊得珠:谐音解词开新天 |
二、言有易,言无难:对前人误增新词义的清理研究 |
(一)对有疑义的词,首先应选择坚持常义,不宜轻言新义 |
(二)例不十,法不立 |
(三)“通”不等于“确” |
(四)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不能容纳于系统的所谓新义必定是不恰当的 |
三、能言人之所避难:文献校勘上的移山之力 |
四、批郤导窾:对性文学与性词语的开拓性阐释 |
五、对语言学的其他贡献 |
(一)举一纲而万目张:泛义动词的理论和系列性研究 |
(二)发人所未发:借助语言对民俗的独到研究 |
(5)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与汉语形式动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
1.2 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 语料来源 |
第2章 形式动词研究综述 |
2.1 形式动词的描写 |
2.1.1 关于形式动词的意义 |
2.1.2 关于形式动词的宾语 |
2.1.3 关于形式动词的功能 |
2.2 形式动词的解释 |
2.3 已有研究尚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汉语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建立 |
3.1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动态建构 |
3.1.1 概念范畴与事件范畴的分与合 |
3.1.2 抽象动作事件的产生 |
3.1.3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形成 |
3.2 抽象动作事件的构成要素 |
3.3 抽象动作事件的类型 |
3.3.1 施加类抽象动作事件 |
3.3.2 施行类抽象动作事件 |
3.4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语义特征 |
3.4.1 及动性 |
3.4.2 双事件表达性 |
3.4.3 虚拟支配性 |
3.5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与具体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区别 |
3.5.1 整事凸显性 |
3.5.2 规划程序性 |
3.5.3 对象衔接性 |
3.6 抽象动作事件与具体动作事件的分化 |
3.6.1 范畴化机制的不同 |
3.6.2 分化的层面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 |
4.1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表征形式 |
4.1.1 施加类抽象动作事件的表征形式 |
4.1.2 施行类抽象动作事件的表征形式 |
4.2 抽象动作范畴表征形式的符号化机制 |
4.2.1 符号化理据性的研究设想 |
4.2.2 符号化理据性的研究过程及结果 |
4.2.3 抽象动作事件表征形式的符号化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汉语抽象动作词类的建立 |
5.1 抽象动词类建立的必要性 |
5.1.1 动词内部分类意义标准的同一性 |
5.1.2 来自词汇语义系统性的缺口 |
5.1.3 以往学者研究的支持 |
5.2 抽象动作词类建立的原则及结果 |
5.2.1 建立的原则 |
5.2.2 建立的结果 |
5.3 抽象动作词类的解释力 |
5.3.1 关于形式动词的词汇意义及其系统价值 |
5.3.2 关于形式动词的类义与个性意义分与合 |
5.3.3 关于形式动词的形式义与非形式意义分与合 |
5.4 “给”义类抽象动作词——加以给以予以给予 |
5.4.1 “给”义类抽象动作词的共同类义 |
5.4.2 “给”义类抽象动作词的个性意义 |
5.4.3 “给”义类抽象动作词的逐例说明 |
5.5 “做”义类抽象动作词——进行作做搞打 |
5.5.1 “做”义类抽象动作词的共同类义 |
5.5.2 “做”义类抽象动作词的个性义 |
5.5.3 “做”义类抽象动作词的逐例说明 |
5.6 形式动词、泛义动词和代动词之辩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序列 |
6.1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类别 |
6.1.1 主体先行序列 |
6.1.2 对象先行序列 |
6.1.3 动作先行序列 |
6.1.4 行为先行序列 |
6.2 抽象动作范畴形式序列的特点 |
6.2.1 顺序排列与无标记形式 |
6.2.2 逆序排列与有标记形式 |
6.2.3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总结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抽象动作范畴的话语生成机制 |
7.1 抽象动作语义范畴的话语生成过程 |
7.2 事件要素提取的制约因素及相关规则 |
7.2.1 事件概括的层级 |
7.2.2 言前语境的给定 |
7.3 要素指称形式的选择规则 |
7.3.1 事件语义内涵的制约 |
7.3.2 语义可及性差异的影响 |
7.3.3 事件概括等级的影响 |
7.4 话语形式生成的制约因素及生成规则 |
7.4.1 原型及物事件规则主导 |
7.4.2 图形与背景的交互凸显 |
7.4.3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照应 |
7.5 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话语生成机制及一般工作程序 |
7.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6)跨文化视角下的《水浒传》俗语翻译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语言、文化与翻译 |
2.1 语言与文化 |
2.1.1 语言的定义与功能 |
2.1.2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
2.1.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2.2 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 |
2.2.1 翻译的定义 |
2.2.2 跨文化视角下汉英翻译面临的挑战 |
2.2.2.1 语言系统冲突与文化差异 |
2.2.2.2 译者身份与翻译策略的影响 |
2.2.3 跨文化翻译的原则 |
2.2.3.1 忠实与通顺并行 |
2.2.3.2 语言与文化并重 |
2.2.3.3 遵循美学原则 |
第三章 《水浒传》中俗语翻译对比分析 |
3.1 《水浒传》中俗语的选择标准及分类 |
3.2 歇后语 |
3.3 谚语 |
3.4 惯用语 |
3.5 小结 |
第四章 俗语教学与英文释义的使用 |
4.1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的意义 |
4.2 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俗语教学 |
4.2.1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存在的困难 |
4.2.2 英文释义在对外汉语俗语教学中的使用 |
4.3 对外汉语俗语教学中英文释义的选择 |
第五章 外汉汉语俗语课堂教学 |
5.1 教学策略及方法 |
5.2 教学设计——以《水浒传》中的俗语教学为例 |
5.2.1 以国外汉语初级水平学生为例的具体教学设计 |
5.2.2 以国外汉语中级水平学生为例的具体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南词《金瓶梅》简介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方法 |
第二章 俗字类型分析 |
第一节 笔画变异类俗字 |
第二节 构件变异类俗字 |
第三章 俗字现象分析 |
第一节 求简现象 |
第二节 趋同现象 |
第三节 避重现象 |
第四节 承旧现象 |
第四章 疑难字考释 |
参考文献 |
附録:南词《金瓶梅》俗字表 |
後记 |
(8)古代香事类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古代香事和香事类文献概述 |
第二节 香事及香事类词汇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香事类词汇概况 |
第一节 香事类香名词汇 |
第二节 香事类香具词汇 |
第三节 香事类动作词汇 |
第四节 香事类其他词汇 |
第二章 香事类词汇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
第一节 香事类词汇的形成 |
第二节 香事类词汇的发展变化 |
第三节 香事类词汇外来词探析 |
第三章 香事类词汇的构词方式 |
第一节 单纯词 |
第二节 合成词 |
第四章 香事类词汇的名实关系 |
第一节 香事类词汇的同实异名 |
第二节 香事类词汇的同名异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
1.3.1 思想价值 |
1.3.2 审美价值 |
1.3.3 娱乐价值 |
1.3.4 教育价值 |
1.3.5 认同价值 |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
3.1.1 韵文体 |
3.1.2 韵散相间体 |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
3.2.1 问答叙事类型 |
3.2.2 问答主体类型 |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
4.1 词语程式 |
4.1.1 数字程式 |
4.1.2 时间程式 |
4.1.3 人物名称程式 |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
4.2 句法程式 |
4.2.1 排比平行 |
4.2.2 递进平行 |
4.3 主题程式 |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
4.4 引导性程式 |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
5.1.1 时序 |
5.1.2 叙述节奏 |
5.1.3 叙述频率 |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
6.2 阈限阶段-考验 |
6.2.1 阈限时空 |
6.2.2 阈限生活 |
6.3 融合阶段-团圆 |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
6.3.2 其他融合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金瓶梅》几个词语的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玄空经》语汇研究[D]. 何正锐.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始乱终弃故事的叙事模式研究[D]. 商杨雨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华正音》语气副词研究[D]. 潘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论刘瑞明对语文学研究的贡献[J]. 周奉真.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5]抽象动作事件语义范畴与汉语形式动词[D]. 姜海艳. 吉林大学, 2020(08)
- [6]跨文化视角下的《水浒传》俗语翻译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 李雅静. 广西大学, 2020(07)
- [7]南词《金瓶梅》俗字研究[D]. 张玲珑.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古代香事类词汇研究[D]. 孙竹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10]一个坏蛋配得上“人间值得”吗,或者说时代病历?[J]. 萧耳,黄孝阳. 小说林,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