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100千伏的氢闸流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柏,陈汝淑,刘盛纲[1](1973)在《国外微波电子管及其应用的新进展》文中提出 一、微波管发展简况微波管自出现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获得很大的发展(见表1)。最初,微波管主要用于雷达设备和现形加速器,特别是二次大战末期,各中新型微波管
王欣[2](2005)在《场效应管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研究基于高压场效应管的低晃动、宽脉宽、快前沿及快后沿的高压快脉冲源。对高压快脉冲源的两个研究方向电真空器件和固体器件主要开关元件如氢闸流管、雪崩管、高压功率场效应管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其开关原理和开关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着重对提高大功率高压场效应管开关速度的栅极驱动及特殊的“过”驱动方法开展研究,对基于上述三种开关元件的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方案进行设计与比较,确定采用高压MOSFET为主开关元件的技术方案,并对其电路进行设计。根据原理框图及电路,对基于MOSFET的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电路中的各单元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运用ORCAD Pspice软件对电路仿真,着重分析并验证高压MOSFET单管、多管级联及驱动理论,以提高脉冲源的前后沿的方法措施,达到电路的优化设计。实验主要测量分析了多种高压场效应管栅极驱动电路,得到了最佳驱动,确定由高压雪崩管及脉冲变压器组成的特殊大电流“过驱动”电路来驱动功率MOSFET级联电路,实验产生了幅度大于4kV、前后沿均为5ns以下、晃动低于2ns、脉宽大于0.5μs的高压快脉冲。
夏涛[3](2016)在《高压脉冲杀菌电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食品的安全以及营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热处理杀菌法对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口感风味等均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而近年来非热处理杀菌正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非热处理杀菌中的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杀菌是一种新的冷杀菌技术。其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且杀菌处理时间短、能耗低以及温升小等特点,从而使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成为一项值得研究和推广的食品杀菌技术。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主要由充电电路、放电电路以及控制电路三部分构成。本文对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中的快速充电、高压杀菌脉冲形成以及纳秒级高压触发脉冲形成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设计了谐振充电电路、杀菌脉冲形成网络以及纳秒级高压触发脉冲形成电路。本文提出采用充电管谐振充电的方式对脉冲形成网络(Pulse Forming Network,PFN)充电到预定电压值,然后通过控制氢闸流管的导通使脉冲形成网络对负载放电,从而在负载上获得相应的输出脉冲,实现了电压波形和频率的改变。本文对主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参数计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Pspice仿真验证设计以及参数计算的合理性。为了缩短氢闸流管的点火时间,形成满足要求的高压杀菌脉冲前沿,应尽量提高氢闸流管栅极触发脉冲前沿速率。本文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选型、电路布局、储能电容的选择等方面来对氢闸流管触发电路进行研究设计,分析各器件及寄生参数对其输出脉冲前沿速率的影响。针对线型脉冲调制器输出脉冲宽度难以大范围连续调节的劣势,本文采用在脉冲形成网络的始端和终端各连接一个氢闸流管,其中脉冲形成网络始端所接开关为电路主开关VE1,终端所接开关VE2调节输出脉冲宽度。通过调节脉冲形成网络终端所接开关VE2相对于主开关VE1的触发延时来实现最终输出脉冲宽度的变化,由此引起的线型脉冲调制器的负失配状态由反峰电路解决。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可得到脉冲宽度1μs-2μs可调、频率500Hz-1000Hz可调、脉冲前沿小于200ns的高压脉冲,满足高压杀菌的要求。
谭景国[4](2015)在《万瓦级TEA CO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大功率高压脉冲调制器技术多应用于雷达、医用加速器和工业加速器等方面,由于整套系统技术难度大、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该项技术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针对大功率激光器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大功率激光武器在国防光电对抗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研制出新型的大功率TEA CO2激光器系统。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探讨如何实现高压脉冲调制器技术与大功率激光器放电技术的有机融合,并设计研制出高性能的、万瓦级功率的新型TEA CO2激光器系统。基于高压脉冲调制器在大功率激光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所多年来从事电真空器件及大功率高压脉冲调制器研制的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是试验并解决万瓦级激光器脉冲激励电源的充放电技术和核心器件的研发工作,研制出以闸流管作为主放电开关的万瓦级TEA CO2激光器脉冲调制器。本文主要介绍了TEA CO2激光器的特点和系统构成、高压脉冲调制器的概念和原理、软开关闸流管器件的工作特性,并着重阐述了线型脉冲调制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结合TEA CO2激光器的工作特性分析,确定了线型脉冲调制器的技术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线路方案设计。完成了线路的主要参数推算,确定了关键器件选型,完成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工作。完成了关键器件闸流管的研发工作以及试验系统机的总装调试工作,通过对实验系统的调试与分析,验证了该系统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正确性。最后,本文对研究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彭滨影[5](2016)在《应用于污泥除水处理的高压脉冲源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和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污泥,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污泥处理的合理程度关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妥善地处理污泥,是保证城市合理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人工线技术利用最大幅值达到20kV的高压脉冲对污泥除水展开了研究。首先详述了污泥性质,从理论上分析了高压脉冲处理污泥的可行性和工作机理。设计了基于人工线技术的线性脉冲调制器,分析了线性调制型脉冲源的原理和特性,为人工线网络参数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根据电路设计要求,对高压直流电源和高压脉冲形成回路两个部分的硬件电路进行详细设计。通过对整体电路的参数设计实现器件的选型,并进行了控制电路、驱动电路、辅助电路和氢闸流管触发电路等设计。再次,从优化电压以外的参数来获得更高电场强度的角度出发,在“针-板”电极的基础上,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脉冲幅值、电极间距、针尖露出长度、针尖曲率半径这些参数为因素对污泥处理室中的电场进行分析,找到放电电极的最优参数。最后,为验证脉冲产生电路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进行了LTSPICE仿真。并研制了一台简易的高压脉冲污泥处理装置样机,对各个单元电路的调试分析,研制的高压脉冲源基本符合电源设计要求。利用研制的脉冲装置对污泥进行试验分析,观察高压脉冲处理污泥的实验效果及其可行性,发现改变电压幅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比改变脉宽和频率更明显。研究表明高压脉冲对污泥除水处理有效果,基本完成了实验研究的初衷。
贾兴[6](2006)在《15kV/100kA冲击大电流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击大电流技术是脉冲功率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广泛的用于高温等离子体、强磁场、力学效应等研究领域。本课题所研制的冲击大电流系统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材料科学。让冲击大电流通过金属片,使其爆炸,产生纳米金属颗粒,利用电场的加速作用,喷涂在金属工件的表面,大大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冲击大电流技术的研究状况,冲击大电流的产生方法及其相关技术。具体研究了大功率恒流充电技术、高压大电流放电开关、高速高压脉冲发生器、高精度延时同步技术及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在大功率恒流充电技术上,成功的应用了交流调压式恒流技术,可以在8s内让电容器储存25kJ的能量;设计出了长寿命、高稳定的轨道开关;采用氢闸流管做开关,使用双触发电路,研制出了低抖动、快前沿的高压脉冲发生器(点火机);采用单片机和PLD,研制出了精度为10ns的延时同步机。在系统控制方面,把PLC系统成功的应用在高电压系统中,通过隔离,解决了干扰问题。整个系统有六路输出。单路储能25kJ,能够输出150kA的冲击电流。能够实现单路工作、六路同时工作、两路延时工作。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和手动控制。整个系统的设计寿命为工作几十万次。
张颖朝[7](2016)在《电动汽车充电桩ESD防护机理以及测试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汽车制造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危机却在不断加深。同时由于绿色理念的倡导,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电动汽车是以清洁、无污染的电能为能源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之下,其必将获得迅猛发展。而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供应装置,充电桩是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保证充电桩的正常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电磁兼容性就是研究设备在电磁干扰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作为对充电桩正常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测试以保证其有效的运行。一般对充电桩的抗干扰测试主要包括浪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和静电放电测试,而本文则是研究的其中的静电放电问题,并给出了几种常见的静电放电模型和常见的抗干扰措施。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一种静放电发生器的研制,首先分析了静放电发生器研制的意义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静放电模型,提出了静放电发生器的设计要求。其次,根据电路的设计要求,对静电放电发生器进行了硬件电路的设计,选取MC9S12XS128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并对其中的高压电源进行了详细介绍,实现了电压的连续可调以及过压保护功能,通过对主电路的参数设计实现器件的选型,并进行了驱动电路和辅助供电电源的设计,最后完成对充电桩的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测试。且该装置是由电力电子装置来产生所需要的测试电压,所采用的电子元器件大部分都是常用的半导体元器件,制作成本较小,且易于操作。
任先文[8](2004)在《脉冲电源研制及等离子体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具有传统方法不具有的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但大功率高压脉冲电源和烟气脱硫脱硝能量效率是制约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进行了脉冲电源研制及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研究,目的是开发适用于工业化应用的大功率脉冲电源和提高脉冲能量的注入效率,已经进行了如下工作并得到一些结论: 1.研制了100kV/1kW高压脉冲电源,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方法,其计算结果和实际调试结果相近,掌握了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方法。 2.对脉冲电源进行了调试并利用1kW的脉冲电源在不同的反应器上进行了匹配调试,对脉冲电源的能量转换效率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得到注入反应器的平均功率1kW、重复频率0~300Hz、脉冲前沿约200ns、反应器上脉冲宽度500ns、能量转换效率大于75%的结果。 3.建立了脉冲电压电流的测量系统,并根据工业需求选择了线—板式的脉冲电晕反应器,获得了电压电流参数。根据电压电流参数,讨论了电晕反应器的电晕放电状态。 4.建立了脉冲电晕反应器的电学模型,即静态电容和变化电阻的并联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建立了脉冲电晕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评估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5.分解出充电(电容性)电流和电晕(电阻性)电流,得出反应器电阻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电压变化的关系以及能量注入效率η与峰值平均场强Ep的关系:在电压的上升到一定值后,电阻开始迅速下降,并伴有恢复现象;电压到达峰值后,反应器的电阻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电压下降阶段,电阻恢复也具有下降现象;η与Ep近似线性关系。 6.研制了200kW的脉冲功率电源,并应用到12000~20000Nm3/h的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工业中试装置上,进行了初步的调试。 7.提出了采用电阻电感串联匹配网络,并在200kW脉冲电源与中试装置的反应器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情况良好。 8.在烟气流量4,500~11,000Nm3/h、反应器入口温度60~70℃左右、氨硫化学剂量比约1:1、系统连续运行和采用一体化的单电场进行脱硫副产物收集的条件下,得到结果:水蒸汽/氨活化脱硫效果明显,并且有较好的副产物收集功能,效率20~30%;副产物中SO42-:SO32-大于95:5;脱硫效率稳定大于90%;副产物收集效率大于85%。
任德龙[9](2007)在《IGBT串联型雷达脉冲调制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部队现役防空警戒雷达中氢闸流管作为调制器的放电开关被大量使用,但其在高寒和高海拔地区应用时,预热时间长,运行不稳定,故障率高,严重制约了部队作战任务的完成。另外,氢闸流管调制器形成的脉冲宽度固定,不适用于现代防空作战中要求改变脉冲宽度的特殊应用场合,而大功率全控型固态开关IGBT的出现及成熟应用,使其作为雷达调制器新型放电开关成为可能,但限于目前IGBT单管耐压不足,不能满足大功率调制器的高电压等级要求。故需串联应用。该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推广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刚性雷达调制器主电路的拓扑结构,设计了3kV等级串联IGBT刚性调制器的主电路,给出了主要电路参数的选取方法,对调制脉冲前沿、顶部和后沿形成过程建立了等效分析模型,并详细分析了调制脉冲的形成机理,从而证明了固态刚性调制器系统方案切实可行。其次,本文设计了适合驱动串联IGBT的智能驱动电路及保护电路,完成了3kV等级串联IGBT调制器的驱动保护电路方案设计,并给出了驱动保护电路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IGBT静动态开关模型,得出了串联IGBT电压失衡的原因,给出了电压均衡方法,依此设计了一种栅极无源均压控制电路。第三,本文完成了3kV等级IGBT串联调制器的均压电路参数计算。建立了均压测试的实验电路,并进行了仿真和模型实验研究,实验效果良好。应用串联IGBT开关组作为调制开关,可以改变雷达调制脉冲的形成方式,从而构成一种新结构的刚性脉冲调制器。本文针对这种刚性调制器全面深入的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和负载的适配性。提出了解决串联IGBT开关静动态电压失衡问题的方法。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黄启文[10](1964)在《充氢闸流管结构和工艺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综论充氢闸流管于1940年试制成功,至今仅有廿多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由于氢闸流管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因而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雷达调制设备中。氢闸流管的研制成功使雷达系统的功率向前迈进了一步。氢闸流管的主要优点是消电离速度大且阴
二、新型100千伏的氢闸流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100千伏的氢闸流管(论文提纲范文)
(2)场效应管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压快脉冲源应用 |
1.3 高压快脉冲源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情况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场效应管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系统方案 |
2.1 一般脉冲源系统工作原理 |
2.2 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系统设计 |
2.3 基于不同核心开关器件的宽脉宽双快沿成形方案及比较 |
2.3.1 氢闸流管 |
2.3.2 雪崩管 |
2.3.3 高压功率场效应管 |
2.4 基于高压场效应管的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源系统各单元电路设计 |
3.1 触发脉冲成形单元 |
3.2 脉宽成形单元 |
3.3 前沿或后沿组合开关驱动电路 |
3.3.1 高速大电流脉冲驱动电路 |
3.3.2 脉冲变压器“过”驱动电路 |
3.4 场效应管串联组合开关电路及其它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源相关电路的仿真研究 |
4.1 触发成形电路的仿真 |
4.2 脉宽成形电路的仿真 |
4.3 MOSFET单管电路仿真 |
4.3.1 不同电流驱动源的仿真 |
4.3.2 相同驱动源不同驱动电压的仿真 |
4.3.3 不同驱动速度的MOSFET输出的仿真 |
4.4 MOSFET多管串联电路仿真 |
4.5 电容负载的高压MOSFET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电路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脉冲源相关电路硬件实验与脉冲源测试 |
5.1 高压场效应管单管及多管串联电路的硬件实验 |
5.1.1 不同电流驱动源的硬件实验 |
5.1.2 相同驱动源速度不同驱动电压的实验 |
5.1.3 MOSFET多管串联电路实验 |
5.2 高压宽脉宽双快源各部分电路的实验测试 |
5.2.1 触发及脉宽成形电路单元的实验测试 |
5.2.2 雪崩管与脉冲变压器“过”驱动电路的测试 |
5.2.3 前或后沿高压场效应管串联组合开关静态加高压测试 |
5.2.4 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输出脉冲的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贡献 |
6.3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高压脉冲杀菌电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1.1.1 热杀菌技术 |
1.1.2 非热杀菌技术 |
1.2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介绍 |
1.2.1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的发展及其机理研究 |
1.2.2 PEF杀菌装置 |
1.2.3 PEF杀菌技术推广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高压脉冲发生器研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高压脉冲发生器的研究进展 |
1.3.3 PEF杀菌系统中高压脉冲发生器设计要点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
2.1 整体设计原则 |
2.2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总体结构 |
2.3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各部分功能 |
2.3.1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主电路 |
2.3.2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控制单元 |
2.4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主电路的设计 |
3.1 充电电路设计 |
3.1.1 高压直流电源U0 |
3.1.2 脉冲形成网络充电电压以及充电回路电流 |
3.1.3 脉冲形成网络PFN |
3.1.4 充电电感LC |
3.1.5 开关管及充电管的选择 |
3.1.6 反尖峰网络L1R1和临界阻尼网络RcCc的设计 |
3.2 放电回路设计 |
3.2.1 放电过程 |
3.2.2 输出脉冲宽度调节 |
3.2.3 反峰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控制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
4.1 PWM控制电路 |
4.2 PWM信号放大电路及驱动电路 |
4.3 氢闸流管触发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仿真分析与部分实验结果 |
5.1 高压脉冲杀菌电源仿真分析 |
5.1.1 反尖峰网络对充电电路影响的仿真分析 |
5.1.2 脉冲形成网络参数对输出脉冲影响的仿真分析 |
5.1.3 反峰电路对电路影响的仿真分析 |
5.1.4 输出脉宽调节仿真分析 |
5.1.5 输出脉冲幅值仿真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万瓦级TEA CO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TEA CO_2激光器特点 |
1.1.2 TEA CO_2激光器的应用 |
1.2 TEA CO_2激光器系统构成 |
1.2.1 TEA CO_2激光器的技术指标和外形介绍 |
1.2.2 TEA CO_2激光器的系统构成介绍 |
1.3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压脉冲调制器技术 |
2.1 本章引言 |
2.2 高压脉冲调制器介绍 |
2.2.1 高压脉冲调制器概念 |
2.2.2 高压脉冲调制器的基本参数 |
2.2.3 高压脉冲调制器的组成及原理 |
2.2.4 高压脉冲调制器的分类 |
2.3 刚性开关脉冲调制器 |
2.3.1 刚管脉冲调制器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
2.3.2 刚管脉冲调制器的特点 |
2.4 线型脉冲调制器(又称软管调制器) |
2.4.1 线型脉冲调制器的组成及原理 |
2.4.2 线型脉冲调制器的特点 |
2.4.3 仿真线的原理与特性 |
2.4.4 线型脉冲调制器充电特性分析 |
2.4.5 线型脉冲调制器充电电路效率分析 |
2.4.6 线型脉冲调制器放电特性及阻抗匹配分析 |
2.4.7 高压脉冲调制器性能比较 |
2.5 大功率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特性 |
2.5.1 TEA CO_2激光器工作特性分析 |
2.5.2 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特点及软开关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万瓦级TEA CO_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系统设计 |
3.1 本章引言 |
3.2 高压脉冲调制器总体方案设计 |
3.2.1 技术参数方案选择 |
3.2.2 软开关闸流管工作特性 |
3.2.3 激光器主电极放电分析 |
3.3 充放电回路设计 |
3.3.1 等待充电技术 |
3.3.2 可控充电技术 |
3.3.3 脉冲稳幅技术 |
3.3.4 脉冲放电电路分析 |
3.4 系统回路参数设计 |
3.4.1 引言 |
3.4.2 充电回路参数计算 |
3.4.3 氢闸流管开关参数选择 |
3.4.4 反峰电路的设计 |
3.4.5 充电电源的设计 |
3.4.6 总体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万瓦级TEA CO_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工程实践化分析 |
4.1 引言 |
4.2 多间隙氘闸流管的研制 |
4.3 系统模拟调试与技术分析 |
4.3.1 主回路的调试 |
4.3.2 负载特性测试 |
4.3.3 系统的实践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工作中的不足和收获 |
5.3 以后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5)应用于污泥除水处理的高压脉冲源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污泥的性质 |
1.3 污泥处理现状 |
1.4 污泥处理的方法 |
1.5 高压脉冲处理污泥技术 |
1.5.1 高压脉冲处理污泥的研究进展 |
1.5.2 高压脉冲处理污泥机理 |
1.5.3 高压脉冲处理污泥效果的影响因素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压脉冲源设计方案 |
2.1 高压直流电源部分 |
2.2 高压脉冲形成原理 |
2.3 脉冲源指标参数 |
2.4 高压脉冲装置整体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源硬件电路设计 |
3.1 直流电源部分电路及参数设计 |
3.1.1 直流电源主电路设计 |
3.1.2 控制系统设计 |
3.1.3 辅助电路设计 |
3.2 高压脉冲形成的各部分电路及参数设计 |
3.2.1 人工线电感、电容参数选取 |
3.2.2 充电电路 |
3.2.3 氢闸流管开关 |
3.2.4 栅极触发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泥处理装置电极设计 |
4.1 ANSYS软件介绍 |
4.2 电极间电场分布分析和仿真 |
4.2.1 边界条件设定 |
4.2.2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模 |
4.2.3 ANSYS数值计算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脉冲处理污泥实验 |
5.1 脉冲电源的仿真验证 |
5.2 高压脉冲污泥处理样机测试 |
5.2.1 高压直流模块测试 |
5.2.2 脉冲形成部分电路测试 |
5.3 实验观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插图清单 |
附录二 表格清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15kV/100kA冲击大电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 直流高压充电系统 |
2.2 高压脉冲电容器 |
2.3 开关 |
2.4 触发系统 |
2.5 控制系统 |
2.5.1 数字延时同步机 |
2.5.2 多路模拟量、开关量的控制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大功率直流高压电源及充电系统 |
3.2.1 恒压充电分析 |
3.2.2 恒流充电分析 |
3.2.3 充电系统设计 |
3.3 泄放回路 |
3.4 主开关 |
3.4.1 轨道开关简述 |
3.4.2 常压式轨道开关的设计 |
3.5 点火机 |
3.5.1 高速高压脉冲开关概述 |
3.5.2 点火机基本原理 |
3.5.3 点火机充电回路设计 |
3.5.4 点火机的开关管及其外围电路 |
3.5.5 氢闸流管触发脉冲电路设计 |
3.6 数字延时同步机 |
3.6.1 概述 |
3.6.2 数字延时同步机设计原理 |
3.6.3 单片机系统 |
3.6.4 逻辑控制与延时电路 |
3.6.5 输出模拟电路 |
3.6.6 外触发输入电路 |
3.6.7 数字延时同步机软件设计 |
3.7 控制系统设计 |
3.7.1 硬件设计 |
3.7.2 软件设计 |
第四章 调试及实验结果 |
4.1 延时同步机测试 |
4.2 点火机测试 |
4.3 系统联试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电动汽车充电桩ESD防护机理以及测试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静电放电基本概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静电放电发生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电动汽车充电桩ESD防护机理 |
2.1 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其EMC测试简介 |
2.1.1 电动汽车充电桩简介 |
2.1.2 电动汽车充电桩测试要求和种类 |
2.2 静电放电模型介绍 |
2.2.1 人体模型 |
2.2.2 人体金属模型 |
2.2.3 机器模型 |
2.3 静电放电的防护 |
2.4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指标 |
3.1.2 系统的主电路 |
3.2 整流电路的选择及控制方式 |
3.2.1 不控整流电路 |
3.2.2 滤波电路设计 |
3.3 直流变换电路 |
3.3.1 直流变换电路主电路设计 |
3.3.2 关断缓冲电路设计 |
3.4 倍压整流电路 |
3.4.1 倍压整流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
3.4.2 倍压整流电路充电回路谐振理论分析 |
3.5 放电网络设计 |
3.5.1 RC充电电路 |
3.5.2 放电电路 |
3.6 高压开关的选择 |
3.6.1 氢闸流管简介 |
3.6.2 氢闸流管的选择以及触发电路的设计 |
3.7 驱动电路的选择 |
3.8 辅助电路 |
3.8.1 辅助电源 |
3.8.2 过压保护电路 |
3.9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MC9S12XS128单片机简介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矩阵键盘设计 |
4.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高压A/D采样电路 |
4.4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4.5 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5.1 静放电发生器硬件电路测试要点 |
5.2 系统的抗干扰 |
5.3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致谢 |
(8)脉冲电源研制及等离子体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大气环境概况及政策措施 |
1.1.1 大气污染状况 |
1.1.2 政策措施 |
1.2 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烟气脱硫技术 |
1.2.2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发展状况 |
1.2.3 电子束法(EBP) |
1.3 脉冲电晕法脱硫脱硝(PPCP)技术 |
1.3.1 PPCP技术研究进展 |
1.3.2 PPCP技术工业化应用需要解决的难点 |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选题 |
1.4.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脉冲电源的研制及调试 |
2.1 引言 |
2.2 脉冲电源的设计原理 |
2.2.1 负载特性的分析 |
2.2.2 脉冲电源的工作原理 |
2.3 脉冲电源的组成部分 |
2.3.1 供电系统 |
2.3.2 谐振充电系统 |
2.3.3 氢闸流管及控制系统 |
2.3.4 BPFN |
2.3.5 脉冲变压器 |
2.3.6 测量保护系统 |
2.4 脉冲电源调试 |
2.4.1 电阻负载 |
2.4.2 不同反应器负载 |
2.5 能量转换效率初步评估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 |
3.2.1 高压脉冲电源及测试系统 |
3.2.2 等离子体反应器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电晕放电特性分析 |
3.3.2 电容性和电阻性电流的分解 |
3.3.3 注入能量效率计算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功率脉冲电源的研制与调试实验 |
4.1 引言 |
4.2 PPCP工业中试装置简介 |
4.2.1 装置工艺流程及平面布置 |
4.2.2 等离子反应器简介 |
4.3 大功率脉冲电源的研制 |
4.3.1 设计指标、工作原理及布置 |
4.3.2 主要部件及其参数 |
4.4 初步调试结果 |
4.4.1 氢闸流管的控制 |
4.4.2 初步调试 |
4.4.3 脉冲电源和反应器的匹配研究 |
4.4.4 中试装置的运行 |
4.4.5 工艺实验结果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
5.1.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5.1.2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5.2 展望(包括技术发展趋势) |
5.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5.3.1 匹配技术研究 |
5.3.2 脉冲电源的研究 |
5.3.3 工艺技术的研究 |
5.3.4 副产物收集技术的研究 |
5.3.5 市场开拓工作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参加项目情况 |
致谢 |
(9)IGBT串联型雷达脉冲调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达脉冲调制器的发展 |
1.2.2 IGBT串联技术的发展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固态刚性开关新型调制器研究 |
2.1 氢闸流管开关调制器运行机理分析 |
2.1.1 充放电过程分析 |
2.1.2 脉冲形成过程分析 |
2.2 固态刚性雷达脉冲调制器的负荷特性分析 |
2.2.1 磁控管的工作特性分析 |
2.2.2 磁控管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及常见问题 |
2.3 固态刚性调制器主电路分析与设计 |
2.3.1 开关器件的选择 |
2.3.2 3kV等级串联IGBT刚性调制器主电路设计 |
2.3.3 脉冲形成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串联IGBT驱动保护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
3.1 驱动器的分析与选择 |
3.1.1 大功率串联IGBT对驱动器的要求 |
3.1.2 IGBT常用驱动器的对比 |
3.1.3 IGD515EI驱动器的结构及特点 |
3.2 串联IGBT驱动保护电路设计 |
3.2.1 基于IGD515EI驱动器的驱动保护电路设计 |
3.2.2 保护电路的工作过程及参数计算 |
3.2.3 光纤传输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IGBT 串联技术研究 |
4.1 IGBT的基本特性 |
4.1.1 IGBT的静态特性 |
4.1.2 IGBT的动态特性 |
4.2 IGBT串联运行电压失衡原因分析 |
4.2.1 IGBT自身特性的影响 |
4.2.2 外围电路的影响 |
4.3 IGBT串联运行电压均衡方法的研究 |
4.3.1 静态均压方法 |
4.3.2 动态均压方法 |
4.3.3 栅极侧无源均压控制电路的设计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及系统仿真分析 |
5.1 实验电路的设计 |
5.1.1 实验主电路的设计 |
5.1.2 实验驱动控制电路的设计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IGBT串联型调制器系统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电路连接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新型100千伏的氢闸流管(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微波电子管及其应用的新进展[J]. 李松柏,陈汝淑,刘盛纲. 电子管技术, 1973(06)
- [2]场效应管高压宽脉宽双快沿脉冲源技术研究[D]. 王欣.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05(08)
- [3]高压脉冲杀菌电源关键技术研究[D]. 夏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4]万瓦级TEA CO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的研制[D]. 谭景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应用于污泥除水处理的高压脉冲源关键技术的研究[D]. 彭滨影.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6]15kV/100kA冲击大电流系统设计[D]. 贾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7]电动汽车充电桩ESD防护机理以及测试源研究[D]. 张颖朝.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8]脉冲电源研制及等离子体反应器能量注入效率的研究[D]. 任先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9]IGBT串联型雷达脉冲调制器的研究[D]. 任德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10]充氢闸流管结构和工艺的进展[J]. 黄启文. 真空电子技术, 19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