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1菌剂堆腐秸秆还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阳,陈帅民,范作伟,徐铭鸿,王学文,张立明,刘慧涛,吴海燕[1](2021)在《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构建及其田间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并构建适宜原位还田水稻秸秆快速腐解的高效多功能复合菌系,以提高秸秆原位还田的腐解速率。【方法】秸秆原位腐解菌株从水稻田带有腐烂秸秆的表层土壤中筛选分离,分别采用DNS法、摇瓶培养观察法和失重法测定了腐解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滤纸崩解能力及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对降解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16S rRNA或18S rRNA鉴定。选取无拮抗作用的菌株构建复合菌系,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各复合菌系的滤纸酶活性和秸秆降解率。挑选降解效果较好的复合菌系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秸秆降解率、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调查了水稻产量。【结果】从土壤中共分离到秸秆降解率均高于19.8%的菌株有6个,包括B2、B5、B6、F1、F5、F12,经鉴定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2)、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B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6)、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F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F5)、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F12),其中F12 (长枝木霉)的秸秆降解率最高(29.1%)。以该6个菌株构建了7组复合菌系,复合菌系B2+F12、F1+F5+F12、B2+F5+F12的秸秆降解效果较好,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到32.9%、29.8%、40.3%。利用这3组复合菌系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系B2+F5+F12表现最好,与未施菌剂相比,原位还田的水稻秸秆降解率提高了37.1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1 g/kg、1.9 mg/kg、0.6 mg/kg、1.7 mg/kg,水稻产量提高了6.3%(P<0.05)。【结论】施用复合菌系B2+F5+F12不仅具有良好的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同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并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郝小雨,陈苗苗[2](2021)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不仅可减少秸秆焚烧和丢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对于改善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提升土壤固碳增汇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基于秸秆直接还田(翻埋还田、耕层混拌和覆盖还田)和间接还田(秸秆堆沤、秸秆制沼、种养结合、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基质肥料化)方式,解析了目前黑龙江省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效应和不足: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政策体系,秸秆直接和间接还田成本高,技术与经济扶持力度低,秸秆还田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季节约束性强导致秸秆还田效果差,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户认识不足。最后,从政府统筹、政策支持、科技研发和强化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序推进黑龙江省秸秆肥料化利用和实现农业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
张菁[3](2021)在《秸秆堆腐还田对圆茄生长、土壤养分及水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梁天财[4](2021)在《农业废弃物堆腐还田对叶菜生长及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吕楠[5](2021)在《玉米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秸秆是我国分布范围广、产出量较大的一种农业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秸秆还田是目前最好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是,传统秸秆还田存在效率低、腐化周期长影响耕作及出苗、虫卵致使次年发生病虫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干旱地区通过添加厌氧菌的秸秆还田方法。在田间随收割直接将秸秆破碎、喷淋特制的厌氧菌液体、打捆、包覆薄膜,就地放置腐熟,次年耕作前打碎散铺在土地里。厌氧菌既可加速秸秆的腐化,又可杀灭虫卵,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秸秆还田存在的腐化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无法杀灭病虫害的难题。本文以秸秆打捆压实和腐化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碎屑大小、秸秆的压缩时间以及含水量对秸秆压缩结果的影响,探究厌氧菌及添加剂(盐、尿素等)浓度对玉米秸秆腐化效率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结果如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设计秸秆压块试验。研究了原料含水率、原料尺寸以及压块时间对致密成型的影响,确定了玉米秸秆压缩成型的最佳条件:秸秆碎块的含水率在15%左右秸秆块的成型率最高;相同含水率时,挤压时间在10分钟左右时,成型块的密度增加,强度提高,成型效果更好;通常情况下,相同压力细小的秸秆碎易于压缩和成型,大尺寸或过小尺寸的压缩成型率低。秸秆腐熟试验主要探究加速秸秆腐熟的方法,通过添加尿素和盐并且设置对照试验探究秸秆腐蚀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二倍菌剂加盐的样本、一倍菌剂加盐的样本、二倍菌剂的样本腐化程度要优于其他样本,腐化效果更加明显,增大厌氧菌浓度和配合盐的使用同时能够加速秸秆腐化速率。综合分析得出,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措施对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对于土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义重大。该试验借鉴参考了科研人员对于腐熟剂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提出了秸秆田间腐熟还田的思路,对于秸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张菁[6](2021)在《秸秆堆腐还田对圆茄生长、土壤养分及水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
梁天财[7](2021)在《农业废弃物堆腐还田对叶菜生长及水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小彬[8](2020)在《蔬菜秸秆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蔬菜秸秆腐蚀特点,并进一步提出稻草、小麦和油菜秸秆等在田间堆沤快速腐熟中的施用和堆沤等相关技术,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勉有明,李荣,侯贤清,李培富,王西娜[9](2020)在《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砂性土壤性质及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3种不同腐熟剂[生物秸秆速腐剂(SR+BS)、EM菌秸秆腐熟剂(SR+RJ)、有机废物发酵菌曲(SR+OW)],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为对照(CK),研究其对秸秆生物失重率、砂性土壤理化性状和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腐熟剂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其中SR+RJ的秸秆腐解程度最佳,翻埋130 d后其秸秆生物失重率为49.9%,SR+OW和SR+BS次之,3种处理分别较CK显着提高7.1、5.7、5.2个百分点。SR+RJ对改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效果最佳,较CK显着降低4.2%,同时显着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及生育中后期土壤贮水量,SR+OW和SR+BS次之。施用秸秆腐熟剂能明显促进玉米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其中SR+RJ最佳。SR+RJ和SR+OW对玉米增产增收效果最明显,分别较CK显着增产26.9%、23.4%,显着增收28.8%、23.4%。可见,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着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EM菌秸秆腐熟剂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宁夏扬黄灌区还田后促进秸秆腐熟和砂性土壤培肥及玉米高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朱远芃[10](2020)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是重要的养分资源,富含植株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的重要途径。秸秆因自身氮磷含量低,在还田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化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已有的研究多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但对多年秸秆还田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和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目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多年小麦秸秆还田后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解析秸秆还田条件下肥料运筹与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变化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堆腐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质量变化特征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堆腐120 d时,单独加氮肥(NS)或腐熟剂(ES)处理的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达到74.70%和73.26%,共施氮肥和腐熟剂(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率达到79.83%。其中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程度更高。添加氮肥或腐熟剂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秸秆腐解速率(K=0.017,P<0.01),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协同促进小麦秸秆腐解。添加氮肥主要通过提高水解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而添加腐熟剂主要通过促进氧化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主要通过提高氧化酶活性,进而加速小麦秸秆腐解。(2)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氮肥前移20%(即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20.2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不显着;氮肥前移20%(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氮素累积量(12.93%)和氮素净累积量(10.06%),增加水稻产量(10.37%),显着增加水稻有效穗数(7.05%),可以提高水稻氮肥贡献率(32.21%),氮肥农学效率(135.11%),氮肥偏生产力(21.99%)和氮肥吸收利用率(174.12%)。(3)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土壤速效磷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土壤无机磷的减少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下降,但土壤有机磷含量逐步升高。磷肥减量30%提高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达到40.12%和41.67%,但会降低水稻产量2.72%(P>0.05)。磷肥减量可以提高水稻磷肥贡献率(11.14%),磷肥农学效率(9.13%),磷肥偏生产力(123.63%)和磷肥吸收利用率(8.48%)。(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相比,钾肥减量10%(K90%)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钾肥减量20%(K80%)和30%(K70%)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平均增加水稻产量2.32%,而K70%则平均降低了水稻产量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着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减钾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有下降趋势。
二、301菌剂堆腐秸秆还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1菌剂堆腐秸秆还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秸秆直接还田 |
(一) 秸秆还田模式 |
(二) 秸秆还田模式优化 |
(三)存在问题 |
二、秸秆间接还田利用 |
(一)秸秆堆腐还田技术与应用 |
(二)秸秆制沼及其副产物肥料化利用 |
(三)种养结合利用秸秆 |
(四)秸秆炭化还田技术 |
(五)秸秆基质肥料化应用 |
(六)存在问题 |
三、对策与建议 |
(一)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和管理职能 |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
(三)强化科技支撑 |
(四)加强宣传引导 |
四、展望 |
(5)玉米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秸秆有机肥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 |
1.2.1 有机肥资源的产生背景和概念 |
1.2.2 秸秆资源与养分总量 |
1.2.3 有机肥资源利用情况 |
1.3 秸秆还田方式及利弊 |
1.4 秸秆腐熟技术 |
1.4.1 秸秆腐熟剂 |
1.4.2 秸秆腐熟机理 |
1.5 外源添加物对秸秆腐熟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秸秆类生物质成型机理研究 |
2.1 秸秆基本物性分析 |
2.1.1 秸秆的构成结构 |
2.1.2 秸秆的基本组分及作用 |
2.2 秸秆类生物质成型机理分析 |
2.2.1 物料粒子运动 |
2.2.2 粒子结合机制 |
2.3 生物质成型技术简介 |
2.3.1 生物质成型加工流程 |
2.3.2 生物质成型工艺 |
2.3.3 生物质成型设备类型和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秸秆压块成型试验 |
3.1 成型试验成型块质量评价 |
3.2 成型试验的目标 |
3.3 成型试验准备与设计 |
3.3.1 不同含水率的原料制备 |
3.3.2 试验装置 |
3.3.3 压块试验因素 |
3.3.4 试验指标 |
3.3.5 试验方案 |
3.4 压块成型试验过程 |
3.5 压块成型试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秸秆腐熟试验 |
4.1 腐熟试验的目的 |
4.2 腐熟试验准备与设计 |
4.2.1 试验材料准备 |
4.2.2 试验菌剂配置 |
4.3 秸秆腐熟试验过程 |
4.4 秸秆腐熟试验结果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蔬菜秸秆堆沤腐熟还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技术原理分析 |
2 秸秆快速腐蚀缓解技术的特点分析 |
3 秸秆快速腐熟堆沤方式和常用药剂分析 |
4 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
4.1 酵素菌 |
4.2 催腐剂 |
4.3 301菌剂 |
5 结语 |
(9)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砂性土壤性质及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1 土壤理化性质 |
1.4.2 玉米农艺性状 |
1.4.3 产量性状 |
1.4.4 秸秆生物失重率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生物失重率的影响 |
2.2 不同秸秆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不同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秸秆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生物失重率的影响 |
3.2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收益的影响 |
4 结论 |
(10)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 |
1.2 秸秆的腐解规律 |
1.2.1 氮肥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
1.2.2 微生物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
1.3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及作用 |
1.3.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
1.4.2 秸秆还田氮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4.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
1.5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1.5.1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
1.5.2 秸秆还田磷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5.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规律 |
1.6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1.6.1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
1.6.2 秸秆还田钾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6.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钾素吸收利用规律 |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点概况 |
3.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3.2.1 秸秆堆腐试验(2017水稻季) |
3.2.2 小麦秸秆还田肥料运筹的田间试验(2017-2019水稻季)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秸秆堆腐过程质量变化 |
3.3.2 秸秆腐解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
3.3.3 植株养分吸收计算 |
3.3.4 植株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3.3.5 有机质磷以及NaOH提取态磷的31P-NMR分析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耦合关系 |
4.1.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小麦秸秆腐解的质量变化规律 |
4.1.2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麦秸腐解的酶活变化规律 |
4.1.3 小麦秸秆质量变化与酶活之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
4.2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4.2.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2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含量的影响 |
4.2.3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
4.2.4 氮肥前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2.5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
4.3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4.3.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3.2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含量的影响 |
4.3.3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
4.3.4 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3.5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
4.4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4.4.1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4.4.2 钾肥减量对水稻植株内钾素含量的影响 |
4.4.3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
4.4.4 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5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
5.2 小麦秸秆还田下氮肥前移对土壤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5.3 小麦秸秆还田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5.4 小麦秸秆还田下钾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301菌剂堆腐秸秆还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构建及其田间应用效果[J]. 李阳阳,陈帅民,范作伟,徐铭鸿,王学文,张立明,刘慧涛,吴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 [2]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以黑龙江省为例[J]. 郝小雨,陈苗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秸秆堆腐还田对圆茄生长、土壤养分及水环境的影响[D]. 张菁. 宁夏大学, 2021
- [4]农业废弃物堆腐还田对叶菜生长及水环境影响研究[D]. 梁天财. 宁夏大学, 2021
- [5]玉米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研究[D]. 吕楠.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秸秆堆腐还田对圆茄生长、土壤养分及水环境的影响[D]. 张菁. 宁夏大学, 2021
- [7]农业废弃物堆腐还田对叶菜生长及水环境影响研究[D]. 梁天财. 宁夏大学, 2021
- [8]蔬菜秸秆堆沤腐熟还田技术[J]. 李小彬.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11)
- [9]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砂性土壤性质及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J]. 勉有明,李荣,侯贤清,李培富,王西娜. 核农学报, 2020(10)
- [10]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朱远芃.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