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老师与精神专科医生对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评估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丹[1](2021)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会认知损伤特点及其rTMS靶向干预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具体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受限,其中社交互动障碍是其核心损伤。据最新的ASD现状调查报告发现:ASD患病率约为1/36(大约2.7%),而且患病率在逐年升高。由于目前缺乏明确的ASD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有效的对症药物。ASD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改善基本生活能力和行为问题的矫正。鉴于此,展开围绕ASD患者核心症状的替代治疗和机制研究已刻不容缓,为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眼动追踪技术用于测量人眼注视特点和注视轨迹,是一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缺陷的分类、量化和描述的技术。人类交流很大程度是非语言手段进行,通过动作、表情和姿势向他人传达思想、感情和意图。ASD患者对社会相关刺激的非特异表现可能导致其社交障碍的根本原因。眼动追踪技术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提高了ASD患者社会认知能力客观指标的获得。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项改变皮层兴奋性的神经调控技术。目前,r TMS发展的新模式θ爆发式磁刺激(i TBS),因其作用时间短,且效果与传统的r TMS相同,适用于ASD患者的康复治疗。但i TBS治疗ASD患者的具体刺激模式、刺激靶点,治疗效果及潜在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神经影像技术为考察ASD患者iTBS干预的神经机制提供途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以及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数据的功能连接强度(FCS: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ASD患者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并探究干预治疗的潜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究ASD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特点,寻找影响社会认知能力的关键靶点,采用i TBS的优化序列和精准导航定位技术,对自闭特质个体进行预实验,观察靶点和序列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应用于ASD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干预的研究中。研究一: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组被试,对情绪面孔任务和选择性社会注意任务的注视特点,结合ASD社会认知能力的损伤特点,为接下来自闭症儿童的经颅磁刺激干预提供依据。研究二:探究初步确定的靶点和治疗序列,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自闭症特质个体的i TBS干预前后,社会认知能力的改善情况,采用磁共振探讨其潜在的神经机制,验证确定的靶点和治疗序列其可行性。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采用确定的刺激模式和靶点,采用精准导航定位技术,对ASD患者实施i TBS干预,观察A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眼动指标改变,并结合磁共振技术探讨潜在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分别采用情绪面孔任务和选择性社会注意的眼动追踪任务。(2)研究二:基于导航引导系统,结合磁共振技术,采用选定刺激模式和刺激靶点,对自闭特质个体的右侧后颞上沟进行经颅磁干预,使用眼动注视时间和神经影像作为评估指标。(3)研究三:在研究二的基础上,基于导航引导系统,结合磁共振技术,采用优化的刺激模式刺激ASD患者的右侧后颞上沟。研究三共分为三部分:实验一观察i TBS刺激后真刺激和空白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的得分变化;实验二采用开放标记研究,观察i TBS刺激前后ASD患者的面孔加工和选择性社会注意的注视偏向的变化,探讨i TBS对ASD患者社会认知能力的干预特点。实验三采用开放标记研究,使用神经影像技术探讨i TBS干预ASD患者核心症状的潜在神经机制。研究结果(1)研究一:ASD儿童相比于正常儿童存在情绪面孔加工障碍,对正性、中性和负性三种表情(喜悦,中性,愤怒)均存在着非典型的注视障碍,尤其是对脸部,鼻子和嘴巴区域注视时,组别和情绪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观察选择性社会注意(SSA)任务中,在划分的四个感兴趣中(眼睛,嘴巴,身体,玩具),ASD患者观察眼睛和嘴巴的时间在互动情境中,存在着显着的组别和情景的交互作用,ASD患者注视人的眼睛和鼻子的时间显着低于正常儿童。(2)研究二:兴奋性i TBS对自闭特质个体情绪识别能力干预后得到改善,rp STS和左小脑之间的rs FC显着降低。该预实验证实了刺激方案对自闭特质个体的有效性,为接下来的i TBS对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干预提供了依据。(3)研究三:28天的靶向兴奋性i TBS对AS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作用,干预后,对情绪面孔的注视眼睛的时间增加,并且对社交情景的互动对话关注时间增加。这种改善可能与靶点和左侧海马之间的rs FC显着增强有关。研究结论(1)研究一:面孔情绪图片和选择性社会注意任务具有良好的敏感度,为接下来ASD患者社会认知能力的干预提供了良好的测查指标。(2)研究二:iTBS刺激右侧后颞上沟可以有效地改善自闭特质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可能与靶点和左侧小脑的功能连接有关。(3)研究三:iTBS刺激右侧后颞上沟可以有效地改善自闭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社交认知能力。这种改善可能与靶点和左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强有关。
邱美山[2](2020)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与正常儿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文中指出目前情绪失调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通常所伴随着的情况,研究表明ADHD患者的情绪失调可能是由于其难以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造成的且ADHD者与正常人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希望比较ADHD倾向小学生和正常小学生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在天津市某小学中共筛选了30名ADHD倾向的小学生和30名正常小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了他们使用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和经验回避三种情绪调节策略调节负性情绪时的调节效果差异。结果发现(1)ADHD倾向儿童使用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和经验回避三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有效降低负性情绪。正常儿童使用三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有效降低负性情绪。(2)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倾向儿童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效果差异不显着,另外两种策略的调节效果差异显着,ADHD倾向儿童的调节效果显着低于正常儿童。(3)ADHD倾向儿童和正常儿童使用三种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时,三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效果差异均不显着。结论: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ADHD儿童的情绪调节,教会他们灵活的使用多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潘美蓉,钱秋谨,王玉凤[3](2018)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家庭干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发展、结局受到家庭环境的显着影响。家庭干预主要作用于儿童的家庭内部环境,帮助家庭形成有效的行为管理模式及良性沟通策略,对儿童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提升及家长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家长培训和系统化家庭治疗是主要的家庭干预措施,分别以行为管理和系统观对家庭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家长干预联合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单种治疗方案,其效果更显着。在中国家长培训和结构化家庭治疗是主要的家庭干预手段,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今后对家庭干预的长期结局、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以及优化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沈红艳,李莉,杜文永,赵姣文,班春霞,高红艳[4](2017)在《老师与家长对可疑多动症儿童症状筛查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学老师和父母对多动症儿童症状认识的差异,为对多动症的症状识别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动症症状检查量表第四版(SNAP-Ⅳ),由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分别对疑似多动症儿童进行评估。结果在32例老师筛查出的疑似多动症儿童中,家长评分达到疑似多动症标准的儿童仅有17例,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和对立违抗3个分量表的家长评分均明显低于老师的评分(t=-7.886,-3.169,-4.184;P<0.01)。每个分量表中各自所属项1目评分比较差异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8-2.132,P<0.05)。结论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儿童行为表现的识别差异较大,平时要加强老师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医教结合及早识别多动症患儿并对他们进行帮助。
汤姿英,陆新容[5](2013)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评价及护理指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疗效及护理指导。方法 30例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1个疗程共20次,采用SNAP-Ⅳ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SNAP-Ⅳ量表总分以及注意力因子、多动/冲动因子较治疗前均下降显着(P<0.01;P<0.05;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疗效确切,家长满意度高,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洁琼[6](2012)在《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是儿童情绪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普遍性,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儿童焦虑情绪危害之大,会影响其正常学习与生活,且会带来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游戏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部分,在国外已被成功地用于学校中的社交焦虑、情绪问题、行为和学习问题的治疗。本研究通过修订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Conners行为量表,建立焦虑情绪常模,探讨不同人口变量的焦虑情绪儿童其焦虑表现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引起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焦虑情绪儿童进行游戏治疗,通过干预研究探讨游戏治疗对缓解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疗效。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经统计分析发现:(1)修订后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分为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社交恐怖四个维度,共26题,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及分半信度均在0.6以上,信度良好,且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故量表具有有效性。而后建立的常模表明常模样本具有代表性。(2)修订后的Conners行为量表分为情绪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四个维度,共29题,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及分半信度也均在0.6以上,信度良好,且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故量表具有有效性。(3)焦虑情绪儿童焦虑表现和问题行为现状方面,不同人口变量的焦虑儿童其焦虑表现和问题行为存在显着性差异。(4)父亲文化程度和儿童焦虑程度类型对其问题行为表现交互作用显着。(5)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主要照顾者、教育态度、父母期望是引起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6)游戏治疗对焦虑情绪儿童有立即性的效果。
贾守梅[7](2007)在《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为主要特征,患病率较高。心理社会干预是儿童多动症防治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家庭干预,及学校干预等,本文回顾了目前儿童多动症患者心理社会干预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干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兰燕灵,张海燕,陈红,徐红兵,李萍,肖静玲[8](2005)在《广西壮、汉、瑶族儿童多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对广西壮、汉、瑶族儿童多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三族儿童发生多动行为的可能性有初步了解。 【方法】 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教师评定量表(TRS)、一般情况调查表对6 529名416岁壮、汉、瑶等民族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6 529 例儿童中多动症筛查阳性588 例(9%),其中壮族阳性率10.1%、汉族7.5%、瑶族10.2%,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男童阳性率11.4%,女童6.4%,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阳性率在6.3%7.4%间,青春期少年为13.7%,各年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农村儿童阳性率10.8%,城市儿童7.8%,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Conner’s量表各因子得分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城乡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PSQ因子分析出现9 个因子,其中冲动多动、身心、多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与原作者因子分析相符,并产生人际交往、不诚实、行为偏异、进食排便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0 个变量对多动指数有影响,分别为性别、母亲分娩方式、行为偏异、品行问题、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父母期望、父母对子女不良行为处理方式、父母近亲结婚。 【结论】 各民族儿童发生多动行为的可能性不同,影响多动行为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家庭环?
杜文佳,殷青云,马崔,黎程正家[9](2003)在《广州香港英国三地在职老师对儿童多动行为症状的评估比较》文中认为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肖静玲,徐红兵[10](2003)在《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南宁市 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南宁市 2 80 1名 4-16岁儿童应用自制的儿少情况调查表、Conners量表家长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检出心理障碍 5 2 0例 ( 18 6% ) ,其中多动性行为障碍 2 72例( 9 71% )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78例 ( 2 78% ) ,情绪障碍 12 5例 ( 4 46% ) ,其它单项症状 3 2 4例( 11 5 7% )。壮族检出率 19 98% ,汉族 18 4% ,瑶族 13 2 % ,其它少数民族 6 2 %。男孩检出率 2 3 0 2 % ,女孩 13 65 %。壮族儿少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略低于其它民族。男孩主观生活质量得分略低于女孩。结论 :各民族儿少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二、小学老师与精神专科医生对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评估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老师与精神专科医生对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评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会认知损伤特点及其rTMS靶向干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述 |
1.2 自闭症特质的概述 |
1.3 眼动追踪技术的概述 |
1.4 经颅磁刺激 |
1.5 磁共振成像技术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会认知能力加工特点 |
2.1.研究背景 |
2.2.研究假设 |
2.3.实验一 自闭症患者观察基本情绪面孔的特征 |
2.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3.2 研究结果 |
2.4.实验二 自闭症患者观察社交情景的特征 |
2.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4.2 研究结果 |
2.5.讨论 |
2.6 小结及展望 |
第三章i TBS干预自闭症特质个体社交能力的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iTBS 干预对 ASD 患者的系列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假设和目的 |
4.3 实验一 iTBS 治疗对自闭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研究结果 |
4.4 实验二 iTBS 治疗自闭症患者社交障碍的眼动开放标记研究 |
4.4.1 材料与方法 |
4.4.2 研究结果 |
4.5 实验三 关于自闭症患者 iTBS 治疗的神经机制的开放标记研究 |
4.5.1 材料与方法 |
4.5.2 研究结果 |
4.6 讨论 |
第五章 局限性及结论 |
5.1 局限性与不足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与正常儿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述 |
1.2 情绪调节 |
1.3 ADHD的情绪失调 |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被试筛选 |
3.2 量表 |
3.3 实验材料 |
3.4 实验过程 |
4 结果 |
4.1 ADHD倾向儿童的检出率 |
4.2 情绪视频的效果 |
4.3 表达抑制的调节效果 |
4.4 认知重评的调节效果 |
4.5 经验回避的调节效果 |
4.6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间的差异 |
5 讨论 |
5.1 关于小学三个年级学生中ADHD倾向儿童的检出率 |
5.2 ADHD倾向儿童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 |
5.3 ADHD倾向儿童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 |
5.4 ADHD儿童的教育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家庭干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ADHD儿童的家庭模式 |
2 ADHD家庭干预的特点及优势 |
3 ADHD家庭干预的治疗策略和应用 |
3.1 家长培训 |
3.2 系统化家庭治疗 |
3.3 涵盖家庭干预的联合治疗方案 |
3.3.1 家庭干预联合药物治疗 |
3.3.2 家庭干预联合其他非药物治疗 |
4 中国ADHD家庭干预研究现状 |
5 未来ADHD家庭干预的研究方向 |
(4)老师与家长对可疑多动症儿童症状筛查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SNAP (Swansom, Nolan, and Pelhamrat-ing) -Ⅳ量表[9]: |
1.2.2 |
1.2.3 施测过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老师及家长筛查出来的阳性儿童: |
2.2 老师及家长SNAP-Ⅳ量表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操作性定义 |
1.6 研究限制 |
2 文献综述 |
2.1 焦虑情绪概论 |
2.2 问题行为概论 |
2.3 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步骤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数据处理 |
4 实证研究分析 |
4.1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的修订、施测与常模建立 |
4.2 《Conners 行为量表(父母用)》的修订与施测 |
4.3 焦虑情绪儿童情绪与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
4.4 儿童焦虑情绪程度类型与其问题行为的交互分析 |
4.5 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干预研究 |
5 讨论 |
5.1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修订版)的信效度、适用性与常模样本代表性 |
5.2 《Conners 行为量表(父母用)》(修订版)的信效度与适用性 |
5.3 焦虑情绪儿童情绪与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
5.4 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与儿童焦虑程度类型对其问题行为表现交互作用显着 |
5.5 儿童人口变量对其焦虑情绪有显着影响力 |
5.6 游戏治疗对焦虑情绪症状儿童有立即性的效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8)广西壮、汉、瑶族儿童多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多动行为的评定 |
1.2.2 一般情况调查表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不同民族、性别儿童量表结果比较 |
2.2 不同年龄段、城乡儿童比较 |
2.3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儿童多动指数比较 |
2.4 PSQ因子分析 |
2.5 影响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因子的因素 |
3 讨 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Conner’s量表各因子的年龄和城乡差异 |
3.3 Conner’s量表各因子的民族和性别差异 |
3.4 Conner’s量表各行为问题因子的影响因素 |
(10)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小学老师与精神专科医生对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评估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会认知损伤特点及其rTMS靶向干预的机制研究[D]. 李丹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倾向与正常儿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D]. 邱美山.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家庭干预研究(综述)[J]. 潘美蓉,钱秋谨,王玉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01)
- [4]老师与家长对可疑多动症儿童症状筛查的比较研究[J]. 沈红艳,李莉,杜文永,赵姣文,班春霞,高红艳. 山西医药杂志, 2017(22)
- [5]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评价及护理指导[J]. 汤姿英,陆新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12)
- [6]儿童焦虑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陈洁琼. 苏州大学, 2012(02)
- [7]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进展[J]. 贾守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25)
- [8]广西壮、汉、瑶族儿童多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 兰燕灵,张海燕,陈红,徐红兵,李萍,肖静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03)
- [9]广州香港英国三地在职老师对儿童多动行为症状的评估比较[J]. 杜文佳,殷青云,马崔,黎程正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05)
- [10]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调查[J]. 兰燕灵,张海燕,李萍,肖静玲,徐红兵.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7)
标签:自闭症论文; asd论文; adhd论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论文; 儿童多动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