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滑移索具简介

几种滑移索具简介

一、几种集材索具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冀晓磊[1](2018)在《索具接头反挤压上限法建模及其整体锻造工艺设计》文中认为索具接头作为一种受力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索具接头的性能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索具接头现有的加工工艺比较落后,既浪费材料又不能保证索具接头性能,因此传统工艺方法不能适应大批量、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要求,需要研究新的成形方法来生产索具接头。且该零件的塑性成形工艺理论分析,鲜见研究与报道,因此,有必要对索具接头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工艺研究。本文提出采用整体锻造的方法来生产索具接头,用整体锻造方法来成形索具接头在国内首次提出,打破了国内索具接头传统的生产工艺,实现了索具接头的整体锻造。并对索具接头的内孔成形进行了理论建模,首次系统研究了外锥形轴对称零件挤压成形内孔的变形规律及关键工艺参数。利用DEFORM软件对模锻预成形、内孔反挤压成形和提篮成形工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最终的成形力,证明了索具接头成形工艺的可行性;对内孔反挤压成形工序坯料尺寸和挤压工艺等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可行的热挤压工艺参数:初始挤压温度为11001150°C,挤压速度为10mm/s。最后进行了内孔反挤压成形实验和内孔缩挤成形实验,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了BJ32型索具接头的整体锻造,对于同类型索具接头的生产及相关模具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并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

王小桃[2](2012)在《多跨单荷重架空索道悬链线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悬链线理论是公认的能够反映悬索重力特性的设计理论。过去由于悬链线超越方程求解计算复杂,无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以抛物线、悬索曲线、摄动法理论来取代悬链线作近似计算。随着计算机在悬索设计上应用,悬链线超越方程的求解计算得以实现。为进一步扩大悬索理论使用范围,提高工程设计计算精度,很多学者开始了悬链线理论的研究。单跨悬链线理论研究方法包括:以悬链线的标准线形为基础,推导并建立悬索无荷线形及拉力的数学模型;导出有荷时水平张力与挠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状态协调方程满足悬索加载前后变形相容条件,最后运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有荷线形及拉力。可窜移多跨架空索道悬链线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各跨悬索之间水平张力的关系。为了简化多跨悬索理论模型,有学者采用多跨抛物线理论模型各跨水平张力相等的假设思想,忽略窜移过程钢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力,建立多跨悬链线理论模型。论文从实际出发,建立鞍座与钢丝绳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力数学模型,推导与鞍座相邻2跨悬索的水平张力关系;进一步建立多跨悬链线状态协调方程,利用Visual Basic6.0配套开发悬链线单跨与多跨设计系统。设计系统可以进行悬索安全性、耐久性检验;绘制架空索道侧型图,作为设计参考依据。对双跨索道进行测试,以实测数据为论文分析基准;开发多跨悬链线、多跨抛物线设计计算系统进行案例计算;将2种悬链线理论及抛物线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三者有荷线形平均误差率均低于5%,证明论文提出的多跨悬链线理论合理性与可行性。悬索振动已成为悬索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悬链线静力学理论已经完善的基础上研究悬索振动,对解决架空索道因悬索剧烈振动而出现的掉斗或脱索现象有重要意义。论文推导了悬索振动基本方程,对悬索各阶线性振动频率求解。通过案例计算悬索2种一阶振动频率值为0.438rad/s与0.406rad/s,比较得出了两者优劣。

罗才英,冯建祥[3](2011)在《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研究》文中认为对间伐集材索道工程设计中的索系选择、索道布线、设计计算、机械装备的选型与配置以及安装拆转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将缆索起重机"许用荷重设计法"和钢管桅杆支架技术应用到林业索道工程中,提出闭式牵引索快速安装和拆转的"余长免接法"技术,设计出JP双(单)轮增力跑车,以及与JS2-0.8自行式绞盘机组合配套的Ⅱ13型优化索系。

周新年,张正雄,郑丽凤,沈嵘枫,冯辉荣,巫志龙,周成军[4](2011)在《《工程索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介福建农林大学《工程索道》课程历史沿革,重点阐述《工程索道》在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取得的成果。福建农林大学《工程索道》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丰硕的自主创新成果、独具特色与创新的实验室建设、丰富新颖的网络教学资源、显着的工程应用和示范辐射作用等。

张正雄[5](2004)在《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往的生态采运研究主要针对天然林,且多数只研究采集作业段。人工林资源条件不同于天然林,其树种及林分结构比较单一,林地地表植被少,林分径级较小,传统的天然林采运作业技术已不能适应人工林这种资源条件了。关于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的系统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因此,开展以人工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采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择南方山地人工林伐区为特定的研究区域,作业试验地位于闽西北地区的永安市元沙林业采育场和建瓯市墩阳林业采育场。通过作业试验,采用常规的土壤分析和植被调查方法,首先研究不同采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植被和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作业对不同林分结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尾叶桉阔叶纯林、杉阔混交林、马杉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皆伐对不同坡度(坡度分别为16°、23°和30°)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影响,坡度小的林地比坡度大的林地大;皆伐5种不同集材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皆伐作业土滑道集材、皆伐作业手扶拖拉机集材、皆伐作业手板车集材、皆伐作业人力担筒集材和皆伐作业全悬索道集材;农用车运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影响小于汽车运材;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而草本层种数增加,且皆伐对杉阔混交林林地植物的干扰影响比尾叶按纯林林地小;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不同,择伐的影响比皆伐小,伐区配置形式以顺序块状排列较好,可减少森林的破碎度。 其次,经过对人工林集材设备和工艺的多年试验研究,从中得到(研制出)适合人工林资源条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SJ-0.4/2轻型遥控人工林集材索道和JS3-1.5型集材绞盘机等2种新的轻便型集材设备。此外,对集材手板车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可提高其作业安全性和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第三,应用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常用的8种人工林采运作业模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评价,得到伐区最优作业模式为模式Ⅱ(油锯采伐手扶拖拉机集材船运木材),次优作业模式为模式Ⅲ(油锯采伐索道集材农用车运材),其余综合效益由大到小依次为:模式Ⅰ(油锯采伐手扶拖拉机集材汽车运材)、模式Ⅳ(油锯采伐索道集材汽车运材)、模式Ⅵ(油锯采伐手板车集材排运木材)、模式Ⅴ(油锯采伐手板车集材农用车运材)、模式Ⅷ(油锯采伐人力担筒集材农用车运材)、模式Ⅶ(油锯采伐土滑道集材农用车运材),为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合理选择人工林伐区木材生产作业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薛伟[6](2001)在《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林业架空索道是高山林区一种有效的集运材方式,在木材生产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合理的设计集运材架空索道,对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从理论上建立了一般悬垂曲线方程和多跨索道承载索受力方程。分析了悬链线和抛物线两大理论的实用精度及特性。研究了有载和无载时承载索线形。建立了林业索道跑车索引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首次对具有一定跨距和高差情况下的承载索弹性模量进行了研究,对冲击载荷及树木对承载索冲击后承载索动态张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理论公式,通过实验分析了动载荷时承载索受力的变化规律及振动能量分布规律。

冯建祥,罗桂生[7](1998)在《JSX3-1.5绞盘机及其应用》文中提出

冯建祥,罗桂生,陈诚焕[8](1997)在《JSX2—0.8自行到位绞盘机集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叶元兴[9](1996)在《应用复利法求算森工机械设备折旧额》文中认为研究森工机械设备折旧额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偿还资金法与资金还原法进行森工机械设备折旧额的计算,说明资金还原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推荐以资金还原法计算今后的森工机械设备折旧额。

周新年,陈江火,方金武[10](1993)在《福建省采运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福建省采运机械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扼要回顾,对采运机械化的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及国内外采运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展望我省采运机械化的发展前景,对我省采运机械化生产现状的对策提出看法.

二、几种集材索具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集材索具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索具接头反挤压上限法建模及其整体锻造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索具与索具接头的介绍
    1.3 国内外索具的发展现状
    1.4 金属塑性成形数值模拟简介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索具接头反挤压上限法建模
    2.1 引言
    2.2 上限法理论及相关概念
    2.3 索具接头反挤压动可容速度场的建立
        2.3.1 设计运动学许可速度场
        2.3.2 计算消耗功率
        2.3.3 总挤压功率和总挤压力
    2.4 索具接头反挤压力的影响因素
        2.4.1 摩擦因素影响
        2.4.2 锥体锥度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J32型索具接头整体锻造工艺分析
    3.1 引言
    3.2 索具接头的结构特点及成形难点
    3.3 整体锻造工艺设计
    3.4 各工序成形力的计算
        3.4.1 模锻预成形力的计算
        3.4.2 内孔反挤压成形力的计算
        3.4.3 提篮成形力的计算
        3.4.4 冲连皮力的计算
        3.4.5 缩挤成形力的计算
    3.5 各工序成形模具设计
        3.5.1 模锻预成形模具设计
        3.5.2 内孔反挤压模具设计
        3.5.3 提篮成形模具设计
        3.5.4 冲连皮模具设计
        3.5.5 缩挤模具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BJ32型索具接头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索具接头模锻预成形模拟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拟参数设置
        4.2.3 温度场分析
        4.2.4 成形过程分析
        4.2.5 流动速度场分析
        4.2.6 应力场分析
        4.2.7 应变场分析
        4.2.8 成形力分析
    4.3 索具接头内孔反挤压成形模拟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模拟参数设置
        4.3.3 成形性分析
        4.3.4 坯料尺寸参数分析
        4.3.5 挤压工艺参数分析
        4.3.6 成形力分析
    4.4 索具接头提篮成形模拟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模拟参数设置
        4.4.3 温度场分析
        4.4.4 成形过程分析
        4.4.5 速度场分析
        4.4.6 应力场分析
        4.4.7 应变场分析
        4.4.8 成形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BJ32型索具接头成形工艺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内孔反挤压成形实验验证
        5.2.1 实验条件
        5.2.2 实验步骤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缩挤成形实验验证
        5.3.1 实验条件
        5.3.2 实验步骤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实验件的力学性能检测
        5.4.1 实验条件
        5.4.2 实验步骤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整体锻造接头疲劳实验
        5.5.1 实验条件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件
    附件 1:整体锻造接头疲劳试验检测报告
    附件 2:力学检测报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多跨单荷重架空索道悬链线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悬索理论的研究进展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单跨悬链线理论基础
    2.1 悬索理论假设基础
    2.2 悬链线数学方程式
    2.3 悬索无荷线形及拉力
    2.4 悬索有荷线形及拉力
    2.5 单跨悬链线设计系统
    2.6 单跨悬链线侧型图设计系统及案例
3 基于各跨水平张力相等的悬链线理论
    3.1 各跨水平拉力相等假设
    3.2 多跨悬索状态协调方程
    3.3 双跨悬索设计计算系统
    3.4 双跨悬索设计工程案例
4 考虑钢索与鞍座有摩擦的悬链线理论
    4.1 多跨理论建立的基本思想
    4.2 理想张力模型建立与推导
    4.3 理想张力模型向实际推演
    4.4 多跨悬索的状态协调方程
    4.5 多跨悬索的纵断面设计
    4.6 多跨悬索系统数学模型
    4.7 双跨悬索设计计算系统
    4.8 双跨悬索设计工程案例
5 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5.1 悬索实测数据
    5.2 悬索无荷挠度理论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5.3 悬索有荷挠度理论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5.4 悬索有荷拉力理论值和实测值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架空索道振动理论的研究
    6.1 有阻尼单自由度受迫振动
    6.2 非线性集中荷载悬索振动
    6.3 振动频率模型原理分析
    6.4 悬索振动案例计算及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论文研究总结
    7.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索道工程设计
    1.1 索系选择及机械设备配置
    1.2 索道布线
    1.3 许用荷重法设计
    1.4 索道侧型设计
2 设计实例
    2.1 索系选择
    2.2 设计计算
3 索道安装及拆转技术
    3.1 钢管支架技术
    3.2 承载索锚固技术
    3.3 闭式牵引索安装“余长免接法”技术
4 间伐集材索道生产性试验分析
5 结束语

(4)《工程索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简介
二、教学体系完整
    (一) 教材建设体系
    (二) 理论教学体系
    (三) 实践教学体系
三、自主创新成效
    (一) 团队和谐进取, 提高教学水平
    (二) 教改成果突出, 有效推广应用
    (三) 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四) 建成新实验室, 凸显特色创新
        1.实验设备齐全。
        2.实验项目较多。
        3.多条索道集成。
    (五) 开发网络课程, 更新教学手段
    (六) 软件更新换代, 完善设计系统
四、工程应用显着

(5)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引言
    1.1 森林生态采运理论与实践概述
    1.2 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生态采伐
        1.2.1 概述
        1.2.2 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1.2.4 人工林的生态采伐
    1.3 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的意义
    1.4 南方人工林生态采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南方人工林生态采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闽西北地区人工林及采伐利用概况
        2.2.1 人工林资源概况
        2.2.2 人工林采伐利用概况
    2.3 试验方案设计
3 不同采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3.1 不同采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皆伐作业对不同林分结构人工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2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3 运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采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皆伐作业对不同林分结构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2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3 运材作业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不同采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分析
        3.3.1 皆伐对不同林分结构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分析
        3.3.2 不同集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分析
        3.3.3 不同运材作业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4 采集作业对林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
    4.2 皆伐作业对林地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4.3 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4.3.1 不同集材方式对林地土壤的破坏及其侵蚀面计算
        4.3.2 手扶拖拉机集材道路面土壤侵蚀调查
5 皆伐作业对林地植被的影响与恢复
    5.1 皆伐对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的影响与恢复
        5.1.1 试验地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皆伐对短轮伐期尾叶桉人工林林地植被的影响与恢复
        5.2.1 试验地区概况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皆伐对2种不同林分结构林地植被影响的分析
    5.4 结果与建议
6 不同运材方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公路运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1 修建运材道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6.1.2.木材运输车辆排放尾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水路运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1 河道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2 木材水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 不同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
    7.1 概述
        7.1.1 森林景观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7.1.2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
    7.2 不同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
        7.2.1 主伐作业方式的影响
        7.2.2 集材作业方式的影响
    7.3 采集作业与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
    7.4 减少采集作业对森林景观生态影响的措施
        7.4.1 合理确定伐区大小和形状
        7.4.2 合理确定伐区配置形式
        7.4.3 合理确定伐区集运材道路网密度
        7.4.4 在皆伐迹地上保留一定数量的活立木
        7.4.5 迹地清理改火烧法为散铺法
        7.4.6 伐区木材生产规划应以县市为单位
8 人工林生态采运工艺与设备的选优
    8.1 人工林伐区木材生产工艺类型及其选优
        8.1.1 人工林伐区木材生产主要工艺类型
        8.1.2 伐区木材生产作业工艺类型选优
    8.2 人工林伐区采集作业设备的选优
        8.2.1 作业设备选择的原则
        8.2.2 伐区作业设备选型的方法
        8.2.3 人工林伐区主要采集作业设备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8.2.4 人工林新型集材设备与工艺的试验研究
    8.3 木材运输工艺与设备
        8.3.1 木材公路运输工艺与设备
        8.3.2 水路运材工艺与设备
        8.3.3 木材铁路运输
        8.3.4 闽西北人工林木材运输模式研究
    8.4 采伐迹地清理方式与更新造林方案选优
        8.4.1 采伐迹地清理方式
        8.4.2 更新造林方案选优
9 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与作业模式优化
    9.1 经济效益分析
        9.1.1 采伐作业(皆伐)经济效益分析
        9.1.2 集材作业经济效益分析
        9.1.3 运材作业经济效益分析
        9.1.4 伐区不同作业模式作业费用计算
        9.1.5 伐区常用集运材作业模式经济效益评价数学模型
    9.2 生态效益分析
        9.2.1 采伐段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值
        9.2.2 集材段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值
        9.2.3 运材段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值
        9.2.4 采、集、运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值
    9.3 社会效益分析
        9.3.1 不同采伐方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9.3.2 不同集材方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9.3.3 不同运材方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9.3.4 伐区常用作业模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9.4 综合效益分析与作业模式优化
        9.4.1 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9.4.2 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综合效益计算与作业模式优化
        9.4.3 两种不同采伐设备综合评价与择优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6)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1.1 林业架空索道集运材系统及其特点
    1.2 我国林业架空索道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3 国外林业架空索道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4 林业索道悬索理论研究的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
    2.1 悬垂曲线的一般方程式
    2.2 抛物线方程式
        2.2.1 抛物线最大挠度
        2.2.2 抛物线切线角
        2.2.3 抛物线的弯曲半径
        2.2.4 抛物线长度
    2.3 悬链线方程式
        2.3.1 悬链线最大挠度
        2.3.2 悬链线切线角
        2.3.3 悬链线弯曲半径
        2.3.4 悬链线长度
        2.3.5 有集中载荷时悬链线的张力
        2.3.6 悬链线重心方程式
        2.3.7 悬链线挠度计算方程式
        2.3.8 悬链线的平均张力
        2.3.9 悬链线微分方程式的摄动法计算
    2.4 悬链线与抛物线理论精度分析
        2.4.1 抛物线最大挠度误差分析
        2.4.2 中央挠度系数的误差分析
        2.4.3 最大张力的误差分析
        2.4.4 索长与弹性伸长的误差分析
        2.4.5 结 论
    2.5 钢索的弯曲刚度对悬垂曲线的影响
    2.6 承载索钢丝绳弹性模量的研究
        2.6.1 研究思路
        2.6.2 四种应变的计算
        2.6.3 承载索实际弹性模量E_x
        2.6.4 结 论
    2.7 悬索线形
        2.7.1 单跨无荷悬索线形
        2.7.2 多跨无荷悬索线形
        2.7.3 一个集中荷重下的悬索线形
    2.8 索道跑车牵引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2.9 多跨索道承载索受力的研究
    2.10 承载索受冲击载荷作用时受力的研究
    2.11 树木下落对承载索受力影响的研究
3 实验研究
    3.1 索道实验设备
    3.2 动载荷时承载索受力的试验研究
        3.2.1 静态试验
        3.2.2 动态试验
        3.2.3 动态试验数据分析
        3.2.4 承载索振动能量分布及承载索受力规律
        3.2.5 结 论
    3.3 索道跑车牵引力试验研究
        3.3.1 静态试验
        3.3.2 牵引力不同算法分析
        3.3.3 动态试验
        3.3.4 结 论
    3.4 钢丝绳弹性伸长的试验研究
        3.4.1 试验仪器和装置
        3.4.2 试验数据与分析
        3.4.3 结 论
4 本文的主要结论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致 谢

四、几种集材索具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索具接头反挤压上限法建模及其整体锻造工艺设计[D]. 冀晓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2]多跨单荷重架空索道悬链线理论研究[D]. 王小桃.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3]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研究[J]. 罗才英,冯建祥. 林业科学, 2011(11)
  • [4]《工程索道》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J]. 周新年,张正雄,郑丽凤,沈嵘枫,冯辉荣,巫志龙,周成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5]闽西北人工林生态采运作业系统研究[D]. 张正雄.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2)
  • [6]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D]. 薛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01(01)
  • [7]JSX3-1.5绞盘机及其应用[J]. 冯建祥,罗桂生. 林业科技开发, 1998(05)
  • [8]JSX2—0.8自行到位绞盘机集材应用研究[J]. 冯建祥,罗桂生,陈诚焕. 林业科技开发, 1997(05)
  • [9]应用复利法求算森工机械设备折旧额[J]. 叶元兴. 林业勘察设计, 1996(01)
  • [10]福建省采运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J]. 周新年,陈江火,方金武. 森林采运科学, 1993(04)

标签:;  ;  ;  ;  

几种滑移索具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