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玻璃熔炉火焰换向的电子程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谷艳玲[1](2015)在《高温烟气袋式除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雾霾严重,雾霾的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当能见度低于10000米时,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工业烟尘是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玻璃炉窑这样的工业窑炉产生的高温烟气。对烟尘的减排和污染控制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霾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袋式除尘器适于捕集细小粉尘,除尘效率一般在99%以上,是应用最广的除尘设备。对高温烟气袋式除尘系统温度、阻力、清灰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拟对玻璃炉窑高温烟气予以治理,评述了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高温烟气除尘现状,指出了袋式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袋式除尘器工作过程、除尘机理以及袋式除尘器的控制系统;论证了袋式除尘器是一个非线性、时变,存在变量耦合的控制对象。通过盲分离和神经网络提取温度特征、预测温度趋势。针对高温烟气袋式除尘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因子变权重算法的袋式除尘器温度控制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对袋式除尘器的三维温度模糊控制器进行降维简化,改进隶属度函数,增加变权重自适应环节,提高系统性能。通过数值仿真,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实际应用证明了袋式除尘器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对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喷吹气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内部气流流动规律,模拟计算除尘器气箱内部和滤袋内部气流分布状况,分析箱体内滤袋各截面的气流压力分布。脉冲喷吹气流在气箱内的压力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际分布规律相吻合,并对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提出气箱结构改进方案。模拟不同喷吹压力下气箱脉冲喷吹气流在滤袋内部的压力分布,分析其对喷吹清灰效果和滤袋寿命的影响。将数值模拟结果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并通过现场测试进行检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分析了除尘器阻力和清灰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清灰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清灰控制策略:时间、压差、窑压联合控制清灰控制策略。根据各因素对清灰影响的不同,简化清灰控制器结构,建立清灰判定控制器和清灰模糊控制器。实际应用表明,该控制方法清灰及时有效,除尘器压力稳定,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对某玻璃厂高温烟气进行测试分析,根据工况的复杂性,对袋式除尘器温度控制和清灰控制采用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袋式除尘器温度在温度自适应模糊控制下集中在最佳温度范围,波动幅度小。袋式除尘器清灰采用新的清灰控制策略和模拟分析得到的新数据,在模糊控制下清灰及时有效,除尘器运行阻力平稳。结果表明新方法控制效果良好,除尘效率高,工况稳定,滤袋寿命延长,节能效果明显,对推动高温烟气袋式除尘的理论与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及应用价值。
周彤[2](2013)在《玻璃纤维在造纸法薄页基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玻璃纤维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需要大力开发玻璃纤维制品的应用领域,同时不断扩大玻璃纤维的应用范围。通过借鉴湿法造纸技术,使用玻璃纤维开发各种功能性薄页基材不仅能满足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需求,更可以解决植物纤维原料紧张,成本过高以及耐久性差的缺陷,同时可以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性能,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本文根据玻璃纤维的特性及其应用范围,主要做了三部分的研究:1、玻璃纤维与植物纤维配抄吸音阻燃纸:将玻璃纤维与针叶木纤维混抄成原纸,采用三种不同的上胶方式对原纸进行后加工,即浸渍法、真空抽吸法和浸渍与真空抽吸相结合法。通过考察成纸的厚度、抗张强度和阻燃等级指标,调整浸渍液配方、浸渍时间等,确定较佳原纸的上胶工艺。同时采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原纸上胶的机理进行基础性研究。2、玻璃纤维玻璃棉配抄电池隔膜纸:采用玻璃棉与玻璃纤维配抄电池隔膜纸。对玻璃纤维分散性能做初步探索,进而通过考察成纸的抗张强度、吸水性等指标,调整玻璃纤维,玻璃棉与粘结剂的配比,以得到较优的配抄工艺。3、玻璃纤维纸浸胶湿强保留率的初步探索:采用不同的树脂粘结剂增强玻璃纤维纸,通过测试增强后玻璃纤维纸的湿强保留率,选择较为合适的玻璃纤维树脂增强剂,为进一步研究玻璃纤维纸增强材料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对于玻璃纤维基黑色吸音纸的制备,原纸浸胶时间为5s,浸胶后干燥温度选择140℃。采用浸渍法上胶,其中粘结剂和阻燃剂的浓度比为6:4和5:5时,成纸的抗张强度可以满足>15N/15mm,但阻燃性能仅能达到2级阻燃水平,且成纸的定量均超过了50g/m2;采用真空抽吸法上胶,其中粘结剂和阻燃剂的浓度比为3:7和4:7时,成纸的抗张强度可以满足>15N/15mm,阻燃性能可以达到1级阻燃水平,但成纸的定量均超过了60g/m2;采用真空抽吸和浸渍法相结合上胶,其中粘结剂和阻燃剂的浓度比为4:4、5:4和5:3时,成纸阻燃性能依然保持在1级,成纸的定量可以维持在52g/m2以下,抗张强度可以满足>15N/15mm。所以真空抽吸和浸渍法相结合的上胶方式是制备黑色吸音阻燃纸的最佳上胶方式。通过成纸的SEM分析和热重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先用真空抽吸法使粘结剂渗入原纸纤维层间,再用浸渍法加入阻燃剂,才能保证纤维间有较强的黏结作用,同时保证阻燃剂更多的留着在纤维和粘结剂的表面,发挥更好的效果。对于玻璃纤维玻璃棉配抄电池隔膜纸,通过研究玻璃纤维玻璃棉比例和粘结剂的用量可得,当玻璃纤维配比为53%、粘结剂用量为7%-9%时,成纸抗张强度最大,可达到23.08N/15mm,满足实验要求的强度指标。成纸中的粘结剂留着量对纸张强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玻璃纤维配比的增加,成纸中粘结剂留着量先增大后减小。当粘结剂添加量为15%,玻璃纤维比例为53%时粘结剂留着量最大,达到13.55%;当粘结剂的加入量为7%时,纸张中粘结剂留着达到5%左右时,成纸强度可以满足要求的强度指标。配抄过程中添加的粘结剂一少部分附着在玻璃纤维玻璃棉表面,更多的粘结剂直接填充到玻璃棉网络之间,使纤维之间由粘结剂黏附到了一起。纤维层间也填充了粘结剂,这就可以保证成纸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保证了成纸不易分层。对于玻璃纤维纸浸胶湿强保留率的初步探索发现,不同环氧树脂对玻璃纤维纸的浸渍增强效果不同。A型号环氧树脂效果最佳,浸渍玻璃纤维纸湿强保留率为79.45%;D型号环氧树脂效果最差,浸渍玻璃纤维纸湿强保留率仅为43.27%。
王宁[3](2009)在《蓄热式加热炉的数学模型优化控制》文中指出本文以济钢蓄热式连续加热炉为项目背景,详细介绍了高温蓄热式燃烧技术(HTAC)在加热炉上的应用。高温蓄热式燃烧技术是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开始普遍推广应用的一种全新燃烧技术。它是将高温空气喷射入到炉膛内,维持在低氧状态,同时将燃料输送到气流中,产生燃烧。与传统燃烧过程相比,高温空气燃烧的最大特点是节省燃料,减少CO2和NOX的排放以及降低燃烧噪音,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关键燃烧技术之一。开发利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对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污染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将做出重大贡献。本文以济钢中板厂蓄热式加热炉为例,重点介绍了加热炉的一级控制系统的工艺状况、硬件配置和控制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对加热炉建立了热传导等数学模型。通过热传导数学模型等对加热炉进行了数字分析,其主要功能是根据在线监测的各段炉温、煤气流量、空气流量以及物料跟踪模块的信息,由钢坯加热过程在线控制数学模型,以适当的频率计算并确定出炉内每块钢坯在计算时刻的温度分布,从而实现全炉钢坯温度的计算机在线跟踪计算,为加热炉各炉段的炉温优化设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李强[4](2009)在《基于LABVIEW的加料机器人系统及可重构控制器研究》文中认为全自动电炉加料机器人是指代替人工、广泛应用于各种形状的玻璃窑炉的全自动加料机器人。本论文面向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选型和实现以及仿真系统。NI CompactRIO是一款高级嵌入式控制和采集系统,基于NI可重新配置I/O(RIO)技术。本论文针对该系统进行总体技术研究,并针对基于CompactRIO的运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根据全自动六角电炉加料机器人系统配置和功能要求,完成了驱动、控制、传感系统的硬件选型,并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针对本课题控制系统软件技术要求,确定了加料机器人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开发了相应软件系统;利用CompactRIO可重构控制器,搭建运动控制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控制程序试验。
陈恭沅[5](1988)在《浮法玻璃装备的技术信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浮法玻璃生产线主要装备的技术信息作了概括介绍。内容包括原料系统、投料设备、熔窑、锡槽、退火窑、冷端设备、成品库和外国公司及其产品等,提供了大量数据和评述,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浮法装备的水平。
李永平[6](1986)在《我国玻璃工业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在玻璃工业中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提高我国玻璃工厂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增加生产、改进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玻璃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但是,对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工作,尚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玻璃工业的计算机控制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与玻璃工业界同行以及关心和帮助玻璃行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仪表、计算机专业的同志们商榷。
邬永国[7](1985)在《玻璃生产过程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从六十年代中期,玻璃工业引入电子计算机以来,电子计算机在玻璃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目前已经用于从原料制备到成品包装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见图1)。特别是最近几年,电子工业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而整机价格急剧下降,这就为玻璃工业实现计算机控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微处理机的出现,更为计算机的工业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王南宁[8](1985)在《玻璃瓶罐生产技术发展和对策》文中指出 目前,世界各国玻璃瓶罐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尽一致的,工业先进的国家,如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日本等,由于存在着与金属容器、塑料容器、复合材料及纸质材料的激烈竞争,虽然不断以更新设备,电子技术应用于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不断推出新花色、新品种玻璃容器(如醒目商标瓶罐、塑套瓶罐等)以求抗衡(美国年产玻璃瓶罐1500
张秉旺,王澍德,彭金安[9](1982)在《西德玻璃瓶罐工业考察》文中指出 一、概 述 西德的玻璃瓶罐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劳动生产率和能源消耗等方面都达到了先进的指标。西德的玻璃瓶罐生产主要集中在五大公司,其余还有十几家小公司或厂家,从业人员共约20000人,年总产量达270万吨以上,产品约130亿件,其
上海市日用器皿工业公司窑炉改革组[10](1976)在《近年来上海地区日用玻璃窑炉改革概况(续篇)》文中认为 四、实现热工自动控制 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窑炉改革组自一成立起,就把加速实现热工自动控制作为玻璃熔炉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在上海玻搪研究所及有关院校的协助下,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玻璃熔炉的热工自动控制有了较大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到目前为止,各厂的供油系统大都已实现自动控制,玻璃熔炉的主要热工参数的自动控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试验研究和逐步铺开。其中玻璃液面和火焰换向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
二、(三)玻璃熔炉火焰换向的电子程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玻璃熔炉火焰换向的电子程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烟气袋式除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2 袋式除尘器概述 |
1.2 高温烟气袋式除尘器研究现状 |
1.2.1 高温烟气除尘技术 |
1.2.2 高温烟气袋式除尘器 |
1.2.3 袋式除尘器控制技术与理论 |
1.3 除尘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及除尘机理分析 |
2.1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
2.1.1 滤尘机理 |
2.1.2 脉冲袋式除尘器工作过程 |
2.2 袋式除尘器结构组成 |
2.3 袋式除尘器的控制系统分析 |
2.3.1 袋式除尘器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
2.3.2 除尘器阻力系统分析 |
2.3.3 脉冲清灰控制系统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适应模糊算法的袋式除尘器温度控制 |
3.1 引言 |
3.2 模糊控制 |
3.2.1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3.2.2 模糊控制器设计原理 |
3.2.3 模糊控制器建立步骤 |
3.3 袋式除尘器温度控制模糊控制器 |
3.3.1 吸风直接冷却计算分析 |
3.3.2 温度控制器系统结构 |
3.3.3 高温烟气温度特征提取与预测 |
3.3.4 温度控制模糊变量 |
3.3.5 仿真结果分析 |
3.4 基于自适应模糊变权重算法的温度控制 |
3.4.1 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分析与控制方法比较 |
3.4.2 模糊参数隶属函数改进 |
3.4.3 自适应模糊变权重算法 |
3.4.4 仿真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袋式除尘器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
4.1 袋式除尘器建模数据提取 |
4.2 袋式除尘器气箱喷吹气流分布数值模拟 |
4.2.1 构建除尘器气箱箱体模型 |
4.2.2 除尘器气箱箱体模型的网格划分 |
4.2.3 确定箱体边界条件 |
4.2.4 Fluent求解 |
4.3 袋式除尘器滤袋区域喷吹气流分布的数值模拟 |
4.3.1 建立几何模型 |
4.3.2 滤袋及箱体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 |
4.3.3 确定滤袋边界条件 |
4.3.4 Fluent求解 |
4.3.5 模拟计算结果试验验证 |
4.4 小结 |
第5章 袋式除尘器清灰策略与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袋式除尘系统阻力 |
5.2.1 袋式除尘器阻力 |
5.2.2 袋式除尘器的管道阻力 |
5.2.3 袋式除尘器管道阻力模拟与分析 |
5.3 袋式除尘器的脉冲清灰 |
5.3.1 脉冲清灰 |
5.3.2 脉冲清灰系统组成 |
5.3.3 脉冲清灰流程 |
5.4 脉冲清灰策略 |
5.5 基于模糊控制的脉冲清灰控制研究 |
5.5.1 清灰模糊控制器结构 |
5.5.2 清灰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袋式除尘器实现与应用 |
6.1 烟气现场检测数据 |
6.2 粉尘性质分析 |
6.3 除尘方案制定 |
6.4 袋式除尘器温度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应用 |
6.4.1 除尘前的降温处理 |
6.4.2 温控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6.5 阻力及清灰模糊控制系统应用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玻璃纤维在造纸法薄页基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玻璃纤维的生产、基本性能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玻璃纤维在特种材料中的应用 |
1.3 玻璃纤维纸制备的基本方法 |
1.3.1 玻璃纤维纸的成形工艺 |
1.3.2 玻璃纤维纸的干燥工艺 |
1.4 常见玻璃纤维纸的应用领域 |
1.4.1 玻璃纤维纸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1.4.2 玻璃纤维电池隔膜纸 |
1.4.3 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 |
1.4.4 新型玻璃纤维纸的开发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玻璃纤维基黑色吸音纸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方案及方法 |
2.2.3 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黑色吸音纸制备工艺的初步探索 |
2.3.1.1 干燥温度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1.2 浸胶时间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2 浸渍法上胶胶液配比的研究 |
2.3.2.1 粘结剂 A 用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2.2 阻燃剂 A 用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2.3 浸胶液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3 真空抽吸法上胶溶液配比的研究 |
2.3.3.1 粘结剂种类及用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3.2 阻燃剂种类及用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3.3 上胶液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2.3.4 真空抽吸和浸渍法相结合上胶溶液配比的研究 |
2.4 粘结剂与阻燃剂作用机理分析 |
2.4.1 成纸 SEM 分析 |
2.4.2 成纸热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玻璃纤维玻璃棉配抄电池隔膜纸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案及方法 |
3.2.3 检测内容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玻璃纤维分散性的简单研究 |
3.3.1.1 分散剂用量对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影响 |
3.3.1.2 酸洗对玻璃纤维分散性的影响 |
3.3.2 玻璃纤维玻璃棉配抄电池隔膜纸工艺的初步探索 |
3.3.2.1 玻璃纤维玻璃棉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3.3.2.2 粘结剂用量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3.3.3 纸张粘结剂含量的测定 |
3.3.3.1 不同玻璃纤维比例成纸含胶量的测定 |
3.3.3.2 不同粘结剂用量下成纸粘结剂含量的测定 |
3.3.4 粘结剂的作用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4 玻璃纤维纸浸胶湿强保留率的初步探索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案及方法 |
4.2.3 检测内容及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环氧树脂浸玻璃纤维纸湿强保留率的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5.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3)蓄热式加热炉的数学模型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1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原理 |
1.2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发展 |
1.3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和主要特点 |
1.3.1 蓄热体 |
1.3.2 换向装置 |
1.3.3 燃烧系统 |
1.3.4 换向时间 |
1.3.5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主要特点 |
1.4 加热炉内钢坯加热过程数学模型及计算机优化控制技术的概述 |
1.4.1 加热炉内钢坯加热过程数学模型 |
1.4.2 加热炉计算机优化控制技术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济钢中板厂蓄热式连续加热炉项目状况 |
2.1 项目背景 |
2.2 设备概况 |
2.2.1 炉子本体 |
2.2.2 燃烧系统 |
2.2.3 冷却系统 |
2.2.4 炉门设置 |
2.2.5 炉底水管 |
2.3 能源介质 |
2.3.1 压缩空气 |
2.3.2 高炉煤发 |
2.3.3 焦炉煤气 |
2.3.4 氮气 |
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济钢蓄热式加热炉一级控制系统 |
3.1 系统概述 |
3.2 自控系统控制对象 |
3.2.1 加热炉及其附属工艺设备 |
3.2.2 汽化冷却系统设备 |
3.2.3 加热炉区机械设备 |
3.2.4 通道配置 |
3.3 系统各功能描述 |
3.3.1.炉膛温度及燃烧控制 |
3.3.2 炉膛压力控制 |
3.3.3 排烟温度控制 |
3.3.4 煤气总管控制 |
3.3.5 汽化冷却控制 |
3.3.6 仪表控制安全连锁逻辑保护系统 |
3.3.7 自动启、停炉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济钢蓄热式加热炉数学模型 |
4.1 对象描述 |
4.2 物理模型 |
4.3 蓄热式加热炉数学模型 |
4.3.1 假设条件 |
4.3.2 控制方程 |
4.3.3 定解条件 |
4.4 数值求解技术 |
4.4.1 差分格式的选取 |
4.4.2 差分方程的推导 |
4.4.3 数值计算方法 |
4.4.4 钢坯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4.4.5 燃烧计算及炉气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4.5 加热炉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 |
4.6 加热炉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框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后续工作 |
5.1 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LABVIEW的加料机器人系统及可重构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玻璃加料机研究现状 |
1.2.2 机器人控制器的类型及发展现状 |
1.3 可重构控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六角电炉加料机器人冗余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玻璃加料机简介 |
2.1.1 加料机械手设计要求及分析 |
2.1.2 玻璃加料机器人结构简介 |
2.1.3 玻璃加料机械手主要技术要求 |
2.2 玻璃加料机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2.2.1 加料机控制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2.2.2 加料机主控制系统结构 |
2.2.3 加料机冗余控制系统结构 |
2.2.4 加料机手动控制系统结构 |
2.3 玻璃加料机控制系统器件选型 |
2.3.1 加料机驱动元器件 |
2.3.2 加料机器人运动控制器 |
2.4 玻璃加料机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4.1 加料机主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4.2 加料机冗余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角电炉加料机器人冗余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1 六角电炉加料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要求 |
3.2 LABVIEW 简介 |
3.3 加料机软件控制程序 |
3.3.1 运动初始化 |
3.3.2 手动及自动运动控制 |
3.3.3 文件操作 |
3.3.4 复位以及自动加料 |
3.3.5 料带快进、慢进以及暂停继续 |
3.3.6 系统仿真 |
3.3.7 速度配比 |
3.4 加料机器人安全防撞程序 |
3.4.1 编程软件STEP 7-Micro/WIN 32 简介 |
3.4.2 PLC 安全防撞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MPACTRIO 可重新配置的控制和采集系统研究 |
4.1 COPACTRIO 研究背景以及组成性能简介 |
4.1.1 CompactRIO 嵌入式系统研究背景 |
4.1.2 CompactRIO 嵌入式系统组成 |
4.1.3 CompactRIO 嵌入式系统性能 |
4.1.4 RIO 技术以及FPGA |
4.2 COMPACTRIO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CompactRIO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2.2 CompactRIO 控制系统硬件接线图 |
4.3 COMPACTRIO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LabVIEW RT 模块与FPGA 模块简介 |
4.3.2 cRIO 的安装与设置 |
4.3.3 步进电机、编码器、限位开关控制程序 |
4.3.4 伺服电机控制程序 |
4.3.5 直流有刷电机控制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全自动加料机器人 |
5.1.2 CompactRIO 控制系统 |
5.2 展望 |
5.2.1 全自动玻璃加料机器人 |
5.2.2 CompactRIO 控制系统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三)玻璃熔炉火焰换向的电子程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烟气袋式除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谷艳玲.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6)
- [2]玻璃纤维在造纸法薄页基材中的应用研究[D]. 周彤.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3]蓄热式加热炉的数学模型优化控制[D]. 王宁. 山东大学, 2009(05)
- [4]基于LABVIEW的加料机器人系统及可重构控制器研究[D]. 李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5]浮法玻璃装备的技术信息[J]. 陈恭沅. 玻璃, 1988(01)
- [6]我国玻璃工业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J]. 李永平. 玻璃与搪瓷, 1986(01)
- [7]玻璃生产过程的电子计算机控制[J]. 邬永国. 玻璃与搪瓷, 1985(04)
- [8]玻璃瓶罐生产技术发展和对策[J]. 王南宁. 玻璃与搪瓷, 1985(01)
- [9]西德玻璃瓶罐工业考察[J]. 张秉旺,王澍德,彭金安. 玻璃与搪瓷, 1982(04)
- [10]近年来上海地区日用玻璃窑炉改革概况(续篇)[J]. 上海市日用器皿工业公司窑炉改革组. 玻璃与搪瓷,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