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9月18日”和“7月7日”前夕发起的两次铁路谈判分析

日本在“9月18日”和“7月7日”前夕发起的两次铁路谈判分析

一、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宽[1](2020)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物产富饶、市场广阔。近代以来,为了争夺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在此角逐,冲突激剧。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最为疯狂。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取代俄国,成为侵略东北的第一大帝国主义势力。与此同时,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对外勾结、对内镇压,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百姓濒于破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纵横交错、十分尖锐。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引起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派人到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不久即在哈尔滨、大连、奉天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党团组织。在东北党组织的带领下,各地工农群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迅速发展。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驻东北最高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成立,标志着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由统一党组织集中领导的新阶段,成为东北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率领广大民众最先踏上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东北抗战由此开始。党中央十四年抗战重大历史观的调整,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新定位,同时也意味着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人民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功绩更加得到了实质上的肯定。毫无疑问,这段历史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党史理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历史比较、系统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进行综合分析。论文立足史实,以九一八事变等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对不同时期中共满洲省委采取的斗争方针、战略战术、取得成效及特点不足等进行探讨,以此明确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局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的东北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共满洲省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斗争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在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绪论部分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和参与的反日斗争。该部分首先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追溯了日俄战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概况;其次通过对“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及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这两个问题的分析,阐明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建立的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并对哈尔滨、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党组织的建立作了简要概述;最后,归纳总结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主要有声援“五卅”运动、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等。第三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和发展。该部分首先从东北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中共东北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建立满洲省委的必要性。随后,对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过程进行了扼要概述。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共满洲省委的发展历程及历届省委的更迭,同时,对造成满洲省委更迭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章为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承接第三章,该部分首先全面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主要有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围绕中东路事件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这次反日斗争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其次,对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进行简单介绍,并详细分析了满洲省委的抗日主张。再次,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的斗争方针及抗日实践,探讨其是如何将党的抗日主张转化为直接行动。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抗日战争。最后,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前后两个阶段东北抗日斗争的状况,指出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该部分为本论文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为贯彻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方针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该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介绍了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接着,全面分析了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情形及东北抗日斗争出现的新局面,主要表现为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日、适应东北革命发展形势建立游击根据地、广泛发动爱国民众扩大抗日斗争规模几个方面。随后,又从军队发展、党群关系、战斗成果等方面总结了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东北抗日斗争中的主要力量。第六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该部分内容辩证地分析了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客观评价了这一决策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之后,论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扼要概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继续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第七章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经验、教训及重要意义进行提炼总结,同时将这一时期东北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风貌和斗争精神同伟大的抗战精神相衔接,明确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不仅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抗战精神,更是抗战精神的重要铸就者。

周晓萌[2](2014)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文中指出铁道爱护村是日伪统治时期,由关东军控制,满铁组织实施的将铁道沿线两侧五千米范围内的全部农村改造成以维护东北铁道安全,保证军事、经济运输,为日本提供情报为目的,具有军事性、经济性和思想奴化性的特殊基层行政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并通过伪满政权攫取了东北铁路修筑权与经营权。日本利用铁路修筑权,拓宽侵略范围,深入东北农村腹地,利用铁路经营权掠夺所需的经济资源和运送军事物资。铁路运输不仅帮助日本强化在东北的政治殖民统治,铁路部门本身也直接参与军事殖民活动。东北抗日军民展开破坏铁路的斗争。尽管日伪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措施,阻碍、镇压东北军民的破路斗争,但收效甚微。日伪政府为了维护通过铁路进行的经济掠夺与军事扩张,1933年6月,关东军决议通过满铁铁路总局对铁路沿线居民推广铁道爱护村运动。1935年,从日本内地迁移而来的日本村民与东北退役的日本军人在铁道沿线两侧两千米范围内设立的铁道自警村也属于铁道爱护村范畴。纵观铁道爱护村发展的整个历程,满铁铁路总局力图将铁道爱护村这一形式扩展到其掌控的所有东北铁路沿线乃至整个伪满洲国。其在铁道爱护村发展过程中,打破原有农村以血缘和家庭关系维系的“户”的家庭模式,按年龄和性别将铁道爱护村划分为若干组织。1938年铁道爱护村改称铁道爱护团,其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铁道爱护村的发展过程亦是走向组织化的过程。铁道爱护村一经建立,满铁铁路总局便将爱路警备工作确定为铁道爱护村发展的核心宗旨,在将原有村屯农业性质弱化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作为警备铁道的村屯性质,企图将村民从对土地的依附状态转向对铁路的依附状态,使之彻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道爱护村”,铁道爱护村呈现出“警主农次”的特有村屯形态。宣传工作与警备工作并重,其贯穿铁道爱护村发展始终,成为满铁铁路总局引导铁道爱护村发展的重要舆论导向,并通过这种逐步渗透宣传的“软侵略”奴化铁道爱护村村民。日伪通过铁道爱护村运动,达到了政治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军事运输和思想奴化的目的,铁道爱护村所在地成为日本获取抗日信息的“情报站”和宣扬殖民思想的“讲授地”。这些行为大大加深了铁道爱护村的殖民特征,使铁道爱护村成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殖民特性于一体的特殊村屯。

韩立娟[3](2017)在《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文中研究指明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与日本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中、日两国近代国家间外交的开端。本文将对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历史阶段的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研究。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以及美国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历史时期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日修好条规》签订至中日甲午战争前(1871—1894)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美国的“黑船”来访也给日本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了摆脱像中国一样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日本采取主动的态度,并向欧美列强“拜师学艺”,要以列强为蓝本,实现富国强兵。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首先遭殃的就是“紧邻之处”的台湾、琉球和朝鲜。而此时的清帝国却在半殖民地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外交处处被动,“夷务步步不得手”。在日本走上扩张道路之初,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们所表现的是纵容和支持。19世纪70年代,美国先是在琉球问题上放任和偏袒日本,在日本侵略台湾的问题上更是乐观其成。直至80年代,日本入侵朝鲜之时,“美国政府对于日本的帮助已经不亚于一个同盟了”。美国在70、80年代对日本扩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第二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1894-1905)这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大大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900年日本伙同西方列强一道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904-1905年日本又发动了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而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动表现出来的是持续配合。在这一阶段,美日关系是和睦的。至于中国,它只是被列强宰割的对象而已,要在美日之间起牵制作用是不大可能的。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列强发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由此确定了美国远东政策的基调。美国不再满足于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而是确立了与英、俄、日都不相同的独立扩张政策。美国积极谋求在华权益,但却不主张在中国占领土地,而且还宣称要维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完整和独立。“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插手日俄冲突表明美国已经正式登上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竞技场。第三阶段:从日俄战争后至“九一八”事变前(1905-1931)日俄战争后,远东国际关系的发展完全违背了美国的初衷。东三省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并对美国关起门来。为了阻止美国势力进入东北,日本开始联合昔日的对手俄国。1907年日俄协约签订,标志着美国扶日制俄政策的失败,日美矛盾取代日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主要矛盾。日俄战争后,英法等列强鉴于欧战在即,在亚洲采取暂时维持现状的政策,日本利用列强被迫“容让”的有利时机,加紧扩大侵华权益。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政局震荡,日本又伺机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东部内蒙古地区。及至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中国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趋势,无论是晚清政府,袁世凯政府,还是段祺瑞政府都试图引入美国势力来制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遗憾的是,美国各届政府都不想为了中国利益而去引起美日冲突。美日妥协的结果是1908年的《罗脱——高平协定》,以及1917年《兰辛—石井协定》。然而美国对中国的最大出卖还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同意将德国原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美国对日本的退让趋势一直持续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华盛顿体系在远东建立的新均势使中国又回到由列强共同控制的局面。第四阶段:从“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无条件投降(1931-194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确立了联美抑日的外交路线,美国因而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日本决心以发动侵华战争来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并没有新的进展和变化。只有罗斯福上台后,于1933年对中国的棉麦贷款和1936年的中美白银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抗日本的考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美国却以中立主义的形式继续对日本奉行妥协姑息的政策。直到1938年日本近卫首相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以及随后日本宣布退出《九国公约》,美国的态度才开始改变,实施了相应的对华援助政策。如1939年2月达成的中美桐油借款。但是美国真正意识到中国在保卫美国全球利益中的重要性,是到日本开始南进和三国轴心成立之后,这时美国才开始公开地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美国长期奉行的对日姑息妥协政策彻底终结。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军民孤军奋战的局面。从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到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角色转换使美国对华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梳理1871——1945年美国因素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一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鲜明特征,以及中国历届政府处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宋其潼[4](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近代社会最为先进有效的陆路运输方式,铁路的建设、运营对经济和国防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代史上,修筑铁路是日本对东北进行殖民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北满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地缘位置,日本控制中国东北后便加紧在这一区域拓展铁路、修筑新线,构建铁路运输网。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间,北满地区新建铁路超过三千公里,形成了覆盖北满大部分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其中大部分线路经多次修缮改造后,至今仍在运营。因此,东北沦陷时期是东北北部铁路拓展和铁路网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北满地区的铁路拓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这些铁路的建成也对沿线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的铁路拓展问题。第一章首先从日本的大陆政策和北满的区位特征两方面,分析日本的筑路动机,之后通过回溯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日铁路纷争,阐明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历史背景;第二章通过整理分析档案资料,从规划管理、新线建设、中东路改造和交通枢纽四个方面,梳理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的具体内容;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对这一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演变和分布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东北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的时空特征;第四章根据方志记载和铁路运输资料,揭示出日本利用铁路对北满进行殖民掠夺的行径,分析北满地区铁路拓展对沿线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沦陷时期铁路拓展对东北北部地区的长远影响。

杨帆[5](2018)在《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经济资源掠夺研究(1905-1945)》文中研究指明东边道是清末时起,在东北边境地带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因其辖区基本处于原“柳条边”的“新边”和“老边”的东侧,故将这一地区俗称为“东边外”,其辖区主要是今天吉林省的白山市、通化市、辽宁省的本溪市、丹东市,其辖县几经变革,民国初年,辖境最大时扩大到抚顺、大连诸市。因此,历史上的东边道基本是一个处于长白山西麓余脉、鸭绿江右岸、浑江两岸的广大山区,与近代历史上的“南满”地区多有重叠。东边道的建置存在时间贯穿于清末、民国乃至伪满洲国,甚至建国以后虽然该行政建制已不复存在,但在民间该区域概念仍然长期存在,是一个极赋历史记忆的区域。近代以来,东边道地区命运多舛,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见证了近代东北民众的苦难。因清代“柳条边”的隔离封禁,这里成为封禁区的核心地带,保留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因此被日本垂涎已久;该区紧邻朝鲜半岛,当日本吞并朝鲜后,这里便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和重灾区。优渥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日本经济掠夺的重要目标。自甲午战争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里经历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事侵害和经济掠夺,是日本维系对外战争的重要经济资源来源地,因此,日本侵略势力在这里的一切所谓“建设”,都不过是维持它在其他地区发动战争的手段而已。东边道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侵略整个中国乃至侵略亚洲的缩影。把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的经济掠夺作为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有力地驳斥所谓日本对中国东北曾作过有益建设的错误论调。事实上,日本侵略势力给东边道乃至整个东北的“建设”,远不及他们对该地区的掠夺和破坏来的更加深重,这是尤其值得世人铭记和警醒的。本论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组成: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是介绍东边道行政建制的产生、沿革,以及域内主要自然状况和资源状况等。从历史地理角度,介绍东边道在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和行政变化,以及在东北历史和地理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清末弛禁,尤其是进入民国以后,东边道因其优渥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便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有丰富的林木资源、肥沃的农田、珍贵的矿藏矿产、以及纵横的河道运输等天然优势,在当地人民辛勤的努力下,使东边道的经济迅速振兴。同时,这些资源和优势,也愈发引起日本侵略者的觊觎。一战期间,整个中国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混战的间隙中,暂时得到了喘息和一定的发展机遇,经济上也稍有一点积累,但很快便悉数被日本侵略势力所侵夺。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独占了整个“南满”地区,在加强对南满铁路支线建设的同时,日本还取得了在南满铁路周边的驻军权力。东边道恰在这个区域之内,成为被日本掠夺侵害的重点对象。为了继续对整个东北展开全面侵略,日本在南满地区建立了关东都督府、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及东亚劝业股份公司等庞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机构。第二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农业资源的掠夺。东边道虽然地处山区,没有阡陌相连的大片农田,但却有着更为珍贵的农业特产资源,而这些农业特产正是日本垂涎掠夺的重要对象。日本在这里施行残酷的农业“出荷”制度,掠夺粮食等农产品。此外,还施行农业投资和产品倾销,将该地区变成其商品倾销地,通过贸易掠夺和金融控制,进一步压榨东边道人民。第三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林业资源的掠夺。东边道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右岸的高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温与湿度,加上清代长期封禁而人迹罕至,从而孕育了该地区丰富优质的森林资源。对此,日本侵略势力垂涎已久。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便对这一地区的林业资源做了极为详尽的调查,并成立鸭绿江采木公司,垄断了该地区的林木采伐加工行业。“九·一八”事变后,其对东边道的林业资源的掠夺活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此外,为了便捷地掠夺这里的林业资源,还加紧了对该地区的道路建设,尤其是铁路网的修建。第四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煤炭资源的掠夺。煤炭是东边道内又一宗丰富的自然资源,亦是可以支撑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所需的主要能源。日本对东边道的煤炭资源前期也做过详尽的调查,随后有计划地展开了长期大规模的掠夺。尤其是伪满洲国期间,“通化省”及本溪、抚顺等地煤矿的矿权、矿产、开采运销皆被日本侵略势力所独霸,所掠夺的煤炭资源多达不可统计的程度。第五章是论述日本对东边道地区金属及其它矿产资源的掠夺。其中铁矿作为日本侵略势力对外扩张不可或缺且需求量最大的战略物资,更是日本主要掠夺的对象;金、银、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也是日本侵略势力所急需的战略资源,同样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石棉、云母等矿藏在东边道地区亦有相当的存量,同样没有躲过日本侵略势力贪婪的魔爪。

宓汝成[6](1993)在《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一直很注意于铁路问题。此事是它在某一期间、某一阶段侵华总策略的产物,同时又为实现其总策略服务。“九一八”前夕的中日铁路交涉和“七七”前夕的包括在所谓“开发华北”总题中敷设津石等铁路的谈判,是两件事例。日本发动这些外交攻势的用心,除了企图按其意旨解决有关铁路的本属没有问题的问题,尤在于借以淆乱耳目,转移视线,为其准备军事入侵作掩护。

王锦涛[7](2020)在《1928年的蒋介石与张学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蒋介石与张学良的视角为切入点,利用蒋、张两人的个人史料,具体探究蒋、张在1928年历史时空里的个人活动和关系演变过程,进而分析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并对其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1928年是蒋介石与张学良开始接触的一年。“二次北伐”战争中,蒋、张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刀兵相见。皇姑屯事件的发生使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转折,由对立转入合作。面对日本的野心,两人一致对外,促成了东北易帜,完成了国家统一。尽管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蒋、张在易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分歧,但“兄弟睨于墙而外御其侮”,两人均能适当地作出让步,尽量达成一致。所以,东北易帜不仅是蒋介石与张学良合作“攘外”的一次成功尝试,而且更是两人互相妥协的结果。同时,1928年也是蒋介石与张学良政治生涯发生转折的一年。初膺大任的张学良亟需确保自己能够立足,复职归来的蒋介石也急于摆脱国民党党内的诸多桎梏。于是,“安内”成为蒋、张两人的当务之急。张通过军政改革,培植自己的势力,又经常以“遵从民意”示人,赢得了东北民众的支持。在“杨常事件”之后,张除掉了最后的威胁,成功地将东北的军政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蒋对内部的整理虽然遭到了冯玉祥、阎锡山等军事实力派以及张人杰、吴稚晖等元老的抵制,但他及时地选择与回国的胡汉民合作,成功地排挤掉反对势力,控制了国民政府,并一跃成为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的党国领袖。1928年底,东北归附中央,蒋、张地位日形稳固,“训政”肇始,建设方殷,建立联系后的蒋、张交往和合作也自然日趋频繁。

佟德元[8](2012)在《转型、博弈与政治空间诉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北洋各大派系中,唯有奉系横跨北洋和国民党两个时期。因此将以体制转型为时代背景的张学良时期的奉系地方政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本文中,笔者以大量档案史料为基础,进行实证,并辅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从隐没在故纸堆中的一个个历史碎片中去探寻和还原前人所未曾发现的一些历史面相。在东北易帜前后,企图控制东北的主要有三股政治力量。除了实际控制东北的奉系外,还有试图控制东北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和已经在东北拥有巨大权益的以日苏两国为代表的外国势力。因此在易帜后的东北,实际形成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奉系——日、苏”这样一个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外国的三方关系。在这个三方关系框架下,笔者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张学良时期奉系地方政权的运作机制及与东北地方政府的关系。皇姑屯事件后奉系建立了一个以张学良为核心的标榜“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而实际上行“以军代政”、“以军管政”的东北保安政权。易帜后,东北政委会成立,奉系地方政权虽然经历了体制转型,但实际实行的仍是军人专政。而且东北政委会对东北地方政府的控制仍沿用着张作霖时期既有的传统手段,其统治基础并没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奉系仍旧残留着诸多旧军阀的传统与因子,而这种传承的根深蒂固的特性又势必将使国民党的党治体制难于顺利地在东北建立起来。二是奉系地方政权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易帜后的奉系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统一的前提下,维持着“分治合作”的格局。在行政上,即除了形式上的统一外,东北及中原大战后成为奉系地盘的冀察平津等省市仍为奉系实际控制着。在党务上,国奉双方在党权上进行了争夺,使得国民党在东北出现“官党”和“秘党”的双重面相。与此同时,奉系也积极调整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关系,如尽量按照国民政府的法律法规对东北进行改革,以完成去北洋化。三是奉系地方政权的外交权问题及其对日苏外交政策与影响。与东北内政问题始终交织着国民党和日苏等外国势力两方面因素一样,东北外交问题也同样存在国民党、奉系、日苏三方双边关系的矛盾交织。国民政府虽然在为统一外交权而努力,但奉系地方政权始终拥有实际外交权。由于受到国民政府的掣肘,以及在对日和对苏外交问题上所面临的情况不同,使得奉系在是否与何时使用实际外交权的问题上出现摇摆和失误,导致对外关系处理不当,并最终导致奉系苦心经营多年的东北完全丧失,而奉系也开始走向末路。四是“政治分会——政务委员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政治分会制度和政务委员会制度均发端于国民党北伐期间,而以东北易帜为契机,政治分会制度被赋予新的生命,与原政务委员会制度融合,形成新的政务委员会制度。至此,“政治分会——政务委员会”制度形成。在北洋时代向国民党时代转变过程中,在国民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这一地方政治制度对于国民党稳定地方实力派,建立国民党的正统地位,实现统一和应付华北危局均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面对时代转变和体制转型,面对国民党、国民政府以及日苏对东北的不同利益要求,奉系及其地方政权有着强烈的生存空间和政治空间的双重诉求,并在这种要求与诉求的较量与博弈中,奉系及其地方政权不断演变、蜕变,直至走向解体和消亡;而面对国家统一与整合的时代要求,国民党则将政务委员会这一临时性、过渡性的制度最终升格为正式性、常设性的制度,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始终维持着统一的局面。

刘丽,胡槿,杜华[9](2009)在《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10](1998)在《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一、总论方法论问题刘大年近代史研究1期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熊宗仁贵州文史丛刊4期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李福斌黑龙江社会科学1期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与中国现代化的出路董宝训山东大学学报4期中华传统民族精神及其在近代的弘扬与发展焦润...

二、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反日斗争
    2.1 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东北概况
        2.1.1 攫取“政治保障”
        2.1.2 控制经济命脉
        2.1.3 进行军事侵略
        2.1.4 推行奴化教育
    2.2 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
        2.2.1 “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2.2.3 东北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2.3 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
        2.3.1 声援“五卅”运动
        2.3.2 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
        2.3.3 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
        2.3.4 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
第3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及发展
    3.1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
        3.1.1 满洲省委建立的必然性
        3.1.2 满洲省委建立的过程
        3.1.3 满洲省委建立的意义
    3.2 满洲省委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3.2.1 造成满洲省委发展曲折的原因
        3.2.2 历届满洲省委的更迭
第4章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
    4.1 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
        4.1.1 积极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
        4.1.2 以中东路事件为契机组织反日斗争
        4.1.3 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
        4.1.4 侦察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4.2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4.2.1 九一八事变爆发
        4.2.2 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4.3 满洲省委组织东北抗日斗争
        4.3.1 发动群众掀起抗日爱国热潮
        4.3.2 引导和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4.3.3 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4.3.4 争取伪军反正抗日
    4.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征
        4.4.1 具有鲜明的民族革命性质
        4.4.2 直接地武装反抗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4.4.3 共产党在东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4.4.4 抗日游击队建立后日益成为核心力量
    4.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存在的不足
        4.5.1 群众参与带有自发性
        4.5.2 抗日队伍内部缺乏高度的统一性
        4.5.3 没有广泛运用游击战术
        4.5.4 党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
第5章 贯彻抗日统一战线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5.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
        5.1.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5.1.2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发展
        5.1.3 满洲省委积极贯彻抗日统一战线方针
    5.2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5.2.1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5.2.2 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5.2.3 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5.2.4 多次粉碎日伪“讨伐”
    5.3 适应抗日发展形势需要创建游击根据地
        5.3.1 创建游击区根据地策略的制定
        5.3.2 游击区根据地的形成与变迁
        5.3.3 加强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5.4 广泛发动爱国民众开展反日斗争
        5.4.1 团结城乡各阶层民众
        5.4.2 联合少数民族群众
        5.4.3 争取文艺界进步人士
        5.4.4 加强伪军士兵工作
第6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6.1 满洲省委的撤销与改组
        6.1.1 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
        6.1.2 满洲省委撤销的经过
        6.1.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
    6.2 满洲省委的改组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6.2.1 积极影响
        6.2.2 消极影响
    6.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6.3.1 主动出击配合全国抗战
        6.3.2 克服困难坚持领导抗战
        6.3.3 参加战略反攻光复东北
第7章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评价
    7.1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经验
        7.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核心保障
        7.1.2 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7.1.3 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反抗侵略的主要形式
        7.1.4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革命斗争的基本准则
    7.2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意义
        7.2.1 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2.2 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
        7.2.3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7.3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7.3.1 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7.3.2 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7.3.3 映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7.3.4 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选题意义
    三、 探索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攫取东北铁路权
    一、 九一八事变前俄日瓜分东北铁路权
        (一) 沙俄修筑及霸占中东铁路权
        (二) 铁路权益下日俄间的对抗与“联合”
    二、 日本对东北路权的经营与侵蚀
        (一) “满铁”与关东都督府的建立
        (二) 日本对东北路权的侵蚀
    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垄断东北路权
        (一) 日本初步垄断东北路权
        (二) 日本全面垄断东北路权
第二章 铁道爱护村的创立及延展
    一、 东北抗日军民与日军的交通战
        (一) 东北抗日军民的破路斗争
        (二) 日伪政府“护利”目的下的防卫政策
    二、 铁道爱护村的设立与延展
        (一) 铁道爱护村的设立
        (二) 铁道爱护村的扩展
        (三) 铁道爱护团的强化
    三、 爱护村体系下的铁道自警村
        (一) 铁道自警村的设立
        (二) 爱护村体系下的自警村
第三章 家庭结构分化与模范铁道爱护村
    一、 家庭结构分化
        (一) 铁道爱护村系统内的家庭结构分化
        (二) 铁道爱护团成员融入“国民组织化”
    二、 “模范铁道爱护村”的“示范”作用
        (一) “模范铁道爱护村”的改造
        (二) “模范铁道爱护村”农业改良政策
第四章 铁道爱护村特征剖析
    一、 “警主农次”的村屯特征
        (一) 警备工作扩大化
        (二) 铁道爱护村军事警备性的强化
        (三) 农业主导地位的丧失
    二、 日伪政府“软侵略”式奴化宣传
        (一) 宣传方针及方式的设定
        (二) 无孔不入的奴化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一) 有关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史的研究
        (二) 有关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三) 有关1945年以前美日关系及中美日三边关系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中日关系的早期介入(1871—1894)
    第一节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美国的反应
        一、美国对东亚的早期扩张
        二、美国对日本谋求与中国立约的启示
        三、《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美国的反应
    第二节 美国与日本“征台之役”
        一、美国人对台湾的早期关注
        二、李仙得及美使德朗对挑起日本“征台”的作用
        三、美英等国的“局外中立”
        四、李仙得与中日交涉
        五、美国官方对日本“征台”的态度
    第三节 日本吞并琉球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一、“球案”发生前欧美列强对琉球的企图
        二、日本对琉球的吞并
        三、李鸿章邀格兰特调停“球案”
    第四节 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一、日本“征韩论”的提出
        二、“江华岛事件”与《日朝修好条规》的签订
        三、美国与朝鲜签订《1882年条约》
        四、各国争夺朝鲜的开始
        五、美国与在朝鲜的中日抗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持续配合(1894—1905)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中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和支持
        一、日本的战争准备和1894年夏中日在朝鲜的冲突
        二、美英各国在挑起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三、战争进程及美国的斡旋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列强的反应
    第二节 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一、《马关条约》后日俄在朝鲜的争夺
        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美国变为一个亚洲强国及美、日、英的结合
        四、海约翰的“门户开放”通牒及各国的反应
    第三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美日联合行动
        一、庚子事变之爆发及日本与列强出兵中国
        二、美国发表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
        三、日本借机扩大侵略的野心及美、英等国的反应
        四、《辛丑条约》签订及日本与列强分赃
    第四节 美国与日俄战争以及它们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
        一、美国资本扩张与沙俄企图独占中国东北的矛盾
        二、美英两国在日本准备进攻俄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罗斯福调停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有限制约(1905—1931)
    第一节 日本对美国在中国东北经济扩张的排斥和抵制
        一、日本在中国东北权益的巩固和扩张
        二、哈里曼投资中国东北铁路受挫
        三、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受损
        四、第一次日俄密约及美国远东外交的孤立
    第二节 东三省引进美资及清政府联美外交的失败
        一、司戴德来华与中国东北改制
        二、筹设东三省银行借资未果
        三、日本阻挠新法铁路修建
        四、唐绍仪访美及美日签订《罗脱—高平协定》
    第三节 “金元外交”与美日在中国东北的争夺
        一、美国“金元外交”的提出
        二、美国与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三、锦瑷铁路与诺克斯“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
        四、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及日俄的进一步勾结
        五、币制实业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
    第四节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及美国的态度
        一、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中立”与日本武装干涉的企图
        二、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三、日本干涉中国抉择共和制及美国的“共同行动”原则
        四、日本参加“善后”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
        五、美日在承认北京政府问题上的分歧
    第五节 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及美国的对策
        一、中国联美限制战区的努力与日本侵占山东
        二、美国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反应
        三、美日与中国参战问题上的“府院之争”
        四、美日关于中国的《兰辛—石井协定》
        五、威尔逊、日本与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第六节 华盛顿会议:美国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初步遏制
        一、海军竞赛与裁军要求
        二、《五强海军条约》和《四强协定》
        三、中国问题和《九国公约》
        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日矛盾升级与中美联合抗日(1931—1945)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绥靖与限制
        一、日本侵华引起的国际危机及美国最初对事变的反应
        二、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声明
        三、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及日本的反应
        四、日本的《天羽声明》与美国的赫尔照会
        五、日本破坏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白银协定》的订立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以后美国开始实施“援华抑日”政策
        一、“七七事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道义谴责与绥靖
        二、美国向“援华制日”政策的初步转变
        三、太平洋战争前夕的美国对华援助
        四、美日谈判与摊牌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中美两国最终走上联合抗日道路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国际反法西斯联合国家阵线的形成
        二、美国对华军事合作与援助
        三、美国对华贷款、租借援助与修约
        四、大国合作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五、美国远东战略的调整与日本无条件投降
    本章小结
综论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作用评估及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鲜明特征
        一、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研究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以夷制夷”战略的得与失
        二、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三、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4)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说明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资料
第一章 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发端
    第一节 日本在北满修筑铁路的动机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铁路纷争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夺取北满路权
    小结
第二章 沦陷时期北满的铁路规划与拓展
    第一节 日本对北满的铁路规划及管理
    第二节 北满的新线修筑情况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中东铁路
    第四节 北满三大铁路交通枢纽
    小结
第三章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演变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演变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沦陷时期北满铁路网的空间特征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的影响
    第一节 加速资源流失
    第二节 沿线城镇形成
    第三节 加深民众苦难
    第四节 铁路拓展的长远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经济资源掠夺研究(1905-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边道的行政沿革及经济状况
    第一节 东边道的概况
        一、东边道的设置与衙署变迁
        二、东边道的行政沿革
        三、东边道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 清末民国东边道的经济初兴
        一、东边道农业经济的转型
        二、东边道早期的林业经济
        三、东边道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四、东边道交通运输业的开辟
    第三节 日本夺据“南满”及对东边道的初期经济侵略
        一、日俄战争及日本夺据“南满”
        二、日俄美争夺中国东北与日俄博弈“满蒙”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核心侵略机构
        四、对东边道的初期经济侵略
第二章 日本对东边道农业资源的掠夺
    第一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土地资源的掠夺
        一、东亚劝业会社设立前后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二、日本掠夺中国东北土地的价格分析
    第二节 日本对东边道土地资源的掠夺
        一、满铁在东边道附属地的新设和扩大
        二、日本在东边道的殖民活动
    第三节 日本对东边道农产资源的掠夺
        一、“经济统制”政策与“粮食出荷”
        二、对大豆油脂的掠夺
        三、对柞蚕养殖业的垄断与掠夺
第三章 日本对东边道林业资源的掠夺
    第一节 中日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
        一、“鸭绿江采木公司”创立的背景
        二、“鸭绿江采木公司”运营形式及范围
        三、伪满州国建立前对东边道林业资源的掠夺
    第二节 日本对东边道林木运输等交通事业的垄断
        一、对东边道地区路权的攫取
        二、对东边道交通建设事业的垄断
    第三节 伪满时期对东边道林业资源的掠夺及其方式
        一、对东边道林业资源的掠夺
        二、对东边道林业资源掠夺的方式
第四章 日本对东边道煤炭资源的掠夺
    第一节 日本对东边道煤矿开采权与经营权的劫夺与垄断
        一、对东边道煤矿开采权的劫夺
        二、对东边道煤矿企业的投资与垄断
        三、“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与煤炭统制
    第二节 日本对东边道煤炭资源的开采与掠夺
        一、对东边道北部地区煤矿的开采与掠夺
        二、对东边道南部地区煤矿的开采与掠夺
    第三节 满铁贩卖课掌控下的东边道煤炭销售
        一、满铁贩卖课与“满炭”之间的竞争与协调
        二、“七·七”事变前满铁对东边道煤炭销售的垄断
        三、满铁、满炭对东边道煤炭业的“经营”
第五章 日本对东边道金属矿产资源的掠夺
    第一节 日本施行的“东边道开发计划”
        一、对东边道矿产资源的初步调查
        二、对东边道矿产资源的全面调查
        三、对东边道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计划
    第二节 日本对东边道铁矿资源的开采与掠夺
        一、掠夺开发东边道矿业资源的侵略会社
        二、对东边道北部地区铁矿的开采与掠夺
        三、对东边道南部地区铁矿的开采与掠夺
        四、“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对铁矿资源的掠夺
        五、“东边道东南地区开发计划”的出台
    第三节 日本对东边道金矿的开采与掠夺
        一、对临江金矿的开采
        二、对大庙沟金矿的开采
        三、对东边道内其它地区金矿的开采
    第四节 日本对东边道其它矿产资源的开采与掠夺
        一、对东边道银矿的开采
        二、对东边道铝矿的开采
        三、对东边道铜铅锌矿的开采
        四、对东边道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1928年的蒋介石与张学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第一章 二次北伐——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初次接触
    一、北伐军出师与北方政局
        (一)蒋介石复职与推动北伐
        (二)内外交困的奉系
    二、中日冲突与南北停战谈判
        (一)济南惨案与奉系求和
        (二)停战谈判
第二章 东北易帜——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合作与分歧
    一、易帜谈判
        (一)张学良回奉与蒋介石北上
        (二)易帜谈判
    二、日本干涉与易帜受阻
        (一)国民政府对日废约与日本干涉易帜
        (二)林权助来华与易帜再次推迟
    三、蒋张合作解决直鲁联军
        (一)内外皆不能容的直鲁联军
        (二)武力解决还是和平收编
    四、进行易帜
        (一)易帜谈判重启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二)久悬未决的热河问题
        (三)东北易帜
第三章 权力之路——蒋介石与张学良军政地位的确立
    一、初膺大任的张学良
        (一)各方对张学良的怀疑与轻视
        (二)张学良对东北军政的掌控
        (三)张学良对东北内部意见的整合
        (四)杨常事件
    二、重回权力中心的蒋介石
        (一)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心态的变化
        (二)蒋介石整理内部的尝试以及遇到的阻力
        (三)蒋胡合作与蒋介石党政军地位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转型、博弈与政治空间诉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说明
    四、资料来源、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缘起:历史传承与制度融合
    一、张作霖时期奉系地方政权的演变及对北京政府的控制
    二、政治分会制度——易帜后奉系地方政权的制度来源
    三、结语
第二章 嬗变:从北洋旧政权到国民党新政权
    一、皇姑屯事件后奉系地方政权的重建
    二、国奉双方易帜谈判——以东北政治分会为中心
    三、东北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北洋旧制向国民党新制的转变
    四、结语
第三章 蛰伏:奉系地方政权的架构与国、奉权力博弈
    一、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内部结构及运作机制考察
    二、东北政务委员会与东北地方政府的关系
    三、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的定位与动态平衡
    四、结语
第四章 扩张:再次入主华北与民国政治版图变动
    一、中原大战与奉系的抉择
    二、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的膨胀
    三、盛极而衰:东北政务委员会政治空间的终结
    四、结语
第五章 “官党”与“秘党”:党权之争与奉系国民党化
    一、奉系对国民党东北党务公开化的因应
    二、奉系的国民党化
    三、国民党“秘党务”的受挫
    四、结语
第六章 内政与经济:奉系地方政权延续因素考察
    一、从被动到主导:奉系对东北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塑
    二、奉系对东北经济资源的保护
    三、结语
第七章 外交:奉系地方政权蜕变因素考察
    一、外交权的虚与实——以中东路事件前后交涉为例
    二、奉系对日外交的演变与九一八事变
    三、结语
第八章 走向解体:华北政权的流变与东北军的“国军化”
    一、蜕变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奉系根基的丧失
    二、奉系地方政权的残存:北平政务委员会的成立
    三、奉系的解体:华北政权的去奉系化与东北军的“国军化”
    四、结语
结论
    一、军阀政治与党派政治的隔阂——以东北政务委员会合法性危机的应对为视角
    二、“政治分会——政务委员会”制度的形成及其作用
附表:民国时期东北各县历任长官职官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D]. 张宽. 吉林大学, 2020(01)
  • [2]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村屯特殊形态:铁道爱护村研究(1933-1945年)[D]. 周晓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1)
  • [3]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D]. 韩立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4]东北沦陷时期北满地区铁路拓展研究(1931-1945)[D]. 宋其潼. 暨南大学, 2020(04)
  • [5]日本对东边道地区经济资源掠夺研究(1905-1945)[D]. 杨帆.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6]日本在“九一八”、“七七”前夕发动的两次铁路交涉析[A]. 宓汝成. 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 [7]1928年的蒋介石与张学良[D]. 王锦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转型、博弈与政治空间诉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权研究[D]. 佟德元. 南京大学, 2012(06)
  • [9]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9(05)
  • [10]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近代史研究, 1998(05)

标签:;  ;  ;  ;  ;  

日本在“9月18日”和“7月7日”前夕发起的两次铁路谈判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