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19)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1.探讨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2.构建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3.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促进理论方案转化为临床实践。4.评价知识转化效果,即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 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第一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文献回顾 系统回顾国内外烧伤患者功能康复相关文献,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相关因素。2.访谈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出的影响因素罗列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烧伤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及住院烧伤患者,整理分析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为方案构建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以KTA模型为理论框架,参照其提倡的步骤,根据前期研究分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知识检索、知识综合,初步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通过轮回咨询烧伤方面的医疗、护理及康复专家确定初步理论方案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评估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阻碍因素,整理专家意见,修改、调整、完善方案,形成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终稿。第三部分: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烧伤研究所2018年1月~5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2018年6月~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从手部烧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知晓情况等方面初步检验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以及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a=0.05。[结 果]1.通过文献回顾归纳出影响手部烧伤患者手功能康复的因素包括:①疾病相关因素: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手术、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疼痛、创面出血破溃等。②康复治疗相关因素:康复训练介入时机、训练强度、支具的制作与佩戴、康复知识宣教、是否监督患者规律训练等。③心理-社会因素:康复知识、经济状况、心理接受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出手功能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择可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四大板块:手功能管理、疼痛管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手功能管理问题包括医护人员对康复重视度不够,患者对康复的认知不足或不正确,缺乏全程康复理念;康复治疗师主要遵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评估主动性不足;科室没有建立专业化康复评估体系,多凭经验评估;缺乏统一的康复干预方案和操作流程;康复护士缺乏;日常康复训练监督力度不足;部分患者担心创面出血而拒绝早期康复训练。疼痛管理问题包括医务人员疼痛管理意识淡薄;疼痛评估不足;缺乏规范的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方案;患者不接受镇痛药的副作用。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缺乏专业心理干预。健康宣教问题包括宣教形式单一,以口头宣教为主;缺乏统一的康复宣教方案和宣教流程。3.构建了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流程。4.分析了方案实施的阻碍/促进因素,转化了大部分阻碍因素,将以证据为依据的方案本土化。5.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在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程度、手功能恢复、综合健康状况、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干预组在缓解烧伤背景痛、改善手功能及综合健康状况、强化患者康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采用KTA模型构建的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了高质量的康复护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2.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规范了目前实施的手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推动了最佳证据转化为实践,提高了康复护理实践水平。3.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综合健康状况和手功能等。同时,丰富患者的康复知识,培养患者正确的康复认知,加强医务人员对康复的重视。
王丽娟[2](1996)在《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文中认为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100037)王丽娟体重是评价烧伤营养的重要指标之一。严重烧伤后,由于机体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增强,营养摄入补充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常导致体重减轻,此外组织水肿、大面积手术切痂等诸方面...
胡栋才,赵贤忠,苏开新,姜月虎,潘沁心[3](2006)在《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救治严重烧伤的治疗要点——附110例病例总结和典型病例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多年成功救治经验,总结采用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救治严重烧伤的治疗要点。方法:提供了作者几家单位2002年至2004年底收治的110例严重烧伤患者的病例总结以及典型病例的介绍,这些患者均采用烧伤皮肤再生疗法进行救治。结果:110例严重烧伤病人治愈106例,死亡4例,均为入院已发生严重休克、感染或同时伴有吸入性损伤病情严重者。休克期渡过平稳者98例。深Ⅱ度及浅Ⅲ度患者愈合无疤痕,皮肤弹性功能正常;小面积深Ⅲ度烧伤创面,部分创面皮缘向中间爬行生长愈合;面积较大的深Ⅲ度烧伤创面行自体皮植皮愈合,愈后留疤痕,但疤痕较平软。结论:本文总结了严重烧伤救治过程中的临床治疗要点,包括了许多临床应用中的实用的诊疗经验,例如急救的“3”通道,烧伤休克补液的具体应用,胃肠道功能的再生保护,创面感染的三个“3”阶段规律和“四大”观测指标,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和营养支持的“两到位”原则等等,其目的是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愈后的生活质量。
肖摩[4](2010)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系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介绍各类烧伤患者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中的临床表现和应对处置方法,总结"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三度六分法对各类型烧伤创面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的全身治疗和创面各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全身器官损伤和创面都有明显的原位再生复原治疗作用。结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规范应用为烧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结合烧伤发病的系统治疗,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可靠的疗效、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邓德柱,练永芬,王全胜,刘兴民,石炳文[5](2009)在《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46例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采用以胃肠外营养为主,辅以中药材配制的烧伤膳食;感染期以静脉营养与胃肠内营养相结合;康复期以胃肠道营养为主,并监测病人体重、蛋白质代谢、创面愈合天数及免疫能力。【结果】44例患者愈合,2例死亡,死亡率为4.3%;80%病人在治疗4~6周后,体重恢复正常,其余体重丢失控制在10%以内;血浆蛋白及免疫功能也恢复正常,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该营养支持疗法可满足重度烧伤病人对热能及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增强免疫能力,减少感染和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较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田晶晶[6](2019)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床旁超声定性和定量评估健康人群胃内容物目的:胃内容物吸入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缺乏一种可靠的诊断工具来评估胃容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超声对胃内容物定性和定量鉴别的可行性。方法: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评估4种不同情况下的胃窦:禁食组、摄入等渗液体250ml(等渗组)、牛奶250ml(牛奶组)和固体食物250g(固体组)。对胃窦内的胃内容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并根据胃窦的横截面积预测胃容积。结果:对40名志愿者进行了70次胃窦超声检查,5名志愿者的数据被排除,最终35名志愿者相关的数据纳入分析。在所有志愿者的40次空腹检测中,有38次(95%)的检查结果认为符合空腹标准,胃窦呈圆形或椭圆形,类似“靶心”或“牛眼”的形状。等渗组10名志愿者中,8名符合液体影像特点,胃窦呈膨大圆形,薄壁的低回声影像。牛奶组7名志愿者胃内容物为固体影像表现,随着牛奶的摄入,胃窦呈圆形扩张,与透明液体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回声增强。固体组摄入固体食物后,8名志愿者胃内均含有气态物质,固体食物的摄入会使图像看起来像“磨砂玻璃”。禁食组与等渗液组、牛奶组或固体组志愿者胃窦面积(F=10.93,P=0.01)和胃容积(F=11.20,P=0.01)均有显着差别,除禁食组外,其余三组进食后胃容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床旁超声可明确胃内容物的性质和量,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评估吸入性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在膳食状况未知或不确定的情况下。第二部分重症患者胃窦面积与鼻胃管抽吸量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在住院的重症患者中,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定期经鼻胃管抽吸胃内容物以评估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特别是在那些不耐受的患者。本研究目的是使用超声对胃残余量与胃管抽吸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经鼻胃管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为标志物,同一检查小组对胃窦进行超声扫描。对入选患者每天进行4次超声扫描,即每6小时进行一次GRV检查,每次超声扫描结束后立即使用50ml注射器回吸胃内容物,直到完全吸出,并以“胃残余物”的形式记录下来,至少连续5d。记录每次的胃窦前后径、头尾径及胃窦面积,同时记录经鼻胃管抽吸量,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2例患者的数据纳入分析。与IVC相比,以主动脉作为标志清晰显像频率更高(78%vs.58%),主要是由于肠腔或腹腔空气的影响。主动脉和IVC胃窦切面图像均清晰时,CSA相关性非常好,可互换使用(相关系数r=0.98,P<0.001)。以IVC为标志的胃窦CSA(r=0.92,P<0.001)和以主动脉为标志的胃窦CSA(r=0.86,P<0.001)均与抽吸量正相关。另外发现,以主动脉为标志进行胃窦扫查时,头尾径与抽吸量也呈明显线性相关(r=0.85,P=0.01)。头尾径<10cm预测GRV小于500ml。头尾径<5cm的时预测GRV<150ml。GRV<10ml时,抽吸前后测量CSA相同。结论:胃窦超声能够真实准确评估GRV,胃窦头尾径可作为GRV的简单替代。第三部分重症患者腹部按摩对胃残余量的影响研究目的:营养支持是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的重要问题,如果患者得不到身体所需的每日热量摄入,就会出现营养不良及相关问题。腹部按摩是各种研究中用于改善消化功能的一种方法,但在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确定腹部按摩对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胃残余量(GR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重症监护病房经鼻胃管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按摩组和对照组。按摩组采用系统性手法进行腹部按摩,干预时间为3天,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每天首次按摩前及第二次按摩后1小时均使用超声测量胃残余量并记录。结果:共87例患者纳入研究,按摩组45例,对照组42例。按摩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总GRV(观察期3天GRV总和)比较(125.76±53.38vs.122.67±30.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74)。干预后按摩组总GRV呈下降,而对照组总GRV呈上升趋势,两组总GRV比较(100.44±50.25 vs.160.42±40.76ml),差值有统计学意义(t=6.01,P<0.01)。在不同观察时间,两组GRV比较:第1天、第2天和第3天腹部按摩干预前,两组GRV数值非常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腹部按摩干预后,第1天(35±14.35 vs.54±20ml,t=5.12,P<0.001)、第2天(40±14vs.55±19ml,t=4.21,P<0.001)、第3天(31±16vs.50±18ml,t=5.21,P<0.001)按摩组GRV较对照组每次GRV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按摩对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胃残余量的减少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议该方法可作为此类患者日常营养管理方案中的一种护理方法。
邓德柱,练永芬,王全胜,刘兴民,石炳文[7](2009)在《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46例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采用以胃肠外营养为主,辅以中药材配制的烧伤膳食;感染期以静脉营养与胃肠内营养相结合;康复期以胃肠道营养为主,并监测病人体重、蛋白质代谢、创面愈合天数及免疫能力。【结果】44例患者愈合,2例死亡,死亡率为4.3%;80%病人在治疗4~6周后,体重恢复正常,其余体重丢失控制在10%以内;血浆蛋白及免疫功能也恢复正常,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该营养支持疗法可满足重度烧伤病人对热能及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增强免疫能力,减少感染和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较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徐荣祥[8](1992)在《论烧伤创面治疗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资料和临床应用体会,较详细地阐述了《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的疗效特点,证实了:常规的烧伤创面干性治疗原则及方法与烧伤发病规律相违背,而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是目前符合烧伤发病规律的较有效的治疗技术。组织学的研究证实:用干燥暴露疗法治疗的创面组织镜下观察到肉芽组织萎瘪,有分叶核白细胞渗出,胶原纤维嗜伊红,肉芽组织呈一派无生机组织现象。采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创面组织富于生机,镜下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血管丰富。采用羊膜覆盖疗法与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的对比研究证实: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可使浅Ⅲ度创面表皮化愈合;而羊膜覆盖疗法仅有2—3层上皮细胞覆盖创面。细菌学研究证实:MEBT创面下活组织细胞计数最高含量为104/g,与空白对照组,P值<0.001。与SD银对比,P值>0.05。病理学的研究证实:MEBT可使深Ⅱ度损伤全真皮层恢复,无疤痕组织。干燥疗法疤痕组织愈合。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使用MEBT治疗前皮下毛囊汗腺周围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并形成局灶性,使用MEBT治疗后,表皮恢复正常,真皮层为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电子显微镜观察到:MEBT治疗前,细胞核周围有较多之圆形空泡,核不规整,核仁不见或不规则;真皮层弹力纤维紊乱,粗细不一,腺内空泡样变。MEBT治疗后,棘细胞层细?
徐荣祥[9](1997)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陈华德,余薇,赖文,谢举临,郑少逸,高辉,郑利志[10](2000)在《大面积烧伤病人胃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病人胃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6 1例大面积烧伤病人 ,第一期采用烧伤 1号方 ,以胃肠外营养为主 ,辅以中药材配制的烧伤饮料 ;第二期采用烧伤 2号方 ,以静脉营养与胃肠内营养相结合 ;第三期采用烧伤 3号方 ,以胃肠道营养为主 ,并监测病人体重、蛋白质代谢、创面愈合天数及免疫能力。结果 :6 1例病人除 1例死亡外 ,80 %病人在治疗 4~ 6周后 ,体重恢复正常 ,其余体重丢失控制在 10 %以内 ,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CD+4 细胞水平也恢复正常 ,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该实验采用的营养支持疗法可满足重度烧伤病人对热能及各类营养素的需求 ,增强免疫能力 ,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是一种较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二、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营养治疗方法 |
1.2.1 休克期 |
1.2.2 感染期 |
1.2.3 康复期 |
1.3 营养监测指标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体重变化情况 |
2.2 蛋白质代谢情况 |
2.3 创面愈合情况 |
2.4 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3 讨 论 |
(6)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床旁超声定性和定量评估健康人群胃内容物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重症患者胃窦面积与鼻胃管抽吸量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症患者腹部按摩对胃残余量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综述 危重症病理生理学与肠内营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大面积烧伤病人胃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营养治疗原则和方法 |
1.2.1 第一期 (烧伤1号方) |
1.2.2 第二期 (烧伤2号方) |
1.2.3 第三期 (烧伤3号方) |
2 营养监测指标 |
2.1 体重变化 |
2.2 蛋白质代谢变化 |
2.3 创面愈合情况 |
2.4 免疫功能的变化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体重变化情况 |
3.2 蛋白质代谢情况 |
3.3 创面愈合情况 |
3.4 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 |
4.2 烧伤病人代谢活动分期及相应营养治疗 |
四、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手部烧伤患者住院期间手功能康复护理方案的研究[D]. 王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严重烧伤病人体重改变与营养支持疗法的关系[J]. 王丽娟. 实用护理杂志, 1996(01)
- [3]烧伤皮肤再生疗法救治严重烧伤的治疗要点——附110例病例总结和典型病例介绍[J]. 胡栋才,赵贤忠,苏开新,姜月虎,潘沁心.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6(01)
- [4]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在烧伤系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肖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0(04)
- [5]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J]. 邓德柱,练永芬,王全胜,刘兴民,石炳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S1)
- [6]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田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严重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J]. 邓德柱,练永芬,王全胜,刘兴民,石炳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S3)
- [8]论烧伤创面治疗原则[J]. 徐荣祥.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2(04)
- [9]烧伤湿性医疗技术[J]. 徐荣祥.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7(03)
- [10]大面积烧伤病人胃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 陈华德,余薇,赖文,谢举临,郑少逸,高辉,郑利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