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手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一、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芬,张元海,何小莺,金敏,吴军梅[1](2015)在《手部氢氟酸烧伤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手部氢氟酸烧伤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制订了手部氢氟酸的治疗和护理流程,确立了阶梯治疗策略,加强了疼痛管理及心理干预,并持续质量改进。改进前,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接诊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33例,其中有7例(21.2%)经手术治疗后创面愈合;改进后,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共接诊41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其中接受手术者4例(9.8%)。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及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减少手术治疗的百分率。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2](2019)在《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指出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主要的血管通路指南或专家共

曲凯[3](2020)在《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静脉显像仪是一种通过近红外成像实现静脉快速识别的医疗辅助设备,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对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针对不同类型的静脉显像仪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以其中的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为研究内容,结合人机工程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设计研究,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使用效率。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确定了本次的实现原理,核心是借助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实现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功能,以减小设备尺寸。应用人机工程学“人-机-环境系统”理论,对便携式静脉显像仪进行分析。然后,对便携式静脉显像仪进行了功能实现。具体内容包括静脉图像的采集和输出、图像数据传输、移动端APP图像处理等功能的实现。其中,针对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移动端APP进行了界面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其次,根据对静脉显像仪设备的研究和分析,将人机工程相关理论应用于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造型和结构设计。根据人体测量学和抓握姿势等人机工程研究,结合实现原理的影响,确定了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从主机部分的设计和支架部分的设计两方面进行了设计实践,之后对主机部分内部装配结构进行设计和完善。最后,对本次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进行人机工程效果评价。借助序关系分析法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确定了本次静脉显像仪设计的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同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了本次设计的效果评价数据,处理后得到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使用环境的多样性和使用方式的多样性等体现易用性的指标得分较高;主机部分设备颜色舒适性等指标需要进一步提高。整体指标得分较好,可以认为本次的设计基本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方强[4](2008)在《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文中研究说明

利梅芬[5](2012)在《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护理研究》文中认为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给药途径,然而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不能很好配合,好动而又缺乏保护针头的意识,加之血管小,很容易出现针头穿伤血管或针头脱落,导致药液渗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肿胀,严重时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因此,如何做好输液护理,减少或避免输液部位渗出,提高输液护理质量,是儿科临床护理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临床学者对于输液固定的护理进行了诸多研究报道,现综述如下。

蔡晓洁[6](2020)在《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编制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2.调查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的知信行现状并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水平、制定相关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模式为基础,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668名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现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对不同特征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的知信行各维度的分值进行统计,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并对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识、信念、行为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问卷编制与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以《安全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指南》、《2016版美国静脉输液学会(INS)标准》为依据设计初始问卷,其中知识部分包括评估、导管置入、血管通路装置的维护、静脉输液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四个方面共31个条目,信念部分17个条目,行为部分23个条目,共71个条目。(2)根据两轮函询专家提出的意见,共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条目1项、增加条目1项,修改条目3项,形成共71个条目的正式问卷,其中包括知识维度31个条目、信念维度17个条目、行为维度23个条目。(3)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是0.53、0.85(P<0.001);专家权威系数是0.83、0.85;(4)知识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2,信念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行为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2.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1)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9.93±3.35)、(73.89±8.81)、(98.04±11.08)分。(2)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探讨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儿科护士的职称(P<0.001)、医院级别(P=0.001)、是否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成员(P=0.005)3个因素;护理人员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护士目前所在科室(P=0.001)、护士的层级(P=0.03)2个因素;护士的医院级别(P=0.001)、目前所在科室(P=0.01)、是否参加过儿科静脉输液专项培训(P=0.01)3个因素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职务(P=0.01)、目前所在科室(P=0.001)2个因素是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3)经Pearson相关分析:信念和行为呈正相关(r=0.52,P=0.001);知识与信念不相关(r=-0.21,P=0.59);知识与行为不相关(r=-0.64,P=0.09)。结论自行编制的《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青岛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儿科护士对儿科静脉输液知识掌握情况欠佳,对儿科静脉输液有正向的信念,儿科静脉输液行为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结合临床实际,采取多样化的、专科性的培训方式,循序渐进的加强儿科护士理论及技能水平,提高儿科护士静脉输液规范的综合素质和信心,从而促进输液质量的整体提高。

张晓琴[7](2020)在《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早产儿由于临床救治需要和PICC导管在NICU的普遍使用,加之早产儿的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抵抗力低于足月儿、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致使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可致患儿死亡。1.了解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费用。2.了解早产儿CRBSI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探索其在降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的可行性,建立适宜的预防方案。方法:1.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三家医院NICU 2017年1月—2019年1月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CRBSI共69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纳入标准:在NICU首次住院、观察和护理并进行PICC置管,无置管禁忌症,且置管时长大于48h后或拔管48h内出现的CRBSI的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儿转入NICU前就存在PICC置管;PICC置管前存在置管部位皮肤的感染;导管放置时间低于48h;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主动要求出院者;患儿相关资料不完整者;且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生CRBSI共69例次,以1:3的比例选取同时段入院未发生CRBSI的早产儿207例,共276例。收集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早产儿性别、胎龄、日龄、主要的疾病诊断、住院号、出生体质量、护士穿刺时长、PICC导管留置时长、留置血管、置管次数、5分钟Apgar评分、是否阴道分娩、妊娠期并发症等。分析CRBSI早产儿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与未发生CRBSI患儿的所有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按照住院号排列,依据相对应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的分娩方式选取未发生CRBSI的72例早产儿的各项住院费用与发生CRBSI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进行比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血培养采用双侧方法,HP/PYP血培养瓶对血标本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的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NICU的医生和感染科医生一起排除污染标本,判定血液标本是否是导致CRBSI的病原微生物。3.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进行2个螺旋循环方案实施,行动研究理论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轮的反思结束后,依据反思的结果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反思。如此螺旋式的完善流程,直至达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结合NICU早产儿的护理特点,同时参照国内外早产儿PICC护理的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后,组建护理团队并初步制定“早产儿CRBSI的预防方案”,由护理团队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践、观察、改进。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证实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循环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月三家医院NICU共有早产儿1950例,男性患儿1054人次,女性患儿896人次。发生CRBSI的早产儿共69例,男性患儿41人次,女性患儿28人次;日龄≤1天有37人次,>1天有32人次;体质量<1500g有23人次,≥1500g有46人次;胎龄<27周有36人次、27-32周有24人次、32-37周有9人次。CRBSI的例次感染率为3.53%(69/1950),CRBSI的发病率为6.86/‰(69/1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CU早产儿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01)、体质量(P<0.001)、抗生素的规律使用(P<0.001)、5分钟Apgar评分(P<0.001)、导管留置时长(P<0.001)、PICC穿刺次数(P<0.001)、穿刺时长(P<0.001)、导管堵管(P=0.002)、导管移位(P<0.001)。而患儿的性别(P=0.470)、日龄(P=0.780)、民族(P=1.000)、居住地(P=0.263)、新生儿主要的疾病诊断(P=0.449)、母亲妊娠期疾病(P=0.521)、医保类型(P=0.797)、穿刺血管(P=0.122)、敷料更换时间(P=0.161)、季节(P=0.132)与患儿是否发生CRBSI之间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入=0.10,?出=0.15为标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低是早产儿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27周比27-32周的患儿感染的风险增加1.636倍(P=0.012,OR=2.636,95%CI=1.2405.605);与体质量低于1500g患儿相比,不低于1500g的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3.062倍(P=0.054,OR=4.062,95%CI=0.97416.936);与自然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增加8.043倍(P<0.001,OR=9.043,95%CI=2.69730.328);PICC留置7-14天比留置<7天患儿的CRBSI感染风险增加3.186倍(P<0.001,OR=4.186,95%CI=2.3047.606);穿刺次数越多,患儿CRBSI的风险增加,穿刺次数每增加一次,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033倍(P=0.002,OR=3.033,95%CI=1.5076.102);与未发生导管堵塞相比,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感染风险增加4.958倍(P=0.099,OR=5.958,95%CI=0.71449.704);与未发生导管移位相比,患儿发生导管移位的感染风险增加4.401倍(P=0.006,OR=5.401,95%CI=1.63317.866);护理人员穿刺时间越长,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越大,穿刺时长在3060min比置管30min之内,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增加6.257倍(P<0.001,OR=7.257,95%CI=3.34915.728)。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CRBSI的早产儿与非CRBSI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28-31周,CRBSI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6-71天,平均为62天。非CRBSI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为33-54天,平均为44天。CRBSI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73627.00元,非CRBSI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12892.32元;CRBSI患儿各胎龄段的住院费用均高于非CRBSI患儿;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56627元,非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7675.5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8株(55.0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21.73%),是早产儿最主要的最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25株(36.2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8.70%);真菌6株(8.70%),均为近平滑念珠菌。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两轮螺旋循环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9年3-5月CRBSI感染率为1.87‰,第一螺旋循环之后CRBSI感染率为2.8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8);第二轮循环实施之后感染率为0.34‰,明显低于第一轮,两轮之后的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729);经过两轮的观察和监督,护理团队人员的PICC相关技术操作第二轮得分明显高于第一轮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RBSI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胎龄、低体质量、分娩方式(剖宫产)、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导管移位、穿刺时长、导管堵塞。2.CRBSI早产儿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高于非CRBSI的早产儿,体质量越低所需的住院费用越高。3.CRBSI的早产儿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行动研究法的应用降低了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改善了护理人员PICC技术操作,值得在NICU领域进行尝试。

胡馨然[8](2018)在《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红外成像技术发展,利用静脉血管和皮肤组织对近红外光的吸光度差异获取静脉图像的研究不断开展。对近几十年静脉成像系统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得到,目前环境和受试者个体差异对静脉成像系统的实际成像效果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系统光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改善静脉成像装置光源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采用图像反馈调节实现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环境下的自适应照明,采用双波长融合算法实现静脉信息的增强。本文完成工作主要包括:1、在充分分析静脉成像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根据个体差异自适应调节光强的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利用手部静脉图像评价反馈自动控制双波长近红外光源光强,同时对双波长照明下静脉图像进行融合,提高了静脉图像质量和图像信息。2、设计完成了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的硬件系统,包括光源照明模块、光源控制模块、自适应反馈模块的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并搭建了双波长近红外静脉采集装置光源实验系统。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静脉图像局部二维熵评价的自适应光强闭环控制调节算法。包括上位机端的静脉图像局部二维熵评价算法、图像反馈光强调节参数计算;下位机端的光源控制程序;以及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程序。4、设计实现并实验验证了双波长近红外静脉图像的预处理、图像融合和静脉信息提取算法。根据近红外静脉图像特点,完成图像去噪、ROI提取和增强,采用灰度调制方法对双波长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设计了针对多名受试者的手背静脉提取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双波长近红外自适应光强调节系统可以稳定工作且静脉融合图像在图像信息熵和FDR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证明,本文设计实现的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能够根据个体皮肤和静脉差异进行自适应光强调节,为静脉采集装置提供均匀良好的照明。融合后的双波长静脉图像信息丰富度提升,能够为静脉辅助穿刺和静脉身份识别奠定良好基础。

谢李[9](2019)在《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手指操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手部肿胀程度、腕掌部疼痛、血氧饱和度、焦虑程度、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9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术后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指活动,观察组采用手指操。术后6小时观察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腕掌部疼痛评分、血氧饱和度值、焦虑程度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患者腕掌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手指操在降低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2)手指操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腕掌部疼痛方面优于常规护理;(3)手指操在提高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4)手指操在缓解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焦虑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5)手指操在提升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舒适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

巨积辉[10](2019)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多因为脱套的皮肤缺损或毁损,很难通过吻合血管的方法进行原位再植术,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其治疗大致分为残端修整、再植、皮瓣修复、再造四个时期。要完全恢复伤指的外形和功能又要尽量减少供区的损伤的确非常困难,目前患者对于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仍是修复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如果不考虑对供区损伤导致的不足,其方案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修复水平,也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切取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造成足趾个数的缺失,加重了供区的损伤,逐步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供区的损伤问题,我们将脱套伤的拇指或手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修复,提出分区修复的概念,即将拇手指的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修复。针对拇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除了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脱套指的指腹及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针对手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第二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覆盖创面和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趾腓侧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指腹、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我们于2012年开始临床上应用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开展了多种足部瓦合皮瓣修复的术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应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在保留甲瓣和第二趾甲皮瓣可以恢复伤指完美外形的基础上,避免了供区足趾个数缺失的问题,获得了精细的显微外科修复,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脱套伤伤情的判断及手术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确定缺损的面积、几何形状以及术中的组织瓣的设计,单靠术者的经验或者简单的一些测量工具,不能做到精确的术前设计,有时在手术中间已经切开供区皮肤时发现血管变异,被迫改变手术方案,造成了新的损伤、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临床迫切的需要能够显示术前伤情、供区血管结构、术中可视化的设计等三维图像系统,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生培训模式,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术前设计、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并在实际皮瓣切取过程中进行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脱套伤情,建立三维的伤情数字化显示,做到精准化的手术设计、达到减轻供区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了临床影像学技术、计算机医学技术、解剖学、皮瓣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分区重建,精确测量需要的组织量及几何形状;利用3D-DSA动脉造影技术明确足部供区组织瓣的血供类型、是否存在变异等,为精确的手术设计切取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开展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研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重建:探讨利用CT扫描图像数据采集,Arigin 3D Pro,Materialise Magics软件制作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重建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采用分区修复的理念将脱套指的皮肤重建为掌侧、背侧两部分,为精准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该类损伤提供可视化的前提。选取一侧新鲜上肢标本,行CT扫描结合软件完成未损伤的手部数字化重建。制作拇指掌指关节平面,示指远指间关节平面,中指近指间关节平面,环指掌指关节平面皮肤脱套伤模型。CT扫描脱套伤模型,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采用医学影像软件Arigin 3D Pro,对脱套手指及脱套皮肤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及脱套皮肤的数字化重建,将其切割为掌侧、背侧两个部分,测量所需要的皮肤面积及形状。将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与软件制作模型的数据导入GraphPad Prims 7进行统计学分析,比照重建数据的准确性。并对三维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手术的皮瓣设计。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1-4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获得了清晰、立体的皮肤脱套伤结构及可视化的三维图像模型,脱套伤平面定位准确,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能够有效地显示肌腱及指骨的解剖结构。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分割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尤其是对脱套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为脱套皮肤的分区设计确定提供可视化的前提。获得脱套皮肤的实际数据及数字化设计的具体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提示软件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与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探讨应用3D-DSA造影技术、重建软件对足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足部瓦合皮瓣组合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可行性;应用重建的瓦合皮瓣血管数字化模型,结合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情模型,术前模拟仿真手术设计、切取,为精准切取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可视化的三维图像。选取3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采用3D-DSA造影,数据导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构建足部血管三维图像。结合前期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根据构建的血管信息分别设计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趾腓侧皮瓣、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足背动脉皮瓣三类方法,数字化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虚拟仿真操作,并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成功获取到足部动脉、静脉血管相关数据及3D图像,获得了清晰的立体的足部血管结构及可视化的、可以360°旋转的图像,准确的构建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固有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口径、形态分布等,尤其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血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上应用瓦合皮瓣提供了精准的术前设计依据。基于DSA造影与设备自带的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重建的瓦合皮瓣,可以根据足部血管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组合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术前模拟切取,对临床精确手术设计及切取提供便利。第三部分研究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临床应用:对于8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脱套伤数字化设计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缺损皮肤掌侧、背侧分割,测量所需要的掌背侧皮肤覆盖面积,下肢3D-DSA造影,所得数据传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三维重建足部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设计趾背侧甲皮瓣与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瓦合来修复拇指,设计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并在数字化模型上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通过CT扫描重建了拇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应用三维软件对缺损皮肤掌侧、背侧进行分割、测量。8例均行下肢3D-DSA造影,并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重建了足部动脉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分别设计了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修复拇指、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的方法,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手术模拟,术中设计切取瓦合皮瓣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8例均得到精准的瓦合皮瓣修复,皮瓣均顺利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1例供区行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随访4~17个月,修复后的拇手指指甲生长良好,感觉恢复S2~S3+,外形逼真,按照中华医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价标准评定,均属优。足部供区植皮满意,1例轻度色素沉着,其余无色素沉着,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通过以上研究,成功构建了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能够清晰、动态、立体的显示脱套伤的结构特点。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切割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简单、快捷、直观的进行分区皮瓣设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上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了直观的、立体的、数字化的前提,尤其是对修复脱套伤所需要的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外形的构建,使手术设计更加直观、充分。基于3D-DSA造影技术与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构建足部血管的数字化设计,整个的构建过程能准确的显示出足部的血管分型、口径、形态学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以满足临床上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设计需要,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能轻松获取所需皮瓣的面积与形状、足部血管的信息,有助于术前规划,使手术设计更加精准化。临床上采用CT扫描重建伤情数字化设计,供区足部3D-DSA造影三维可视化重建足部血管,设计了多种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术式,可以在术前明确足部血管信息、模拟手术操作以及精准的显微外科修复,最大程度的减少供区的损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二、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2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
        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8]
第3章动静脉内瘘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2, 9]
        1.2上肢血管保护[1, 2, 12]
        1.3患者评估
        1.3.1病史[2]
        1.3.2物理检查[13, 14]
        1.3.2.1动脉系统
        1.3.2.2静脉系统
        1.3.3辅助检查
        1.3.3.1 CDU[15]
        1.3.3.2 DSA
        1.4心脏系统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2.2.1 AVF (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2.2.2 AVG
        2.2.3前臂血管耗竭
        2.2.4上肢血管耗竭
        2.3血管吻合方式
        2.4术后注意事项[1, 3]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 3, 17, 18]
        3.1.1 AVF成熟的定义
        3.1.2 AVF成熟的判断
        3.2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3.3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3.3.1 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3.3.2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18-20]
        3.4 AVG
        3.4.1 AVG的穿刺
        3.4.2 AVG穿刺原则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2, 21]
        4.1 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4.1.2 AVG评估
        4.1.3内瘘的管理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5 AVF并发症的处理
        5.1血管狭窄
        5.1.1干预指征[2, 23-25]
        5.1.2干预方法[25, 26]
        5.1.3干预方法选择
        5.1.3.1 PTA的入路选择[31]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32]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5.2急性血栓形成[1-3, 33]
        5.3静脉高压征
        5.4动脉瘤[1-3, 34]
        5.4.1定义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5.4.3处理指征
        5.4.4处理措施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2, 35-37]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hemodialysisaccessinduceddistalischemia, HAIDI) [38]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2]
        5.6.3治疗[2, 38-41]
        5.6.3.1保守治疗
        5.6.3.2手术治疗
        5.7感染
    6 AVG并发症的处理
        6.1血管狭窄[1-3, 42]
        6.2感染[1-5, 44, 45]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6.5假性动脉瘤[46, 47]
        6.5.1定义
        6.5.2处理指征
        6.5.3处理方法
        6.6血清肿[48, 49]
        6.6.1定义
        6.6.2好发部位
        6.6.3处理
    7 AVG向二期AVF转换[50]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8.1过渡通路类型
        8.2过渡通路选择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1总则[2, 51-56]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2.1适应证
        2.1.1急性肾损伤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2.1.4中毒抢救等
        2.1.5其他
        2.2置管要点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3.1适应证[59]
        3.2置管要点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3.2.2置管方法
        3.2.2.1穿刺法
        3.2.2.2切开法
        3.2.3 TCC的位置走行
        3.2.4 TCC的置入方式
        3.3导管的拔除
        3.4导管的更换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5.1并发症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3.5.2.1导管功能不良--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和处理
        3.5.2.1.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3.5.2.1.2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3.5.2.1.3失功导管的更换
        3.5.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3.5.2.2.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3.5.2.2.2导管出口感染
        3.5.2.2.3导管隧道感染
        3.5.2.2.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1中心静脉的定义
    2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89, 90]
        3.1病史
        3.2物理检查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5.1治疗指征
        5.2治疗方法
        5.2.1腔内治疗
        5.2.1.1通路
        5.2.1.2入路的选择
        5.2.1.3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5.2.1.4球囊导管的选择
        5.2.1.5支架的应用
        5.2.1.6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5.2.1.7并发症
        5.2.2血管转流手术[101-103]
        5.2.2.1原位血管转流术
        5.2.2.2解剖外转流手术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105, 106]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7规范CVC的应用[113-115]

(3)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静脉显像仪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可行性与创新点
        1.4.1 可行性分析
        1.4.2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人机工程学基础
    2.1 人机工程学概述
        2.1.1 人-机-环境系统
        2.1.2 人机交互
    2.2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实现原理分析
    2.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人的因素”
        2.3.1 人体测量学
        2.3.2 人体手部血管位置及抓取方式
    2.4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机器的因素”
        2.4.1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组成
        2.4.2 人机交互方式研究
        2.4.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总体设计要求分析
    2.5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环境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实现及APP界面设计
    3.1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功能实现与图像处理
        3.1.1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硬件基础
        3.1.2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图像采集与发送
        3.1.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移动端图像处理
        3.1.4 移动端数据传输和图像处理的APP功能实现
        3.1.5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图像接收与输出
        3.1.6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其它功能实现及测试
    3.2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移动端APP界面设计原则
    3.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移动端APP界面设计实践
        3.3.1 APP界面色彩设计
        3.3.2 APP界面图标设计
        3.3.3 APP界面提醒部分及其它设计
        3.3.4 APP界面设计整体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造型与结构设计研究
    4.1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交互方式的选择
    4.2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造型设计原则与要求
        4.2.1 医疗设备造型设计简介
        4.2.2 相关静脉显像设备的产品造型分析
        4.2.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设计原则总结
    4.3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造型设计实践
        4.3.1 主机部分造型设计实践
        4.3.2 支架部分造型设计实践
    4.4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的内部装配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效果测试
    5.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序关系分析法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效果评价实验
    5.5 效果评价数据处理和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一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二 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效果评价调查问卷

(5)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穿刺前固定
2 穿刺时固定
3 穿刺后固定
    3.1 头皮静脉穿刺后固定
    3.2 四肢静脉穿刺后的固定
        3.2.1 上肢静脉穿刺后的固定
        3.2.1.1 上、下2带固定法
        3.2.1.2 上、中、下固定式 (3带固定法)
        3.2.2 下肢静脉穿刺后的固定
4 固定后的护理

(6)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4 信度检测
    5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静脉输液相关规范
    2 儿科静脉输液质量影响因素
    3 知信行理论
    4 儿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干预对策
    5 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7)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外研究现状
    3 国内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5 创新点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经济学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
        1.5 相关概念
        1.6 CRBSI的诊断方法
        1.7 研究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早产儿CRBSI的经济学分析
        2.4.1 一般资料
        2.4.2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的费用比较
        2.4.3 CRBSI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费用分析
        2.4.4 两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的比较
        2.5 发生CRBSI早产儿检出病原菌的分布
    3 讨论
        3.1 早产儿PICC CRBSI的分析
        3.2 早产儿胎龄、体质量、主要疾病与CRBSI的关系
        3.3 母体因素与CRBSI的关系
        3.4 早产儿5 分钟Apgar评分与CRBSI的关系
        3.5 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3.6 敷料更换时间与CRBSI的关系
        3.7 严格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
        3.8 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CRBSI的关系
        3.9 CRBSI与各项住院费用的关系
        3.10 早产儿CRBSI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早产儿CRBSI预防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1.4.2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步骤
        1.4.3 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1.5 资料收集方法
        1.5.1 量表收集资料
        1.5.2 结构式观察法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分析
        1.8 评价指标
    2 研究过程
        2.1 提出并分析研究问题
        2.2 组建护理团队
        2.3 明确问题
        2.4 制定初步的行动研究方案
        2.5 方案执行过程
        2.5.1 第一个螺旋循环
        2.5.2 第二个螺旋循环
    3 结果
        3.1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前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情况
        3.2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后导管相关技术操作的情况
        3.3 行动研究理论在循环过程的反思结果
    4 讨论
        4.1 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意义
        4.2 评价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效果
第四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近红外静脉成像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近红外静脉成像光源系统课题分析和模块划分
    2.1 双波长近红外静脉采集系统光源课题分析
    2.2 双波长近红外静脉采集系统光源方案设计和模块划分
        2.2.1 总体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
        2.2.2 双波长近红外静脉采集系统光源设计模块划分
第3章 双波长近红外静脉采集系统照明模块设计
    3.1 照明光源模块设计与实现
        3.1.1 照明模块结构设计和光源选型
        3.1.2 反馈评价参数摄像机选型
    3.2 光源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3.2.1 照明光源驱动控制芯片选型和模块电路设计
        3.2.2 下位机控制电路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3 实验装置固定架设计与实现
第4章 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控制算法和程序实现
    4.1 静脉图像二维熵和局部二维熵评价算法
        4.1.1 图像的信息学评价方法
        4.1.2 近红外静脉图像局部二维熵评价算法
        4.1.3 基于静脉图像局部二维熵评价的照明光源自适应调节
    4.2 图像采集和预处理设计
        4.2.1 图像采集
        4.2.2 图像去噪
        4.2.3 ROI区域提取
        4.2.4 静脉图像增强
    4.3 下位机PSo C5LP闭环控制程序设计
        4.3.1 PSoC的程序设计和编程方法
        4.3.2 光源驱动模块的控制
        4.3.3 照明光源的自动亮度控制
        4.3.4 PSOC5LP与上位机通讯设计
    4.4 上位机采集界面程序设计
第5章 双波长静脉图像融合算法设计和验证
    5.1 静脉信息评价函数和实现
        5.1.1 静脉信息评价函数
        5.1.2 静脉图像分割处理
    5.2 双波长融合算法和实现
        5.2.1 双波长静脉图像融合算法设计
        5.2.2 双波长静脉图像融合算法实验和评价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概述
        1.1.2 TRI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的确定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2.2.3 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中文版(GCQ,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
        2.2.4 数字疼痛分级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2.2.5 其他观测指标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干预步骤
        2.3.3 技术路线图
        2.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2.3.5 质量控制
        2.3.6 伦理学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对照组与干预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对照组与观察组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3.3 对照组与观察组腕掌部疼痛评分比较
    3.4 对照组与观察组SPO2值比较
    3.5 对照组与观察组焦虑程度评分比较
    3.6 对照组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2 两组患者腕掌部疼痛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3 两组患者SPO2值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4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4.5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在干预后的结果比较分析
5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伤情的数字化重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临床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综述一:手部皮肤脱套伤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3D可视化设计在穿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发表论文六
致谢

四、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手部氢氟酸烧伤的护理[J]. 张建芬,张元海,何小莺,金敏,吴军梅. 中华护理杂志, 2015(07)
  • [2]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6)
  • [3]便携式静脉显像仪人机工程设计研究[D]. 曲凯. 东南大学, 2020(01)
  • [4]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 方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6)
  • [5]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护理研究[J]. 利梅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01)
  • [6]儿科护士静脉输液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蔡晓洁. 青岛大学, 2020(01)
  • [7]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 张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8]双波长近红外静脉成像系统光源设计[D]. 胡馨然.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手指操在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护理的应用研究[D]. 谢李.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10]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D]. 巨积辉.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手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