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市地震形势与对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1](2021)在《瑞源·名嘉汇住宅小区工程》文中提出一、工程概况该项目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合理组织空间规划布局、全明的户型设计,满足了不同住房人群的需求。项目总占地面积72124m2,建设9栋27~32层高层住宅、配套商业服务用房及地下两层停车库。局部设下沉广场,增加自然采光,改善车库环境。项目总建筑面积31.42万m2(其中住宅19.9万m2,商业服务及配套2.02万m2,
许菲[2](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王亚安,李爱群,何凯璇,周坤朋[3](2021)在《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医院建筑是灾时与灾后医院提供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防灾减灾能力决定着医院功能的发挥。我国医院建筑体量大,主要受地震、火灾、洪涝、台风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的影响,灾害暴露性高。同时,既有医院建筑存在人员过度密集、老院区老旧建筑多、灾害隐患多、疏散与应急场地不足、防灾与应灾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极易丧失医疗救治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通过对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既有医院建筑在承灾体本身、防震减灾、防火、防洪、防风及应对疫情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防灾设计与改造等多方面对如何提升医院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莫水兰[4](2021)在《安全应急体验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昕芃[5](2021)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廷良[6](2021)在《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以成都市高新东区热点问题为例》文中提出
卓文豪[7](2021)在《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
孙佳荣[8](2021)在《我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以山西平遥武庙火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爽[9](2021)在《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文中提出机构编制管理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执政资源,机构编制管理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优化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机构编制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省直管县的兴起,县级市作为具有较大社会经济权限的县级行政区,兼具地市级和县级的特殊属性。探究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不仅有助于规范基层机构编制管理,改进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而且有助于提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际成效,是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有益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充分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研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清晰界定了县级市、编制、机构编制管理等相关概念,并将组织结构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县级市的特殊性,本文选取F市作为研究案例,并选取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充分分析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F市机构编制在编制配备、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并结合具体案例,探究职能调整、编制调整、人员转隶等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所取得的实际成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高、机构调整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职能界定和履行职责不规范、“人治化”的管理方式效率偏低等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以及数据分析发现,导致F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制度不健全、编制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编制管理监管不到位等。要有效解决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难题,既要置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中,又必须结合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具体工作实际。首先要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目标,树立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挖掘机构编制资源潜力,采取精细化编制管理方式,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其次,要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顶层设计,规范编制标准增加编制总量,优化组织结构释放编制资源,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编制流动;再次,要增强基层机构编制管理的韧性和弹性,细化编制分类方式,创新进人用人方法,提升编制人员待遇。最后,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监督评估,加快机构编制立法进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行政处罚权。
胡杨[10](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二、南昌市地震形势与对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昌市地震形势与对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瑞源·名嘉汇住宅小区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 |
三、获奖情况 |
(2)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
小结 |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
(一)接触探索阶段 |
(二)磨合调整阶段 |
(三)稳定增长阶段 |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
小结 |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影响医院建筑安全与功能的主要灾害 |
1.1 自然灾害 |
1.1.1 地震 |
1.1.2 洪涝 |
1.1.3 风灾 |
1.2 火灾 |
1.3 重大传染病疫情 |
2 我国医院建筑综合防灾减灾现状 |
2.1 医院建筑承灾体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1 我国既有医院建筑体量大,灾害暴露度高 |
2.1.2 大型医院人员过度密集,防灾压力大 |
2.1.3 老旧医院建筑广泛存在,防灾能力薄弱 |
2.1.4 医院建筑大量改扩建,但防灾能力未获得全面提升 |
2.2 医院建筑防震减灾现状与问题分析 |
2.2.1 医院建筑防震减灾已有工作 |
2.2.2 存在的问题 |
2.3 医院建筑防火能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3.1 医院建筑火灾危险性及特点 |
2.3.2 存在的问题 |
2.4 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医院建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4.1 医院建筑应急拓展性不足 |
2.4.2 现有医院建筑的功能空间不满足救治要求 |
2.4.3 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亟待修订 |
2.5 医院建筑应对洪涝与风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5.1 应对洪涝灾害的现状与问题 |
2.5.2 应对台风灾害的现状与问题 |
2.6 存在的共性问题 |
2.6.1 应急场地不足 |
2.6.2 缺少完备的医院建筑防灾标准和建设、监管机制 |
3 提高医院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 |
3.1 制定、修订、完善医院建筑防灾减灾标准 |
3.2 通过防灾设计与改造,提高大型综合医院的综合防灾能力 |
3.2.1 整体防灾规划方面 |
3.2.2 防震减灾方面 |
3.2.3 结构抗风方面 |
3.2.4 建筑防火方面 |
3.2.5 防洪抗涝方面 |
3.2.6 应急疏散与避难方面 |
3.2.7 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医院建筑 |
3.3 加强医院建筑网络建设 |
3.4 推广装配式应急医院建筑 |
4 结语 |
(9)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县级市 |
2.1.2 编制 |
2.1.3 机构编制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组织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机构改革后F市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分析 |
3.1 改革背景下F市机构编制管理 |
3.1.1 机构改革中的机构编制要求 |
3.1.2 F市改革目标 |
3.2 F市机构编制现状 |
3.2.1 编制配备 |
3.2.2 机构设置 |
3.2.3 职能调整 |
3.2.4 人员结构 |
3.3 F市机构编制管理方式 |
3.3.1 职能调整方式 |
3.3.2 编制调整方式 |
3.3.3 人员转隶方式 |
第四章 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高 |
4.1.2 机构调整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
4.1.3 职能界定与履行职责不规范 |
4.1.4 “人治化”的管理方式效率偏低 |
4.2 F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 |
4.2.2 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制度不健全 |
4.2.3 编制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
4.2.4 编制管理监管不到位 |
第五章 优化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转变机构编制管理目标 |
5.1.1 树立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 |
5.1.2 挖掘机构编制资源潜力 |
5.1.3 采取精细化编制管理方式 |
5.1.4 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 |
5.2 完善编制管理顶层设计 |
5.2.1 规范编制标准增加编制总量 |
5.2.2 优化组织结构释放编制资源 |
5.2.3 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编制流动 |
5.3 增强基层编制活性 |
5.3.1 细化编制分类方式 |
5.3.2 创新进人用人方法 |
5.3.3 保障编制人员待遇 |
5.4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监督评估 |
5.4.1 加快机构编制立法进程 |
5.4.2 增加机构编制管理行政处罚权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南昌市地震形势与对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瑞源·名嘉汇住宅小区工程[J].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 城乡建设, 2021(24)
- [2]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王亚安,李爱群,何凯璇,周坤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04)
- [4]安全应急体验馆建设研究[D]. 莫水兰. 山东大学, 2021
- [5]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研究[D]. 周昕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研究 ——以成都市高新东区热点问题为例[D]. 马廷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基层公安机关警务制度创新研究[D]. 卓文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8]我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以山西平遥武庙火灾为例[D]. 孙佳荣.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9]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D]. 刘爽. 山东大学, 2021
- [10]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