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根草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草埂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舜成,陈文祥[1](2013)在《香根草在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香根草在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香根草易种植、生物量大、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易形成稠密的草篱带,利于崩岗侵蚀劣地治理中植被快速恢复和公路边坡的稳定,有效防止坡耕地土壤侵蚀,是一种理想的水土保持先锋草种。
徐礼煜[2](2009)在《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文中研究指明香根草系统是一种价格低廉、用于水土保持、基础设施保护、污染控制和治理、减轻自然灾害等的有效系统,自1988年引入我国已历经20年。本文回顾了香根草系统在我国农业、边坡防护、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介绍了香根草网络的发展和作用,并提出香根草系统在不毛之地造林、矿山植被恢复、生物燃料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王芝尧[3](2009)在《贵州岩溶山区城市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某城市道路边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作为一种环境恢复与保护的重要防护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河道治理等基础建设中,同时也大量地用于城市岩质边坡的治理及防护中。岩溶山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实施较多,但对其生态防护理论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贵州岩溶山区公路建设中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特点,较系统地研究了生态防护理论与方法,提出工程环境要素(包括:地质环境要素及生态环境要素)是岩质边坡稳定及生态防护的影响因素;分析边坡失稳机理,确定工程支护方法;研究生态防护作用机理,建立土壤—根系复合体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防护材料、绿化施工方法及工艺,并通过植物配选试验,确定适合于贵州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种群。通过具体依托工程,验证该理论的可行性及评价防护效果的优劣性。本论文的研究理论及方法,对贵州岩溶山区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相关工程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田晓锋[4](2008)在《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时间的水淹使消落区植被退化严重,加剧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三峡库区消落区进行人工植被构建是保护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以及确保水库安全的重要措施。三峡库区除了长时间水淹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外,污染情况也进一步加重,特别是重金属镉污染情况严重。所以在考虑耐水淹植物选择的同时,研究重金属镉对那些耐水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本实验以三峡库区污染土壤中的镉含量调查值为基础,研究在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镉不同含量水平下,重金属镉对植物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以期了解所选植物在库区消落区镉污染环境中,生长和光合生理是否受到较大影响。本实验选择了金丝柳和香根草两个较耐水淹的优良护岸、水土保持植物为材料,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中进行盆栽实验。2007年7月开始进行镉处理,处理浓度为0,2,20,80mg/kg(Cd2+/土壤),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胁迫下金丝柳和香根草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进行动态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金丝柳植株的株高随重金属镉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在处理时间内均未受到抑制,根生物量在90d,80mg/kg镉胁迫条件下显着降低。重金属镉对香根草分蘖的影响较小。重金属镉胁迫90d时,香根草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均随重金属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金丝柳和香根草的生长随镉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镉对根的影响要强于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各浓度镉胁迫40d时,对金丝柳各光合色素含量无显着的影响,80mg/kg处理提高叶绿素a/b值。90d时,各光合色素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上升,且随重金属镉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镉对金丝柳叶绿素b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在80mg/kg时,对类胡萝卜素促进作用减弱最明显。重金属镉胁迫40d时,镉对香根草各项光合色素的含量均无较大影响,胁迫90d,在80mg/kg浓度条件下促进了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结果表明,短时间重金属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大,长时间处理对色素含量起促进作用。从光合色素含量得变化来说,对重金属镉的耐性香根草要强于金丝柳。重金属镉胁迫40d时,2mg/kg和20mg/kg浓度镉对金丝柳净光合速率(Pn)有降低作用。镉胁迫80d时,金丝柳的Pn随重金属镉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香根草的Pn随镉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金丝柳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PSⅡ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Fv′/Fm′),在浓度为20mg/kg和80mg/kg、镉胁迫80d时显着下降;PSⅡ光化学能量转换的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在浓度为2mg/kg,镉胁迫40d时,有一定的下降,镉胁迫80d变化不明显;光化学淬灭(qP)在镉浓度为2mg/kg,镉胁迫40d时下降,80d时上升;20mg/kg和80mg/kg镉胁迫对qP的影响不明显。镉对香根草Fv/Fm无明显影响;在浓度为20mg/kg、镉胁迫40d时,对香根草的ΦSⅡ、Fv′/Fm′、ETR和qP有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促进作用减弱。在浓度为80mg/kg、镉胁迫40d时对香根草PSⅡ光化学能力也有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促进作用也消失。根据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受到得影响来说,香根草对镉的耐性要强于金丝柳。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80mg/kg重金属镉长时间胁迫降低金丝柳的株高,抑制根生长,降低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对光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光通道的顺畅;对香根草的生物量积累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了光合色素的含量,对其光能的转化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各浓度镉胁迫在90天内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的抑制作用表现不明显,植株依然能够较好地生存,而且在2mg/kg处理条件下,对金丝柳的生长影响不大,对香根草的生长来说还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个促进作用的浓度正是三峡库区镉污染常见的浓度范围。这两种物种对镉胁迫的生长和光合响应表明,金丝柳和香根草在三峡库区消落区镉污染地区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张健[5](2007)在《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幅员面积576万hm2,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天然草原面积134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19万hm2,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3.2%和20.6%。当地多数区县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偏远山区,草地畜牧业几乎是当地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大巴山地阻挡,雨量充沛,冬季温暖,夏季阳光灿烂,水热条件优良,为牧草种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峡库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十一五”草业与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等,三峡库区既是重庆市发展草食牲畜和全国山羊优势区,又是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库区最低点海拔73.1米,最高点海拔2796.8米,相对高差2723.7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低海拔地区,年均气温17.5~19.0℃,极端最低气温-1.7~9.2℃;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在1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因此,适生牧草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完全不同。此外,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频繁,土壤肥力差,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在偏远落后地区,以天然草地和本地的野生牧草为主,产量低,品质差,利用期短,难于满足当地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极大地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栽培牧草品种繁多、区域性广,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草场建设时,首先要根据自然条件划分适宜的栽培区域,因地制宜,适草种植。实行牧草种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还可以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失败,为人工种草及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当地草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则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栽培、充分发挥牧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地方品种驯化、引进品种选育、草业高效利用及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不仅可在当地推广应用,对长江上游其它省(区、市)类似生态条件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利用价值或指导作用。在三峡库区,海拔高度是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种植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在三峡库区高、中、低海拔建立牧草引种观测试验点,对国内外引进的约150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包括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主要营养成分、生长高度、抗逆性及适口性等,初步筛选出比较适生的牧草品种24个。然后,调查研究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在不同区域内,以上述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内的栽培利用模式。最后,选择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适生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牧草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高产优质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牧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论文作者研究了三峡库区牧草品种的适应性、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牧草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以及三种主推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的平衡施肥技术等。结果表明:(1)在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德福)、红三叶(瑞文德)、百脉根、狼尾草、饲用高粱(大力士)、苇状羊茅(多维)和鸭茅(大拿);在类似于巴南区樵坪中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苇状羊茅(法恩)、鸭茅(道森、斯巴达)、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和百脉根(马库);在类似于巴南区渔洞低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重高)、多花黑麦草(特高、Ya97-2)、紫花苜蓿(游客、特瑞、丰叶721、全能+Z、亮苜2号等)。这些优良牧草品种不但产量高、品质佳,而且其适应性和适口性好。(2)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三峡库区可以分为三大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半山半坝种植区和农田牧草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海拔1000~1600米,年均温8.9-13.4℃,≥0℃积温4510~5295℃,年降水量1353~1575mm,年日照时间1432~1785h,区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垂直分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鸭茅、红三叶、白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半山半坝种植区: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14.8℃~16.0℃,≥0℃积温5296~5818℃,年降水量1183~1352mm,年日照时间959~1107h。适合种植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狼尾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农田牧草种植区: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7.3~19.6℃,≥0℃积温5819~6342℃,年降水量1055~1182mm,年日照时间861~958h,且库、塘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扁穗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麦草、饲用高粱、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3)在三峡库区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模式为:Ⅰ、40%鸭茅+40%苇状羊茅+10%白三叶+5%紫花苜蓿+5%百脉根,播种量为30kg/hm2;Ⅱ、80%鸭茅+10%百脉根+5%白三叶+5%紫花苜蓿,播种量为30kg/hm2;两种混播方式建植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分别可达81375kg/hm2和92625kg/hm2,豆禾比例分别为0.32和0.35,品种构成相对稳定,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在三峡库区类似于云阳双柏路中低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组合为:30%苇状羊茅+30%鸭茅+20%红三叶+20%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鲜草产量可达81656.0kg/hm2,豆禾比例为0.72,品种构成稳定,牧草营养价值高,为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4)在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坡耕地种植牧草所选品种以紫花苜蓿(游客)、红三叶(巫溪)、鸭茅(大拿)、苇状羊茅(多维)为主。比较理想的播种方式为多种牧草混播,即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鸭茅(播种量9.0kg/hm2)+红三叶(播种量6.0kg/hm2)+苇状羊茅(播种量9.0kg/hm2)混播。比较经济适用的施肥方式为:羊粪15000kg/hm2+复合肥(N:P2O5:K2O=15%:5%:5%)225kg/hm2。在中高海拔的坡耕地采用上述牧草种植方式,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3060kg/hm2,经济效益最好,对于维持草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5)配方施肥试验表明,施肥显着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施肥处理均为每公顷草地施肥量kg/hm2)。种植在强酸性土壤上的巫溪红三叶,配方施用N60P120K135的鲜草总产量最高,高于对照185.0%;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配方施用N90P120K90的鲜草总产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5.0%和95.5%。施肥还可显着提高巫溪红三叶粗蛋白含量。开花初期刈割巫溪红三叶,施用N60P6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3.1%(强酸性土壤)和46.0%(中性土壤);但在酸性土壤上,施用N90P12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高于不施肥者43.6%。种植紫花苜蓿,以施用复合肥+微量元素(N90P120K150+Mg15Mo15B15)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植扁穗牛鞭草,施用N375P120K150复合肥的鲜草产量最高,达113950.1kg/hm2;施用N300P120K0复合肥,扁穗牛鞭草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2.83%和11.32%。此外,扁穗牛鞭草的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N90P120K150复合肥,1kgP2O5可以增产扁穗牛鞭草88.3kg,但最佳施磷量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王中敏[6](2005)在《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磷素竞争特点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林复合系统是山区和丘陵区为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坡地生产力而采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措施,但本系统中绿篱植物与带间作物之间有时可能存在对养分、水分、光的竞争。本研究在低磷土壤上不施磷肥,通过盆栽、野外小区试验,种植以紫穗槐和香根草为绿篱植物,间作小麦—大豆的农林复合系统,观测和分析绿篱及作物生物量、作物产量、绿篱及作物含磷量与吸磷量,并结合采用有关竞争强度计算方法,研究绿篱与作物间作时对磷营养竞争特点,结果表明: 小麦/绿篱间作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大豆/绿篱间作大豆生物量和产量均低于单作大豆。反映出小麦/绿篱种植有间作优势,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大于绿篱,大豆/绿篱种植没有间作优势。利用Perera竞争强度公式研究种间影响,盆栽小麦/紫穗槐和小麦/香根草系统竞争强度分别为0.26和0.14,野外试验小麦与绿篱间作,与紫穗槐间作竞争强度为0.086,与香根草间作竞争强度为0.0086,表明小麦与两种绿篱间作的种间影响小于小麦的种内影响,并且紫穗槐与小麦种间影响强于香根草与小麦种间影响强于小麦种内影响。盆栽大豆与绿篱间作竞争强度为-0.34和-0.39,野外试验大豆与紫穗槐和香根草竞争强度分别为-0.26、-0.23,大豆与两种绿篱间作种间影响强于种内影响,两种绿篱与大豆间作系统的竞争强度差异不大。 绿篱与作物的间距对作物的生物量和产量也有影响。绿篱对相邻行小麦生长促进作用较大,两种绿篱比较,紫穗槐较强,但随着距离绿篱较远促进作用减弱,到第三行逐渐消失,但两种绿篱对小麦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绿篱对大豆相邻行竞争强烈,距离较远(第四行时)竞争减小,间作大豆生物量和产量接近单作大豆,并且两种绿篱影响不同,大豆距离香根草渐远生物量和产量逐渐增加,紫穗槐在特定距离(第二行和第四行)大豆生物量和产量增加。 采用不同的根系分隔方式分开研究绿篱与作物地上和地下部影响。竞争强度还可分为总的竞争强度(TCI)地上部竞争强度(ACI)和地下部竞争强度(BCl)三个部分。小麦/绿篱系统,ACI均大于0,地上部两种绿篱对小麦的影响均弱于小麦种内影响,并且ACI绝对值大于BCI绝对值,地上部影响均强于地下部。比较两种绿篱地下部对作物的影响,小麦与紫穗槐种间地下部影响强于小麦/香根草系统。大豆/香根草系统,种间地上部影响强于地下部,大豆/紫穗槐系统则地下部强于地上部,并且都差异较大;两种间作系统地上部影响比较,大豆/香根草较强,地下部比较则大豆/紫穗槐影响较强。 小麦与绿篱间作其植株磷浓度在盆栽和野外试验存在差异,盆栽试验中间作小麦磷浓度低于单作小麦,野外试验中高于单作小麦。比较试验的条件差异可以推测其原因在于根系吸收磷的空间面积不同,盆栽试验由于根系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
郭和蓉,卢小良,廖宗文,毛小云,叶振邦[7](2004)在《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香港几种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 ,评价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现有生态恢复方法中普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 ,提出植物生长基质问题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和搭配问题是能否在陡峭的石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生长能力的功能系统 ,最终使坡面与当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关键
钟诚[8](2004)在《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的氮素竞争特点》文中研究指明坡地农林复合系统是山区和丘陵区为控制土壤侵蚀而采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措施,但本系统中绿篱植物与带间作物之间有时可能存在竞争。本研究选用豆科植物紫穗槐和禾本科植物香根草为绿篱植物,间作小麦和大豆,通过盆栽、野外小区及同位素示踪试验,观测和分析绿篱及作物生物量、作物产量、含氮量、养分吸收量,采用有关竞争强度计算方法,研究绿篱与作物间作时对氮营养竞争特点,结果表明: 不同间作系统其间作优势不同。小麦/绿篱间作土地当量比为1.07~1.11,大豆/绿篱间作土地当量比为0.95~0.99,表明小麦/绿篱种植有间作优势,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大于绿篱,大豆/绿篱种植虽没有间作优势,但不明显。 无论间作是否具有优势,作物与绿篱间总是存在着氮素竞争吸收。根据Morris提供的营养竞争比率公式,从总吸氮量角度得出作物相对于绿篱对氮营养竞争能力:小麦/绿篱间作中,小麦相对于绿篱氮营养竞争比率为1.06~1.18,小麦竞争吸氮能力较强,绿篱较弱;大豆/绿篱间作中,大豆对绿篱氮营养竞争比率为0.84~0.87,绿篱对氮的吸收能力较强,大豆较弱。运用15N同位素示踪试验则直接证明了大豆与绿篱间作存在竞争吸氮,从植株体内15N原子百分超(即单位吸氮量)来衡量大豆和绿篱对氮营养竞争吸收能力:土施15N处理大豆/紫穗槐间作中,大豆植株体内15N原子百分超为0.341%,紫穗槐为0.399%;大豆/香根草间作,大豆百分超为0.500%,香根草为0.729%,说明绿篱对土壤中氮的竞争吸收能力比大豆强。从植株吸收15N总量来衡量绿篱和大豆对氮竞争吸收能力:土施15N处理大豆/紫穗槐间作,大豆吸15N量为1.21毫克/行,紫穗槐为6.42毫克/行;大豆/香根草间作,大豆吸15N量为4.84毫克/行,香根草为13.9毫克/行,说明绿篱对土壤中氮的竞争能力比大豆强。 不同植物对氮素竞争吸收能力的不同,造成对相邻行间作植物生物量、含氮量和吸收量影响也不同。绿篱对相邻行大豆影响大于小麦,但随着距离的增加,间作系统各行作物生物量、含氮量和吸氮量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着。其机理可能是作物对氮的竞争方式主要通过根系进入绿篱根区直接吸取的,而通过降低作物根际含氮量,使绿篱根区的氮向作物根际移动的竞争途径作用较小。 但作物与绿篱间的氮素竞争吸收特点还因不同间作系统而有所不同。从本间作系统吸氮量与单作加权平均吸氮量比较来看,间作系统吸氮量是增加的,其中小麦/绿篱间作系统吸氮量高于单作加权平均11%~19%,大豆/绿篱间作系统吸氮量高于单作6%~7%,小麦/绿篱间作系统吸氮比大豆/绿篱间作系统吸氮有优势。从间作系统氮利用效率与单作加权平均氮利用效率比较来看,小麦/绿篱间作系统氮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5%7%,大豆/香根草间作系统氮利用效率略高于单作2%,大豆/紫穗槐间作系统氮利用效率略低于单作4%,小麦/绿篱间作系统对氮的利用效率比大豆/绿篱间作系统高,但都相对较低。说明要想提高棕红壤和紫色土上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绿篱/作物间作优势的潜力,不仅在于提高氮的吸收效率,还要在于提高氮的利用效率。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农林复合系统中组分间氮素竞争特点,可为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在生产管理上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农林复合系统绿篱作物竞争氮
张国发,丁艳锋,王强盛,王绍华[9](2003)在《赤霉素、施肥量、留茬高度对香根草生长习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对刚割茬的香根草 ,进行不同赤霉素喷施浓度、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留茬高度 3个单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赤霉素抑制香根草新茎蘖萌发 ,但促进其高度增长 ,浓度与株高增长正相关 ;3 .2g 穴尿素的施肥量能显着促进株高和新茎蘖的增长 ;1 0cm留茬高度有利于株高增加 ,40cm的留茬高度有利于新茎蘖的萌发
曾武[10](2002)在《神奇的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性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影响可持续发展。香根草由于其须根发达、不结种子、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不严等习性 ,因而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保持水土效果好、种植管理容易、占地少、不会蚕食作物等优点 ,在水土保持、环境治理、防风固沙以及根茎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被誉为神奇的水土保持植物 ,值得大力加以推广
二、香根草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草埂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根草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草埂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2)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根草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 |
1.1 用于果、茶、旱作坡地水土保持 |
1.2 应用茎叶覆盖保墒, 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
1.3 以香根草为主成分的复合农林业项目 |
1.4 应用香根草茎叶培肥改土、促进作物增产 |
1.5 应用于风沙地的防风固沙及海、河岸、塘基的稳固 |
1.6 应用香根草嫩茎叶喂饲牛羊, 发展畜牧业 |
1.7 应用茎叶制作草粉培养食用菌, 发展农村经济 |
2 香根草生物工程技术在边坡防护上的应用 |
2.1 香根草技术在福建省公路边坡防护上的应用 |
2.2 香根草系统在江西省公路边坡防护上的应用 |
2.3 香根草系统在浙江等省公路部门的兴起 |
2.4 香根草生物工程技术在铁路边坡防护上的应用 |
2.5 香根草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
2.6 香根草在其他方面的防护 |
3 香根草技术在中国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
3.1 应用香根草进行尾矿植被恢复 |
3.2 建立人工湿地净化污水 |
4 香根草网络及其在香根草系统发展与传播上的作用 |
4.1 建立网络信息库 |
4.2 促进香根草系统的广泛传播 |
4.3 通过公共媒介传播香根草系统 |
4.4 组织召开不同类型会议和培训 |
4.5 示范与访问 |
4.6 发放草苗和提供试验经费协调试验与研究 |
5 香根草系统的应用潜力 |
(3)贵州岩溶山区城市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某城市道路边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工程环境要素与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工程环境要素 |
2.2.1 地质环境要素 |
2.2.2 生态环境要素 |
2.3 边坡类型 |
2.3.1 顺向坡 |
2.3.2 切向坡 |
2.3.3 反向坡 |
2.4 岩质边坡失稳机理 |
2.4.1 顺向坡失稳机理 |
2.4.2 切向坡失稳机理 |
2.4.3 反向坡失稳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支护设计 |
3.1 概述 |
3.2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
3.2.1 定性评价方法 |
3.2.2 定量分析方法 |
3.3 岩质边坡支护方法 |
3.3.1 抗滑桩支护 |
3.3.2 抗滑挡墙支护 |
3.3.3 锚杆支护 |
3.3.4 预应力锚索杆支护 |
3.3.5 柔性防护 |
3.4 本章小结 |
4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机理 |
4.1 概述 |
4.2 植物护坡机理 |
4.2.1 植物根系力学效应 |
4.2.2 植物茎叶的水文效应 |
4.3 植物固坡的不足 |
4.3.1 根系加固效应有限性 |
4.3.2 植物对坡体不利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材料 |
5.1 概述 |
5.2 边坡生态防护客土稳定技术 |
5.2.1 平面网稳定客土技术 |
5.2.2 三维网稳定客土技术 |
5.2.3 土工格室与平面网或三维网并用稳定客土技术 |
5.2.4 利用混凝土肋梁稳定客土技术 |
5.2.5 在边坡上固定植生袋技术 |
5.3 客土基材配制 |
5.3.1 基材材料组成 |
5.3.2 客土基材混合物的酸碱度 |
5.3.3 客土基材混合物的养分 |
5.3.4 基材混合物的抗侵蚀性 |
5.4 坡面植物选择 |
5.4.1 建立坡面植物群落 |
5.4.2 植物播种量设计 |
5.4.3 常见的护坡植物 |
5.5 本章小结 |
6 岩质边坡绿化施工设计方法 |
6.1 概述 |
6.2 喷砼植生施工设计方法 |
6.2.1 施工材料准备 |
6.2.2 工艺流程 |
6.2.3 施工方案实施 |
6.2.4 养护管理方案 |
6.3 喷厚层基材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凯施路K32+880—K32+960段岩质边坡生态防护设计 |
7.1 工程概况 |
7.1.1 地质环境要素 |
7.1.2 生态环境要素 |
7.2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
7.2.1 稳定性分析 |
7.2.2 支护方法 |
7.3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设计方案 |
7.3.1 基材及绿化植物选择 |
7.3.2 生态防护设计方案 |
7.4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4)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1.1 三峡库区及其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 |
1.1.2 重金属镉对植物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进展 |
1.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 |
1.2 研究材料 |
1.2.1 金丝柳 |
1.2.2 香根草 |
1.3 研究意义、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土壤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生长的影响 |
2.1 试验设计 |
2.1.1 实验处理 |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试验结果 |
2.2.1 土壤重金属镉对金丝柳株高的影响 |
2.2.2 土壤重金属镉对金丝柳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
2.2.3 土壤重金属镉对香根草分蘖的影响 |
2.2.4 重金属镉对香根草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 试验设计 |
3.1.1 试验处理 |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3.2.1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2 重金属镉对香根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 |
4.1.1 试验处理 |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2.2 重金属镉对香根草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3.2 重金属镉对香根草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3.3 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光合生理影响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生长的影响 |
5.2 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5.3 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
5.4 总结 |
5.5 本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5)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
1.1 牧草种植区划在农牧生产中的作用 |
1.2 牧草种植区划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牧草区划 |
1.2.2 国内牧草区划 |
1.2.3 牧草区划研究方法 |
1.3 牧草栽培利用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牧草品种选育 |
1.3.2 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栽培与利用 |
1.3.3 牧草平衡施肥 |
1.3.4 主要适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
1.3.5 农用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
1.3.6 国内外牧草栽培利用与草业发展 |
1.3.7 牧草栽培利用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贡献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 |
2.2 技术路线 |
2.3 创新点 |
2.4 主要研究内容 |
2.4.1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
2.4.2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
2.4.3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
第3章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高海拔试验点(巫山花竹坪) |
3.3.2 中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樵坪) |
3.3.3 低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渔洞) |
3.3.4 供试品种的系统聚类分析 |
3.3.5 其它 |
3.4 小结 |
第4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 |
4.1 基本概况 |
4.2 自然条件 |
4.2.1 地形 |
4.2.2 气候 |
4.2.3 土壤 |
4.3 社会条件 |
4.4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
4.5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
4.5.1 类型I:三峡库区山区山地种植区 |
4.5.2 类型II:三峡库区半山半坝种植区 |
4.5.3 类型III:三峡库区农田牧草种植区 |
4.6 小结 |
第5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
5.1 高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小结 |
5.2 中低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讨论 |
5.2.4 结论 |
5.3 农业坡耕地牧草种植技术研究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讨论 |
5.3.4 结论 |
5.4 小结 |
第6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
6.1 巫溪红三叶施肥技术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结论 |
6.2 紫花苜蓿施肥技术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2.3 结论 |
6.3 扁穗牛鞭草施肥技术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3.3 结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2.1 三峡库区优良豆科、禾本科混播定植施肥试验研究 |
7.2.2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牧草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的研究 |
7.2.3 加强适生牧草区划研究,重点培育地方优良牧草品种 |
7.2.4 加强草场生态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6)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磷素竞争特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 |
2.1.1 根系分布与根系管理 |
2.2.2 系统水分利用效益研究 |
2.2.3 系统养分效益研究 |
2.2 土壤中的磷及其吸收利用 |
2.2.1 土壤中的磷及磷的有效性 |
2.2.2 间作体系中磷研究 |
2.2.3 间作 P吸收的可能影响机制 |
2.3 间作中作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1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2 分析方法 |
3.3.2 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小麦/绿篱系统 |
4.1.1 盆栽小麦/绿篱系统 |
4.1.2 野外试验小麦/绿篱系统 |
4.2 大豆/绿篱系统 |
4.2.1 盆栽试验大豆/绿篱系统 |
4.2.2 野外试验大豆/绿篱系统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港的主要生态问题 |
2 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与评价 |
2.1植生吹咐工法 |
2.2型框吹咐工法 |
2.3 植被混凝土喷射工法 |
2.4 厚层基材分层喷射法 |
2.5 客土袋液压喷播植草法 |
3 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 |
3.1植物生长基质问题 |
3.2 生态恢复工程植物品种的选择和搭配的问题 |
4 结语 |
(8)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的氮素竞争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氮素竞争吸收的复杂性 |
2.2 根系生理生态的变化对作物竞争吸氮影响 |
2.3 氮素竞争与种植方式的关系 |
2.4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对氮素竞争吸收影响 |
3.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室内栽培箱试验 |
3.2.2 野外试验 |
3.3 观测项目及方法 |
3.3.1 观测项目 |
3.3.2 生物量间接测定种间竞争优势、强度及竞争比率 |
3.3.3 ~(15)N示踪直接测定氮的运移和种间竞争吸氮能力 |
4.结果与分析 |
4.1 小麦—绿篱系统 |
4.1.1 野外试验小区小麦与绿篱系统 |
4.1.1.1 不同系统小麦和绿篱生物量及吸氮量比较 |
4.1.1.2 间作氮吸收量和单作加权平均吸收量比较 |
4.1.1.3 间作和单作氮养分利用效率比较 |
4.1.1.4 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对生物量优势的贡献 |
4.1.1.5 氮的营养竞争比率 |
4.1.2 盆栽小麦与绿篱系统 |
4.1.2.1 根系分隔对小麦生物量、籽粒产量和绿篱生物量影响 |
4.1.2.2 根系分隔对小麦和绿篱地上部氮吸收量影响 |
4.2 大豆—绿篱系统 |
4.2.1 棕红壤和紫色土小区大豆与绿篱系统 |
4.2.1.1 不同系统大豆和绿篱生物量及吸氮量比较 |
4.2.1.2 间作和单作加权平均氮养分吸收量及利用效率比较 |
4.2.1.3 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对生物量优势的贡献 |
4.2.1.4 氮的营养竞争比率 |
4.2.2 盆栽大豆—绿篱系统 |
4.2.2.1 根系分隔对大豆生物量、籽粒产量和绿篱生物量影响 |
4.2.2.2 根系分隔对大豆和绿篱氮含氮量影响 |
4.2.2.3 根系分隔对大豆和绿篱氮吸收量影响 |
4.3 盆栽~(15)N同位素示踪试验 |
4.3.1 不同分隔处理大豆和绿篱中~(15)N原子百分超比较 |
4.3.2 不同分隔处理大豆和绿篱吸收~(15)N的量 |
5.讨论 |
5.1 绿篱对作物生物量和产量影响因素 |
5.2 影响作物和绿篱含氮量因素 |
5.3 影响作物和绿篱吸氮量因素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神奇的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 |
2 香根草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成为非常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 |
3 简单粗放的栽培管理技术, 使香根草容易推广应用 |
4 香根草用途广泛, 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四、香根草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草埂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根草在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应用[A]. 杨舜成,陈文祥. 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2]香根草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20年历程回顾[J]. 徐礼煜. 生态学杂志, 2009(07)
- [3]贵州岩溶山区城市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某城市道路边坡为例[D]. 王芝尧. 贵州大学, 2009(S1)
- [4]重金属镉对金丝柳和香根草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D]. 田晓锋. 西南大学, 2008(10)
- [5]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 西南大学, 2007(04)
- [6]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磷素竞争特点试验研究[D]. 王中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7]香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探讨[J]. 郭和蓉,卢小良,廖宗文,毛小云,叶振邦. 草业科学, 2004(09)
- [8]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绿篱与作物间的氮素竞争特点[D]. 钟诚.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9]赤霉素、施肥量、留茬高度对香根草生长习性的影响[J]. 张国发,丁艳锋,王强盛,王绍华. 作物杂志, 2003(02)
- [10]神奇的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J]. 曾武. 热带林业,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