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段青山[1](2019)在《甘蔗压榨过程耦合模型构建及三维仿真与压榨辊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蔗压榨提汁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涉及蔗料弹塑性变形、甘蔗纤维和蔗汁之间的固液耦合以及压榨辊与甘蔗纤维、甘蔗纤维之间相互摩擦接触等非线性问题。由于过程复杂,运用现有的甘蔗压榨理论和方法一直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制糖业面临升级改造的压力,相应的装备设计水平不高。因此,本文以蔗料为研究对象,从甘蔗纤维的力学性能研究入手,通过材料性能实验、数学模型和仿真实验,开展蔗料本构模型、弹塑性耦合模型、固液耦合力学模型、甘蔗压榨三维仿真方法以及优化甘蔗辊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厘清上述问题,改进现有的甘蔗压榨理论和方法,对于理解甘蔗压榨过程、改进压榨工艺、优化压榨机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蔗料参数是准确建立蔗料本构模型的基础。由于甘蔗压榨过程中蔗料参数不断变化,目前学者们普遍采用材料参数的平均值来建立模型,这些参数不准确。为此,本文通过单轴压缩试验研究蔗料的应力与压缩比的关系,通过加载-卸载试验获得甘蔗纤维的弹性模量、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通过固结排水实验研究围压与甘蔗纤维泊松比之间的规律,利用直接剪切试验获得甘蔗纤维的剪切特性。实验分析表明,压缩过程中轴向、侧向的规律类似,压缩时先为弹性压缩,而后产生大的塑性变形,再产生塑性强化,但没有屈服。在加载-卸载过程中,蔗料由超固结状态变为欠固结状态,回弹性差,塑性良好。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甘蔗纤维的体积应变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蔗料的剪切破坏服从Mohr-Coulomb定律。研究蔗料弹塑性耦合、甘蔗纤维和蔗汁产生固液耦合这两种耦合现象是甘蔗压榨提汁过程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描述弹性特征和塑性特征来表达蔗料的本构模型,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黏土类似的临界状态,分析对比黏土的修正剑桥模型和修正DPC模型,建立了蔗料的本构模型。以多样条插值法拟合得到了孔隙比e分别与蔗料的杨氏模量E、泊松比v、帽盖参数R的演化规律,以及静水屈服压力pb与塑性体积应变εvpl的演化规律,并建立了蔗料的弹塑性模型;通过分析发现甘蔗纤维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随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趋势越来越小;帽盖参数R随孔隙比先减小后增大,静水屈服压力随塑性体积应变εvpl的增大而增大。将蔗料当成饱和多孔介质材料,运用B1ot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蔗料固液耦合力学模型,并通过Abaqus软件分别对甘蔗纤维的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实验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并利用实验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非弹塑性耦合模型的仿真实验结果比压缩实验要小,在较大压缩比情况下,弹塑性耦合模型的仿真实验结果与准静态压缩实验很接近,表明其能更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动态压缩实验的轴向压力值在较大压缩比时比准静态压缩实验的大得多,动态压缩仿真实验获得的轴向力和动态压缩实验的比较接近,特别是在压缩比为1.5-3.5之间时,误差小于5%,表明蔗料固液耦合力学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甘蔗压榨提汁的载荷,该耦合模型适用于甘蔗压榨的仿真,可以很好程中蔗料内部甘蔗纤维和流体的力学现象。通过500mm/min的动态压缩仿真实验结果,发现了甘蔗纤维内部应力分布规律以及与压缩比的关系。由于前辊的排汁占60%以上,蔗料在前后两辊至中性平面的区域受力变化规律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演化参数的蔗料固液耦合力学模型,利用三维建模及有限元方法,将两辊压榨提汁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甘蔗纤维的应力-应变、蔗汁流动和孔隙压力的规律,以及压缩比、压榨辊辊面线速度、蔗层厚度和压榨辊直径对其压力和转矩的影响。在甘蔗压榨提汁过程中,如何保证低能耗高抽出率,一直是糖业关心的热点问题,所以甘蔗压榨辊的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甘蔗压榨辊结构设计的传统方法和有限元法的优缺点,分析比较了三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使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了压榨辊齿距、齿角、齿宽以及半径4因素11水平的均匀实验,利用蔗料压榨过程三维仿真方法获得压榨辊结构参数、蔗料最大孔隙压力和压榨辊转矩的样本空间。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选用R2FI模型建立压榨辊结构参数分别与蔗料最大孔隙压力及压榨辊转矩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及参数的显着性分析,发现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分析了齿角和齿宽的相互作用对蔗料最大孔隙压力和压榨辊转矩的影响。运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将响应面法分析得到的近似方程作为适应度函数,结构参数范围作为样本空间的边界,通过多次迭代更新,获得压榨辊结构参数、压榨辊转矩与蔗料最大孔隙压力的多种优化组合,并进行验证,发现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的结果相对误差很小。该压榨辊结构设计方法可以用于压榨辊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转矩和最大孔隙压力等相关物理量的预测。
李冰,李欣欣,毛汉领,黄振峰[2](2017)在《基于多孔介质的甘蔗压榨流固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压榨提取蔗汁是甘蔗制糖的常用方法。研究甘蔗压榨机理及其运行参数的工作通常以实践经验和试验为基础,这样会使试验成本大幅增加,而试验分析也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甘蔗压榨过程的流固耦合分析。针对甘蔗压榨提汁中大变形、强摩擦和流固耦合的问题,对甘蔗纤维提出合理的简化与假设,将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应用于甘蔗压榨流固耦合分析,构建甘蔗纤维的本构关系;根据甘蔗压榨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现象,建立甘蔗压榨提汁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通过流体渗流/应力耦合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说明仿真模型能表现出甘蔗纤维内部的力学现象,并能解释甘蔗压榨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压缩比、辊子线速度和喂料压力对压榨辊子的压力和转矩的影响,为优化压榨机运行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何云徽[3](2019)在《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榨工段是制糖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压榨抽出率和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工段的生产产量和产品质量,对制糖企业的正常生产以及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影响压榨过程的因素很多,压榨机装嵌技术作为影响压榨抽出率和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出现故障或者问题,会造成连续性制糖生产过程中断,降低压榨车间的榨量和抽出率,同时造成压力升高,能耗增加,影响压榨的正常生产。本课题根据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结合沧源A糖厂压榨工段压榨机存在的问题,以压榨机装嵌技术为研究对象,选取开口比、梳嘴、尾隙、下送棍开口四个主要因素,以榨量、抽出率、蔗渣水分、蔗渣转光度为衡量压榨效果的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最佳值。论文所作研究对压榨工段榨量、抽出率、安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理论指导作用和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根据生产经验值,选取正交试验4因素值:梳嘴工作开口值、工作开口比值、尾隙值、下送辊开口值,得到相关试验数据。(2)利用极差分析法,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影响因素的试验指标和、平均值、极差,分析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优水平、最优组合,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的最佳值。(3)对实际生产进行湿榨试验验证,采集蔗渣、测试数据,计算出每台压榨机的抽出率、前辊和后辊产生的出汁百分比、甘蔗渣纤维的百分比以及水分含量等值,进行实时检测。(4)压榨机装嵌参数具体实施安装后,对各榨季日常生产运行记录统计分析,得到生产综合实绩,进行合理效果评价,得到优化方案。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压榨机装嵌参数的最佳值,实现对实际生产装嵌参数的优化,为提高压榨工段生产能力及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参考。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赴澳甘蔗糖业考察组[4](1984)在《澳大利亚甘蔗糖业考察报告》文中认为 一、前言根据轻工业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协商建立的“全国甘蔗制糖工业研究中心”的文件计划,并受澳大利亚糖业总局(Sugar Board)主席卡姆的邀请,由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派出人员,赴澳大利亚进行短期的甘蔗糖业及其科研方面的考察。考察组由付所长保国裕、胡孝宗、检测室主任工程师李墉、自动化工程师叶建纲以及轻工业部外事局刘灵娟等五人组成。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参观访问活动,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糖业的管理体制、研究机构的设置、科研方向和选题、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及制糖生产技术水平
霍汉镇[5](2004)在《从甘蔗压榨机到螺旋压干机》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一种不同型式的压榨提汁机械———螺旋压干机 ,论述它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以及应用于糖厂的具体技术问题
黄程[6](2017)在《甘蔗糖厂压榨过程优化及自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由于传统的压榨理论停留在通过蔗料的高形变获取高出汁率,而忽视蔗料属弹性物料这一客观实际,直接导致了高压高能耗的运行模式。针对甘蔗糖厂普遍存在的压榨机组负荷大、稳定性及安全性差等问题,根据“压榨节电、蒸发节汽”的绿色理念和“制糖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的先进高效技术,在广西农垦糖业集团金光制糖有限公司压榨工段构建与研发节能型甘蔗压榨优化控制系统,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产业化应用。本次技术改造(节能型甘蔗压榨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改进和完善糖厂甘蔗卸蔗输送系统以提升原料蔗从运输车辆卸载至蔗场、再由蔗场运送至榨机的操作效率;二是基于柔性压榨理论和榨机装嵌参数优化提升榨机对榨量波动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基于DCS控制模型构建糖厂压榨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以提高压榨工段整体效率及生产安全率。本研究通过总结甘蔗糖厂从甘蔗的卸蔗输送、压榨机的优化装嵌及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糖厂应用、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根据金光制糖有限公司近几年从甘蔗进场到压榨车间的生产实践,结合“砍运榨一体化”的具体情况以及压榨机组运行现状,探讨甘蔗糖厂压榨车间装备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建立工作开口值的计算公式及底梳放样的数学模型,在确保压榨抽出率不低于96.5%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单座压榨机吨蔗耗电量(平均降低0.4kW·h/t甘蔗)及直流电动机运行速度,并实现压榨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管控一体。该技术对提高甘蔗糖厂压榨抽出率、减少动力消耗、完成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甘蔗糖厂压榨装备升级,开辟“节能、增效、安全”的运行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及理论依据。
霍汉镇[7](1975)在《甘蔗压榨工艺与重吸作用》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甘蔗糖厂压榨作业的技术水平在近年来有很大提高,抽出率达到较高数值,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由于生产迅速发展,压榨机组的挖潜问题急待解决,这除了要在生产上进行试验、总结之外,也要结合生产实际做一些基本性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掌握甘蔗压榨工艺的基
李正文[8](2020)在《油茶籽榨油过程的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油的需求量极大。虽然粮油加工企业及加工点颇多,但是粮油加工基础理论少,科技创新少。针对这个现状,本文以油茶籽作为研究对象,对侧限柱塞式压榨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使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其压榨过程中油料如何变形和油液如何流动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研究,继而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榨油平台App用来研究和分析榨油过程。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油茶籽侧限压榨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学建模。以湖北省的某种油茶籽为压榨对象,使用自制的侧限排油柱塞式压榨装置,分别对3种质量(20、30、40g)的油茶籽进行了4种加载速率(0.01、0.02、0.04k N/s和0.06k N/s)的压榨,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使用川北方程进行了数学建模,得到了4种加载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所对应的曲线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测的数据散点都在建立的数学模型曲线周围波动,说明使用川北方程所建立的数学建模是比较准确的。(2)对油茶籽侧限压榨过程中的实际压缩比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学建模。依据油茶籽的应力应变关系数据,推导出实际压缩比与压榨压力的关系数据;根据试验数据,使用川北方程建立了油茶籽实际压缩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实际压缩比数学模型是正确的。(3)探究油茶籽出油率与压榨压力之间的关系。将40g油茶籽以0.04k N/s的加载速率分别加载到6个压力水平(10、20、30、40、50MPa和60MPa),获得出油量与压榨压力的数据,并拟合出了出油率与压榨压力的关系公式。(4)使用COMSOL软件对侧限柱塞式榨油过程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先使用COMSOL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建模,即流固耦合。再用创建好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对压榨过程中的油液流速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通过分析创建好的饱和多孔介质模型,自定义了一个仿真中统计出油量的计算公式,并验证了其合理性。进而通过改变不同的榨油参数(物料层高度、加载速率、增加保压阶段)来探究对出油效果的影响,最终发现:加载速率为0.04KN/s时,保压压力25MPa、保压时间20min是比较合理的选择。(5)基于COMSOL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油茶籽榨油仿真平台App。整个App可以独立运行,由主窗口功能区和主界面组成。主要使用表单编辑器和方法编辑器的方式进行了界面的设计与开发,其中表单编辑器主要用来做界面的设计,方法编辑器用来编程控制。整个App的主界面是由7个子表单组成的一个main表单来控制。建好后的App可以通过更改一些参数来查看不同情况下的孔隙度、油料变形、油液流出速度和不同时刻下的全局流速变化情况。
林汉权[9](1983)在《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文中提出澳大利亚一般使用的榨糖工艺,导致甘蔗纤维所有的造纸性能降低。主要变化产生于甘蔗经撕裂机和最后一道脱水压榨处理时,后者纤维的紧密度高。这些变化使纤维变弱,是由于纤维壁的破损,而不是纤维裂断。采用浸出法的糖厂,对甘蔗的处理过程相似,所以纤维破损亦相似。提高糖份的抽出率与提高造纸蔗渣的质量有矛盾。
顾裕铿,许斯欣,蓝志豪[10](1986)在《新型两辊甘蔗提汁法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绪言从甘蔗提取糖汁,国内外通用的方法有压榨法、渗出法。压榨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多采用三辊式压榨机,还有五辊式、六辊式压榨机。机列有四座、五座、六座的组合。其设备结构复杂,机体庞大,底梳的安装、调校很麻烦,操作管理和维修也不方便。
二、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甘蔗压榨过程耦合模型构建及三维仿真与压榨辊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甘蔗压榨设备及技术现状 |
1.2.1 甘蔗压榨设备现状 |
1.2.2 甘蔗压榨设备改进 |
1.2.3 压榨辊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3 甘蔗压榨实验研究现状 |
1.4 甘蔗压榨模型及仿真分析 |
1.4.1 早期甘蔗压榨研究工作 |
1.4.2 蔗料本构模型及有限元分析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蔗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蔗料的多孔介质属性 |
2.2.1 蔗料的特性 |
2.2.2 蔗汁在蔗料中的流动 |
2.3 蔗料的准静态压缩实验 |
2.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3.2 实验方法与参数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蔗料的加载-卸载实验 |
2.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4.2 实验方法与参数 |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 蔗料的固结排水实验 |
2.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5.2 实验方法与参数 |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 蔗料的直接剪切实验 |
2.6.1 实验设备 |
2.6.2 实验步骤 |
2.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蔗压榨过程中的耦合模型研究 |
3.1 前言 |
3.2 蔗料本构模型 |
3.2.1 修正剑桥模型 |
3.2.2 修正DPC模型 |
3.2.3 修正DPC模型的参数 |
3.3 蔗料弹塑性参数演化规律 |
3.3.1 材料参数规律的拟合方法 |
3.3.2 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 |
3.3.3 塑性参数的演化规律 |
3.4 蔗料的固液耦合力学模型及验证 |
3.4.1 蔗料的固液耦合力学模型的建立 |
3.4.2 蔗料的固液耦合力学模型的求解 |
3.4.3 蔗料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设置 |
3.5 蔗料的压缩实验仿真分析 |
3.5.1 蔗料的准静态压缩实验仿真分析 |
3.5.2 蔗料的动态压缩实验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蔗料压榨过程三维仿真分析 |
4.1 前言 |
4.2 仿真实验设计 |
4.2.1 工艺参数设置 |
4.2.2 仿真参数及分析步设置 |
4.3 蔗料压榨的有限元模型 |
4.3.1 蔗料的有限元模型 |
4.3.2 其他参数设置 |
4.4 仿真结果与讨论 |
4.4.1 仿真方法的验证 |
4.4.2 应力的变化规律 |
4.4.3 孔隙压力的变化规律 |
4.4.4 最大孔隙比的变化规律 |
4.4.5 蔗汁速度的变化规律 |
4.4.6 压榨辊压力的变化规律 |
4.4.7 压榨辊转矩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蔗压榨辊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
5.1 前言 |
5.2 传统理论和方法 |
5.2.1 甘蔗压榨辊结构设计传统方法 |
5.2.2 压榨辊结构设计的有限元分析 |
5.3 压榨辊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
5.4 压榨辊结构的优化设计过程及步骤 |
5.4.1 压榨辊的结构参数 |
5.4.2 试验方法 |
5.4.3 样本空间 |
5.4.4 近似模型 |
5.4.5 多目标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多孔介质的甘蔗压榨流固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蔗压榨流固耦合的建模方法 |
1.1 基于多孔介质的本构模型 |
1.2 多孔介质的控制方程 |
1.3 建立甘蔗压榨的流固耦合模型 |
2 仿真结果分析 |
2.1 甘蔗纤维内部的力学现象 |
2.2 辊子的压力和力矩 |
3 结论 |
(3)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立题背景 |
1.1.1 云南制糖产业发展概况 |
1.1.2 云南制糖产业发展趋势 |
1.2 甘蔗压榨技术研究现状 |
1.3 沧源A糖厂压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压榨生产线情况及存在问题 |
1.3.2 更换压榨机后生产情况及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甘蔗糖厂压榨过程及影响因素 |
2.1 制糖生产流程 |
2.1.1 甘蔗提汁 |
2.1.2 亚硫酸法澄清 |
2.1.3 煮糖分蜜 |
2.2 压榨工段具体生产流程 |
2.2.1 压榨生产流程 |
2.2.2 影响因素 |
2.3 主要影响因素压榨机装嵌技术 |
2.3.1 强制入辘受力分析 |
2.3.2 底梳安装 |
2.3.3 压榨机开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交试验在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上的应用 |
3.1 正交试验法的基本概念 |
3.2 极差分析法 |
3.3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改进压榨工段生产 |
3.3.1 压榨工段正交试验 |
3.3.2 压榨工段正交试验极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嵌参数改进的具体实施及生产验证 |
4.1 压榨机强制入辘与开口比的确定 |
4.2 下送辊改进具体措施 |
4.2.1 下送棍存在的问题 |
4.2.2 下送棍实际改进措施 |
4.2.3 取得的效果 |
4.3 压榨机顶辊轴瓦安装参数的要求 |
4.4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的具体实施 |
4.5 湿榨试验验证 |
4.5.1 计算方法 |
4.5.2 湿榨试验结果分析 |
4.6 日常生产运行记录统计分析 |
4.6.1 结果分析 |
4.6.2 榨季生产综合实绩及效果评价 |
4.7 沧源A糖厂压榨生产过程优化前后技术参数 |
4.7.1 蔗渣转光度及水分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压榨装嵌参数后效益分析 |
5.1 效益分析 |
5.1.1 经济效益 |
5.1.2 节能 |
5.1.3 安全生产效率 |
5.1.4 低投资高产能的效益 |
5.2 社会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从甘蔗压榨机到螺旋压干机(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压榨机工作状况的分析 |
传统压榨机有如下的根本性缺点: |
3螺旋压干机的特点 |
4甘蔗压缩提汁的原理和规律 |
4.1 抽出效果与压缩密度的关系 |
4.2蔗料压缩的基本规律 |
4.3蔗料的动压缩 |
4.4抽出效果与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
4.5压榨机的重吸作用和蔗层的可透性 |
5螺旋压干机的结构型式 |
螺旋压干机有多种不同的型式和具体的结构。主要的是: |
螺旋压干机的结构也有其共通点: |
6应用螺旋压干机的问题讨论 |
6.1 甘蔗的预处理 |
6.2 螺旋压干机的设计参数 |
(6)甘蔗糖厂压榨过程优化及自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甘蔗糖厂压榨过程的特点及技术缺陷 |
1.2 甘蔗糖厂压榨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
1.2.1 压榨机装嵌不合理 |
1.2.2 无完善的压榨控制系统 |
1.3 甘蔗压榨机组运行过程的排汁与受力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甘蔗卸蔗输送系统的整合及优化 |
1.4.2 生产线压榨机列装嵌参数优化及压榨过程关键控制点选择 |
1.4.3 甘蔗压榨过程机理与DCS控制系统技术研发 |
1.4.4 DCS压榨优化自动控制系统构建与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甘蔗原料输送系统的构建 |
2.1 传统压榨原料输送系统的存在问题 |
2.1.1 运行成本较高 |
2.1.2 工作效率较低 |
2.1.3 存在安全隐患 |
2.1.4 适应性受限制 |
2.2 自动卸蔗输送系统的构建 |
2.3 自动卸蔗输送系统运行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蔗纤维弹性压缩的实验研究 |
3.1 甘蔗弹性压缩实验的目的 |
3.2 压榨试验机的设计 |
3.3 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
3.4 实验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6 分析与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的优化 |
4.1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优化的总体规划 |
4.2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优化的技术要素 |
4.2.1 强制入辘与榨机开口比的选择 |
4.2.2 3D技术辅助模拟仿真压榨机 |
4.3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优化的实施方案 |
4.4 压榨机检修安装参数的要求 |
4.5 压榨机组装嵌参数优化的实施效果 |
4.5.1 提高压榨抽出率 |
4.5.2 提高榨量 |
4.5.3 为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奠定基础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榨过程自控体系的构建 |
5.1 压榨过程DCS控制系统的设计要点 |
5.1.1 顶辊起升高度的控制 |
5.1.2 运行速度确定 |
5.1.3 榨机“三大间隙”管理 |
5.1.4 出入口管理 |
5.1.5 保证入辘推动力 |
5.2 压榨过程DCS控制系统的构建 |
5.2.1 榨量统计与控制 |
5.2.2 压榨机面辊升高监视 |
5.2.3 高位槽及压榨机监控 |
5.2.4 渗透水监控 |
5.2.5 轴瓦温度监视 |
5.2.6 生产现场视频监控 |
5.3 压榨过程DCS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
5.3.1 压榨无核均衡系统 |
5.3.2 压榨机的自动控制 |
5.3.3 渗透水温监控 |
5.3.4 渗透水流量控制 |
5.3.5 设备温度监控温度 |
5.3.6 现场监控 |
5.4 压榨过程DCS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 |
第六章 压榨过程装备系统产业化应用的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1.1 节省用电 |
6.1.2 提高榨量缩短榨季周期 |
6.1.3 提高糖分的回收 |
6.1.4 直接人工费用的降低 |
6.1.5 与自动卸载系统衔接效果好 |
6.1.6 蔗渣水份降低 |
6.1.7 降低费用 |
6.2 社会效益分析 |
6.2.1 减轻工人负担 |
6.2.2 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
6.2.3 提高生产效率 |
6.3 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技术成果 |
7.1.1 生产线压榨机列装嵌参数优化 |
7.1.2 甘蔗压榨过程DCS控制系统技术研发 |
7.1.3 DCS压榨优化自动控制系统构建与应用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金光制糖有限公司压榨过程采用新技术前后技术参数 |
附表2 2015/2016年榨季压榨抽出率班报 |
附表3 2014/2015年榨季压榨抽出率班报 |
附表4 单座压榨机吨蔗平均耗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油茶籽榨油过程的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榨油过程中结构场的研究现状 |
1.2.2 榨油过程中渗流场的研究现状 |
1.2.3 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4 榨油机相关仿真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多孔介质与渗流力学的基本理论 |
2.2 多物理场仿真的基本理论 |
2.2.1 流-固耦合定义 |
2.2.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2.2.3 结构力学控制方程 |
2.3 榨油过程仿真的理论基础 |
2.4 COMSOL软件介绍 |
第3章 油茶籽榨油过程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
3.2 油茶籽压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与实际压缩比的试验研究 |
3.2.1 试验目的、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2.3 结果讨论 |
3.2.4 应力应变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5 实际压缩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3 油茶籽榨油过程出油率的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茶籽榨油过程的仿真研究 |
4.1 COMSOL仿真的总体流程 |
4.2 油茶籽榨油过程的多物理场建模 |
4.3 油茶籽单侧渗流柱塞式压榨过程的多物理场仿真 |
4.3.1 结构场结果分析 |
4.3.2 流体域结果分析 |
4.4 不同榨油参数对出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
4.4.1 物料层高度对出油效果的影响 |
4.4.2 不同加载速率对出油效果的影响 |
4.4.3 保压阶段对出油效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茶籽榨油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5.1 油茶籽榨油平台的创建目的及COMSOL APP介绍 |
5.2 构建过程与编程 |
5.2.1 榨油仿真平台App开发流程 |
5.2.2 App的主窗口功能区创建 |
5.2.3 App的主界面设计及开发 |
5.3 榨油平台App效果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蔗压榨过程耦合模型构建及三维仿真与压榨辊设计方法的研究[D]. 段青山. 广西大学, 2019(01)
- [2]基于多孔介质的甘蔗压榨流固耦合分析[J]. 李冰,李欣欣,毛汉领,黄振峰. 机械工程学报, 2017(12)
- [3]甘蔗糖厂压榨工段装嵌参数优化研究[D]. 何云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澳大利亚甘蔗糖业考察报告[J].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研究所赴澳甘蔗糖业考察组. 甘蔗糖业, 1984(06)
- [5]从甘蔗压榨机到螺旋压干机[J]. 霍汉镇. 广西蔗糖, 2004(01)
- [6]甘蔗糖厂压榨过程优化及自控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 黄程. 广西大学, 2017(07)
- [7]甘蔗压榨工艺与重吸作用[J]. 霍汉镇. 甘蔗糖业, 1975(03)
- [8]油茶籽榨油过程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 李正文.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9]甘蔗纤维在压榨过程中破碎程度的评价[J]. 林汉权. 广东造纸, 1983(04)
- [10]新型两辊甘蔗提汁法试验[J]. 顾裕铿,许斯欣,蓝志豪. 甘蔗糖业, 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