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汉语协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

河南省汉语协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

一、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中语会秘书处[1](1997)在《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文中研究指明 河南省中语会六届年会于1996年9月26至30日在中原油田召开。大会围绕"学习‘三老’教育思想,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会议特邀全国青语会理事长、山东省特级教师程翔到会作了"我的成长之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专题报告和示范课,同时,我省五名中青年教师作了公开课。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在年会召开的同时,成立了

赵醒[2](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班红娟[3](2010)在《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自身也是一种地域概念,它拥有一定的疆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意识也是一种地域意识。国家文化包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对于国家内部各地域人口而言,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离开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国家意识往往也就成了空洞之物。本研究借用阐释人类学范式,以文本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百年来河南乡土教材的变迁为主线,透过乡土教材文本和本地人话语来阐释河南乡土教材兼具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分析作为补充教材的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性,乡土教材如何既传承了地域文化,又建构了国家意识。清末,社会面临转型,国家被迫革新。乡土志是清政府应对生存危机不得不妥协而采取变革的产物。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末乡土志更多的是为主流价值和国家主义服务的,凸显的是一种国家意识。清政府采取了通过乡土观强化国家观的程式,在培养乡土情的基础上养育人的爱国、爱朝情怀。乡土志的这种功能一直伴随其以后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在国民党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状况下,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战不断,各地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甚嚣尘上,乡村建设、乡村教育运动此起彼伏。虽然河南省教育厅对学校乡土教材的编辑进行了理想化的阐释,视乡土教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但实际中,初等及中等教育的乡土教材编辑很不理想,起步晚,又逢战争,遂不得不搁浅。而在地方自治、教育自治的催生下,河南乡村教育及教育实验区中产生了一批乡土教材,这批乡土教材成为河南民国乡土教材的主体。其主要内容是对民众进行最基本的教育,如识字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等,也包括有公民教育。因此,民国河南乡土教材更多的是从地域状况出发,为河南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而服务的一种教育工具,教材最主要的功能是教育民众、振兴乡村,实现教育自治与地方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政权,迫切的是要国民树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在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五十年代末的河南乡土教材及“文革”时期的自编教材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政治性、国家政治文化潮流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乡土教材在地域文化的框架中坚定地传达着国家政治主流话语。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双基”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受此影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河南乡土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载体。进入21世纪,随着各地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地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地域文化自觉意识渐强。河南地方政府致力于中原文化的复兴,河南乡土教材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地域文化宣扬的主阵地。适逢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乡土教材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在河南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中诞生了一批地域文化浓厚的乡土教材。但乡土教材并非地域文化的独角戏,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爱乡与爱国的浑然一体,决定了爱乡进而爱国是乡土教材的一贯使命。乡土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其兼具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双重文化意义,决定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德育的可能性。目前,河南一些乡土教材的开发就是在德育的旗帜下进行的,乡土教育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创新。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走近红旗渠》乡土教材就是把地域文化与德育进行联姻的典范。但是,在现实中,乡土教材面临很多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对于河南乡土教材而言,其开发及使用存在着不稳定和短期行为,评价方式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分析制约河南乡土教材发展的因素,典型的莫过于经费的瓶颈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说,国家意识和地域文化是乡土教材的双重文化意义,河南乡土教材就是一曲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的二重奏,透过河南乡土教材的历史变迁,我们看到,乡土教材既反映和传承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国家意识的建构。本研究进一步指出,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政治形态以及河南人对河南文化的认识对此有一定的影响。

刘云[4](2002)在《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完整的书面篇章由篇章名称和篇章内容组成,研究篇章内容里的自然语句语法的文章较多,研究篇章名称语法的文章比较少见。而篇名的重要性对于篇章来说,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专门研究汉语篇名的篇章化,也就是一个自然语句在充当篇名的时候要做哪些变化以适应篇名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论题、目标、意义和研究素材,这一部分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铺垫。阐述了本文选用“篇名”而不用“标题”的理由,本文研究的论题和目标,并详细地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包括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思路,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素材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第三、四、五、六章的综述,表明本文对篇名的总体认识,主要论述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从篇名与篇章内容的关系、篇名对时体的选择、篇名的语序和篇名的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称名性;从篇名自身、篇名的理据、篇名的历史和篇名的倾前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篇名的话题性。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简省性,从七个方面探讨了篇名的吸引性。最后,在篇名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篇名语句与自然语句的差异提出了本文的核心内容——篇章化,指出了篇名篇章化的动因和手段。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这一章还专门选取七音节篇名作为个案来看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第三章专门论述隐含,首先从并列结构的隐含、孤立结构的隐含、不完全结构的隐含、分句的隐含和某些特殊格式的隐含五个方面宏观地探讨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具体地从形式标记、类型和动因三个方面探讨了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结构,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孤立结构,从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以及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隐含型复句。 第四章专门论述省略,首先从时体助词“了”的省略、结构助词“的”的省略、介词的省略和量词的省略等四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韵律要求和韵律解释的角度详细探讨了篇名中的省略介词的述宾带宾结构。 第五章专门论述移位,首先从纯粹的语用因素和格式的需要等两个方面宏观地探讨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接着从结构、音节因素和组成因素等方面具体探讨了移位的粘合式偏正结构。 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标记,本文把标记分为语词标记和标点标记两类。首先宏观地阐述了语词标记的确认和作用,接着具体地从词性、结构、位置和频率方面探讨了语词标记,最后还分析了篇名的一个中标记“话”。对于标点标记,重点研究了其中的冒号和省略号。 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语,主要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二、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一、单册专着
        二、多册丛书
        三、工具书
        四、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一、文学类
        二、史学类
        三、哲学类
        四、民间文化类
        五、文化专题类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第一节 文学类
    第二节 史学类
    第三节 哲学类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参考书目
后记

(3)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主观上的情感倾向
        二、客观上的迫切需要
        三、个人成长过程的反思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河南地域文化及其变迁
        二、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意义
        三、兼具国家与地方双重文化意义的乡土教材
    第三节 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一、阐释人类学理论范式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地域文化"
        二、"国家意识"
        三、"乡土"与"乡土教材"
    第五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家与地方文化的研究
        二、中国乡土教育与乡土教材研究回顾
        三、河南地域文化研究
        四、河南乡土教材发展及相关研究回顾
        五、前人研究的批判性借鉴
        六、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第六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概要
        二、研究进度
第一章 中国之中:河南地域文化及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 九州之中:地理概貌与地理文化
        一、居中的地理位置
        二、数量巨大的人口
        三、河南地理特征及对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河南文化:厚重的中原文化
        一、历史文化:河南人的集体记忆
        二、农业文化:中原文化的底色
    第三节 滚雪球:中原汉民族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源远流长:河南教育发展概况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危难 乡土任重:清末河南乡土志
    第一节 乡土志的"名"与"实":地方志还是乡土教材
    第二节 国难的产物:清末河南乡土志的产生
        一、德日乡土教育思潮:国外教育思潮的影响
        二、两个学制:国内改良的促成
        三、奉命办学:河南新式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奉饬编志:清末河南乡土志的编纂
        一、清末河南乡土志编纂基本概况
        二、地方官员:河南乡土志编纂主导者
        三、两册乡土志的考证:《洧川乡土志》与《范县乡土志》
    第四节 国家意识的建构:清末河南乡土志内容解析
        一、《乡土志例目》全文
        二、十五例目:河南乡土志编纂体例
        三、详略侧重不同:河南乡土志编纂内容整体分析
        四、乡土志中的国家意识:以《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八卷》为例
    小结
第三章 地方自治 乡计民生:民国河南乡土教材
    第一节 民国河南乡土教材发展基本概况
        一、屡遭挫折:河南初等、中等教育乡土教材编辑状况
        二、清末乡土志的延伸与革新:部分教师自编的乡土志
        三、乡村教育及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民国河南乡土教材主体
    第二节 乡村教育中的乡土教材
        一、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河南乡村教育与乡土教材
        三、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王拱璧的新村教育及其自编教材
        四、民生教育与乡土活动: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乡土教材
        五、乡土调查与民众读物:教育实验区民众教育的乡土教材
    第三节 小学教材以乡土为基: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
        一、李廉方"小学教材以乡土为基"思想的形成
        二、实验区乡土教材的编辑
        三、综合翔实的乡土知识:实验区乡土教材的内容
        四、小学兼民众:实验区乡土教材的使用
        五、为贫苦民众的教育:实验区教育的成效与启发
    小结
第四章 国家政治主流意识:新中国至"文革"期间的河南乡土教材
    第一节 主流政治文化的代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河南乡土教材
        一、由统一到下放: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
        二、教材编写与乡土活动相结合:乡土教材开发概况
        三、"大跃进"精神与领袖情怀:乡土教材内容的主旨寄托
    第二节 自编工农教材:"文革"期间特殊的乡土教材
        一、复课闹革命:自编教材的背景
        二、开门编书:自编教材的原则
        三、"毛主席语录"下的乡土知识:自编教材的内容
    小结
第五章 国家意识下的地域文化自觉:改革开放之后的河南乡土教材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领袖":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乡土教材
    第二节 乡土知识与爱国教育: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河南乡土教材
        一、国家教委政策的驱动:八十年代末乡土教材开发背景
        二、爱国主义教育下的乡土教材:八十至九十年代乡土教材开发状况
        三、乡土知识的载体:八十至九十年代乡土教材基本内容
    第三节 地域文化自觉与爱国主义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河南乡土教材
        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乡土教材开发的国家政策驱动力
        二、中原文化自觉:乡土教材开发的地域文化驱动力
        三、多层级开发:乡土教材开发概况
        四、地域文化自觉:乡土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分析
        五、爱国主义: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河南乡土教材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各自为政的开发
        二、使用及评价方式的不确定性
        三、制约河南乡土教材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结
第六章 地域文化与德育:二十一世纪河南乡土教材个案研究
    第一节 激情燃烧的岁月:红旗渠的修建及红旗渠精神
    第二节 《走近红旗渠》乡土教材的诞生
        一、领军人:Y校长
        二、引子:一篇《红旗渠》课文
        三、思索:乡土与德育的联姻
        四、行动:乡土教材的开发历程
    第三节 乡土与德育:《走近红旗渠》教材内容及乡土教育活动
        一、《走近红旗渠》教材内容分析
        二、校园乡土文化与学校乡土教育活动
        三、德育基地:"红旗渠精神教育馆"
    第四节 课堂上的乡土文化与德育:一节乡土教材课
    小结
第七章 国家与地方:河南乡土教材的文化意义阐释
    第一节 河南乡土教材的国家意识分析
        一、政策驱动行动:乡土教材开发中的国家意识
        二、地域文化的国家解读:乡土教材内容中的国家意识
        三、爱国之道 始自一乡:乡土教材功能中的国家意识
    第二节 河南乡土教材与河南地域文化
        一、中原文化的边缘化
        二、乡土教材对地域文化的反映与传承
        三、乡土教材与地域文化认同
    第三节 乡土教材中国家意识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统一的文化分析
        一、"家国同构"传统社会政治形态的影响
        二、河南人眼中的河南文化
    小结
结语
    一、本论文的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
    三、后续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河南省乡土教材简介(清末至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1.1 本文的论题和目标
        1.1.1 题解
        1.1.2 论题
        1.1.3 目标
        1.1.4 意义
    1.2 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
        1.2.1 已有的研究
        1.2.2 本文的思路
        1.2.3 本文研究的素材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篇名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2.1 篇名的性质
        2.1.1 引言
        2.1.2 称名性
        2.1.3 话题性
    2.2 篇名的特点
        2.2.1 简省性
        2.2.2 吸引性
    2.3 篇名的篇章化
        2.3.1 引言
        2.3.2 篇名语句和自然语句的差异
        2.3.3 自然语句篇章化的动因
        2.3.4 篇章化的手段
    2.4 一个个案:七音节篇名
        2.4.1 七音节篇名的使用情况
        2.4.2 七音节篇名的结构特点
        2.4.3 七音节篇名体现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第三章 篇章化手段之一——隐含
    3.1 隐含与篇章化
        3.1.1 隐含在篇名中的表现
        3.1.2 隐含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3.2 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
        3.2.1 引言
        3.2.2 隐含型并列的形式标记
        3.2.3 隐含型并列的类型
    3.3 篇名中的隐含型孤立结构
        3.3.1 引言
        3.3.2 孤立结构的结构类型
        3.3.3 孤立结构的语义类型
    3.4 汉语篇名的话题性与复句关系词语
        3.4.1 引言
        3.4.2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单用
        3.4.3 篇名中复句关系词语的配对使用
        3.4.4 篇名的话题性对关联词语使用的影响
        3.4.5 余论
第四章 篇章化手段之二——省略
    4.1 省略与篇章化
        4.1.1 省略在篇名中的表现
        4.1.2 省略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4.2 述宾结构带宾语的韵律解释
        4.2.1 引言
        4.2.2 韵律要求
        4.2.3 韵律解释
        4.2.4 后缀
第五章 篇章化手段之三——移位
    5.1 移位与篇章化
        5.1.1 移位在篇名中的表现
        5.1.2 移位对篇名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5.2 粘合式偏正结构
        5.2.1 引言
        5.2.2 结构和音节因素
        5.2.3 组成因素
        5.2.4 余论
第六章 篇章化手段之四——标记
    6.1 语词标记
        6.1.1 语词标记及其作用
        6.1.2 语词标记面面观
        6.1.3 一个个案分析:篇名的中标记“话”
    6.2 标点标记
        6.2.1 添加标点
        6.2.2 删略标点
        6.2.3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冒号
        6.2.4 一个个案:篇名中的省略号
    6.3 其它
第七章 结语
    7.1 对本课题工作的总结
    7.2 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不足
    7.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J]. 河南省中语会秘书处.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2]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3]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 ——文化变迁中的河南乡土教材研究[D]. 班红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4]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 刘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河南省汉语协会第六届年会在中原油田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