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墙的亭子和集群角梁系统

面向墙的亭子和集群角梁系统

一、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杜启明[1](1994)在《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文中提出簇角梁制度,见于北宋《营造法式》(下简称《法式》)看详及卷五等处,书中以"簇角梁之法"命之,属《法式》所列殿堂、厅堂结构形式之外又一种仅施之于斗尖(撮尖)亭榭类建筑的独特构造制度。就此制,梁思成先生等曾试做考释,终因实例无证而留下诸多疑问。10余年前,笔者对河南嵩山少林寺初祖庵面壁亭进行实测时,发现此亭虽历经修葺,然却奇迹般保存了较为完整、典型的簇角梁制度做法,进而推知北宋簇角梁制度之概要,故不揣冒昧,草成拙文以求正于诸学。

曹晔,董璁[2](2017)在《宋徽宗画《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方亭》文中指出本文依据《营造法式》中亭榭建筑的相关文本,结合现存实例以及宋画等资料,对宋徽宗画《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方亭建筑结构进行推测和分析,重点探讨斗栱作法和簇角梁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北方斗尖亭榭屋架结构的演变规律。

曹晔[3](2018)在《公元10-14世纪亭榭建筑营法研究》文中提出园林,亦称“园亭”或“亭园”,可谓“无园不亭”,“无亭不园”,足见亭榭建筑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对亭榭建筑深入考查,是古典园林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明清亭榭建筑营造做法的研究和论述已较完善系统,然公元10-14世纪——即宋初至元末期间——因实物遗例有限,故较少涉及。文章为此做专题探讨——公元10-14世纪亭榭建筑营法研究,以为补阙。研究以李明仲《营造法式》中的相关文本为重要基础,以山西地区20例金元亭榭,以及颇具古制的明代亭榭为直接参考,并以近40例刻画细致、写实程度高的绘本亭榭为重要补充,三相比照的方法展开。首先,明确了亭榭建筑的结构类型、用材等第和九项基本尺度——旨在定地盘和定测样,勾勒亭榭建筑之大致轮廓,属全局概观性的探讨。其次,分五部分——台基、梁架、斗栱、小木、瓦面——展开详细论述,逐步完善亭榭建筑之细部结构,属分项具体性的研究。最后,对两例宋金绘本亭榭进行复原研究,属扩展延伸性的尝试。主要研究结果分通则15条和变则4条。前者是适用于一般状况的共同的设计法则,后者是据山西舞亭建筑总结归纳的变通的设计法则。它可为古典园林建筑历史研究补阙;亦可归作《法式》研究的一部分。

成丽[4](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认为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杜启明[5](1999)在《宋《营造法式》设计模数与规程论》文中指出本文首次将宋代建筑的设计明确分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指出建筑设计使用的是营造尺模数制,而大木作结构设计所用的则为材份模数制,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和谐的倍数关系。这种以构架空间跨度大小决定建筑结构断面大小的设计方法,较之西方同类理论早出了数百年。

杜启明[6](1998)在《关于宋《营造法式》中建筑与结构设计模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宋《营造法式》有一项重大遗漏,即未载入建筑开间、进深、柱高、出檐、出际等方面的建筑设计原则及模数。学者们经过反复探索后,一致认为《营造法式》中的"材"即为建筑设计的模数。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材"的大小是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假设的。但按这一观点进行宋代建筑设计时,却往往遇到诸如梁投影重叠、柱径过于粗大的窘迫情形。本文根据《营造法式》和与宋代皇室建筑活动有关的记载,佐以现存若干古代建筑实例,认为"材"仅仅是宋代建筑的结构设计模数,而宋代建筑的建筑设计模数另有所源,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便于实际操作的换算关系。《营造法式》的这一设计理论比西方同类理论早出了若干世纪,这是《营造法式》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二、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宋徽宗画《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方亭(论文提纲范文)

1. 丈尺分析
2. 阶基
3. 铺作
4. 屋架结构
5. 平棊
6. 结语

(3)公元10-14世纪亭榭建筑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亭”、“榭”、“亭榭”之历史演变
        1.2.1 “亭”
        1.2.2 “榭”
        1.2.3 “亭榭”
    1.3 以往研究综述
        1.3.1 相关着作和论述
        1.3.2 作为时间参考系的清式亭榭建筑
    1.4 研究素材和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过程
2 概观
    2.1 结构性质
    2.2 用材等第
    2.3 定地盘
        2.3.1 阶广
        2.3.2 间广
        2.3.3 斗拱出跳
    2.4 定侧样
        2.4.1 阶高
        2.4.2 柱高
        2.4.3 大额方高
        2.4.4 出檐
        2.4.5 出际
        2.4.6 举折
    2.5 小结
3 台基
    3.1 阶基
        3.1.1 普通阶基
        3.1.2 殿阶基
        3.1.3 混合阶基
    3.2 平坐
        3.2.1 简易平坐
        3.2.2 高级平坐
        3.2.3 混合平坐
    3.3 小结
4 梁架
    4.1 安槫
        4.1.1 安置下平槫——正身结构
        4.1.2 安置下平槫——转角结构
        4.1.3 安置脊槫——顶部结构
    4.2 布椽
        4.2.1 翼角布椽
        4.2.2 《法式》斗尖亭榭之布椽
    4.3 小结
5 斗栱
    5.1 外檐斗栱
        5.1.1 概述
        5.1.2 补间斗拱
        5.1.3 转角斗拱
    5.2 梁架斗拱(或斗拱构件)
    5.3 藻井斗栱
    5.4 小结
6 小木
    6.1 垂鱼及惹草
    6.2 钩阑
    6.3 小结
7 瓦面
    7.1 用瓦
    7.2 铺屋面
    7.3 垒屋脊
    7.4 脊饰及特殊瓦件
    7.5 小结
8 绘本亭榭
    8.1 繁峙岩山寺壁画中的临水亭榭
        8.1.1 丈尺推定
        8.1.2 复原结果
    8.2 宋徽宗画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方亭
        8.2.1 丈尺推定
        8.2.2 复原结果
        8.2.3 斗栱配置
    8.3 小结
9 结语
    9.1 主要观点和结论
        9.1.1 通则类
        9.1.2 变则类
    9.2 主要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亭榭实物名录
附录二: 绘本亭榭名录
    实例一 传 宋 无款《仙馆秾花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二 宋 佚名《雪阁临江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三 宋 佚名《闸口盘车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四 宋 佚名《会昌九老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五 宋 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六 元 赵孟頫《兰亭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七 五代后蜀 黄筌《勘书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八 宋 佚名《水阁风凉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九 宋 赵佶《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 宋 佚名《蓬瀛仙馆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一 宋 佚名《层楼春眺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二 宋 马远《画雪景》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三 宋 张先《十咏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四 宋 佚名《荷亭婴戏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五 唐 李昭道《湖亭游骑图》中的重檐斗尖亭榭
    实例十六 元人《建章宫图》中的重檐斗尖亭榭
    实例十七 宋人《黄鹤楼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八 宋 刘松年《山亭高会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十九 宋 刘松年《曲水流觞图》中的斗尖亭榭
    实例二十 五代南唐 周文矩《荷亭奕钓仕女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一 宋 刘松年《江乡清夏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二 宋 刘松年《溪亭客话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三 宋人《水亭琴兴》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四 宋 佚名《女孝经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五 宋 佚名《女孝经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六 宋 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七 宋 佚名《会昌九老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八 宋 苏汉臣《重午戏婴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二十九 宋 佚名《水阁纳凉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 宋 佚名《纳凉观瀑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一 宋 何筌《草堂客话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二 宋 钱选《兰亭观鹅图》中的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三 元 王振鹏《龙舟图》中的重檐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四 宋 李氏《水殿招凉图》中的十字歇山亭榭
    实例三十五 宋 刘松年《四景山水画》中的悬山亭榭
    实例三十六 宋 刘松年《莲塘泛艇图》中的悬山亭榭
    实例三十七 元 王振鹏《龙舟图》中的混合亭榭
附录三: 实物之地盘图/侧样图/田野调研图片
    实例一 王曲村东岳庙舞亭
    实例二 武池村乔泽庙舞亭
    实例三 曹公村四圣宫舞亭
    实例四 王报村二郎庙舞亭
    实例五 下台村炎帝中庙献亭
    实例六 湖里村二仙庙献亭
    实例七 润城镇东岳庙舞亭
    实例八 寺润村三教堂殿亭
    实例九 魏村牛王庙舞亭
    实例十 东羊村后土庙舞亭
    实例十一 下交村汤帝庙献亭
    实例十二 前沟村汤帝庙小殿亭
    实例十三 冶底村东岳庙舞亭
    实例十四 郭壁村崔府君庙舞亭
    实例十五 太原晋祠难老泉亭
    实例十六 太原晋祠善利亭
    实例十七 太原龙泉寺八角亭
    实例十八 天镇县慈云寺鼓亭
附录四: 总铺作次序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壁亭与簇角梁制度[A]. 杜启明.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 1994
  • [2]宋徽宗画《唐十八学士图》中的斗尖方亭[J]. 曹晔,董璁. 古建园林技术, 2017(03)
  • [3]公元10-14世纪亭榭建筑营法研究[D]. 曹晔.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5]宋《营造法式》设计模数与规程论[J]. 杜启明. 中原文物, 1999(03)
  • [6]关于宋《营造法式》中建筑与结构设计模数的研究[A]. 杜启明. 营造第一辑(第一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 1998

标签:;  ;  ;  

面向墙的亭子和集群角梁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