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一、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茹[1](2021)在《杭州西湖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西湖风景名胜区是杭州最主要的城市符号和重要发展驱动力,除了迤逦的湖光山色以外,更凭借其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瑰宝,西湖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对自然景色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求。环湖道路是城市与西湖景区的交界,既深刻展现城市风貌,又能反映西湖景区独特的文化涵养。而植物景观在环湖道路风貌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环湖道路植物景观的营建为西湖提供了保护屏障,降低了城市扩张带来的影响。因此探讨西湖环湖道路的绿地植物景观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目前一系列针对西湖的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内容。本研究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展开收集整理,确定南山路、北山街、杨公堤、湖滨路等4条主要环湖道路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相似案例剖释、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内外业结合的方法完成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研究。研究对环湖道路的发展历史、交通情况、绿地组成类型、植物种类与植物景观形式、文化内涵、与西湖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4条道路均历史悠久但风格迥异。南山路是突出西湖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城市休闲风光带,北山街是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杨公堤为路堤结合、绿树浓荫的天然森林隧道,而湖滨路则充分展现了城湖合璧的风貌。车行情况从好至良分别为杨公堤、北山街、南山路,具有典型的时段分布特征,湖滨路作为步行街不纳入考虑范围。绿地组成中除湖滨路无分车绿带以外,均涵盖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地三大道路绿地类型。(2)环湖道路绿地植物种类较丰富,调查共发现植物182种,隶属于82科135属,生活型组成为乔木45种、灌木66种、草本67种以及藤本植物5种,植物丰富度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南山路>北山街>杨公堤>湖滨路。植物景观观赏方面,整体以观叶植物为主,而后是观花植物、观果植物和观干植物;季相变化较为丰富,具有良好的植物空间设计,基本为双层和复层植物群落结构。(3)基于自然、文化、人工等三方面因素的考量,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评价模型。通过比较4条道路的各项指标,归纳分析其主要优劣势。评价结果显示4条环湖道路评分高低依次为南山路(4.826)、北山街(4.715)、杨公堤(3.989)和湖滨路(3.959)。其中南山路在各个方面都相对完善,北山街则在植物文化的应用方面稍显不足,杨公堤需要加强道路与湖景的联系,湖滨路侧重打造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氛围,在植物景观设计上有所欠缺。最后,根据以上调研和分析,从环湖道路自身特点出发,针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与西湖文化和植物群落与道路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及优化策略,为西湖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也对西湖及其周边区域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裴进文[2](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张昕[3](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王曼[4](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龙光红[5](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黄思祺[6](2021)在《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文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存续乡村独特风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和金堂县清江镇乡村绿地植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村落的四种绿地类型,调研其植物配置组成结构,生长状况、群落搭配模式,运用植物群落学和TWINSPAN二元指示种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课题文献,提炼出乡村植物景观的定义和特征:即在乡村范围内,通过人工种植形成的利用植物材料美化乡村环境并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求的植物景观。(2)参照乡镇绿地划分标准,结合当地实情,将调研乡村绿地分为庭院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绿地,分别对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踏勘。(3)调研记录样地样线范围内的植物品种、植物数量、植物观赏性等基础数据,植物组成分析中包含植物科属种、乔灌草种类数量、乡土植物品种等,植物结构分析包含常绿落叶种类,植物观赏性,植物季相性等;再过计算各项植物的重要值,采用TWINSPAN二元指示种法,将矩阵数据导入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乡村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进行聚类和统计,根据植物主要指示种作为划分标准,将植物配置模式分为食用型、观赏型、绿化型、混合型。(4)经过对研究区乡村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数据量化分析后,筛选出25种乔木、26种灌木及23种地被植物,拟定12种植物配置模式,适用于不同绿地类型的不同要求,为成都市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蔡超伦[7](2020)在《浅谈彩色树种在城市园林中的选择配置》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不断发展及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国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同时也极大程度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在此背景下,城市园林建设发展进程加快,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营造适合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相关部门应考虑的重点问题。园林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彩色树种尤为重要。彩色树种的观赏性及绿化作用显着,且适应性较强,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部门也开始高度重视彩色树种的应用。基于此,探讨城市园林中彩色树种的选择配置,以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和质量。

王彬[8](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陈家齐[9](2020)在《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城市与乡村制度的不同导致农村发展速度、质量都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为了更好地发展与更高的福利待遇,选择投身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只有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防止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的产生,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够顺利实施。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加强乡村振兴经济上地供给,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农村的建设将会给乡村绿化美化带来巨大变换,这对“宜居农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绿化建设收到到正确法律法规的引导和技术上的规范应用,使得乡村绿化进入科学性、规范性的建设当中,我国广阔的乡村空间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次调查将所抽取村庄按照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分为农业产业村庄、林业产业村庄、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村庄。分析不同产业先装绿化的特点和绿化模式并对其绿化方案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产业结构村庄的绿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从树种组成类型来看,林业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经济树种为主;农业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观赏性树种占绝大多数;工业化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经济树种和观赏性树种为主,第三产业村庄的优势树种以生态生产兼用树种为主。(2)不同产业结构绿化空间组成结构不禁相同,其中道路空间中绿化形式主要以行道树绿化带为主。停车场绿化空间仅在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旅游型村庄出现频度较高。公共活动空间构成中四种类型村庄都含有公共活动广场,但小游园在工业化村庄和第三产业村庄出现频度较高。围村林在林业产业村庄中出现频度达到了100%,在第三产业村庄围村林的出现频度达到了66.67%,在农业产业村庄和工业化村庄中只有29.41%和33.33%。近水防护带绿化空间的出现频度与村庄内是否有水源有关,其应用频度除了农业产业村庄外皆达到了50%以上。(3)在目前村庄绿化空间的建设中,道路绿化空间的建设在农业和林业产业村庄中村民不太满意的占多数,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村庄的建设中村民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的占多数;公共活动绿化空间的建设在林业产业和工业化村庄中村民不太满意的占大多数,农业产业村庄村民持基本满意的态度的占大多数,第三产业村庄村民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占大多数;在宅间绿化空间的建设中林业产业、农业产业、第三产业村庄村民持基本满意的占大多数,工业化村庄村民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占大多数。村民对于村庄内绿化空间不满意的点集中在村庄内道路绿化空间内树种的后期管理养护太差;村内公共活动绿化空间缺乏且设施陈旧。村民对于公共绿化空间的需求偏向于提供交流和活动环境的空间,村民对于树种的选择偏向于观赏型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4)对山东省不同产业类型农村绿化模式进行打分,山东省农村乡村绿化模式总评分都处于及格分以上,良以下。其中评分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工业化村庄、林业产业村庄、农业产业村庄。四个不同产业类型村庄名胜古迹丰富度因子评分都较差。(5)从现阶段的绿化空间整体情况来看各村落对于绿化空间的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认识不足,造成了植物生长不良和缺乏修建等多种状况,同时对于路面和公共活动绿化空间铺装的维持性也比较差。(6)对不同产业农村进行总体优化方向进行梳理,目前来看农业产业、林业产业和工业化村庄的发展思路有二,一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对产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二是构建多元产业类型,在开展主要产业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乡村绿化空间提出优化方案。

张虹韵[10](2020)在《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丽水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有着丰裕的自然植物资源,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随着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目标的提出,对丽水市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植物景观更是决定着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本文以丽水市建成区内14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植物群落样地,对丽水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季相景观、植物空间景观、植物景观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组成较为丰富、来源广泛,有种子植物69科132属185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3属16种、单子叶植物12科28属35种、双子叶植物50科91属134种;乔木65种、灌木69种、藤本9种、竹类6种、草本植物36种。植物主要来源于蔷薇科、禾本科、木兰科、百合科、木犀科、松科、豆科、壳斗科、夹竹桃科、五加科等,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约为1.3:1。其中树种重要值高且应用频率大的乔木树种主要有香樟、桂花、银杏、垂柳、雪松、鸡爪槭、梅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海桐、山茶、南天竹、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含笑等,它们构成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基调。但比对丰富的丽水乡土植物资源,优良乡土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仍有很大空间。(2)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但优势树种不明显。其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1.37,Simpson优势度指数平均值为0.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0,Pielou均匀度平均值为0.76,其中灌木层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上最高,乔木层的各项指标较均衡,地被层的物种优势度较高。处州公园、江滨公园、万象山公园、水阁公园、樱花林、乡恋园等公园绿地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综合表现上较好,植物种类丰富,且能形成植物景观亮点。但在植物群落中还需突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树种,以增强植物景观的个性。(3)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约占45.24%,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与丽水地区植被自然分布类型相符;在垂直结构上,以“乔—灌—草”复合式群落结构为主,约占90.48%,但结构类型较单一,植物景观相似度较高,主景不突出,需通过景观层次变化对比处理,来提升植物景观的丰富度。(4)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效果,植物色彩变化丰富,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多样,注重群落天际线的韵律变化,但部分公园植物空间过于郁闭。其中处州公园和江滨公园的植物景观空间变化最丰富,空间类型多样,但社区公园、专类园、游园则以封闭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为主,且绿地中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关系简单。整体上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缺少对不同视角下景观效果的动态设计,需进一步强调景观透视线,突出景观主景,优化景观构图,达到步移景异的生动效果。(5)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彰显植物景观本土特色;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形成多样化景观风格;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打开局部植物空间,提升植物景观的互动性;融合古典造园手法,挖掘处州古韵文化,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养护管理,使植物景观效果更具可持续性。

二、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西湖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绿地景观的优质化进程
        1.1.2 道路绿地景观与城市发展
        1.1.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内外融合与转型
        1.1.4 世界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1.3.2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功能
        1.3.2.1 交通功能
        1.3.2.2 生态功能
        1.3.2.3 景观功能
        1.3.2.4 安全功能
        1.3.2.5 其他功能
        1.3.3 道路绿地景观要素
        1.3.3.1 道路空间结构
        1.3.3.2 植被绿化
        1.3.3.3 山水风貌
        1.3.3.4 沿街建筑
        1.3.3.5 步行系统
        1.3.3.6 交通设施及小品
        1.3.4 西湖环湖道路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道路绿地发展进程
        1.4.1.1 国内道路绿地发展进程
        1.4.1.2 国外道路绿地发展进程
        1.4.2 道路绿地及其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4.3 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案例分析
        1.4.3.1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
        1.4.1.2 上海世纪大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2.1 文献查阅法
        1.5.2.2 实地调查法
        1.5.2.3 数据统计法
        1.5.2.4 层次分析法
        1.5.2.5 归纳总结法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基础资料整理
        2.1.1 区位概况
        2.1.2 地貌水文
        2.1.3 气候条件
        2.1.4 历史人文
    2.2 西湖环湖道路概述
3 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南山路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基本概述
        3.1.2 环湖道路风貌及视线分析
        3.1.3 道路绿化植物构成分析
        3.1.3.1 植物种类构成
        3.1.3.2 植物多样性分析
        3.1.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1.4 行道树绿带现状分析
        3.1.5 路侧绿地主要节点分析
        3.1.5.1 一公园南山路段
        3.1.5.2 学士公园段路侧绿地
        3.1.5.3 长桥公园段路侧绿地
        3.1.5.4 太子湾公园段路侧绿地
    3.2 北山街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基本概述
        3.2.2 环湖道路风貌及视线分析
        3.2.3 道路绿化植物构成分析
        3.2.3.1 植物种类构成
        3.2.3.2 植物多样性分析
        3.2.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2.4 行道树绿带现状分析
        3.2.5 主要节点植物配置形式
        3.2.5.1 沿湖休闲空间路侧绿地
        3.2.5.2 植物空间围合式路侧绿地
        3.2.5.3 疏林草地植物空间路侧绿地
    3.3 杨公堤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基本概述
        3.3.2 环湖道路风貌及视线分析
        3.3.3 道路绿化植物构成分析
        3.3.3.1 植物种类构成
        3.3.3.2 植物多样性分析
        3.3.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3.4 行道树绿带现状分析
        3.3.5 主要节点植物配置形式
        3.3.5.1 空军疗养院段路侧绿地
        3.3.5.2 西里湖段路侧绿地
        3.3.5.3 杭州花圃段路侧绿地
    3.4 湖滨路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基本概述
        3.4.2 环湖道路风貌及视线分析
        3.4.3 道路绿化植物构成分析
        3.4.3.1 植物种类构成
        3.4.3.2 植物多样性分析
        3.4.3.3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4 行道树绿带现状分析
        3.4.5 主要节点植物配置形式
        3.4.5.1 湖滨晴雨段路侧绿地
        3.4.5.2 游船码头段路侧绿地
    3.5 不同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3.5.1 植物构成现状对比分析
        3.5.2 植物空间营造对比分析
        3.5.3 植物景观观赏特性对比分析
        3.5.4 行道树现状对比分析
        3.5.4.1 行道树胸径分布情况
        3.5.4.2 行道树冠幅分布情况
        3.5.4.3 行道树株高分布情况
        3.5.4.4 行道树枝下高分布情况
        3.5.4.5 行道树健康程度分布情况
        3.5.4.6 行道树树池分布情况
        3.5.4.7 小结
4 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与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
    4.2 确定评价因子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2.1 评价因子的确定
        4.2.2 评价标准的建立
    4.3 判断构建的矩阵及一次性检验
        4.3.1 判断构建的矩阵
        4.3.2 一致性检验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4.5.1 自然因素方面
        4.5.2 人文因素方面
        4.5.3 人工因素方面
5 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存在问题与优化建议
    5.1 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存在问题
        5.1.1 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缺少融合
        5.1.2 环湖道路绿地与周边空间功能缺少联动性
        5.1.3 植物群落与营造形式单一
    5.2 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5.2.1 挖掘植物文化元素,提升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内涵
        5.2.2 注重绿地服务功能,增加绿地空间功能
        5.2.3 突出植物景观特色,打造适宜游赏的环湖道路绿地
    5.3 环湖道路行道树现存问题及优化建议
        5.3.1 树种选择单一,适地适树更替
        5.3.2 树木枝干混乱,加强养护管理
        5.3.3 生长空间受限,完善树池应用
        5.3.4 过去连接未来,强化景区联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附录
附录B 表附录
附录C 西湖环湖道路绿地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1.4 乡村空间肌理
        2.1.5 地域性景观
        2.1.6 共同缔造
    2.2 乡村空间肌理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3.3.1 街巷形态分布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3.4.1 庭院集合分布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3.6.2 机耕路林带
        3.6.3 河渠林带
        3.6.4 村旁林带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4.3.2 植物种类规划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4.4 本章小结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5.1.1 入村道路
        5.1.2 主要交通道路
        5.1.3 宅间道路
        5.1.4 巷道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5.3.1 村口
        5.3.2 涝池
        5.3.3 寺庙
        5.3.4 休闲活动广场
        5.3.5 连接型节点
        5.3.6 微节点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5.4.1 机耕路林带
        5.4.2 河渠绿化
        5.4.3 村旁林带
    5.5 本章小结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6.1 凿齿村概况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6.1.2 上位规划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6.5.2 街巷道路
        6.5.3 公共空间节点
        6.5.4 住宅庭院
        6.5.5 农田空间肌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3)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4)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紫薇专类园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植物专类园
        1.4.2 紫薇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案例借鉴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2.1.1 案例概况
        2.1.2 案例特色
        2.1.3 启示借鉴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2.2.1 案例概况
        2.2.2 案例特色
        2.2.3 启示借鉴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2.3.1 案例概况
        2.3.2 案例特色
        2.3.3 启示借鉴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2.4.1 案例概况
        2.4.2 案例特色
        2.4.3 启示借鉴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2.5.1 案例概况
        2.5.2 案例特色
        2.5.3 启示借鉴
    2.6 小结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园林美学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3 植物群落学
        3.1.4 符号学美学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3.2.1 分类
        3.2.2 设计要点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3.4.1 规划层面
        3.4.2 设计层面
    3.5 小结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基础条件
        4.1.2 场地现状
    4.2 设计总则
        4.2.1 设计依据
        4.2.2 设计原则
        4.2.3 设计定位
        4.2.4 设计目标
    4.3 总体规划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4.3.2 平面布局
    4.4 分区规划
        4.4.1 入口管理区
        4.4.2 生产科普区
        4.4.3 文化展示区
        4.4.4 紫薇品种区
        4.4.5 自然休闲区
    4.5 专项设计
        4.5.1 山水地形
        4.5.2 道路交通
        4.5.3 园建及小品
        4.5.4 市政工程
        4.5.5 植物景观规划
        4.5.6 文化体现
    4.6 重要节点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
        1.1.2 乡村植物景观建设现有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利于乡土文化的存续
        1.2.2 利于指导乡村建设
    1.3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1.5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5.1 国外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5.2 国内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第二章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美丽乡村”
        2.1.2 乡村植物景观
    2.2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2.2.1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活功能
        2.2.2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
        2.2.3 乡村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
    2.3 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配置原则
        2.3.1 乡土性原则
        2.3.2 生态性原则
        2.3.3 功能性原则
        2.3.4 经济性原则
    2.4 乡村绿地分类
        2.4.1 公共绿地
        2.4.2 庭院绿地
        2.4.3 其他绿地
        2.4.4 道路绿地
第三章 四川省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1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自然概况
        3.2.2 社会经济与产业概况
        3.2.3 生态绿化建设概况
        3.2.4 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3.2.5 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
    3.3 调研乡村概况
第四章 调研结果分析
    4.1 乡村基础数据
        4.1.1 乡村基础经济数据
        4.1.2 主要优势产业
    4.2 乡村庭院绿地调研内容分析
        4.2.1 乡村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4.2.2 乡村庭院绿地物种组成
        4.2.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2.4 庭院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2.5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聚类分析
        4.2.6 庭院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2.7 小结
    4.3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1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3.2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3.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3.4 乡村公共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3.5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3.6 公共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3.7 小结
    4.4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4.1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4.2 乡村道路绿地植物物种组成
        4.4.3 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4.4 道路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4.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4.6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4.7 小结
    4.5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分析
        4.5.1 乡村其他绿地植物景观
        4.5.2 植物物种组成
        4.5.3 其他绿地植物物种数量分析
        4.5.4 其他绿地植物生长势分析
        4.5.5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聚类分析
        4.5.6 其他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4.5.7 小结
第五章 乡村植物景观探讨
    5.1 现存主要问题
        5.1.1 其他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1.4 公共绿地植物景观建设问题
    5.2 乡村植物景观品种选择
    5.3 乡村植物配置优化方案
        5.3.1 庭院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2 公共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3 其他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5.3.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搭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植物资源调查表

(7)浅谈彩色树种在城市园林中的选择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彩色树种种类
    1.1 彩色叶类树种
    1.2 彩色开花树种
2 彩色树种配置原则
    2.1 多样性
    2.2 季相变化
    2.3 突出主题
    2.4 协调性
3 彩色树种在城市园林中的选择配置措施
    3.1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好树种
    3.2 配置方式
4 结语

(8)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2.1.1 城市基本概况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2.3 调查方法
        2.3.1 实地调查
        2.3.2 问卷调查
        2.3.3 座谈调查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2.1 优化总目标
        5.2.2 道路等级分类
        5.2.3 优化建设指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乡村绿化、乡村人居林相关概念
        1.2.2 国际上主要开展的乡村绿化工作
        1.2.3 乡村绿化空间优化研究
2 研究地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调查村庄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村庄绿化模式调查
        3.1.1 样带设计与样村选择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2 绿化模式合理性评价方法
        3.2.1 评价指标
        3.2.2 评价方法
    3.3 绿化模式优化方法
    3.4 数据处理
        3.4.1 村庄分级
        3.4.2 树种使用频率分级方法
    3.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乡村绿化总体状况分析
        4.1.1 村庄产业结构分析
        4.1.2 绿化植物物种结构分析
    4.2 山东省村庄绿化结构
        4.2.1 道路及附属空间绿化结构
        4.2.2 公共活动空间绿化结构
        4.2.3 防护带绿化空间绿化结构
        4.2.4 宅旁和庭院绿化空间结构
    4.3 绿化空间绿化模式
        4.3.1 道路及附属空间绿化模式
        4.3.2 公共活动空间绿化模式
        4.3.3 防护带绿化空间模式
        4.3.4 宅旁和庭院空间绿化模式
    4.4 山东省村庄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道路绿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4.4.2 公共空间绿化存在问题
        4.4.3 宅旁和庭院空间绿化存在问题
    4.5 村庄绿化质量评价
        4.5.1 林业产业村庄绿化质量
        4.5.2 农业产业村庄绿化质量
        4.5.3 工业化村庄绿化质量
        4.5.4 第三产业发展型村庄绿化质量
        4.5.5 小结
    4.6 绿化环境建设需求性分析
        4.6.1 绿化建设认知度
        4.6.2 绿化现状满意度分析
        4.6.3 乡村风情认可度
        4.6.4 树种选择分析
        4.6.5 绿化空间需求
        4.6.6 村民对于本村绿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7 绿化模式优化方案
        4.7.1 现阶段存在问题
        4.7.2 不同产业类型村庄优化方向
        4.7.3 村庄内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山东省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和满意度问卷
附录 B 山东省乡村绿化常用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公园绿地
        1.2.2 植物群落
        1.2.3 植物景观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公园绿地研究动态
        1.3.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动态
        1.3.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2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1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
        2.1.1 植物配置原则
        2.1.2 植物景观空间布局
        2.1.3 植物景观季相设计
        2.1.4 植物景观艺术性
    2.2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秀案例分析
        2.2.1 杭州西湖园林
        2.2.2 纽约中央公园
    2.3 优秀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特色
    2.4 本章小结
3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组成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公园绿地建设现状
    3.2 研究范围与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调查方法
        3.2.2.1 样方法
        3.2.2.2 调查内容
        3.2.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区系分布特征
        3.3.2 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3.3.3 植物应用频率比较
        3.3.4 树种重要值比较
        3.3.5 树木生长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调查范围与方法
        4.1.1 调查范围
        4.1.2 调查方法
        4.1.2.1 样地选取
        4.1.2.2 调查内容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2.2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分布特征
        4.2.3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布特征
        4.2.4 植物群落季相结构特点
    4.3 本章小结
5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植物景观空间划分
        5.1.2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景观空间类型分布特征
        5.2.2 植物群落典型空间分析
        5.2.2.1 开敞植物空间
        5.2.2.2 半开敞植物空间
        5.2.2.3 封闭植物空间
        5.2.2.4 覆盖植物空间
        5.2.2.5 垂直植物空间
    5.3 小结
6 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6.1 植物景观特色
        6.1.1 植物配置合理,结构层次鲜明
        6.1.2 四季景致怡人,季相色彩丰富
        6.1.3 依据功能需求,植物主题突出
        6.1.4 注重艺术表现,空间环境多样
    6.2 存在问题
        6.2.1 骨干树种种类较少,植物组合单一
        6.2.2 以复合式植物景观为主,群落结构缺少变化
        6.2.3 部分公园绿地种植密度高,植物空间郁闭
        6.2.4 植物景观同质化较明显,人文内涵不足
    6.3 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6.3.1 增加乡土树种应用,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6.3.2 优化植物配置模式,突出自然式植物景观
        6.3.3 增强植物空间通透性,提升景观的互动性
        6.3.4 融合古典造园手法,增强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6.3.5 兼顾中远期植物景观,实现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西湖环湖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 王新茹.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D]. 裴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植物景观应用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为例[D]. 黄思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浅谈彩色树种在城市园林中的选择配置[J]. 蔡超伦. 南方农业, 2020(30)
  • [8]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山东省中东部地区村庄绿化空间配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D]. 陈家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丽水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 张虹韵.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浅谈城市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