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用电冰箱制冷中的节电(论文文献综述)
孟俣,刘斌,陈爱强,苗增香[1](2020)在《自然冷源在家用冰箱系统应用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空气自然冷源已逐渐用于制冷系统中,引入自然冷源能提高冷凝器出口过冷度,或将自然冷源冷却载冷剂经节流直接引入蒸发器,可有效提高系统COP;基于国内冬春季温度≤5℃的自然冷源分布状况,设计了一种引入自然冷源用于家用冰箱的新型制冷系统,并建立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自然冷源工况时冷凝器过冷度在0、5、10、15℃下的系统COP、压缩机指示功率、系统耗电量及冷凝器热负荷,经计算,冬春季时与传统家用冰箱制冷系统相比,系统COP提高了12%,日均系统耗电量节约0.48kWh。
司闻哲[2](2017)在《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箱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太阳能制冷是一种季节匹配性很好的制冷方式,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具有重量轻、制冷速度快、防震动等优点。利用太阳能光伏效应产生电能,经过稳压稳流后可直接供给半导体制冷片制冷。利用这种方式制冷环保无污染,既可为家庭使用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又可制造为便携式太阳能制冷箱,在医疗、科研、日常生活方面都有很实用的价值。研究首先分析能量转化方式,进而按照需求设计出系统,按照系统需要设计制造了一种太阳能制冷箱,具有光伏发电系统、制冷系统、控制系统和能量储存系统。计算依据国标中对于冷藏箱的参数要求,充分收集各种数据,设计了制冷箱并对光伏系统,控制系统,能量储存系统进行选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变量试验的方法,测量了晴天和阴天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照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制冷系统性能的实验并测试了整个系统运行时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实验了加入水作为蓄冷材料并测试系统的运行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晴天与阴天光照强度差别很大,阴天最大发电功率只有不到晴天的50%。光伏系统发电功率与光伏板与太阳光夹角有关,夹角越小,发电功率越大,当光线与光伏板垂直时,发电功率最大。每天9:00——15:00发电量占全天的70%以上。因此,设计运行工况时应保证在此时间段内发电量最大。在制冷性能试验中,80分钟内无负载降温曲线显示,系统降温速率不断下降,降温曲线斜率从陡峭逐渐变得平缓。其最终温差与制冷功率相关,功率越大,制冷的的温差越大。与无蓄冷材料相比,在放有已冷却至8℃的蓄冷材料的冰箱中按1:2的比例放入负载进行冷却,可缩短5.4%的冷却时间。放有蓄冷材料的情况下,负载冷却速率开始时较快,随时间不断下降;无蓄冷材料时,降温速率均匀,在缓慢中下降。正午光照强烈时,全部接入光伏板有时会超出最大充电功率,此时应减少接入光伏板的数量,为了不造成浪费,可以加入备用充电系统。系统工作时电压通常无法达到额定值,应测出系统的最大制冷工况并使电压电流稳定在该处。该实验中,蓄冷材料的使用可以在光照充足时储存冷量,减少新加入负载时的运行时间;可以提高停止时间与运转时间比,减少一天内的运行时间,实现降低系统能耗的目标,所测试的晴天节能效率为8.5%,阴天为6.8%。其中晴天时加入蓄冷材料可以满足一天运转所需制冷量。
孙月秋[3](2016)在《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文中提出能源在现在的这个急需的社会当中充当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人们的处理不当,或在不经意间就会将能源浪费,或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导致能源流失,对于人们来说是十不值当的。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节约能源是必不可少的,理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就电冰箱来说,电冰箱在人们日用、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农村或是城市,家家都会必备一台。
王志超[4](2015)在《住宅用电负荷的非侵入式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加强建筑物内的电力能耗监测对于缓解能源供应短缺和智能电网的建设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监测方法由于成本和效率等原因在应用上受到很大制约,近年来出现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系统只需要在单户住宅配电总进线处装设采样设备(即电表),不仅可以降低监测成本,还能赋予电表更强大的功能。使得电表不单是实现对住宅内电力负荷总功率的简单计量,而是将功率监测深入、细化到住宅内部的各主要用电负荷。这一技术能提供住宅内分时、分类的用电信息,对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都具有重大价值,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事件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所谓事件是指被监测用电负荷投入或切除运行的电气行为。本文利用负荷的稳态特征参数进行识别,一方面是因为用电设备正常工作时的稳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另一方面监测暂态特征对硬件的存储空间、运算速度都有很高要求,不利于推广。本文在之前对功率变化值、电流谐波、电压-电流轨迹(V-I trajectory)这三种稳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各自定义,结合事件检测算法重点说明从住宅总用电数据中提取引发事件的负荷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提取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接着介绍建立常用低压家用电器设备特征数据库的方法,提出利用决策树算法和数据库,实现从不同组合负荷运行时的采样数据(电压、电流)中,进行负荷识别和分类的流程和具体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其中负荷识别将提取到的待识别负荷的特征参数与数据库中已知负荷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选择最近似的作为识别结果,而负荷分类将具有相似前级电路结构的电器归为同一类进行监测,对数据库完备性要求低,对负荷特征参数依赖性也较小。根据决策树算法的分治思想结合多种特征参数进行识别和分类的算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张慧颖[5](2014)在《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低频低压减载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系电力系统功率平衡、防止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崩溃的有效控制方法。广域量测体系的建设、需求侧响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背景下智能家电的推广应用为传统的减载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智能家电的低频低压减载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首先分析低频低压减载的基本原理及其传统整定方法,对电力系统频率特性与电压失稳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后研究智能电网背景下智能家电性能特征,以电冰箱和热水器为例,分析其运行方式和动作特性,建立适用于大电网分析的智能家电的实用模型,并在需求侧响应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智能减载的控制方法。接下来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家电的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策略并在测试系统中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此减载策略能在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快速有效的抑制频率和电压的跌落甚至崩溃,减少切负荷量,减少经济损失并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可靠性。最后,对切负荷点和切负荷量两个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切负荷点和切负荷量对系统频率和节点电压的影响,为优化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方案提出指导性建议。
贾艳琴[6](2014)在《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及其节能减排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电力作为现代能源的代表,其强替代性、清洁性、便捷性、高效性和可再生性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用能的主要趋向。电力消费的多少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世界上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人文发展水平不同,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其中能源消费水平,尤其是电力消费水平的差异表现突出。本研究选取世界上主要的50个国家,从宏观总量分析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电力消费对人文发展的贡献。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宏观统计中缺乏居民电力使用类型和用电器具等详细信息,很难反映出电力消费与居民生活的关联。因此,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家庭电力消费、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的关联。将宏观分析和微观调查相结合,更好地解释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能够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电气化、提高人文发展水平提供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1)国际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将50个国家按收入分成四组,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电力消费对人文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联。电力消费不仅促进了人文发展,而且人文发展也扩大了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国家的收入越高,电力消费量越大,人文发展水平也越高。随着收入的增加,单位电能消费对增加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的贡献在增强,而对提高城市化率、人口的预期寿命和成人识字率的贡献则呈减弱趋势。(2)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首先,采用宏观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电力消费和人文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变动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省际间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收入越高的省、市、区人均电力消费量越高,人文发展水平也越高。作为世界成员之一,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和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符合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3)家庭电力消费特征与居民生活的关联。首先,对各类型家庭用电量进行统计分析。西北地区家庭电力消费水平整体偏低,且城乡差异较大。从农村到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居民年人均用电量依次为184.97KW·h、346.44KW·h、411.42KW·h和481.78KW·h,存在明显阶梯变化特征。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家庭,用电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然后,通过相关分析、均值和方差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家庭电力消费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家庭的用电量、用电器具用途的多样性和成本角度,探讨电力消费与居民生活的关联。用电器具用途的多样性与收入的紧密关联,说明电力消费促成了居民生活的多样性。(4)家庭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联。首先,对家庭用电量按其用途进行分解,研究主要用电器具的耗电特征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内在关联。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电力消费主要用于炊事、学习娱乐和照明三种用途,分别占总用电量的81.64%和90.72%。用于取暖制冷、清洁卫生和交通的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从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到高收入家庭,炊事、取暖制冷和清洁卫生三种用途用电比重呈上升趋势,照明和学习娱乐则呈下降趋势。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家庭用电模式也随之由生存型向清洁型、舒适型、享受型转变。家庭用电模式的转化特征,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5)家庭电力消费的环境效应分析。首先,利用发电过程中各种燃料燃烧时的排放因子,分析家庭电力消费造成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研究区域家庭电力使用年人均排放量为313.50 Kg,其中,照明排放35.76 Kg,炊事排放131.05 Kg,学习娱乐排放65.32 Kg,取暖制冷排放28.56 Kg,清洁卫生排放28.38 Kg,交通排放24.24 Kg。然后,利用替代分析法,估算家庭主要用电器具的节能减排效应。使用节能灯照明,可以节省30.4%的家庭用电;液晶电视比显像管电视,平均每年可节省电力69.6KW·h,减少排放65.8Kg。改进冰箱的能效标准、提高空调的设置温度,每年能够相应节省39.5KW·h和18.2KW·h的电力,减少37.2Kg和17.2Kg的气体和污染物排放。说明家庭用电器具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崔金菊[7](2013)在《真空绝热冰箱的性能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日益显露,节约能源在制冷与低温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真空绝热技术适应此要求,在低温液体的储存与输送和制冷家电产品的保冷设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从防止地球变暖的观点强烈希望节省电能,在任何领域节省能量都成为重要的课题,从热的有效利用的观点,要求使用具有优良绝热性能的保温层。于是提出用硬质聚氨酯泡沫体和导热系数低的真空绝热板作为冰箱的保温层。真空绝热冰箱可以提高容积利用率,减少电能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能源以及真空绝热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真空绝热冰箱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真空绝热冰箱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实验找到适合冰箱冷冻室用的蓄冷材料,浓度为20%的氯化铵和浓度为25%的乙二醇混合液,质量比为3:2,装在高密度聚乙烯盒中。搭建真空绝热冰箱的试验台,对系统的温度、耗电量等参数进行采集。首先通过初步试验验证,使用真空绝热板(VIP)能够达到节能的效果,接下来通过对真空绝热板和蓄冷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试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展开分析,找到最佳装配方式。最后对不同组合形式的真空绝热冰箱进行经济性分析,为真空绝热冰箱的推广提供依据。
文武[8](2013)在《也谈家用电冰箱的节能》文中研究表明在家用电器节能方面,家用电冰箱始终作为一个排头兵走在行业列阵的前沿。如果大家对上世纪90年代的电冰箱还有记忆的话,那么我们会惊叹我国电冰箱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激励,已经把原先日耗电量在1.3度电降到了0.4度电左右,降幅在接近70%。深处在这20年电冰箱制冷行业的人应该知道,我国家用电冰箱经历绿色无氟替代技术:隔热层上摒弃了R-11发泡体系,采用戊烷体系;制冷系统上摒弃了传统的R-12体系,采用了异丁烷体系。在上述替代过程中,实际上后者并没有对产品的节能性能
孙贺明[9](2011)在《浅析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其使用方法,并且得出只有正确使用电冰箱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约自然资源、电力和财力。
李福臣[10](2010)在《冰箱选购指南》文中认为电冰箱上产品型号说明包括电冰箱容积、产品气候类型、冷冻室星级标志、耗电量、能效等级、制冷剂、外形尺寸等参数。1.电冰箱的总有效容积是指电冰箱关上箱门后冷藏室、冷冻室(其中包括制冰室、菜果贮藏室等)的
二、家用电冰箱制冷中的节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用电冰箱制冷中的节电(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冷源在家用冰箱系统应用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自然冷源新型冰箱系统 |
2.1 系统原理及优化 |
2.2 系统热力学计算模型 |
2.3 系统性能分析 |
3 经济性分析 |
4 结论 |
(2)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箱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太阳能资源利用 |
1.1.1 太阳能资源利用概述 |
1.1.2 太阳能的利用 |
1.1.3 太阳能的特点 |
1.1.4 我国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 |
1.2 半导体制冷 |
1.2.1 热电效应 |
1.2.1.1 塞贝克效应 |
1.2.1.2 帕尔贴效应 |
1.2.1.3 汤姆逊效应 |
1.2.1.4 焦耳效应和傅里叶效应 |
1.2.2 半导体制冷的特点及用途 |
1.2.3 半导体制冷的关键技术 |
1.2.4 半导体制冷的研究现状 |
1.2.4.1 半导体制冷理论 |
1.2.4.2 半导体材料 |
1.2.4.3 传热方式 |
1.3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 |
1.3.1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的影响因素 |
1.3.2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的研究现状 |
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的意义 |
2.2 技术路线 |
2.3 具体研究内容 |
2.4 可行性分析 |
3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流程 |
3.2 制冷系统设计 |
3.2.1 箱体及保温层计算 |
3.2.2 总热负荷计算 |
3.2.2.1 箱体漏热量Q1 |
3.2.2.2 开门漏热量Q2 |
3.2.2.3 贮物热量Q3 |
3.2.2.4 其它热量Q4。 |
3.2.3 半导体制冷器计算 |
3.3 其他组件的设计及选型 |
4 试验方案 |
4.1 光伏系统试验 |
4.2 制冷性能试验 |
4.3 蓄冷材料对系统的影响试验 |
5 性能试验与分析 |
5.1 光伏发电系统 |
5.1.1 晴阴对比 |
5.1.2 角度影响 |
5.2 制冷系统 |
5.2.1 无负载运行 |
5.2.2 测温方法 |
5.2.3 带负载运行 |
5.2.4 光伏板选择 |
5.2.5 全系统性能试验与节能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住宅用电负荷的非侵入式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总体框架 |
1.3.2 负荷特征研究现状 |
1.3.3 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家用电器的多特征参数提取与事件检测 |
2.1 引言 |
2.2 原始电压、电流数据采集 |
2.3 负荷的功率特征参数提取 |
2.4 负荷的谐波特征参数提取 |
2.5 负荷的电压-电流轨迹(V-I trajectory)特征参数提取 |
2.5.1 电压数据插值 |
2.5.2 电流数据插值 |
2.5.3 电压-电流轨迹的提取 |
2.6 事件检测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决策树的负荷识别技术 |
3.1 引言 |
3.2 决策树算法原理 |
3.3 负荷数据库的建立 |
3.3.1 功率特征数据库 |
3.3.2 谐波参数数据库 |
3.4 负荷识别算法流程 |
3.5 算例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决策树的负荷分解技术 |
4.1 引言 |
4.2 负荷前级电路结构研究 |
4.2.1 电阻类负载 |
4.2.2 无功负荷类 |
4.2.3 电子类负荷 |
4.2.4 其他复杂结构类 |
4.3 负荷分类判据研究 |
4.4 负荷分类算法及实测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低频减载的研究现状及其配置情况 |
1.3 低压减载的研究现状及其配置情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频低压减载基本原理及其传统整定方法 |
2.1 低频减载的基本原理及其传统整定方法 |
2.1.1 频率特性 |
2.1.2 低频减载的传统整定方法 |
2.2 低压减载基本原理及其传统整定方法 |
2.2.1 电压失稳机理 |
2.2.2 低压减载的传统整定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电实用模型及其控制方法 |
3.1 智能电网和智能家电的定义及其特性 |
3.2 适用于智能减载的智能家电分析 |
3.3 冰箱模型 |
3.3.1 热力学模型 |
3.3.2 动力学模型 |
3.4 电热水器模型 |
3.5 智能家电负荷的控制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智能家电的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策略及其算例分析 |
4.1 低频低压减载方案的具体设计与分析 |
4.1.1 低频低压减载方案的指导思想 |
4.1.2 系统频率响应的模型 |
4.1.3 扰动下多机系统功率缺额的计算 |
4.2 基于智能家电的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IEEE10机39节点测试系统的简介 |
4.3.2 基于智能家电的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方法的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切负荷点和切负荷量的敏感性分析 |
5.1 切负荷点的敏感性分析 |
5.2 切负荷量的敏感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利用与贫困 |
1.1.2 电力工业与经济增长 |
1.1.3 电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1.4 电力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电能概述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电能的基本概述 |
2.2 有关电力消费的研究综述 |
2.2.1 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2.2.2 电力消费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
2.3 有关居民生活用电的研究综述 |
2.3.1 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因素 |
2.3.2 居民电力需求预测 |
2.3.3 居民用电的节能减排效应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国际间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 |
3.1 研究对象选取 |
3.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1 人文发展指标 |
3.2.2 变量的选取 |
3.2.3 数据来源 |
3.3 模型方法与检验 |
3.3.1 面板模型 |
3.3.2 检验方法 |
3.4 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内在关联 |
3.4.1 单位根检验 |
3.4.2 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协整关系 |
3.4.3 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因果关联 |
3.5 电力消费对人文发展水平的影响 |
3.5.1 国际间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 |
3.5.2 电力消费对人文发展水平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 |
4.1 中国电力消费现状及变化特征 |
4.1.1 电力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 |
4.1.2 电力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 |
4.2 中国电力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 |
4.2.1 三大地区电力消费差距及变化趋势 |
4.2.2 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变化趋势 |
4.3 电力消费结构对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影响 |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3.2 集中程度 |
4.3.3 相对集中系数 |
4.3.4 基尼系数贡献率 |
4.4 中国人文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 |
4.4.1 中国人文发展水平现状及变动趋势 |
4.4.2 中国人文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
4.5 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的关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电力消费特征与居民生活的关联 |
5.1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获取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5.1.2 样本选择和资料获取 |
5.2 家庭用电器具的种类及拥有状况统计 |
5.2.1 家庭用电器具的种类 |
5.2.2 家庭用电器具拥有状况的统计分析 |
5.3 城乡家庭电力消费的数量结构 |
5.3.1 户均和人均用电量 |
5.3.2 用电量的频率和累积百分比 |
5.4 家庭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样本特征 |
5.4.2 影响因素分析 |
5.5 家庭电力消费与居民生活的关联 |
5.5.1 家庭电力消费与收入的关联 |
5.5.2 家庭用电器具与生活方式的关联 |
5.5.3 家庭电力消费支出与居民生活的关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家庭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联 |
6.1 研究方法 |
6.2 城乡家庭用电模式的差异 |
6.2.1 用电量差异 |
6.2.2 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联 |
6.3 不同收入家庭用电模式的差异 |
6.3.1 用电量差异 |
6.3.2 用电模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关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电力消费的环境效应分析 |
7.1 家庭电力消费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
7.1.1 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
7.1.2 家庭电力需求的估算 |
7.1.3 家庭用电器具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
7.2 主要用电器具的节能减排效应估算 |
7.2.1 照明器具 |
7.2.2 电视机 |
7.2.3 冰箱 |
7.2.4 空调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扩大城乡电力供给,为人文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础 |
8.2.2 开发清洁能源,优化电源结构,为绿色发展提供条件 |
8.2.3 通过电价的调整,保证基本需求,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
8.3 创新点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西北地区城镇家庭电力使用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西北地区农村家庭电力使用调查问卷 |
(7)真空绝热冰箱的性能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当前能源形势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
1.1.2 传统冰箱使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
1.1.3 真空绝热板(VIP)利用技术日趋成熟 |
1.2 冰箱产业发展历史及相关状况 |
1.2.1 冰箱行业发展 |
1.2.2 冰箱产业节能方法 |
1.2.3 冰箱发泡层的发展 |
1.2.4 冰箱的设计原则 |
1.2.5 真空绝热板是冰箱的必然选择 |
1.3 真空绝热板产业发展现状 |
1.3.1 真空绝热板的发展 |
1.3.2 影响真空绝热板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
1.3.3 当前发展动态及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真空绝热冰箱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导热系数的测量 |
1.7 课题研究意义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介绍及理论计算 |
2.1 真空绝热板在冰箱中的位置 |
2.2 电冰箱热负荷计算 |
2.2.1 箱体漏热量 |
2.2.2 开门损失热量 |
2.2.3 贮物热量 |
2.2.4 其他热量 |
2.3 蓄冷材料的选择 |
2.3.1 蓄冷材料的研究现状 |
2.3.2 蓄冷材料的理论研究 |
2.3.3 蓄冷材料的实验研究 |
2.3.4 蓄冷材料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绝热冰箱实验研究及分析 |
3.1 真空绝热冰箱实验测试装置 |
3.2 真空绝热冰箱基础实验研究 |
3.3 真空绝热冰箱实验研究 |
3.3.1 冷藏室使用 VIP 时冷冻室使用蓄冷材料的效果 |
3.3.2 冷冻室使用 VIP 并使用蓄冷材料的效果 |
3.3.3 冷藏室或冷冻室单独使用 VIP 的效果 |
3.3.4 有蓄冷条件下冷藏室或冷冻室单独使用 VIP 的效果 |
3.3.5 使用 VIP 及蓄冷材料效果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性分析与节能潜力 |
4.1 容积利用率 |
4.2 耗电量 |
4.3 经济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浅析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冰箱制冷的工作原理 |
2 电冰箱温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调节方法 |
3 电冰箱的节电方法 |
(10)冰箱选购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冰箱的总有效容积 |
2. 电冰箱使用时的气候类型 |
3.电冰箱冷冻室的星级符号标志 |
4. 制冷剂 |
5. 其他 |
四、家用电冰箱制冷中的节电(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冷源在家用冰箱系统应用及性能分析[J]. 孟俣,刘斌,陈爱强,苗增香. 低温与超导, 2020(04)
- [2]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箱的设计与试验[D]. 司闻哲.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J]. 孙月秋. 电子制作, 2016(15)
- [4]住宅用电负荷的非侵入式监测方法研究[D]. 王志超. 重庆大学, 2015(06)
- [5]智能化低频低压减载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研究[D]. 张慧颖. 天津大学, 2014(03)
- [6]电力消费与人文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联分析[D]. 贾艳琴. 兰州大学, 2014
- [7]真空绝热冰箱的性能及实验研究[D]. 崔金菊.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8]也谈家用电冰箱的节能[J]. 文武. 家电科技, 2013(03)
- [9]浅析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J]. 孙贺明. 林业科技情报, 2011(02)
- [10]冰箱选购指南[J]. 李福臣. 湖南农业,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