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睛盯住市场 功夫下在厂内──论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论文文献综述)
老藤[1](2021)在《北地》文中指出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2019)在《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度物业管理课题研究计划的通知》(中物协函[2016]5号),《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被列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16年的6个重点课题之一。课题负责人由沈建忠会长担任,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陕西、广西、四川、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物业协会、物业服务企业、高校和杂志社等。本课题研究试图在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开展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现状,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通过对少数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创新实践经验亮点的分析解读,
杨捷[3](2019)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是党的重要后备力量,是联系青年群众的重要纽带。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97的奋斗历程,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历程,是党的青年工作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认知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青年化的发展历程。党的使命就是共青团的任务,党团关系始终体现出深层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和社会逻辑,共青团始终紧跟党的步伐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推动了我国青年事学迈出有力步伐,青年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青年的社会流动、价值观选择、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共青团体制机制壁垒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团员流动机制、工作方式、组织建设方式等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变化和工作任务,职能作用出现弱化;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降低,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下降;共青团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有脱离青年、被青年边缘化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论断。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对推进共青团改革从而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进行重大安排部署。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进同新的一代,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的新征程需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建功立学,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的现实要求需要共青团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势,为完成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而引领青年方向、凝聚青年力量、汇聚青年人才、动员青年奋进。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必须明确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背景,研判并明晰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新挑战,做好新时代青年的引领、服务和联系工作,需要有效加强和切实改进共青团工作,致力于共青团创新发展对标党的新时代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建设面向新时代的现代化政党青年组织,进一步巩固党的青年群众执政基础,成为共青团急需解决的重大命题。从上述问题出发,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的共青团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先从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等方面对共青团顺应党的历史发展沿革的大背景进行了探究。1922年建团以来,共青团始终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指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学,为实现党在不同时论的历史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党的事学发展的先锋力量,共青团组织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是党不可或缺的特殊力量和有力助手。新时代共青团工作迎来难得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本文坚持问题指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分析、访谈结果分析,对当代青年特点、共青团功能及其实现、遇到的困境及存在的问论进行学学分析归纳,从而清晰判断共青团当前所处的方位和所面临的困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对于服务青年成长、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青年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论益增强,对于提升思想引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深刻改变着青年的流动、分布和聚集,对构建覆盖有效的新型组织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信息化深刻改变着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和传播动员方式,对于共青团减少叠床架屋、实现扁平化运转,提升组织青年、宣传青年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共青团工作现状和建设能力来看,共青团改革取得的成果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共青团事业正值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还有许多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改革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还没有有效破解,工作理念、方式、作风等方面的路径依赖依然普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四化问论的根源壁垒没有彻底清除。全团抓思想引领的主责主业自觉性还不够,吸引力、感染力还需持续加强。服务青年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不足,基层基础薄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新时论共青团作用的发挥。共青团出现了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有被青年边缘化、党政边缘化,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的危险。新时代的共青团任重道远,必须要有新形象、新担当、新作为。本文在最后一部分对探索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建设的方向、任何重点和实施路径提出建议。新时代新青年,当代青年将全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征程,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的时代,是向世界展示大国青年形象的新时代。共青团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统领,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变革的要求,坚持以青年为本,科学把握青年特点和需求,解决机制体制、组织方式、“四化”等突出问题。坚持思想立团、固本兴团、改革强团、从严治团,着力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四化”问题,牢牢抓住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作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三个根本性问题,抓牢引领、服务、联系青年的根本生命线,当好党桥梁和纽带。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断强化共青团的革命性锻造,从严管团治团,始终成为忠诚于党、紧跟党走的共青团,思想先进、信念坚定的共青团,心系青年、根植青年的共青团,勇于担当、奋发进取的共青团,朝气蓬勃、纪律严明的共青团,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努力把青年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带领广大青年更好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永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杜翠河[4](2012)在《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在”字句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界定为“±NP+在+X”句式的“在+X”结构(如:“他[在]家”中的“[在]家”)、“PP+NP+VP”句式的PP结构(如:“[在]他眼前,立刻浮现出他的四大敌人”中的“[在]他眼前”)、“NP+PP+VP”句式的PP结构(如:“他[在]图书馆看书”中的“[在]图书馆”)、“±NP+V+在+NL”句式的“V+在+NL”结构(如:“他坐[在]凳子上”中的“坐[在]凳子上”)以及“NP+V(了)+O+在+NL”中的“V(了)+O+在+NL”结构(如:“年轻的高忠缚了一串鞭炮[在]长竹竿上面”中的“缚了一串鞭炮[在]长竹竿上面”),研究内容主要贯穿“在”字结构的表意功能、句法特点、语义指向及其与越南语对应结构的对比。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共分为七章。章节安排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在”字句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语料第三章对“±NP+在+X”句式中的“在+X”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在+X”的表意功能;(二)、“在+X”的句法特点;(三)、对“±NP+在+X”句式中的“在+X”和越南语“±NP+o+X”句式中的“o+X”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对“PP+NP+VP”与“NP+PP+VP”句式的PP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PP的表意功能;(二)、PP的语义指向问题,PP仅限于“在+NL”结构;(三)、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PP±NP+VP”、“NP+PP+VP”句式与越南语对应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对“±NP+V+在+NL”句式的“V+在+NL”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V进行考察;(二)、根据V的不同类别将“V+在+NL”的语义内容进行归纳;(三)、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NP+V+在+NL”句式与越南语“+NP+V+tai/o+NL”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六章对“NP+V(了)+O+在+NL”句式的“V(了)+0+在+NL”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NP+V(了)+O+在+NL”句式成立条件的制约因素考察;(二)、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同时提出“NP+V(了)+O+在+NL”与越南语“NP+V+O+tai/o+NL”句式互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在”的演变轨迹及其词类的确定与划分进行研究。文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分析法等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在”字句进行研究。研究中,将这五种句式分化为若干下位句式,并对“在”字结构的表意功能、句法特点、语义指向进行研究,同时将其与越南语对应句式进行对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对“PP±NP+VP”以及“NP+PP+VP”句式中“在+NL”的语义指向问题而言,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将这两种句式分划为八类,根据动词V、处所词NL、动作参与者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在+NL”的语义指向内容。同时,从句法和语义维度解释“在+NL”的语义指向,认为,“在+NL”的指向在遵循句法邻接性原则的基础上,会遵循语义突显性原则,即:“在+NL”会优先指向在语义上突显其变化性的那个论元。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语义突显才能突破句法邻接性,优先指向语义上突显其变化性的那个论元呢?本文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NL[承载]/[容纳]的特征;二是结果化与焦点化的优先选择;(二)、对进入“±NP+V+在+NL”句式的V进行考察,根据时空坐标系描述进入该句式的V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将进入该句式的V归为十一种不同类别,同时还指出,“±NP+V+在+NL”句式产生歧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V的语义不同引起的。根据V的语义特征,将“V+在+NL”的语义内容归纳为“NP受动作的影响[+位移]至NL”、“动作状态呈现在NL”、“NP是V产生的结果,NP[+附着]于NL”、“NL是NP出现或消失的处所”四种语义信息;(三)、对“NP+V(了)+O+在+NL”句式成立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索,认为,“NP+V(了)+O+在+NL”能否成立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V音节数的制约(单音节动词相对来说更容易进入);二是受V语义上的制约(V是否具有致使0[+停留]于NL的语义特征);三是受NP和O之间的关系的制约(NP和O是否是附着关系或者是否具有NP通过V使O[+停留]于NL的语义内容)。对于“NP+V(了)+O+在+NL”的语义信息,可以归纳为:致使O[+停留]于NL,NL是O的终点或存留点;(四)、根据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得出:虽然汉语和越南语都属于SVO型语言,但汉语中,处所状语置于句中位置时比较自由,置于句末位置时并不自由,而越南语则恰好相反,处所状语置于句中位置时不自由,置于句末位置时很自由,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越南语处所状语在句中的位置是符合SVO型语言的,而汉语句子的状语位置,从原本的符合演变成了不符合SVO型语言的语序,至于其演变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五)、文中提出“在”字句和“tai/o”字句互译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越南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在掌握汉语“在”字句和越南语“tai/o”字句时走进误区的可能。由于水平和时间的关系,本文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进入“NP+V+在+NL”和“NP+V(了)+O+在+NL”句式的V,仅停留在依据语料进行归纳V的类别,而没有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文中也只对动词“在”和介词“在”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副词“在”的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在”字句研究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我将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继续加强,使汉语“在”字句研究能更加系统和深入。
李建中[5](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指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廖永远[6](2010)在《推进HSE体系建设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进的安全理念是现代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指引我们正确做事的认识源头和思想动力。树立体现时代进步和企业特色的先进安全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谢翌[7](2006)在《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和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无论哪一层面的变革,最终都要经由学校和教师来实施。因而,了解学校文化变革和教师改变中的动力因素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信念是学校文化中的深层指令,它像“幽灵”一样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实践,同时,又被学校文化所影响,因此,理解、控制和重建这一“幽灵”成了学校优质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以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学信念,而对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其他对象的信念有所忽视。由于教师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他们的信念游走于学校的所有活动当中,并影响着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所以超越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关注教师对于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信念,也就成为了教师信念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关于学校教育活动(如课程、教学、德育、科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关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信念;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念,等等。为了了解新课程实施、学校变革和教师改变的成功条件和困难,本研究从教师教育信念入手,选取了一所普通中学N为个案,采用访谈、听课、学生自由作文、文件分析、问卷调查、临床情境诊断等质化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从多位教师重复较多的语言和实践中找出N中所运作的主要信念。通过比较这些信念,建构了N中教师信念的主要结构。然后将这些信念与新课程以及目前教育变革中的一些主要理念进行比较,藉此了解中学教师在实施学校变革和自我改变时需要转变和坚持哪些信念,会遭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研究发现,“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是N中的“幽灵”,决定了其消极的学校文化。N中运行着两种对立的文化:停滞文化与进步文化,学校的矛盾表现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根源还在于教师信念之间的冲突,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关于“管治为先,教学跟上”与“科研兴校,自主发展”的愿景之争;二是“分数和控制”与“自主发展”成了学校中不同教师群体所关注的重要目标;三是教师关于自我形象的定位:“权威-控制”与“亦师亦友”的角色信念的对立;四是关于学生的差异的信念:“差异即问题”与“差异即个性”和“科学对待差异”。因而学校所运作的信念体系总体上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存在着两种相冲突的信念体系,从而导致了冲突的学校愿景和学校文化;二是学校教育的真实目标被窄化为分数与纪律,从而忽视了具体个体及他们的具体需要。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学校要把“理解并控制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作为学校文化重建和教师教育的基点。在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变革中,需要帮助教师反思他们固有的经验与教育信念,同时,调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师的教育信念。学校同时应从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学校的改进和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形成自主的教师专业文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从元情感和教师文化入手,重建教师信念;需要重建教师关于“科研、德育与教学”三者整合的学校愿景;重建关爱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学校课程愿景;重建教师角色的信念,让每一个教师成为学校的领袖,建设领导者共同体;超越“学科教研”,走向“学校科研”;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总之,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改变的条件。
李耿[8](2006)在《围棋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发和借鉴》文中提出围棋所蕴涵的丰富的战略思想、辩证思想和技战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在围棋竞技以外的广阔领域存在广泛的、超越时空的适用。本文对围棋蕴含的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对围棋思想的分析,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概括提炼出围棋的思想、理论和谋略,并系统地将其融合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中。 围棋与企业经营在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拟合性,围棋的棋理经过整理和挖掘可以有选择地作为企业的经营理论。本文将围棋思想归纳为战略、技战术和辩证思想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围棋思想对企业经营所具有的深刻的启发和借鉴作用。通过剖析围棋战略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示,用围棋战略思维诠释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大局观、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结构、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做大作强的途径、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企业细节管理、两难决策的方法、企业扩张和如何发现竞争中的盲点等方面以棋喻商,提出企业的战略规划原则或决策思路。通过剖析围棋技、战术对企业经营的启示,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培养企业洞察力、目标市场选择、模拟跟随策略、企业发展的节奏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企业经营要打破思维定势,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发现一招致胜的机会,企业发展要有弃有取,掌握节奏:新创企业要从边角做起,要学会以模拟跟随,以超越创新。通过剖析围棋辩证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示,概括总结了围棋蕴含的辩证思想,从速度与坚实、势与地、计算与感觉、急所与大场、一方空与多方空、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选择、权衡、取舍的思路和原则,指出企业发展要速度与安全并重,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保持产权结构的合理性,既不能一股独大,也不能过于分散;企业决策既要有理性思考,又要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并要善于在决策中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围棋与以易经、儒学、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通,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围棋思想呈现的文化特质深入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围棋蕴含的许多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潜意识里的决策基础。围棋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特别要总结出围棋中蕴含的异于西方传统企业经营理论的思想和理念,从东方智慧回归的角度提炼出围棋对中国企业独特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围棋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尚存在明显的不同点,在把围棋思想引入到企业经营领域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避免盲目的简单套用。
张大斌[9](2003)在《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及启示》文中指出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笔者的实习公司,美国500强丹纳赫集团在华的全资子公司捷可勃斯(JACOBS)苏州工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反映了质量管理从产品质量的控制变为过程质量的控制;从不确定性世界走向确定性世界,质量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通过深入车间第一线的系统调查,揭示了捷可勃斯的高质量源于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系统高效的质量控制过程,自上而下持续改善的热情,严谨扎实的落实措施,试图给一大批尚未摆脱经验决策与管理的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模型,说明质量管理过程的不可跨越性,任何企业必须从基础的统计质量管理做起,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逐步引入高阶管理体系,期望通过不断苦练内功,逐步摆脱国货在国际市场上价廉,低档的形象,在未来十年内形成一大批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 首先通过研究捷可勃斯的DBS质量管理体系了解为什么捷可勃斯会成为世界级的拥有高质量,低成本并具有竞争性的精密工具制造商。揭示了捷可勃斯持续不断地追求卓越的精神: ·始终追随质量第一的原则(Quality First) ·追求产品零缺陷(Zero Defect Mentality) ·让客户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 ·持续的培训(Continuous Training) ·6Sigma/改善/持续的改进(6 Sigma/Kaizen/Continuous Improvement) ·全员参与(Top to Bottom Employees Involvement) ·DBS工具:倾听客户的声音、5S、TPM(预防性维护措施)、看板生产、标准工作、政策实施、单元生产、流程改善、等。 通过实施捷可勃斯的质量方针和运用DBS工具,工厂成功地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缺陷及时发现并立即纠正,以防带入下一个环节,以质量控制过程的稳定性保证生产成品的可靠性。摆脱了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以检验为基本内容,对最终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作出判定的框架,并且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通过对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控制达到控制结果的目的,与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相比,它的范围从最终检验点拓宽到了过程(整个制造工序),在数理统计理论支持下,产生了一系列抽样检验的方案和方法,无论从科学性还是形式上都较传统的检验工作进一步丰富化。 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全“:即:(l)管理对象是全面的:包括产品质量和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质量;(2)全过程控制:从市场调研了解用户、现场管理、5S和66管理实践;(3)全员的:企业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参加。 论文反映了捷可勃斯是如何成为并保持行业中世界级品牌地位的,并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国内企业要搞好质量管理,必须系统地、分阶段地、有步骤地、由浅入深地导入质量管理。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不可盲目攀比,追求所谓“先进”与“时髦“。
石新武[10](2001)在《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挤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强凋指出:要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搞好国有企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改革和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中心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科学决策制度,推行现代管理科学,重点加强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研究现代成本管理的模式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要以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邓小平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理论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3个层次为成本概念体系。本文所述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相对应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而言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概括为:建立以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邓小平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理论成本、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3个层次为成本概念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指引,微观管理要求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化并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宏观管理实行成本间接调控和行业目标成本管理,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成本管理体系。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 一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成本管理的总体模式,即以战咯成本管理为指引,微观上实行成本管理现代化并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宏观上实行成本间接调控和行业目标成本管理。 二是提出了现代成本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理论成本、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3个层次为成本概念体系的观点。 三是提出了现代成本管理要以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邓小平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观点。 四是提出了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概念,并论述了企业成本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五是提出了现代成本管理是全面成本管理的观点,并提出了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思路。 六是提出了成本信息系统是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建立成本模型是现代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的观点,并阐述了建立成本信息系统和成本模型的方法与具体途径。 七是提出了宏观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宏观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提的观点,并提出了建立以间接调控和行业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宏观成本管理体系的思路。 八是首次提出了现代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作业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成本企画、资本成本、质量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论证了知识经济与成本管理创新的关系。 本文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 一。从成本内涵出发研究成本管理模式,对于建立符合我国国憎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具有盂要意义。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企业制度,对应于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成本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桃战。现代成本营理模式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相对应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而言的成本瞥理模式。 (一)成本内涵,即成本概念有会计学成本概念和经济学成本概念。会计学成本概念可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成本的理论概念;第2个层次为财务成本概念,第3层次为管理成本概念。经济学成本概念通常包括传统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及现代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 L 成本管理模式是指某一种成本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定性的概括、基本框架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总和,是成本管理体制的理论抽象。研究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方向,有利于强化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绝配套成龙。协调发展,推动整个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三)经济体制和成本管理模式密切相关。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和完全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模式之分。前者宏观上叫直接管理型、微观上叫算帐报帐型;后者宏观上叫自由放任型、微观卜叫经营管理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很好地吸收两种成本管理模式的长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四)不同的企业制度对应于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眼睛盯住市场 功夫下在厂内──论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睛盯住市场 功夫下在厂内──论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论文提纲范文)
(1)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3)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概念 |
一、共青团组织的概念及内涵 |
(一)共青团的内涵 |
(二)共青团的属性 |
二、共青团的组织机构设置 |
(一)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 |
(二)共青团的代表大会 |
(三)共青团的机构构成 |
三、团员、青年的内涵 |
(一)青年的概念 |
(二)团员的内涵 |
四、共青团与其他青少年组织的关系模式 |
(一)与群团组织框架内青少年组织的关系模式 |
(二)与群团组织框架外青年组织的关系模式 |
第二章 共青团的历史沿革和职能演变 |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能演变 |
(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
(二)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救国组织工作 |
(三)在抗论战争时期的组织工作 |
(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建工作 |
(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职能演变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职能演变 |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思想引领作用发挥明显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走在建设一线 |
(三)“文革”时期工作停滞 |
(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的职能演变 |
三、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职能演变 |
(一)组织恢复和调整时期 |
(二)在投身改革开放中探索发展 |
(三)加强服务能力探索扩大工作外延 |
(四)全面推进组织建设和工作方式创新改革 |
(五)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职能演变 |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共青团工作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 |
(二)共青团进入新时代 |
五、发展的历史经验启示 |
(一)政治性是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保证 |
(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 |
(三)先进性是始终保持生命力的力量所在 |
第三章 当代青年的特点和发展困境 |
一、新时代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
(一)新时代成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历史方位 |
(二)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为青年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
(三)党和国家对青年高度重视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证 |
二、当代青年的特点 |
(一)价值观呈现求真务实、豁达自信 |
(二)奋斗成为鲜明的人生基调 |
(三)民主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 |
(四)分布呈现流动、分化和重组的特点 |
(五)网络化使青年更具国际视野 |
三、当代青年发展存在的困难 |
(一)价值观多元化冲击理想信念 |
(二)身体与心理健康存在压力和不适 |
(三)学业就业职业压力增大 |
(四)婚恋社交存在差异化困难 |
(五)物质和社会保障需求与现实矛盾凸显 |
第四章 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四化”倾向使共青团有脱离青年的危险 |
(一)“行政化”倾向 |
(二)“机关化”倾向 |
(三)“贵族化”倾向 |
(四)“娱乐化”倾向 |
(五)“四化”倾向产生的原因 |
二、能力不足导致战斗力下降 |
(一)思想引领能力弱化,凝聚力下降 |
(二)服务青年和大局能力不足,吸引力下降 |
(三)团青不分,先进性不足 |
(四)共青团能力不足的原因 |
三、团组织有效覆盖不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
(一)组织覆盖存在空白点 |
(二)基层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
(三)团组织有效覆盖不足的原因 |
四、新媒体阵地建设能力不足,思想引领力弱化 |
(一)新媒体弱化了共青团的政治影响力 |
(二)新媒体对青年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 |
(三)新媒体建设能力不足的原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遵循 |
一、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 |
(一)夯实党执政治国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 |
(二)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
(三)促进共青团自身发展的必然之举 |
二、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遵循 |
(一)坚持党管青年,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
(二)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改革的方法论 |
(三)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四)坚持问题指向,解决突出问题 |
(五)坚持团要管团,加强组织保证 |
第六章 共青团改革融入新时代的路径研究 |
一、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做指导,增强政治性 |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工作 |
二、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 |
(一)加强对党的意志和主张的内化 |
(二)增强对党的意志和主张的外化 |
三、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 |
(一)用党的先进事学激励青年,增强先进性 |
(二)发挥团员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先进性 |
四、践行群众路线,着力增强群众性 |
(一)扩大工作有效覆盖,增强组织认同感 |
(二)推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机制,有效服务青年全面发展 |
(三)大力开展青年的网络“群众路线” |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面活跃 |
五、打造共青团新媒体矩阵,提升思想引领影响力 |
(一)提升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能力 |
(二)打造“网上共青团”,实现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灵活性 |
(三)提升能力,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六、对标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团 |
(一)从严治团,政治上要严 |
(二)从严管好共青团的组织 |
(三)从严管好共青团的干部队伍 |
(四)从严管好团员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在”字句研究综述 |
1.1 “在”的词性 |
1.2 动词“在” |
1.3 副词“在” |
1.4 介词“在” |
1.5 小结 |
2 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语料 |
2.1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 |
2.1.1 相关说明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内容 |
2.2 理论方法 |
2.2.1 对比分析 |
2.2.2 语义指向分析法 |
2.3 语料 |
3 “±NP+在+X”句式的“在+X”结构 |
3.1 “在+X”的表意功能 |
3.1.1 “在+X”表示存在 |
3.1.1.1 表示处所 |
3.1.1.2 表示生存 |
3.1.1.3 表示范围 |
3.1.1.4 表示状态 |
3.1.1.5 表示量段 |
3.1.1.6 特殊情况 |
3.1.2 专指某个事物的本质(关键)所在 |
3.2 句法特点 |
3.2.1 与副词的搭配考察 |
3.2.1.1 统计前的相关工作 |
3.2.1.2 统计结果及说明 |
3.2.2 “在”的提问和回答形式 |
3.3 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 |
3.3.1 表意功能的异同 |
3.3.1.1 共同特点 |
3.3.1.2 不同之处 |
3.3.2 句法特点的异同 |
3.3.2.1 共同特点 |
3.3.2.2 不同之处 |
3.4 小结 |
4 “PP±NP+VP”与“NP+PP+VP”句式的PP结构 |
4.1 表意功能 |
4.1.1 表示处所 |
4.1.1.1 “PP+NP+VP”句式 |
4.1.1.2 “NP+PP+VP”句式 |
4.1.1.3 “NP+[在…方位词]+VP”句式 |
4.1.2 表示方位 |
4.1.2.1 “在…下”结构表示实体方位 |
4.1.2.2 “在…下”结构表示抽象方位 |
4.1.3 表示范围 |
4.1.3.1 “在…范围内”结构 |
4.1.3.2 “在…(之、中)间”结构 |
4.1.3.3 “在…(而、之、以)外”结构 |
4.1.3.4 “在…上”结构 |
4.1.3.5 “在…中”结构 |
4.1.3.6 “在+NL”结构 |
4.1.4 表示时间 |
4.1.4.1 “在+时间词”结构 |
4.1.4.2 “在…期间”、“在…的年纪”和“在…时期”结构 |
4.1.4.3 “在…时(候)”与“在…同时”结构 |
4.1.4.4 “在…方位词”结构 |
4.1.4.5 “在+NL”结构 |
4.1.5 表示方面 |
4.1.5.1 “在…方面”结构 |
4.1.5.2 “在…上”结构 |
4.1.6 表示条件 |
4.1.6.1 “在…上”结构 |
4.1.6.2 “在…下”结构 |
4.1.7 表示环境 |
4.1.8 表示状态 |
4.1.9 表示境况 |
4.1.10 表示行为的主体 |
4.2 PP的语义指向问题 |
4.2.1 句中只有一个动作参与者 |
4.2.1.1 “在+NL+VP+NP"句式 |
4.2.1.2 “在+NL+NP_(施/当事)+VP”句式 |
4.2.1.3 “NP_施+在+NL+VP”句式 |
4.2.1.4 “NP_(当事)+在+NL+VP”句式 |
4.2.2 句中存在两个动作参与者 |
4.2.2.1 “NP_施+在+NL+VP+NP_受”句式 |
4.2.2.2 “NP_施+在+NL+VP+NP_(对象)”句式 |
4.2.2.3 “NP_施+在+NL+VP+NP_(结果)”句式 |
4.2.2.4 “在+NL+NP_1+VP+NP_2”句式 |
4.2.3 从句法和语义维度解释“在+NL”的语义指向 |
4.2.3.1 “在+NL”遵循句法邻接性原则 |
4.2.3.2 语义突显突破句法邻接性的制约因素 |
4.3 “PP+NP+VP”与“NP+PP+VP”句式的异同 |
4.3.1 句法因素 |
4.3.2 语义因素 |
4.3.3 语用因素 |
4.3.3.1 突显的信息不同 |
4.3.3.2 语篇中的作用不同 |
4.3.3.3 PP自身的特点不同 |
4.4 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 |
4.4.1 “[在+NP1]±NP2+VP”与“[tai/o+NP1]±NP2+VP”句式 |
4.4.1.1 “[在+NP1]+NP2+VP”与“[tai/o+NP1]+NP2+VP”句式 |
4.4.1.2 “[在+NP1]+VP”与“[tai/o+NP1]+VP”句式 |
4.4.2 “NP1+[在+NP2]+VP”与“NP1+[tai/o+NP2]+VP”句式 |
4.4.2.1 “NP施在某处,NP施做某事” |
4.4.2.2 NL和NP是邻属关系 |
4.4.3 “NP+o+NL1+V+NL2”句式 |
4.5 小结 |
5 “±NP+V+在+NL”句式的“V+在+NL”结构 |
5.1 “NP+V+在+NL”句式中V的考察 |
5.1.1 V的音节数 |
5.1.1.1 V为单音节动词 |
5.1.1.2 V为双音节动词 |
5.1.2 V的类 |
5.2 “V+在+NL”结构的语义内容 |
5.2.1 NP受动作的影响[+位移]至NL |
5.2.1.1 V[+空间][-状态][+位移][-持续] |
5.2.1.2 V[+空间][±位移][±持续][+状态] |
5.2.1.3 V[+空间][+位移][+持续][+状态] |
5.2.2 动作状态呈现在NL |
5.2.2.1 V[+空间][+状态][-位移][+持续] |
5.2.2.2 V[+空间][±位移][+持续][+状态] |
5.2.2.3 V[+空间][+状态][-位移][+附着][+持续] |
5.2.2.4 V[-空间][+持续] |
5.2.2.5 V[+空间][+NP状态变化][-位移] |
5.2.2.6 V为形容词性的状态动词[+空间][+状态][-位移][+持续] |
5.2.3 NP是V产生的结果,NP[+附着]于NL |
5.2.4 NL是NP出现或消失的处所 |
5.3 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 |
5.3.1 表示“NP受动作的影响[+位移]至NL” |
5.3.1.1 V[+空间][-状态][+位移][-持续] |
5.3.1.2 V[+空间][±位移][±持续][+状态] |
5.3.1.3 V[+空间][+位移][+持续][+状态] |
5.3.2 表示“动作状态呈现在NL” |
5.3.2.1 相同现象 |
5.3.2.2 不同现象 |
5.3.3 表示“NP是V产生的结果,NP[+附着]于NL” |
5.3.4 表示“NL是NP出现或消失的处所” |
5.3.5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
5.4 小结 |
6 “NP+V(了)+O+在+NL”句式的“V(了)+O+在+NL”结构 |
6.1. “NP+V(了)+O+PP”句式成立的制约原则及其语义内容 |
6.1.1 V的音节数 |
6.1.2 V的语义 |
6.1.2.1 V[+空间][+位移][-持续][+O停留] |
6.1.2.2 V[+空间][+附着][+结果][+O停留] |
6.1.2.3 V[+空间][-附着][+结果][+O停留] |
6.1.2.4 V[+空间][+位移][+附着][+O停留] |
6.1.2.5 V[V下][+空间][+停留][+O停留] |
6.1.3 NP和O的关系 |
6.2 与越南语对应句式的对比 |
6.2.1 表示“致使O[+停留]于NL” |
6.2.2 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呈现的处所 |
6.3 小结 |
7 “在”的演变轨迹及其词类的确定与划分 |
7.1 “在”的演变过程 |
7.2 “在”的词类确定与划分 |
7.2.1 动词与介词的划分 |
7.2.2 “±NP+V+在+NL”句式中“在”的类 |
7.3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6)推进HSE体系建设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持续全面推进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
总结积累宝贵经验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 |
(7)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 章文献综述 |
2.1 信念 |
2.1.1 信念与部分相似概念 |
2.1.2 信念的内涵与结构 |
2.2 教师信念 |
2.3 教师信念研究的基本历程 |
2.4 教师信念与学校文化 |
第3 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分析框架 |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 |
3.3 研究方法 |
3.3.1 个案选取 |
3.3.2 资料搜集 |
3.3.3 研究资料分析 |
3.3.4 研究的效度、信度与限制 |
3.3.5 伦理问题 |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N 中学教师的故事 |
第4 章 N 中学的学校文化 |
4.1 从“车间”到“学校” |
4.2 “我们这类学校!” |
4.3 “厂校文化” |
4.4 合作的缺失:教师的最大感受 |
4.5 尴尬的家校关系 |
4.6 学校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
第5 章教师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 |
5.1 我们在哪里?该往何处去? |
5.2 “以科研促发展”还是“抓‘管治’保稳定”? |
5.3 N 中能不能搞科研? |
5.4 “抓学生管治”?“创设自主发展的平台”? |
第6 章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信念 |
6.1 课程:“应试教育的处方”?培养多种能力的载体? |
6.2 课程实施:忠实执行?适当调适? |
6.3 课外活动:自主发展的平台?无关紧要的活动? |
6.4 “非考试科目是次科!” |
6.5 “不是新课程不好,而是考试不这样考!” |
6.6 以考定教 |
6.7 学习:个体生命的超越?知识的积累? |
第7 章 关于德育的信念 |
7.1 学生有无自主教育的能力? |
7.2 德育内容:关注个体品德还是集体规范? |
7.3 德育方法:靠“管治”还是“自主”? |
7.4 “管好学生纪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 |
7.5 “‘教学’与‘德育’可以分开实施!” |
第8 章关于科研的信念 |
8.1 “我们不爱科研!” |
8.2 “科研是教师轻蔑的情人!” |
8.3 科研:“不得不搞”?“不能不搞,但不能真搞”? |
8.4 “科研不需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搞!” |
第9 章 关于学校管理的信念 |
9.1 “校长身边的那个人” |
9.2 “常规管理是学校的生命!” |
9.3 权力与文化:孰重?孰轻? |
9.4 校长:学校纪律的维护者?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
9.5 “N 中的教师还要当警察!” |
9.6 学校管理:包干?合作? |
第10 章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 |
10.1 N 中复杂的教师关系 |
10.2 “保证学生考好,才算对得住良心!” |
10.3 “教师需要具备管住学生的能力!” |
10.4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给模式”还是“给思维”? |
10.4.1 关注“技术”,还是关注“理论”? |
10.4.2 “经验-技术”重要,还是“理论-思维”重要? |
10.5 关于人际关系的信念 |
10.5.1 “同行是冤家!” |
10.5.2 师生之间:“权威—遵从”还是“平等合作”? |
10.5.3 校长—教师关系:“老板—员工”还是“同侪伙伴”? |
10.6 教师角色:“权威-控制者”?“品德高尚的朋友”? |
10.6.1 学生“讨厌”的教师:权威-控制者 |
10.6.2 学生喜欢的教师:品行高尚的朋友 |
第11 章关于学生的信念 |
11.1 “烂X 中学”? |
11.2 关于学生人性的信念 |
11.2.1 “人性本恶!” |
11.2.2 “人性本贱” |
11.2.3 “学生个体不可信!” |
11.3 关于学生问题归因的信念 |
11.4 差异:差距?个性化的表征? |
11.4.1 “学生是分类分等的!” |
11.4.2 “好班级=纪律好+学习好!” |
11.4.3 分班实验:“科学对待差异”?“有意制造差异”? |
第三部分 研究者的声音:分析与建议 |
第12 章 分析与讨论 |
12.1 N 中教师信念的结构与特点 |
12.1.1 N 中教师信念的主要内容 |
12.1.2 N 中教师信念的基本特点 |
12.2 N 中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
12.2.1 N 中的学校文化结构与性质 |
12.2.3 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
12.3 N 中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之比较 |
12.4 “考试成功至上”:操纵N 中的“幽灵” |
12.4.1 “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首要标准!” |
12.4.2 “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左右着学校文化的运作 |
第13 章 结论与建议 |
13.1 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 |
13.2 教师信念重建的基本方向与策略 |
13.2.1 教师信念变革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策略 |
13.2.2 重建学校愿景 |
13.2.3 重建教师关于学生个体的信念:关爱独特的具体个体 |
13.2.4 重建学校课程愿景:建设具体个体的课程 |
13.2.5 重建学校管理体制:由“科层”走向“赋权合作” |
13.2.6 教师角色信念的重建 |
13.2.7 超越“科本教研”,走向“校本科研” |
13.2.8 超越技术与经验,倡导反思性教师专业发展 |
13.2.9 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 |
13.2.10 学校文化的重建:教师信念改变的关键 |
余韵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围棋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发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围棋思想综述 |
2.1 围棋思想的历史演进 |
2.2 围棋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
2.2.1 围棋与易经 |
2.2.2 围棋与儒学 |
2.2.3 围棋与道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围棋企业经营拟合性分析 |
3.1 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
3.2 围棋企业经营拟合性分析 |
3.2.1 围棋与经济的拟合 |
3.2.2 围棋与企业经营的拟合 |
3.3 围棋企业经营拟合性的横向比较 |
3.3.1 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比较 |
3.3.2 围棋与中国古代兵法的比较 |
3.4 围棋思想在企业竞争中应用的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围棋战略思想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启示 |
4.1 大局观 |
4.2 形势判断—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
4.3 共赢 |
4.4 棋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4.5 脱先—解决决策困惑的方法 |
4.6 棋手的盲点 |
4.7 天王山—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
4.8 竞争制胜的三种途径 |
4.8.1 善胜者不争 |
4.8.2 善战者不败 |
4.8.3 善败者不乱 |
4.9 棋型—追求企业的正型 |
4.10 《围棋十诀》与企业扩张 |
4.11 收官—细节决定成败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围棋辩证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5.1 速度与坚实 |
5.2 势与地 |
5.3 计算与感觉 |
5.4 急所与大场 |
5.5 一方空与多方空 |
5.6 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围棋技战术思想在企业管理与竞争中的应用 |
6.1 定式运用 |
6.2 手筋—竞争中的一招致胜 |
6.3 试应手—相机抉择的高级战术 |
6.4 角的优势—新创企业的根据地 |
6.5 模仿棋—以模拟跟随,以创新超越 |
6.6 子效—提高员工效率 |
6.7 弃子三原则 |
6.8 行棋的节奏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论文的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企业质量管理的思考 |
1.1.2 纵观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捷可勃斯的质量过程管理体系 |
1.2.2 捷可勃斯的现场管理和5S |
1.2.3 捷可勃斯的6δ管理实践 |
1.3 论文框架 |
2 捷可勃斯的全面质量管理(TQM) |
2.1 “人人都是质检员”-从质量意识到行动 |
2.1.1 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方法 |
2.1.2 经验和技术情报的积累及管理 |
2.1.3 质量管理的维持、改进和创新三项活动 |
2.1.4 捷可勃斯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
2.1.5 捷可勃斯质量管理的思索 |
2.2 解决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 |
2.2.1 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应急措施和永久措施 |
2.2.2 捷可勃斯解决问题的步骤 |
2.2.3 捷可勃斯如何把握问题 |
2.2.4 观察“目前状态” |
2.3 “从员工满意”到“顾客满意” |
2.3.1 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 |
2.3.2 满意因素、不满意因素和问题的解决 |
3 捷可勃斯的现场管理 |
3.1 关注“三现”-“现场、现实、现物” |
3.1.1 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
3.1.2 消除不利因素 |
3.1.3 解决现场问题 |
3.1.4 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 |
3.2 “魔鬼都在细节中”-挖掘“现场”,不断改善 |
3.2.1 捷可勃斯的作业标准化 |
3.2.2 适时地修订、改进作业指导书 |
4 捷可勃斯的5S和6δ管理实践 |
4.1 练好质量管理的基本功-3S“整理、整顿、清扫” |
4.1.1 整理(Seiri) |
4.1.2 整顿(Seiton) |
4.1.3 清扫(Seisou) |
4.2 自我完善与发展-“清洁、自律” |
4.2.1 清洁(Seiketsu) |
4.2.2 自律(Sitsuke) |
4.2.3 捷可勃斯培养“自律”的七种工具 |
4.3 捷可勃斯的6δ管理实践 |
4.3.1 纳入经营战略、融入价值观 |
4.3.2 改进程序和工具的整合 |
4.3.3 改进的组织、测评与激励 |
5 捷可勃斯质量管理的启示 |
5.1 没有最好,只有有效--质量管理阶段的不可跨越性 |
5.2 拿来主义,洋为中用,使国外先进经验本土化 |
6 结论 |
6.1 结合企业实际,选择有效的质量管理理论 |
6.2 关键在于行动,切勿停留在教科书的第一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上篇 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方法论 |
第1章 经济体制与成本管理模式 |
1.1 成本的经济实质 |
1.2 经济体制与成本管理模式 |
1.3 现代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模式 |
1.4 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
第2章 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
2.1 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 |
2.2 成本的科学管理阶段 |
2.3 成本的现代管理阶段 |
2.4 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 |
2.5 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 |
第3章 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方法论 |
3.1 系统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3.2 信息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3.3 控制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3.4 组织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3.5 行为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3.6 决策理论与现代成本管理 |
中篇 成本管理现代化与现代成本管理 |
第4章 成本管理现代化之路 |
4.1 成本管理现代化的实质 |
4.2 成本管理现代化的指导原则 |
4.3 成本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
4.4 成本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
4.5 邯钢经验:成本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
第5章 现代成本管理是全面成本管理 |
5.1 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
5.2 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
5.3 成本信息系统与现代成本管理 |
5.4 成本模型与现代成本管理 |
第6章 宏观成本管理与现代成本管理 |
6.1 宏观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 |
6.2 宏观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提 |
6.3 建立以间接调控和行业目标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宏观成本管理体系 |
6.4 经济布局合理化,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
6.5 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 |
6.6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新的价格机制 |
6.7 加强管理靠改革,节约资源靠科技 |
下篇 战略成本管理与现代成本管理 |
第7章 现代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 |
7.1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7.2 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
7.3 不断加强成本管理战略的研究 |
7.4 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美菱集团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范例 |
第8章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
8.1 以作业为基准的现代成本管理战略架构 |
8.2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战略应用 |
8.3 成本企画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表现形式 |
8.4 资本成本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
第9章 战略成本管理的新发展 |
9.1 质量成本的战略拓展 |
9.2 人力资源成本的战略管理 |
9.3 环境成本管理: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
9.4 知识经济与成本管理创新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眼睛盯住市场 功夫下在厂内──论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2]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A].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物业管理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汇编(2016-2018), 2019
- [3]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D]. 杨捷.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 杜翠河. 复旦大学, 2012(03)
- [5]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6]推进HSE体系建设 培育企业安全文化[J]. 廖永远. 中国石油企业, 2010(07)
- [7]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 谢翌.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8]围棋思想对企业经营的启发和借鉴[D]. 李耿. 山东大学, 2006(12)
- [9]捷可勃斯的质量管理及启示[D]. 张大斌. 西北大学, 2003(04)
- [10]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D]. 石新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