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像分析技术在口腔颌面X线诊断应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洁[1](2021)在《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减少口腔金属伪影的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对口腔内金属伪影的减少效果。方法:(1)采用家猪头颅模拟人的在体口腔环境,制作镍铬金属牙冠,分别戴入上颌第1、2、3磨牙,采用双源CT行双能量扫描,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FAST DE、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6组(40keV、70 keV、100 keV、130 keV、160 keV、190 keV)共8组,比较所得图像质量及伪影。(2)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头颈部双源CT扫描且口腔内存在金属修复体的患者共28例,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将图像进行标准线性融合(M_0.6)、虚拟单能量图像重建7组(100keV、110 keV、120 keV、130 keV、140 keV、150 keV、160 keV)共8组,比较所得图像质量及伪影,进一步验证动物实验结果。结果:(1)动物组:130 keV组及160 keV组图像主观评分优于其它各组(P<0.01);130keV组图像中咬肌CT值,在有、无伪影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到金属伪影的影响最小。(2)临床组:130 keV组主观评分优于其它各组(P<0.01),其中130 keV组图像评分均值高于160 keV组(P<0.01);130keV组图像中舌肌CT值,在有、无伪影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到金属伪影的影响最小。结论: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口腔内金属伪影,得到高质量的重建图像,最佳成像条件为130 keV。
李想[2](2021)在《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根据CBCT中颌骨低密度影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不同颌骨疾病的密度值,建立相关疾病密度数据库,并与术后病理组织检验结果相对比。探讨MIMICS软件在颌骨囊性病变术前密度测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上颌囊性骨病变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颌骨囊性疾病住院治疗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颌骨囊肿82例,成釉细胞瘤31例,其他疾病10例。将各病例术前拍摄的CBCT影像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和处理,测量其病变组织的密度值以及不同类型疾病的密度值变化区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病例CBCT影像密度值与术中病变性质情况以及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度,分析密度值区间所对应疾病及其统计学意义。[结 果]应用MIMICS软件测量颌骨囊性疾病CBCT影像可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不同疾病的密度范围区间。结果示:1.下颌骨囊肿90%可信度平均密度值-104.15~167.28;上颌骨为28.61~282.98;成釉细胞瘤为-586.06~118.9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成釉细胞瘤的平均密度值<下颌骨<上颌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颌骨囊性疾病90%可信度平均密度为-91.2~251.9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前分析颌骨囊性病变性质与术后病理组织检验结果符合率达90%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骨囊性病变进行术前密度测量分析,具有术前定性及手术方法选择的参考作用,对颌骨囊性病变术前诊断和术式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魏一娟,王小鹏,查开继,高剑波[3](2021)在《多物质伪影降低技术在口腔金属植入物患者颌面部C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物质伪影降低(MMAR)技术对口腔金属植入物患者颌面部CT图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用宽体探测器 CT行颌面部扫描且含有金属义齿植入的30例患者资料,患者病变部位均受到金属植入物伪影影响,行能谱扫描后采用静脉期分别重建 120 kV-like、虚拟单能量成像(VMI)(70、90、110 keV)、VMI(70、90、110 keV)+MMAR(简称VMI+M)图像,共 7 个图像序列。测量同层面病变及头长肌CT值和噪声(SD),计算病变伪影指数(AI)。通过 Friedman检验及 Wilcoxon检验实现对图像质量的客观、主观评估。结果 7组图像SD、A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χ2=133.800,P<0.001;AI:χ2=92.147,P<0.001),VMI 110 keV+M图像SD[10(8, 12)]、AI[6(5, 9)]为7组内最低,其AI值与VMI 90 keV+M图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VMI+M组SD、AI值低于对应单能量水平VMI组(均P<0.05)。7组图像主观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99,P<0.001)。VMI(70、90、110 keV)+M图像评分高于对应单能量水平VMI图像(Z=-4.583,P=0.000;Z=-3.742,P=0.000;Z=-2.449,P=0.014)。VMI 90 keV+M图像主观评分[4(3, 4)]最高,高于其余6组(均P<0.05)。30例中有26例病变区域伪影完全消除,对比度良好,病变显示清晰,图像效果最佳。结论宽体探测器CT的MMAR技术去除口腔金属植入体伪影效果明显,能提高图像质量,VMI 90 keV+MMAR图像能兼顾最佳伪影去除效果及良好的组织对比。
王兵武[4](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孙杨[5](2021)在《学龄期儿童下颌骨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与年龄相关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学龄期儿童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模型,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分析比较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2019年4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学)院6~12岁儿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50位儿童。以1岁为1组进行分组,每50位儿童为1组,其中男女各25例,共分为7组。将所选儿童的CBCT资料以DICOM格式文件输出后导入Mimics Medical 19.0软件,采用手工分割方式创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蒙板后三维重建模型。测量计算得到双侧髁突模型的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数据,得到数据在年龄、性别及左右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年龄与髁突体积(r=0.667)、表面积(r=0.675)及形态学指数(r=0.581)成正相关,各年龄段之间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男女性别之间、双侧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12岁儿童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岁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男女间以及左右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刘伟南[6](2021)在《锥形束CT评估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对下颌管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下颌管内包含有下牙槽神经和血管。它向下颌骨组织供血,并支配下颌骨、牙齿、唇部和邻近的组织。考虑到下牙槽神经的重要感觉功能,外科医生在该区域的手术过程中应尽量注意不要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以防止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研究发现下颌管存在多种解剖结构变异,并且可能受到多种类型的颌骨病变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移位。曲面体层摄影、多层螺旋CT及锥形束CT是评估下颌管位置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其中,锥形束CT因其拥有极低的照射剂量、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精准和强大的3D应用软件等特点,目前被认为是对下颌管进行检测较为适用的方法。先前其他学者运用锥形束CT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确定了下颌管在无病理下颌骨中的位置,主要用于牙科种植计划或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下颌管的评估。目前,有关下颌骨病变区内下颌管显现情况及其移位方式的研究鲜有报道,临床上好发于下颌骨后部的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有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和成釉细胞瘤,它们之间可以表现出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常常难以鉴别。虽然一些研究描述了三种囊性病变之间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但尚未阐明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对下颌管影像学表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锥形束CT术前评估病变区内下颌管可见性情况以及不同颌骨囊性病变对下颌管位置的影响,分析下颌管位移特征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术前评估下唇麻木风险提供参考或为术前提供更加直观显示下牙槽神经管位置的方法以及找到新的鉴别因素,为外科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20年10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经病理明确诊断为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DC)、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和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的88名患者的病例及其术前锥形束CT资料。将收集的锥形束CT数据导入e Exam Vision软件对颌骨囊性病变区下颌管影像进行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曲面重建(curver planar reformat,CPR)、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和横断面重建,对纳入研究病例重建后的下颌管影像特征(下颌管显现情况、管壁可见性分值、移位方向)进行回顾分析,最后在e Exam Vision软件容积重建平面内对CBCT图像数据进行下颌管容积三维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用来评估下颌管与病变位置关系,采用Srinivasan研究中的3级对比评分系统比较CBCT横断面重建与容积三维重建图像之间下颌管显现情况,1分表示两幅图像下颌管影像相似;2分表示CBCT横断面图像优于容积三维重建图像;3分表示容积三维重建图像优于横断面图像。运用SPSS21.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含牙囊肿29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0例,成釉细胞瘤29例。全部88处病变下颌管显现情况分别为容易辨认占26.1%,大致可辨占52.3%,无法辨认占21.6%,运用CBCT对下颌骨囊性病变区内下颌管观察的总体显现率为78.4%。Kruskal-wallis H法检验管壁可见性在成釉细胞瘤(AB)组与含牙囊肿(DC)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三种病变在下颌管移位方向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CBCT横断面重建图像与容积三维重建对下颌管显现的对比结果显示,对比评分记作1分的患者共25人,1分组中管壁可见性得分均值为2.27±0.22;对比评分记作2分的患者共25人,2分组管壁可见性得分均值为3.13±0.46;对比评分记作3分的患者共19人,3分组管壁可见性得分均值为1.32±0.27,Kruskal-wallis H法检验不同对比分组之间管壁可见性分值具有显着差异(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锥形束CT可以用于囊性病变区下颌管的术前评估,为外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规避下唇麻木风险提供参考依据。2、成釉细胞瘤与含牙囊肿在管壁可见性分值上存在显着差异,即成釉细胞瘤管壁破坏程度远大于含牙囊肿,以此量化指标再一次佐证了成釉细胞瘤浸润性生长骨质广泛破坏的生物学特征。3、三种颌骨囊性病变之间下颌管位移变化特征无显着差异性,不可作为三种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因素。4、容积三维重建可立体直观的显示下颌管与颌骨囊性病变的空间位置关系,是适用于观察受囊性病变压迫一侧管壁存在连续性吸收移位的下颌管的阅片方法。横断面重建图像在显示管壁无明显吸收的下颌管方面要优于容积三维重建,横断重建面图像是诊断颌骨囊性病变区移位下颌管的基础,二者应结合应用。
盛健峰[7](2021)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股前外侧皮瓣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穿支,在制备穿支皮瓣的过程中需要将动脉及穿过肌肉、筋膜供养皮肤的肌皮穿支解剖出来以用作皮瓣制备和血管吻合,而不同个体之间,甚至相同个体左右侧大腿穿支血管在解剖学和形态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这对外科和影像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带血管游离移植皮瓣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以进行精确的个体化设计,可以提高皮瓣剖离成功率,大大降低手术风险。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是临床精确定位的常用手段,广泛应用于ALTF(Anterolateral Thigh Flap,股前外侧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等手术中。但也存在空间分辨率低,穿支动、静较难辨识,配套硬件复杂,可视化三维重建结果不佳,不能对皮瓣精准设计及模拟剥离,其中如何将CTA扫描进行精细三维可视化以及如何将CTA影像信息更加精确地定位到供区皮肤,并为手术所用则是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CTA技术结合CURA软件被用来研究皮瓣的血管解剖及术前皮瓣设计,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是此类研究还尚未成熟,且CTA技术结合CURA软件用于ALTF的设计制备的研究较少,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完善。本研究旨在通过CTA技术与CURA数字化软件相结合,通过精细化三维重建的方式重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重建主要穿支血管相对于周围骨骼、肌肉、皮肤三者的稳定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对三维可视化模型分析、精确标记转移到患者的体表进行定位,在患者体表进行设计重现,从而完成ALTF的个性化设计,标记皮瓣切取的范围,为模拟皮瓣的切取提供精准的导航,以求规避皮瓣切取盲目依赖经验的临床现状,降低血管变异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方式,提高头颈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成功率。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甲状腺头颈颌面外科应用ALTF修复重建的头颈肿瘤病例共20例。所有患者行游离ALTF对缺损部位修复重建,术后随访1-12个月;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并进行下肢CTA检查,以定位大腿前外侧穿支,并行受瓣区增强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扫描,明确病灶范围及受区血管情况;将CTA数据预处理、寻找穿支、划定重建区域,利用CURA软件对骨骼、血管及皮肤进行重建,生成个性化游离ALTF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ALTF穿支血管固定式定位导板,固定于实施手术侧大腿,描记股前外侧降支血管及其皮肤穿支,切取皮瓣,与颈部血管进行血管吻合(一根动脉两根静脉),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皮瓣修复情况,加强引流,促进创面愈合。所得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切取的ALTF血管蒂长范围在7~14 cm之间,平均9.9 cm,面积范围(3~6 cm)×(4.5~13 cm)之间。所有皮瓣均见明显的皮肤穿支。ALTF用于修复的头颈部缺损20例(其中修复颊黏膜5例、舌体4例、软腭3例、口底2例、牙龈2例、舌及口底复合缺损2例、下咽1例、颊及牙龈复合缺损1例)。(2)CTA结果:20例行大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的患者通过CTA图与术中发现穿支相比较,20例找到了41个穿支。在41个穿支中,右大腿38个,左大腿3个(1例术前CTA右侧未发现粗大穿支),平均每个大腿上有2个穿支。20名患者每条大腿上的穿支数量从1到4不等。最常见的是2个穿支,占45.00%(n=9),数据如表2所示。多数穿支位于AP线(位于髂前上棘与髌骨上外侧角之间线)的侧面,共28个,占70.0%。在AP线中点周围3厘米半径处发现了7个穿支,周围3到5 cm处发现了2个穿支,而其他穿支被识别出距离AP线中点5 cm以上。(3)穿支的类型和走向:术中发现穿支类型有肌皮穿支穿过外侧股肌,占80.5%(n=33)。肌间隙穿支的发生率为14.6%(n=6),在股外侧肌和股直肌之间的隔膜间隔穿出。最后,有4.9%(n=2)的穿支穿透了隔膜的一部分和外侧股肌的薄弱部分,被称为肌肉皮下或半隔膜皮肤的穿支。(4)穿支起源:术中发现穿支起源大部分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占75.6%(n=31)。21.9%(n=9)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斜支。只有2.5%的穿支来自横行分支(n=1)。(5)CTA确定的穿支起源与术中确定结果一致性:根据肿瘤切除及缺损,实际上有20例患者使用了大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从右大腿收获19个皮瓣,从左大腿收获1个皮瓣。通过CTA获得的穿支信息与20例患者的术中发现进行了比较,在20例患者中,通过术前作图确定的41例穿支起源与术中探查的结果一致。收获大腿前外侧穿支皮瓣41个穿支。其中,术前CTA术准确定位了41个穿支(占100%)。用作皮瓣蒂的41个穿支的来源血管是外侧旋股动脉的降支(n=31),斜支(n=9)和横支(n=1),术前CTA结果与术中发现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6)成功率和并发症:20例患者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皮瓣坏死病例。术后出现吻合静脉危象1例,再次手术发现1支静脉血栓,另一支静脉吻合口通畅,经抗凝、解痉、高压氧治疗后皮瓣存活。有1例患者术后供区伤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术后均无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结论:通过CTA技术与CURA数字化软件相结合,可以精细化三维重建的方式重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重建主要穿支血管相对于周围骨骼、肌肉、皮肤三者的稳定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对三维可视化模型分析、精确标记转移到患者的体表进行定位,在患者体表进行设计重现,从而完成ALTF的个性化设计,据缺损标记皮瓣切取的范围,模拟皮瓣的切取,降低了因皮瓣血管变异带来的手术风险,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制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手术方式的简化及术式的推广,提高头颈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成功率。
杨文麒,王佳伟,戴旋,靳军,祁森荣,韩方凯[8](2020)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图像后处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颌面锥形束CT已广泛地应用于口腔医学的临床诊断,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图像后处理质量受到处理技术人员的主观因数的影响,也直接影响锥形束CT图像的评价和对疾病的准确检出率。本文从前期拍摄准备、扫描参数的应用、后处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讨,指出了获取优质锥形束CT后处理图像及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并在实用病例的诊断中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方案的可靠性。
季艳丹[9](2020)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颧骨位于面部的突出位置,受外力打击时易发生损伤。颧骨复合体骨折(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CF)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创伤之一,发生率位于面中部骨折的首位。颧骨复合体的三维骨性结构对维持面部宽度、突度、侧方轮廓和口颌系统功能起重要作用,骨折后会出现面部塌陷、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面部原有的外形轮廓和口颌功能。传统手术治疗模式依靠石膏模型、影像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骨折信息,术前缺乏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凭借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对骨折断端进行拼对复位,缺乏精确的引导,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功能与外形”,与目前要求的个性化、数字化、精准化医疗的诊疗趋势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外科(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应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分析骨折断端的三维信息,与健侧对比,可视化仿真模拟骨折复位全过程,预测手术结果,制定个性化术前计划,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将术前规划转移至术中操作中,提高手术复位效率和精度,在颌面外科的精准治疗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我科自2008年以来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技术用于全面部骨折、复杂下颌骨骨折的复位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结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及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流程和技术要点,结合三维重建CT测量方法,定量评价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探讨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病房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复位导板将患者分为3D导板组(20例)和常规组(17例)。3D导板组:20名患者术前行颌面部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对术前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分割、镜像、虚拟手术等操作逐步完成骨折的虚拟复位,将复位完成的3D虚拟模型导入3-matic9.0软件中设计复位导板,术中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常规组: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术后患侧与健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2:术后患侧与健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之间的距离差值;△L3:术后患侧与健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对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VAS)评分,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结果显示:3D导板组患者△L1、△L2、△L3、△α、△β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导板组手术时间为(184.35±14.85)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8(7.25,8.75),常规组手术时间为(216.53±27.59)min,术后患者面容自评满意度评分为7(6.50,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3D导板组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面容自评满意度高。常规组中3例患者出现颧面部塌陷症状,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张口受限、复视及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图形软件可实现骨折信息三维可视化分析,制定个性化术前手术方案,结合3D打印个性化复位导板引导患侧骨折块的塑形复位,为骨折复位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2、运用三维测量法对颧骨解剖标志点的空间方位进行量化分析,可全面客观的评估术后双侧颧面部对称性;3、联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导板可提高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的精确度,有效降低术后面部畸形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治疗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一种实用、有效的辅助手段。
唐祖南,Hui Yuh Soh,胡耒豪,于尧,章文博,彭歆[10](2020)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瘤、血管、骨骼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模型重构,显示其术前空间关系,对重点结构进行标记,并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术区立体显示三维重建模型,术者利用简单手势在术中保持无菌状态下对眼前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调整,观察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进行,手术开始前进行三维模型配准,肿瘤显露过程中进行术中验证,术后利用Likert量表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三维重建模型平均配准时间为12.0 min,术者在所有病例的手术中均都能直观、立体地观看肿物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可在术中自行调整图像。Likert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感知准确性、帮助确定解剖部位、术中图像引导作用,以及改善手术安全性的潜力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分别为4.22、4.19、4.16和4.28分)。8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混合现实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时立体可视化,提供术区解剖结构信息,引导和修正手术操作,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图像分析技术在口腔颌面X线诊断应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像分析技术在口腔颌面X线诊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减少口腔金属伪影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动物实验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模型制备 |
1.2.2 扫描方法 |
1.2.3 图像处理 |
1.2.4 图像质量评价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2 临床试验 |
2.1 一般资料与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扫描方案 |
2.2.2 图像处理 |
2.2.3 图像质量评价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源CT在头颈部的应用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BCT在口腔颌面部颌骨囊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附录 |
5.1 典型病例一 |
5.2 典型病例二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学龄期儿童下颌骨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与年龄相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设备 |
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
1.2 GALILEOS锥形束CT参数设置 |
2 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CBCT影像资料获取 |
2.3 髁突三维重建 |
2.4 测量方法可重复性检验及评估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维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锥形束CT评估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对下颌管影像学表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牙槽神经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医学影像技术在游离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口腔颌面锥形束CT图像后处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锥形束CT设备质量控制及校准 |
2 图像伪影的抑制 |
2.1 硬化束(金属)伪影的抑制 |
2.2 运动伪影的抑制 |
2.3 其他伪影的抑制 |
3 扫描技术的应用 |
3.1 扫描定位基线 |
3.2 k V和m As的选择 |
3.3 体素与FOV的选择 |
3.4 扫描模式的运用 |
4 后处理软件的运用 |
4.1 后处理图像增强 |
4.2 后处理图像分割 |
4.3 三维重建的运用 |
4.4 后处理图像规范化排版应用 |
5 结论 |
(9)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维测量观察指标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4.1 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难点 |
4.2 虚拟手术在术前设计中应用 |
4.3 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 |
4.4 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效果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资料 |
1.2 术前三维重建 |
1.3 术前配准 |
1.4 术中验证 |
1.5 效果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图像分析技术在口腔颌面X线诊断应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3代双源CT虚拟单能量成像减少口腔金属伪影的效果评估[D]. 周洁.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颌骨囊性病变密度测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D]. 李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多物质伪影降低技术在口腔金属植入物患者颌面部CT图像中的应用价值[J]. 魏一娟,王小鹏,查开继,高剑波.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2)
- [4]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兵武. 兰州大学, 2021(11)
- [5]学龄期儿童下颌骨髁突体积、表面积及形态学指数与年龄相关变化[D]. 孙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锥形束CT评估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对下颌管影像学表现的影响[D]. 刘伟南.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研究[D]. 盛健峰.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口腔颌面锥形束CT图像后处理中的质量控制要点[J]. 杨文麒,王佳伟,戴旋,靳军,祁森荣,韩方凯.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9]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研究[D]. 季艳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10]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 唐祖南,Hui Yuh Soh,胡耒豪,于尧,章文博,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