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谈硬盘系统信息的保存与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全[1](2019)在《基于固态硬盘系统中闪存和内存信号总线的验证和时序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固态硬盘(Solid Static Disks,SSD)因为读写速度快、功耗低、抗震防摔、尺寸小等优势,已经逐渐取代机械硬盘,占据存储器的主导地位。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固态硬盘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对其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固态硬盘系统中,主要的存储模块为闪存和内存,要保证固态硬盘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对闪存和内存信号质量的分析必不可少。通常,使用采样闪存和内存信号的眼图来对信号质量进行分析。但该方法需要使用芯片焊接的仪器对闪存和内存芯片进行植球,同时还需要设计转接板用于将信号从芯片ball out上引出,之后才可通过示波器采样信号的眼图,这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如果对大批量的固态硬盘进行信号分析,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所以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使用固件的方式,对固态硬盘中闪存和内存信号质量进行分析,用以优化传统的验证流程,减少信号验证的时间,提高固态硬盘开发的效率。同时使用固件对当前信号进行时序优化,保证固态硬盘使用过程中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基于对闪存和内存接口数据传输原理以及固态硬盘工作原理的研究,得出一种表征信号完整性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控制DQS延时时间的改变去获取数据锁存的最大区间,并将最终的DQS延时放置在整个区间的中心,以此获得最佳数据锁存能力,而达到时序优化的目的。根据该方法,设计闪存和内存信号验证的算法。分析原有的固件架构并对其优化,减少硬件资源的使用,提高固件运行的效率。在优化的固件架构上,设计实现闪存和内存信号验证算法的固件。同时设计直接操作闪存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用于对闪存发送命令,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最后搭建固件仿真的环境,对固件进行仿真,验证其功能的实现。仿真通过后,运行固件得到信号验证结果,并将固件验证结果和采样眼图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固件的方式可以代替传统眼图的方式对固态硬盘系统中闪存和内存信号进行验证,得到信号的完整区间,根据该区间反映出该信号的质量。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固态硬盘开发时,优化对闪存和内存信号验证的流程;同时也可以在量产过程中用于检测出信号质量不达标的固态硬盘,提高出厂产品的可靠性。
郭伟伦[2](2019)在《基于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系统的验证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加快了脚步。越来越多云端的应用涌现市场。数据的存储需求也爆炸式增长,对大型的数据存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数据的存取速度,同时对记忆体的功耗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存储设备的稳定性、体积大小也有更高的标准,这就导致老一代的存储设备机械硬盘等应对起来非常吃力,所以固态硬盘应运而生,并获得飞速的发展,数据传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但是随着固态硬盘的发展,温度对固态硬盘性能的影响也越来越显着,所以分析影响固态硬盘温度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探究改进,对固态硬盘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搭建自动化的温度参数验证平台,对不同种类的固态硬盘温度控制算法进行验证探究,并对数据及失效机理加以分析,提出改进的方法,对新的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第一,从固态硬盘的组成模块入手,对固态硬盘的组成及与PC间的通信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通信原理;并与上一代的存储设备进行对比,探究固态硬盘的优势;同时对固态硬盘的功耗等参数进行测量,统计测量结果并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会成为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这一结论。第二,从固态硬盘的温度参数入手,对温度参数验证平台进行设计与改进。使用脚本语言对验证平台中的仪器进行自动化控制,并对温度参数验证平台进行搭建与测试;利用验证平台对不同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算法进行探究,分析不同种类的温度控制算法的优点与缺点;同时,针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失效分析,研究其温度控制算法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使用硬件电路控制温度的改进方法。第三,对固态硬盘的功耗控制及温度控制原理进行分析,根据固态硬盘的物理接口及通信协议,研究固态硬盘降低功耗的方法,对固态硬盘的链路状态转换进行详细分析,阐述链路状态转换机的工作原理;同时通过大量的验证数据对比,分析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方法,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固态硬盘控制温度的行为;最后通过数据对比,找出固态硬盘温度控制与功耗控制的关系,并对硬件电路控制固态硬盘温度的优势加以分析。第四,根据以上温度控制算法的数据分析以及温度参数和读写性能曲线的研究,确定使用PID算法作为改进后的温度控制算法;对PID的控制原理及数字化PID表达式进行分析,通过软件方式对PID算法进行模拟,验证数字化实现PID温度控制电路的可行性;使用Verilog语言设计所需的温度控制电路,并利用ModelSim对设计的温度控制电路进行验证仿真。本论文所设计的温度参数验证平台可完全实现自动化操作,在设定的时间内对固态硬盘进行固件的更新,编译下载及对测试电脑完成系统的自动切换。同时自动运行温度参数验证脚本,将验证结果及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最后,完成对PID硬件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
黄伟林[3](2017)在《单固态硬盘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存储可信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缩短CPU的处理速度和存储器速度之间的差距一直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个关键挑战。传统硬盘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瓶颈,因此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的发展使这个瓶颈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最近基于闪存的存储系统用在了越来越多的计算系统,包括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甚至一些工作站和服务器都是用的这套系统,原因就在于它快速的I/O性能,耐冲击性,光学因素等等。固态硬盘(SSD)则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为了保持和传统的基于机械硬盘的存储系统的兼容性,SSD存储系统通常使用一个闪存转换层,简称FTL。FTL作为SSD的核心存在,通常都是制造商的专利并且对其实现细节是保持高度机密的。而本文现在考虑到制造商恶意执行木马功能的这种可能性,这就引起了在固态硬盘之上构建的系统的可信性风险。这种特洛伊木马功能一旦触发,可能会损害存储在SSD中数据的完整性或者完全的擦除数据。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异构冗余的存储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许多系统如嵌入式系统不能承担拥有一个冗余系统这么大的负担。在本文中,针对应用硬件木马在近年来已经被新确定为一种新的安全威胁,本文对单固态硬盘中系统的数据可靠性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分析了由信任问题引发的可能的威胁,比如数据丢失、数据篡改、性能降低等等威胁。并针对这些威胁提出了一个只需要在单个固态硬盘上运行系统的方案,它可以对SSD存储的数据进行完整性的验证,并且恢复丢失或篡改的数据。该方案提出了一种“选择性地两次备份和一次备份I/O请求”的安全机制,使一些很重要的数据在遭到纂改或丢失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的将数据恢复,从而让系统可以继续运行下去。通过我们在SSDsim模拟器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当出现极端情况的时候也就是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两次备份时是不适用的,此时性能降低的太多。但是相比极端情况更常见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只有10%的数据进行两次备份和20%的数据进行一次备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在方案中性能降低的幅度是可以被我们所接受的。
陈锦飞[4](2017)在《基于Ukey和LiveOS的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被广泛使用,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也呈几何级数般增长,数据的存储安全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硬盘加密仍然是目前保护硬盘数据的主要趋势和手段。当前针对硬盘的软件加密方案安全性不高且性能较低;加密卡、FPGA等硬件加密方案性能较高,但缺乏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方案和必要的密钥安全恢复机制;基于BIOS的认证方案安全性较高,但导致硬盘只能工作在定制的BIOS环境下,通用性大大降低。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针对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个人计算机系统,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该系统基于Ukey和LiveOS,在整体安全性、性能、易用性和通用性上优于现有解决方案。硬件方案上,采用集成了硬件加密引擎的固态硬盘(SSD)主控芯片,实现对硬盘数据的实时加解密,同时将加解密密钥存储在Ukey之中,实现密钥和加密引擎的分离。只有唯一与加密SSD配对的Ukey才能解密硬盘并启动盘内系统。软件方案上,通过对Linux内核的裁剪和编译,对initrd文件系统的定制以及对引导程序的配置,定制出了一个基于Linux内核的LiveOS系统,该系统随Ukey启动,为加密SSD与Ukey的安全配对、认证和密钥传递提供了一个安全且通用的软件环境。加密硬盘和Ukey的配对及认证方案是整个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交换国密SM2算法公钥实现加密硬盘和Ukey的一一配对,通过设置PIN码保障Ukey使用安全,同时基于挑战响应式认证实现加密硬盘对Ukey的认证,通过与硬盘主控固件程序配合消除了重放攻击的可能。最后提出了一种双因子认证的密钥安全恢复方案。根据整个安全认证方案的需求,设计了针对Ukey和加密SSD主控芯片的API接口,该接口基于Linux SCSI协议,最后将认证程序与LiveOS结合实现完整的硬盘加密及安全认证。最后,在搭建的PC应用环境上,测试了整个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的可行性,对比了硬盘加密和非加密状态下的读写性能,并从固件、密钥、LiveOS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安全性。总的来说,本文提出的基于Ukey和LiveOS的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徐欣,陈锦飞[5](2016)在《基于Ukey和LiveOS的加密硬盘安全认证方案》文中提出针对目前硬盘加密方案通用性较差以及身份认证过程安全性不够的问题,提出一种全加密固态硬盘安全认证和可信启动方案.利用商密Ukey实现秘钥的安全存储,利用定制精简的LiveOS系统实现Ukey和加密硬盘的安全配对、认证、秘钥传递以及硬盘系统的可信启动.最后提出了一种秘钥安全恢复方案.方案基于现有安全ASIC芯片构建,并在通用PC系统上验证通过,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安全性及易用性.
吴丹[6](2016)在《微型空气弹簧在笔记本电脑硬盘减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盘系统抗振动性能的提高,对提升笔记本电脑整机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微型空气弹簧隔振器以空气作为介质,具有非线性硬特性等优点,能够有效地限制振幅。本文研究微型空气弹簧刚度特性,通过抗振动和抗冲击的理论分析,确定硬盘系统所需的刚度参数;采用理论推导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型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设计方案,完成微型空气弹簧样件制作,经实际测试,满足产品减振要求。论文以某公司某型号笔记本电脑的样机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振动形式,认为瞬态冲击为硬盘主要的振动方式,且硬盘的周期振动也是引起笔记本振动的来源;根据厂方提供的测试标准,通过托掌区域振动测试左右测点的频谱图,认为托掌区域的左侧点Y向振动达不到测试标准,振动主要由硬盘引起;通过冲击测试响应的时间历程曲线,发现硬盘系统的抗冲击性能还有待提高。2.运用瞬态隔冲理论,简化硬盘系统冲击模型为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通过对单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加速度响应的推导,绘制冲击谱图,确定冲击谱放大系数A等于0.8,以此硬盘系统的冲击隔振刚度参数,为隔振器设计的目标刚度。3.基于对空气弹簧刚度特性的分析,利用恒定的有效面积简化刚度表达式,初步设计以恒定面积为截面的微型空气弹簧结构形式和安装位置。4.利用初步设计的尺寸参数,以鼓形微型空气弹簧作为对象,利用ABAQU S建立微型空气弹簧的气固耦合模型,与推导的刚度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微型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并探究不同初始气压和不同的气囊厚度对其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确定样品的尺寸参数。5.依据样品设计尺寸参数,利用注塑工艺完成微型空气弹簧样品制造;装入笔记本样机中,分别进行冲击测试和托掌区域振动测试的实验。冲击振动显示,硬盘各区域的振动都有所改善情况,其中最大为右上方Z向减小达99%,最小为左下方Z向降低33%;托掌区域振动显示振动达不到标准的左侧点Y向振动减小了64%,减振效果显着,也验证样品设计的合理性。
张召泉[7](2016)在《磁头/磁盘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硬盘是计算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要的数据存储部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风潮兴起,数据量也在迅猛增长,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对硬盘容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得对硬盘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更大的硬盘容量,就必需要有更高的存储密度,这就使得磁头与磁盘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在如此小的磁头磁盘间隙下,当磁盘不洁净有异物及硬盘受到一定的外界冲击会使得磁头与磁盘产生接触,引起摩擦和磨损,造成磁头的损坏和磁盘表面的划盘,当硬盘受到一定的外界冲击会使得磁头与磁盘产生接触,从而导致摩擦和磨损,使得磁头损坏或磁盘盘片表面发生划盘,使得数据丢失,甚至导致硬盘瘫痪。所以,研究磁头/磁盘系统的动态特性,对提高硬盘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硬盘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以一种考虑气膜稀薄效应的修正的Reynolds方程新模型-LFR模型为理论基础,并采用LSFD法和FV法对修正的气膜润滑方程进行分别求解。本文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平板滑块到与实际类似的复杂滑块,进行了探索研究。基于LFR模型采用LSFD法进行求解,对磁盘上有一微凸起时,微凸起的大小变化及在磁盘上位置的变化对气膜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微凸体在浮动块对应的磁盘表面位置变化,对气膜的压力分布及其承载力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压力幅值的影响较大,对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小。边界压力和滑块俯仰角的变化对压力变化的影响明显;微凸体的大小对气膜压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磁盘转速对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小。通过对磁盘上有一小凸起时这一简单情况的研究,为下面建立Ansys模型对硬盘动态特性的模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模拟研究硬盘系统的动态特性,利用Ansys建立一个完整的硬盘有限元模型,模拟求解硬盘系统磁头的飞行参数。利用LFR数值模型求解气膜润滑方程,编写求解气膜润滑方程的求解程序,根据有限元模型求解的飞行参数计算得到气膜承载力,将求解得到的气膜承载力作用在有限元模型上。通过LS-DYNA的重启动功能实现Ansys有限元模型和求解程序之间数据的相互调用,模拟研究了硬盘外壳在受到不同周期、不同振幅的二次函数抛物线加速度冲击载荷时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载荷振幅增大导致飞行参数变化幅度增大,周期增大导致飞行参数变化的延迟。根据硬盘读回电压和磁头与磁盘之间距离的关系方程,搭建实验平台,测试与数值模拟相同的硬盘在外壳受到位移载荷时磁头与磁盘之间的距离,并与数值模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测量得到的磁头与磁盘之间距离的变化与数值模拟结果变化频率相同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夏波[8](2014)在《山东省交通厅内部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携带较大容量的文件并且实时传递,已经是我们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普遍的需求。传统的硬件设备由于自身的特质,很容易损坏或者丢失。图片、文档、游戏、视频等文件如果能够保存在网络存储当中,随时能够通过网络与大家一起分享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需求。正是出于解决用户这样的需求,决定开发网络硬盘文件资源管理系统。网络硬盘技术,是当今最热门的云存储的基本技术。它不仅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图片、视频、音乐网上存储和下载,而且还能够满足国际企业信息的分布式下载和存储。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网速的提升,无不拓展了网络存储的空间。普通用户或者企业用户,均可随时随地用PC或者移动终端,登录网络硬盘系统,查看、下载、修改文件。本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现状,采用编程语言ASP作为开发工具。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前台设计和后台设计两大部分。前台主要是用户模块和管理模块,用户模块的功能有四个部分组成:1、了解该系统的功能组织情况;2、上传文件/图片等媒体资料;3、共享,创建,查看目录;4、了解在线用户,我的好友及收到站内短信。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两个部分:1、上传,修改,删除文件以及图片;2、共享文件信息。后台主要为数据库设计,用来给予前台的支持。系统集成后,通过测试,用户能够通过web页面对网络硬盘进行访问,实现网络硬盘的注册、登录、上传、下载、修改、删除等功能,证明系统设计是成功有效的。
王山水,李昕岑[9](2014)在《云计算云存储时代大数据海量离线存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云存储的不断普及应用和电子数据资源在社会诸多领域的不断积累,各类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及行业数据中心等单位机构均存在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资源及大量信息存储介质,并且逐年呈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进入了海量大数据时代。在档案、图书等行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系统管理中,要求必须具备海量数据的离线备份和离线管理。同时,社会各行业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备份及利用需求不断提高。
石彦博,傅颖勋,刘青昆,舒继武[10](2014)在《一种应用于网络硬盘存储系统的安全模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网络硬盘系统得到了快速地推广和普及,而频发的网盘提供商泄漏用户数据的事件却表明:现有的许多网盘系统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高效便捷的网盘系统安全模块(security module of online storage system),使得加载此模块后的网络硬盘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数据私密性、数据完整性和访问控制权限等功能.为了保证网盘系统的独立性,本安全模块采用松耦合的设计方式,并引入第三方认证中心以加强网盘系统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本安全模块还采用了分散式密钥管理、懒惰权限撤销、安全元数据缓存等一系列技术以降低安全模块对网盘系统在性能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载安全模块后网盘系统的性能并没有出现明显地下降,其整体性能仍在用户能够接受的范围.
二、也谈硬盘系统信息的保存与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硬盘系统信息的保存与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固态硬盘系统中闪存和内存信号总线的验证和时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固态硬盘的组成模块 |
2.1 固态硬盘控制器 |
2.2 固态硬盘固件 |
2.3 闪存 |
2.3.1 闪存的基本存储单元 |
2.3.2 闪存的存储阵列 |
2.3.3 闪存的分类 |
2.3.4 闪存的组织结构 |
2.4 内存 |
2.4.1 内存的基本存储单元 |
2.4.2 内存的存储阵列 |
2.4.3 内存的组织结构 |
2.5 Power Supply和 PCB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闪存和内存接口协议介绍及信号完整性表征方法研究 |
3.1 闪存接口协议 |
3.1.1 闪存总线接口类型及信号描述 |
3.1.2 闪存接口操作具体时序 |
3.1.3 闪存命令序列 |
3.2 内存接口协议 |
3.3 表征信号完整性的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件设计 |
4.1 闪存和内存信号总线验证的算法 |
4.1.1 闪存信号总线验证算法 |
4.1.2 内存信号总线验证算法 |
4.2 固件架构 |
4.2.1 固态硬盘传统的固件架构 |
4.2.2 优化的固件架构 |
4.3 通用闪存操作API定义 |
4.3.1 定义API的输入和输出 |
4.3.2 定义API的子命令 |
4.3.3 API的实现 |
4.4 闪存验证固件设计 |
4.5 内存验证固件设计 |
4.5.1 读写比较模块 |
4.5.2 验证子模块 |
4.5.3 Gate验证 |
4.5.4 读写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件仿真及信号验证 |
5.1 固件仿真环境搭建 |
5.1.1 主机 |
5.1.2 仿真器 |
5.2 固件的编译与下载 |
5.3 固件的仿真 |
5.3.1 仿真器设置 |
5.3.2 闪存固件仿真 |
5.3.3 内存固件仿真 |
5.4 信号验证 |
5.4.1 闪存信号验证结果 |
5.4.2 内存信号验证结果 |
5.4.3 验证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系统的验证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固态硬盘的组成及通信原理 |
2.1 固态硬盘的组成 |
2.2 固态硬盘的通信原理 |
2.2.1 PCIe基本概念及拓扑结构 |
2.2.2 PCIe的传输方式 |
2.2.3 PCIe的低功耗模式 |
2.3 固态硬盘的优势 |
2.4 固态硬盘面临的挑战 |
2.5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固态硬盘的功耗与温度 |
3.1 固态硬盘的功耗控制 |
3.1.1 LTSSM状态机及状态转换 |
3.1.2 NVMe的电源管理机制 |
3.2 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 |
3.2.1 固态硬盘温度的检测 |
3.2.2 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 |
3.3 温度与功耗的关系 |
3.3.1 Power State 0状态对比 |
3.3.2 Power State 1状态对比 |
3.3.3 Power State 2状态对比 |
3.3.4 不同电源状态下温度参数的对比结果 |
3.4 温度参数的重要性 |
3.5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化温度参数的验证平台的搭建与算法分析 |
4.1 温度参数验证平台 |
4.1.1 温度参数验证平台的意义 |
4.1.2 温度参数验证平台工作的搭建及工作原理 |
4.1.3 温度参数验证平台工作流程 |
4.1.4 温度参数验证平台的运行结果检测 |
4.2 固态硬盘温度参数验证结果分析 |
4.2.1 温度控制算法的探究与验证 |
4.2.2 温度控制算法的失效分析 |
4.2.3 温度参数验证结果分析与硬件控制电路的猜想 |
4.2.4 使用硬件电路控制温度的优势 |
4.3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硬件电路的实现与仿真 |
5.1 硬件电路的设计 |
5.1.1 硬件电路的算法选择 |
5.1.2 硬件电路的组成 |
5.1.3 硬件电路实现温度控制的原理 |
5.2 硬件电路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
5.2.1 偏差计算模块 |
5.2.2 乘法计算模块 |
5.2.3 PID运算模块 |
5.2.4 顶层连接模块 |
5.3 章节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单固态硬盘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存储可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固态硬盘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固态硬盘相关知识以及威胁模型 |
2.1 闪存的种类和原理 |
2.2 FTL闪存转换层 |
2.3 Checkpoint技术 |
2.3.1 状态保存 |
2.3.2 检查点/重新启动 |
2.3.3 容错接口 |
2.4 SSDsim模拟器介绍 |
2.5 分析威胁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单固态硬盘系统数据可信性方案整体设计 |
3.1 现有的针对嵌入式系统数据可信性的方案 |
3.1.1 通过异构冗余的存储系统 |
3.1.2 通过全磁盘加密 |
3.1.3 两种方案的缺点 |
3.2 单个固态硬盘的嵌入式系统数据可信性整体方案设计 |
3.2.1 方案设计背景 |
3.2.2 系统整体基本架构 |
3.3 单个固态硬盘的嵌入式系统数据可信性方案问题难点分析 |
3.3.1 选择备份类别 |
3.3.2 数据分类方法 |
3.3.3 备份数据方式 |
3.3.4 双射查找表和初始化向量的存储和更新 |
3.3.5 随机化原始请求和复制请求之间的发布间隔 |
3.4 本章小结 |
4 单固态硬盘系统数据可信性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结构 |
4.2 读写流程 |
4.3 开销分析 |
4.3.1 存储空间开销 |
4.3.2 内存开销 |
4.4 具体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结果和分析 |
5.1 仿真测试环境 |
5.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5.2.1 trace分析 |
5.2.2 第一组trace文件的实验结果 |
5.2.3 第二组trace文件的实验结果 |
5.2.4 两组trace文件的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Ukey和LiveOS的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系统整体框架和相关技术 |
2.1 系统整体框架 |
2.2 Ukey技术 |
2.2.1 Ukey技术概述 |
2.2.2 S261主控 |
2.3 自加密SSD技术 |
2.3.1 SED技术 |
2.3.2 S685主控 |
2.4 密码学算法 |
2.4.1 对称密码体制 |
2.4.2 公钥密码体制 |
2.4.3 Hash函数 |
2.4.4 国密算法 |
3 LiveOS定制 |
3.1 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 |
3.2 初始化文件系统initrd |
3.2.1 FHS文件系统 |
3.2.2 initrd文件格式 |
3.3 LiveOS引导程序 |
3.4 LiveOS启动过程 |
4 硬盘安全认证系统方案设计 |
4.1 身份认证的方式 |
4.2 Ukey和加密硬盘的初始化配对 |
4.3 LiveOS安全认证 |
4.4 密钥安全恢复 |
5 基于芯片固件的API设计 |
5.1 SCSI协议 |
5.1.1 Linux SCSI子系统 |
5.1.2 Linux通用SCSI驱动器 |
5.1.3 SCSI Generic命令实现 |
5.2 Ukey主控应用层API设计 |
5.2.1 Ukey接口命令定义 |
5.2.2 Ukey API函数定义 |
5.3 SSD主控应用层API设计 |
5.3.1 SSD接口命令定义 |
5.3.2 SSD API函数定义 |
5.4 SM2算法原理 |
5.4.1 椭圆曲线定义 |
5.4.2 SM2加解密算法原理 |
5.4.3 SM2数字签名算法原理 |
6 实验与分析 |
6.1 安全认证系统IDAuthen |
6.2 认证系统开机启动 |
6.3 认证过程演示 |
6.4 加密和性能分析 |
6.5 安全性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Ukey和LiveOS的加密硬盘安全认证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体设计方案 |
2 LiveOS定制 |
3 基于LiveOS的认证系统设计 |
3.1 Ukey和加密硬盘的初始化配对 |
3.2 LiveOS安全认证及硬盘系统可信启动 |
4 秘钥恢复方案 |
5 实验与分析 |
5.1 认证方案安全性分析 |
1)固件安全性分析 |
2)秘钥安全性分析 |
5.2 认证方案实现 |
6 结束语 |
(6)微型空气弹簧在笔记本电脑硬盘减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 |
1.2.1 硬盘隔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空气弹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硬盘的隔振需求及振动测试 |
2.1 硬盘的振动形式与振动测试 |
2.1.1 振动形式 |
2.1.2 振动测试 |
2.2 托掌区域的振动测试 |
2.3 冲击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盘系统的隔振参数设计 |
3.1 传统隔振理论 |
3.1.1 隔振的分类 |
3.1.2 隔振系统的特性 |
3.1.3 传统隔振刚度的计算 |
3.2 冲击隔振理论 |
3.2.1 冲击隔振原理 |
3.2.2 冲击谱 |
3.2.3 冲击隔振刚度计算 |
3.2.4 冲击隔振刚度的验算 |
3.3 隔振器的种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隔振理论的微型空气弹簧的设计 |
4.1 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4.2 空气弹簧的结构 |
4.3 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 |
4.4 微型空气弹簧隔振器的初步设计 |
4.4.1 微型空气弹簧的安装位置 |
4.4.2 微型空气弹簧的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型空气弹簧的仿真分析 |
5.1 ABAQUS在微型空气弹簧建模中的运用 |
5.1.1 非线性 |
5.1.2 流固耦合模型 |
5.1.3 微型空气弹簧的气固耦合 |
5.2 微型空气弹簧有限元建模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模态分析 |
5.3 微型空气弹簧的垂向刚度特性分析 |
5.3.1 不同的初始气压对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 |
5.3.2 不同的气囊厚度对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的实验验证 |
6.1 样机的实验验证 |
6.1.1 样机冲击实验 |
6.1.2 托掌区域振动实验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磁头/磁盘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硬盘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 硬盘系统的结构及原理 |
1.3 磁头磁盘系统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硬盘气膜润滑修正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方法 |
2.1 Reynold方程 |
2.2 Reynold方程的修正模型 |
2.2.1 气膜稀薄效应 |
2.2.2 修正模型介绍 |
2.2.3 FK模型 |
2.2.4 LFR模型 |
2.3 最小二乘有限差分法求解Reynold方程 |
2.4 有限体积法求解Reynold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磁盘表面微凸体对磁头/磁盘界面气膜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微凸起的建模及数值方法 |
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头/磁盘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动态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硬盘模型介绍 |
4.2.1 硬盘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介绍 |
4.2.2 计算模型 |
4.3 磁头磁盘系统冲击响应分析 |
4.3.1 磁头磁盘界面的飞行参数及气膜承载力 |
4.3.2 磁头磁盘系统的冲击响应 |
4.4 振幅和周期对冲击响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头/磁盘系统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理 |
5.3 实验装置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8)山东省交通厅内部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介绍 |
2.1 相关技术 |
2.1.1 软件工程简介 |
2.2 相关过程 |
2.2.1 ASP技术概述 |
2.2.2 ADO技术 |
2.3 安全性维护 |
2.4 WEB服务器简介 |
2.5 软件开发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的要求 |
3.2 内部文件传输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2.1 需求概述 |
3.2.2 系统用例图 |
3.2.3 系统功能模型概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模块总体设计 |
4.4 详细设计 |
4.4.1 服务器端设计 |
4.4.2 客户端设计 |
4.5 功能模块设计 |
4.5.1 用户模块设计 |
4.5.2 系统层次结构框图 |
4.5.3 后台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1.2 硬件开发环境 |
5.1.3 软件运行环境 |
5.2 系统实现 |
5.2.1 注册登录界面 |
5.2.2 主界面以及实现代码 |
5.2.3 功能模块界面及典型代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白盒测试 |
6.2 系统黑盒测试 |
6.3 程序维护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一种应用于网络硬盘存储系统的安全模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相关工作 |
3安全模块的架构 |
4安全模块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
4.1安全模块的分散式密钥管理 |
4.1.1文件密钥管理 |
4.1.2用户私钥管理 |
4.2安全元数据及其缓存技术 |
4.3懒惰权限撤销 |
4.4安全模块的使用协议 |
上传: |
下载: |
4.5安全模块的实现 |
5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安全元数据服务器压力测试 |
6总结 |
四、也谈硬盘系统信息的保存与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固态硬盘系统中闪存和内存信号总线的验证和时序优化[D]. 吴亚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固态硬盘的温度控制系统的验证与设计[D]. 郭伟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单固态硬盘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存储可信性研究[D]. 黄伟林. 重庆大学, 2017(06)
- [4]基于Ukey和LiveOS的硬盘加密和安全认证系统[D]. 陈锦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基于Ukey和LiveOS的加密硬盘安全认证方案[J]. 徐欣,陈锦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6]微型空气弹簧在笔记本电脑硬盘减振中的应用研究[D]. 吴丹. 东南大学, 2016(03)
- [7]磁头/磁盘动态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 张召泉.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5)
- [8]山东省交通厅内部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夏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云计算云存储时代大数据海量离线存储系统研究[A]. 王山水,李昕岑. 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4
- [10]一种应用于网络硬盘存储系统的安全模块技术[J]. 石彦博,傅颖勋,刘青昆,舒继武.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