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后经皮电刺激切口镇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榕[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康复疗效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常使得患者深受病痛的折磨最后常不得不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但不是所有患者术后都能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这也将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更好的对TKA患者进行康复也成为骨科与康复科医师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两千多年以来为人民群众疾病的预防、治疗、疗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应该运用中医药的特色,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共同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及结合患者的病因病机,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技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ENS对KOA患者的疼痛、功能等有改善作用。因此将TEAS运用于TKA患者旨在探讨该疗法对患者术后功能和康复疗效的影响。目的:将TEAS运用于TKA患者术后康复以探讨其疗效,以期为中医康复研究提供循证证据。方法:90例被纳入患者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由第三方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TEAS)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医师的手术方案,,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及术后常规康复方案均相同。TEAS于术后第3天开始,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荷兰EN-Stim4神经肌肉刺激仪治疗,每次治疗持续30min,2次/d,10天一个疗程,于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7、14天及治疗后1、3、6个月复诊9个时间点观察患者相关结局指标。结果:1基线情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 VAS评分情况:术后3天、7天、14天,与对照组相比,TEAS组的“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ROM情况:术后7天、术后14天、随访1月、随访3月、随访半年,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膝关节ROM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膝关节周径情况:TEAS组膝关节三个部位测量的周径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缩小,(P<0.05)。5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情况:随访3月时,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TUGT时间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平衡功能情况:两组患者在各检测时间点的平衡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膝关节KSS评分情况:膝关节临床评分比较显示,术后14天、随访1月,TEAS组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随访半年时,TEAS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8屈伸肌力矩峰值情况:术后14天,TEAS组的“伸肌力矩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情况9.1生理机能(PF)评分:随访3月、随访半年时,TEAS组P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2 生理职能(RP)评分:术前、随访3月、随访半年,TEAS组和对照组的RP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3 躯体疼痛(BP)评分:随访半年,TEAS组BP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4 总体健康(GH)评分:术前、随访3月、随访半年,TEAS组和对照组G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5 活力(VT)评分:随访半年,TEAS组VT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6 社会功能(SF)评分:随访半年,TEAS组SF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7 情感职能(RE)评分:术前、随访3月、随访半年,TEAS组和对照组RE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8 心理健康(MH)评分:术前、随访3月、随访半年,TEAS组和对照组MH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9 SF-36总分:随访3月及半年,TEAS组SF-36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安全性:受试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大部分轻度不良反应出现在术后第1天、第2天,其余患者未发现与TEAS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过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 TEA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降低TKA术后患者疼痛及肿胀程度。2 TEA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膝伸肌肌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及KSS评分,对肢体平衡功能无明显影响。3 TEA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生命质量有一定改善。4 TEA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安全,能显着提高TKA术后患者康复效果。
张熙南[2](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明确其在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药物治疗方式缓解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二病区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2例。研究前用Excel生成随机表并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时详细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四项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两组患者的加速康复干预措施均参照2016版《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试验组患者在加速康复的基础上于术前24h、12h和术后12h、24h、48h对患肢的梁丘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共使用5次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并于每次干预后30min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同时,试验组患者于术后12h、24h、48h在每次使用完经皮穴位电刺激后30min进行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的检查,并记录相应数值。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但需要与试验组在相同的时间记录相同的信息。此外,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并于术后7d、14d记录患侧膝关节的HSS评分,末次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有72名患者参与,3名患者因自身因素而退出试验,2名患者随访丢失,最后共纳入67名患者。其中,试验组32人,对照组35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性别、左右侧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入院时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以及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HSS评分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24h、12h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2h、24h、48h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等也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7d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4d两组间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率(87.5%)优于对照组(82.86%),但两组在术后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3%)少于对照组(11.43%);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25%)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头晕头痛发生率(9.38%)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的比率(6.25%)少于对照组(14.28%);但两组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的发生率以及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加速康复模式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膝的疼痛,并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李孟佳[3](2021)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炎性应激指标及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妇科微创手术疼痛管理及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设计原则,纳入符合标准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电针组)33例、对照组(塞来昔布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ERAS围术期管理,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执行统一麻醉方案、护理方案。观察组分别于术前30min、术后6h行电针镇痛治疗,每次30min共2次。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6h单次口服200mg塞来昔布镇痛治疗,共2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的数值;术后6h、12h、24h、48h VAS疼痛评分;术后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运用SPSS2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BMI)、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指标(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2)血清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P<0.05;电针组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电针在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应激指标方面优于塞来昔布。(3)疼痛指标分析:术后6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且P<0.05,表明术前应用超前镇痛,术后6h以内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术后12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P>0.05,表明在术后6-12h期间,电针与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相当;术后24h、48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术后12-48h期间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其镇痛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6h以内及术后12h-48h之间。(4)血清指标与术后24hVAS评分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4hVAS疼痛评分与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5)术后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电针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在促进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减少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结论:(1)ERAS理念下,电针应用于妇科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在缓解术后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应激、避免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均优于塞来昔布,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减少血清急性期蛋白CRP、细胞炎性因子IL-6及应激激素NE的产生,避免过度炎性应激是电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之一。
丁凡帆[4](2021)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急性应激反应、术后恶心呕吐指标的影响,以及术前和术中两种不同电针治疗时机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指导电针较优的治疗时间,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为针灸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拓宽思路。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18至65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术前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A组)、术中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min;B组在麻醉诱导结束后予电针治疗持续至缝皮结束即刻;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24、48h镇痛泵累积用量,术后6h、8h、24h和48h VAS评分。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min(T3)、缝皮结束即刻(T4)、苏醒即刻(T5)、气管拔管即刻(T6)HR、MAP,在T0、T3、T4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9ml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和血糖浓度。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性别、年龄、BMI、ASA和手术时间上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A组明显少于C组,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A、B两组间无差异(P>0.05)。(3)与T0时比较,T6时A组、B组与T2、T6时C组HR明显增快,三组HR在T3、T4时减慢,T1、T3、T4、T5时A组、B组与T1、T2、T3、T4时C组MAP降低,T2时B组MAP低于C组(P<0.05)。(3)T3、T4时A组E和DA、B组E低于C组,T4时A组NE低于B组,T3时A组Cor低于C组,T4时低于B组。与T0时比较,T3时B组、C组E、DA、Cor和血糖浓度升高,T4时三组E、NE、DA、Cor升高(P<0.05)。(4)术后24h、48h内A组PCIA泵累积用量低于C组,术后48h内PONV发生率A组低于C组。A组、B组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中持续电针刺激相比,术前电针疗效更优。
冯杜浒[5](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将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预处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患者,观察TEAS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为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加速康复提供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2)病理报告确诊为肠道恶性肿瘤并适合做腹腔镜下结肠手术患者;(3)BMI≥18且≤30;(4)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5)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胃肠道手术造瘘致术后不能经肛门排便者;(2)经穴循行线进行过手术或所选经穴局部有皮肤感染者;(3)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者;(4)有上肢或下肢神经损伤;(5)近4周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6)孕妇、产妇、尿妊娠试验阳性者;(7)有长期酗酒史、阿片类药物成瘾或依赖者;(8)术前合并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者;(9)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本次试验者。剔除标准:(1)受试者在试验期间要求退出;(2)违反试验方案经沟通无效者;(3)试验过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或者受试者死亡;(4)手术中转改为进腹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TEAS组和对照组。TEAS组取患者一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连接欧姆龙治疗器,电流强度3m A(以病人舒适为宜),术前两天与手术当日术前刺激,这三次电刺激同一时间、同一穴位,相同电流强度,每次30分钟(术前3天7点30)。对照组:所有步骤均同于TEAS组,但无电流通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监测血压、ECG、Sp O2。穴位刺激30分钟后开始麻醉诱导,咪达唑仑注射液0.04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2—0.5μg/kg,依托咪酯0.3—0.4mg/kg,罗库溴铵注射液0.6—1.0mg/kg。插管后予患者机械通气,监测呼气末CO2。调节VT6—8ml/kg、RR10—14次/分、I∶E为1∶2,维持呼末CO2在30—40mm Hg,术中血压波动幅度小于术前水平的30%。维持方案:丙泊酚4-6mg·kg-1·h-1泵注、七氟烷0.8%-2%吸入、瑞芬太尼6-10μg·kg-1·h-1泵注,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保持术中Narcotrend值40-60。术毕接镇痛泵送入PACU,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ug/kg+凯纷2mg/kg+昂达司琼16mg加生理盐水配成100ml,静脉镇痛泵背景输注速率2m L/h,首次给药2ml,自控给药2ml/次,锁定时间30 min。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和患者清醒时间以及清醒时疼痛评分,Steward评分大于6分者方可转入病房。术后VAS评分大于4分者,给予曲马多50mg静注。术后病人若在PACU或病房内出现呕吐,给予昂丹司琼4mg静脉注射。主要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h血清胃泌素G17(胃泌素17是胃窦部分泌的胃肠激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以及胃肠粘膜生长的作用,反映了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浓度;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第一次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次要指标:观察和比较术后1h(T1)、6h(T2)、12h(T3)、24h(T4)和48h(T5)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术后阿片药物使用剂量;尿量;输液量;出血量;输血量;累积PCIA按压次数;术后疼痛补救措施(VAS评分大于4分给予曲马多50mg)等。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ASA分级、术中出入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2.TEAS组术后24小时胃泌素G17浓度(2.6±0.6)pmol/L较对照组(2.0±0.8)pmol/L显着升高(P<0.05);TEAS组术后48小时胃泌素G17浓度(2.9±0.9)pmol/L较对照组(2.4±0.8)pmol/L显着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3.TEAS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61.8±11.3h)与对照组(71.3±8.9h)相比显着缩短(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96.3±17.0h)与对照组(109.1±16.9h)相比显着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4.TEA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为5例,发生率为17.9%,对照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46.9%,TEAS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TEAS组术后1小时疼痛VAS评分(5.8±0.7)与对照组(6.7±0.7)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6小时疼痛VAS评分(5.4±0.8)与对照组(5.8±0.5)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12小时疼痛VAS评分(4.6±0.8)与对照组(5.4±0.7)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疼痛VAS评分(4.6±0.8)与对照组(4.8±0.6)相比无显着性差异;TEAS组术后48小时疼痛VAS评分(4.1±0.6)与对照组(4.2±0.5)相比无显着性差异;TEAS组的术后48小时内镇痛泵按压次数(2.2±0.7)显着低于对照组(4.6±0.7)(P<0.05)。TEAS组的术后镇痛补救率为10.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4.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三日行经皮电刺激内关、足三里穴预处理,能促进腹腔镜结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加快胃肠道功能的康复,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孙莉[6](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保护,并观察其对血糖、循环系统、全麻苏醒时间、苏醒后寒战以及术后伤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脊柱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经皮非穴位电刺激组(S组)、假刺激组(N组)、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选择患者的大椎穴、一侧内关穴、足三里穴和太溪穴进行穴位刺激,波形采用疏密波,刺激从麻醉前30分钟开始,直到手术结束;S组的刺激部位为穴位附近的高骨突起处,此处确保无穴位存在,刺激波形、强度、频率、时间等与T组相同;N组的穴位选择和定位同T组患者,同样的步骤黏贴电极片,只是没有实际的电刺激作用于穴位;C组患者不黏贴电极片,也不给予任何刺激。记录TEAS开始前(T0)、TEAS30min时(T1)、切皮前(T2)、手术中1小时(T3)、苏醒后(T4)5个时间点的体温、心率血压及血糖的数值,以及苏醒后是否发生寒战、全麻苏醒时间及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结果:T组体温的下降幅度及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T3-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血糖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其他三组,T2-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T3-T4时刻T组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全麻苏醒时间、苏醒后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心率与血压的波动较其他三组小,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S、C三组之间各项指标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下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术中应激性血糖升高及寒战的发生率,维持术中循环的稳定,并缩短全麻苏醒时间。
刘友瑛[7](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患者术后排尿情况的影响,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骨科临床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02月2019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心理干预、术前排尿训练、饮食调护和疼痛护理的常规护理预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平均尿流率、膀胱残余尿以及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得有效统计资料的病例共67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部位、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有3例发生术后尿潴留,对照组11例。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首次排尿情况比较: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包括4个指标,即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持续时间和首次排尿量。两组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3.平均尿流率比较:观察组平均尿流率最高为18.22ml/s,大于15ml/s的有13例;对照组平均尿流率最高为17.21ml/s,大于15ml/s的有5例,两组间平均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尿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膀胱残余尿比较:观察组膀胱残余尿最多为500ml,小于10ml的有20例;对照组膀胱残余尿最多为600ml,小于10ml的有13例,两组间膀胱残余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明显低于对照组。5.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比较: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小腹症状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总计分比较,观察组轻度29例,中度2例,重度2例;对照组轻度22例,中度2例,重度10例,两组间总计分比较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总计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可改善术后首次排尿情况、提高术后排尿效率,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能较好地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疗效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付思思[8](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择期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的潜在优势,评判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关标准选取冠心病病人40例,按编号随机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人,最后实际纳入37例,脱落3例。实验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行假刺激,即接通电针仪的电源但无电流输出,治疗3d后行PCI术。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术后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四项的影响。结果:(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在一般情况、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心肌酶四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实验组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在胸闷程度、胸痛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心悸、气促、疲倦乏力、口干等症状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经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肌酶四项:治疗后,实验组的心肌酶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2)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减少胸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高。
李怡帆[9](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李玉环[10](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取穴规律,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后期研发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提供相关数据参数及临床证据,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方面: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V2.0、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Pub Med中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软件Excel、Modeler18.0和Gephi对相关数据进行频次分析、配伍关联性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2、临床研究方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连续14天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徒手肌力分级(Manual Muscle Testing,MMT)、功能独立性评分(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下肢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Scale,LEFS)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本试验研究共录入963条针灸处方,包含267个腧穴,总频次为9948。(2)频次分析结果:使用次数居前10的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三阴交、肩髃、环跳、外关、太冲、手三里;善用五输穴、交会穴和原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要取穴经脉;以上下肢和头面颈部的腧穴最为常用,取穴具有远近、上下配穴的特点。电针或电刺激的干预时间以30分钟为主,其次是20分钟;刺激波形以疏密波最为常用,连续波次之;大多数文献没有描述刺激频率,有记载的则以低频刺激为主,主要集中在20Hz以下。(3)腧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解溪和足三里配伍最为密切,解溪、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阳陵泉、环跳、梁丘之间具有高频配伍关系;特定穴以下合穴和五输穴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三焦经—胆经—大肠经”在经络中联系密切;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上下肢。(4)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腧穴配伍的复杂网络为无标度网络模型,具备小世界网络的特征;经过度分析发现,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为腧穴配伍的中心腧穴;K-core网络分析显示,腧穴配伍有48个核心腧穴,最为核心的10个腧穴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2、临床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实际观察56例,脱失率为6.67%,在研究计划范围之内。(2)经统计分析可知,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MMT和LEFS方面,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FIM方面,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基本体征、安全性分级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数据挖掘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取穴多取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腧穴配伍以五输穴与下合穴为主,核心腧穴以足三里、合谷、阳陵泉、曲池、外关、三阴交、肩髃、环跳、太冲、内关、血海、手三里、阴陵泉、委中、风市、百会、昆仑、悬钟、风池、梁丘为主。取穴部位多在偏瘫肢体侧,局远联用,上下结合。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下肢障碍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使患侧肢体的下肢功能得到提升,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简便易操作,可靠安全。
二、手术后经皮电刺激切口镇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后经皮电刺激切口镇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康复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
1 年龄因素的影响 |
2 体重因素的影响 |
3 性别因素的影响 |
4 心理因素的影响 |
5 关节的病变程度 |
6 合并疾病的影响 |
7 围手术期的管理 |
8 出院后居家康复的影响 |
9 外界的鼓励 |
10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样本含量计算 |
2.3 随机方法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伦理学审查 |
2.6 临床试验注册 |
3 研究方案 |
3.1 手术方案 |
3.2 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
3.3 TEAS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TEAS) |
3.4 对照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模拟TEAS) |
3.5 疗程 |
3.6 观察指标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4.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4.5 两组患者膝关节周径比较 |
4.6 两组患者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比较 |
4.7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测试 |
4.8 两组患者膝关节KSS评分比较 |
4.9 两组患者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 |
4.10 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s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 |
4.11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康复的地位和必要性 |
5.2 中医对KOA、TKA的认识和作用 |
5.3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作用 |
5.4 对本研究相关指标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小结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方法 |
1 一般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主要方法 |
4 评价指标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入院时情况 |
3 术前情况 |
4 术后情况 |
5 术后并发症 |
6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ERAS模式的TKA |
3 经皮穴位电刺激 |
4 本研究选取相关血液指标的依据 |
5 本研究选取穴位的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并发症结果分析 |
8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患者围手术期用药细节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研究进展 |
1 术前管理 |
2 术中管理 |
3 术后管理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加速康复外科 |
1.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发展 |
1.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
1.3 疼痛管理是ERAS的核心内容 |
2. 针刺镇痛技术 |
2.1 针刺镇痛在围术期的应用与发展 |
2.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 |
2.3 现代针灸神经生物学研究 |
2.4 电针穴位选择依据 |
2.5 电针参数选择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试验材料 |
2.1 塞来昔布胶囊 |
2.2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
2.3 电子针疗仪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原则 |
3.2 对照原则 |
3.3 盲法 |
3.4 干预方法 |
3.5 记录指标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3.7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分析结果 |
5.2 血清CRP、IL-6、NE分析结果 |
5.3 疼痛评分分析结果 |
5.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5.5 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5.6 术后不良反应指标分析结果 |
5.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塞来昔布镇痛机理 |
2. 电针镇痛机理及结果分析 |
2.1 电针电刺激镇痛作用 |
2.2 经穴刺激整体调节作用 |
3. 围术期应激调控及结果分析 |
3.1 围术期应激调控机制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4. 快速康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
4.1 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 |
4.2 电针对胃肠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
5. 研究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化方法 |
2.3 临床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2.4 治疗方案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
3.4 三组患者血样检测指标的比较 |
3.5 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的比较 |
3.6 三组患者术后PCIA泵累积用量的比较 |
3.7 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
3.8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2 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3 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发展及应用 |
4 穴位及电针干预参数选择依据 |
5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
6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
7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在麻醉与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研究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仪器与药品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术中体温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值比较 |
3.4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值比较 |
3.5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及高血糖发生率比较 |
3.6 四组患者苏醒后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
3.7 四组患者全麻苏醒时间比较 |
3.8 四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比较 |
讨论 |
1、中医理论对术中低体温的认识 |
1.1 营卫与体温调节 |
1.2 脏腑与体温调节 |
2、西医对术中低体温的认识 |
3、围术期低体温的不利影响 |
3.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
3.3 对伤口恢复的影响 |
3.4 对代谢的影响 |
4、围术期常用的保温措施 |
5、选穴依据 |
5.1 大椎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2 内关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3 足三里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5.4 太溪穴的临床研究概况 |
6、本研究临床疗效探讨 |
6.1 术中体温变化分析 |
6.2 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分析 |
6.3 术中血糖变化分析 |
6.4 苏醒后寒战发生情况的比较 |
6.5 全麻苏醒时间分析 |
6.6 术后伤口感染率分析 |
7、研究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围术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小论文 |
(7)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病人知情同意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算与随机分组 |
2.2 干预措施 |
2.3 观察及检测指标 |
3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1 剔除、脱落情况 |
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1 两组性别、骨折部位构成情况比较 |
2.2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情况比较 |
2.3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比较 |
2.4 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性指标 |
4.1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对比 |
4.2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对比 |
4.3 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尿流率对比 |
4.4 对照组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对比 |
4.5 对照组与观察组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对比 |
4.6 首次排尿时间与年龄、手术时间的关系 |
讨论 |
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UR的中医理论基础 |
1.1 癃闭的中医源流与发展 |
1.2 癃闭的病因病机 |
1.3 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病因病机 |
2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UR的中医机制 |
3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西医理论基础 |
3.1 排尿的生理机制 |
3.2 POUR发生的病理机制 |
3.3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POUR的现代医学机制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
4.2 首次排尿时间 |
4.3 首次排尿等待时间 |
4.4 首次排尿持续时间、首次排尿量、平均尿流率与膀胱残余尿 |
4.5 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 |
5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安全性分析 |
6 创新点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终止标准 |
2.试验方法 |
2.1 器材准备 |
2.2 穴位选取 |
2.3 操作方法 |
3.疗效观察及评价 |
3.1 疗效观察内容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5.结果与统计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
5.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5.4 总体疗效比较 |
5.5 心肌酶四项比较 |
6.安全性监测 |
6.1 生命体征比较 |
6.2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6.3 不良反应监测 |
第二部分 讨论 |
1.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
1.1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1.2 西医对冠心病的治疗 |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概况 |
2.中医对胸痹的认识及治疗 |
2.1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2.2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
3.经皮穴位电刺激 |
3.1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 |
3.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优势 |
4.选穴依据 |
4.1 内关穴 |
4.2 大陵穴 |
4.3 心俞穴 |
4.4 厥阴俞穴 |
5.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表 |
附录B 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C 抑郁自评量表 |
附录D 临床观察表 |
综述 近5年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9)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软瘫期肢体障碍的选穴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手术后经皮电刺激切口镇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康复疗效研究[D]. 谢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D]. 张熙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D]. 李孟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丁凡帆.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D]. 冯杜浒.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6]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保护的临床研究[D]. 孙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D]. 刘友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D]. 付思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障碍的临床观察[D]. 李玉环.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