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垂体前叶功能调控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李艳[1](2021)在《雌激素在绝经期女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及高复发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各个医学领域普遍认为雌激素与抑郁症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如通过雌激素受体、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抗炎作用及肠道微生物等,总结了雌激素与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发生发展机制的关系,以期为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降低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李文飞[2](2021)在《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文中认为“方证相关”理论不仅是方剂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逻辑基础,方证相关的科学问题是方与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中的“方随证设,因证而效”的逻辑决定了研究中医的方或证有必要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肝郁证是中医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柴胡疏肝散是中医治疗肝郁证的代表性方剂,目前对肝郁证的现代内涵和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有关肝郁证与疏肝解郁方之间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仍不清楚。本文试图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在了解柴胡疏肝散所含化学成分和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运用所涉病种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查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论文共包括文献综述、临床调查和生物学分析三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围绕近年来关于方证相关的研究概况,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正文研究一为柴胡疏肝散主治现代疾病的文献调查;研究二为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的探查。研究一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主治疾病的调查方法:利用文献检索研究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20年12月的所有文献,对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确定其主治的主要病种。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08条结果,其中涉及该方治疗的有明确的现代疾病诊断且基于中医辨证用方的临床文献共1163篇。经分析发现,柴胡疏肝散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共98种疾病,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对病种频次的分析显示,主要疾病共有18种,多为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慢性胃炎、抑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结论:柴胡疏肝散主治的现代疾病范围较广,涉及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其中较常运用的有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5种疾病,可被视为柴胡疏肝散主治的主要病种。这5种疾病虽然病理及表现各有不同,但中医辨证选方以柴胡疏肝散一方治疗多种病证的现象,反映了中医“异病同治”,即“同证同治”的经验特色,同时提示该方主治的各种不同疾病可能拥有与肝郁证相关的共同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二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探查方法:(1)选择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运用涉及的5个主要病种,即慢性胃炎、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应用生物信息分析手段,通过检索多种疾病基因靶点数据库,构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网络。(2)调查柴胡疏肝散复方化学组成,利用复方网络药理学分析技术,获得该方的分子作用网络。(3)进一步对该方主治的疾病生物学网络和该方作用的药理学网络进行拟合分析,对二者交集部分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4)通过构建柴胡疏肝散成分—肝郁证靶点网络,对其进行拓扑分析,探查柴胡疏肝散—肝郁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并用分子模拟对接的方法予以模拟验证。结果:(1)慢性胃炎、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的疾病基因靶点分别为1144、3902、4478、7696、1418个;5个主要病种共同的基因靶点340个;其共同的病生理机制均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抗病毒、抗感染、氧化应激、肿瘤转移、DNA损伤、细胞凋亡、衰老、内分泌抵抗、血液循环、腺体发育、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机制;与Th17细胞分化,IL12、CAMs、5-HT、蛋氨酸合成,花生四烯酸合成代谢、过氧化氢代谢、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及对激酶、转移酶、蛋白质激酶、Akt活性调节,MAPK活性和级联调节,磷酸酶、激酶结合等相关;共同的通路涉及ERK1和ERK2级联、AGEs-RAGE、HIF-1、PI3K、PI3K-Akt、ErbB、fox0、NF-κB、泌乳素、T 细胞受体、NOD样受体、BNDF、Ras、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癌症中的通路,与病毒感染和癌变最多关联。(2)柴胡疏肝散方中共含有256种活性成分,对应靶点有242个;药理作用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细胞凋亡、血管发育、DNA复制、激酶结合、脂肪代谢、神经元凋亡和胰岛素、雌激素等激素分泌,腺苷酸环化酶调节的G蛋白偶联、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录因子结合、蛋白质激酶活性调节,细胞周期、细胞迁移调节,对机械刺激、辐射、药物的反应,肌肉细胞、上皮细胞增殖,腺体发育,肽基-丝氨酸的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对pri-miRNA转录的调节、miRNA对参与基因沉默的miRNA的产生的调节、癌症中的转录错误调控、癌症中的MicroRNAs,对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白细胞分化,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功能和过程相关,涉及钙离子、cAMP、fox0、VEGF、NF-κB、细胞内类固醇激素受体、泌乳素、甲状腺激素、Rap1、PI3K-Akt、AGEs-RAGE、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及癌症中的通路等通路,与血液循环、认知、衰老、脂肪代谢、血管发育、内分泌、免疫等生理过程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TLV-I感染、Epstein-Barr病毒感染、麻疹、弓形虫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肿瘤相关。(3)该方作用靶点中涉及以上5种疾病的靶点分别有127、216、228、256、172个,共同交集的靶点有96个,涉及STAT3、JUN、TP53等30个关键基因。共同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对化学刺激、脂多糖、辐射、药物、肽、创伤、氧含量、活性氧代谢过程、白细胞分化抗原、生长因子等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对细胞凋亡和离子运输的正向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的调节,上皮细胞增殖、蛋白质分解、铂类药物耐药性、癌症中的转录错误等生物学过程;相关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中的通路,AGEs-RAGE、IL-17、MAPK、NF-κB、VEGF、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与病毒及免疫性疾病、癌症和肝脏病变密切相关。(4)柴胡疏肝散关键活性成分有22种,主要来自于方中柴胡、香附、甘草3味,其中最为关键的活性成分是槲皮素、木犀草素、葛根素、氯化矮牵牛素4种,源于方中柴胡、香附两味,尤以柴胡为主,基本与方剂学对该方君臣佐使的定位相吻合。4种成分作用的关键靶点有8个,依次为PTGS2、AR、NOS2、GSK3B、PPARG、HSP90AA1、MAPK14、PTGS1。分子模拟对接显示这4种关键成分与其作用的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较好,其作用靶点涉及的生物学机制与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相符。结论:1.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包括:1)炎症反应,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环节,其中白介素(包括IL-6、IL-2、IL-1β、IL-4、IL-10)和VEGFA为关键因子,涉及IL-17、NF-κB、VEGF、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的调控。2)细胞凋亡,涉及AKT1、TP53、BCL2等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及MAPK、NF-κB及凋亡信号通路。3)内分泌调节,涉及前列素、泌乳素、AR等激素和受体的合成与释放,PTGS2、AR、PTGS1为关键靶点。4)氧化应激,涉及对NOS2、HSP90AA1的调节,AGEs-RAGE信号通路为其关键通路。5)免疫调节,涉及Th17细胞分化、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过程,以IL-17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6)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涉及神经元凋亡、5-HT合成等过程,BNDF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7)肿瘤发生及其耐药性机制,涉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作用、癌症中的转录错误调控、铂类药物耐药性等生物学过程,STAT3、JUN、FOS、MYC、TP53 等癌症基因,癌症中的通路、MAPK、NF-κB、VEGF信号通路可能为关键通路。2.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相关的物质基础:来自于柴胡、香附、甘草3味中药的22种关键成分可能是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相关的物质基础,最为关键的活性成分是槲皮素、木犀草苷、葛根素、氯化矮牵牛素4种;涉及关键作用靶点 8 个,依次为 PTGS2、AR、NOS2、GSK3B、PPARG、HSP90AA1、MAPK14、PTGS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4种关键成分与其各自对应的关键作用靶点间结合活性较好,所对接的靶点及其通路与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的主体相符,提示其作为成分配方的表征意义。本研究为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特别是为已经了解到的肝郁证和柴胡疏肝散的作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层面的理解,同时也为该方临床进一步拓展运用于免疫失调及癌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生物学依据,为以中医证候为主治的基于分子组合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徐珒昭[3](2021)在《鼠李糖乳杆菌zz对CUMS诱导的小鼠肠道微生态变化及抑郁样症状的预防效果研究》文中提出
王新宇[4](2021)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年时期的压力或创伤经历是成年后发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经历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虐待或忽视等。在我们社会早年不良经历主要是以留守儿童(母婴分离)的形式存在。根据德国一项涵盖各种形式虐待的调查报导中,少儿时期经历至少一种形式虐待的青年人大约占比27.7%,23.7%的受访者报告了两种形式的虐待,16.6%的受访者报告了三种或更多种形式的虐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负面压力的程度与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论述,但课题组认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容易受到折损而形成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与小儿成年后发生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有关。现代对有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母婴分离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抑郁样行为,后经给药温阳解郁方能够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由方测证,早年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机体阳虚证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能够增强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由于这些疾病有同一个致病因素,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推测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着异病同证。异病同证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环境、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因为以上相似的因素最后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此本文尝试从异病同证的角度去挖掘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从而探索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防治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早年不良经历的临床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疾病有46个,按照ICD-10疾病系统划分将46个疾病分布划分到13个系统,最后从13个系统中选择得到9个疾病,分别是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文献,对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后进行证候汇总统计,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最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证。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由于现代并没有关于研究证候的基因网络数据库,因此本文试图将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网络分析,从而寻求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异病同证,即不同的疾病既然有共同证候,则这些疾病必然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GeneCard数据库、NCBI数据库分别检索并下载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然后得到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通过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有273个交集基因,其中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涉及RNA聚合酶2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质膜、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涉及蛋白结合、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本文通过对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文献的梳理,以及疾病证候分布相关文献分析和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常见疾病为抑郁症。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常见证候是肝郁气滞证。3、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潜在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机体免疫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了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包莹莹[5](2021)在《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E2动态变化规律及ERs在HPOA中的表达与分布》文中研究表明雌激素(E2)是由卵巢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其与动物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结合,调节哺乳动物的发情和性行为,对动物的繁殖活动等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雌激素受体包括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两种经典亚型。为阐明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高原甘加型藏羊(Ovis aries)发情周期生殖活动中的作用,本研究系统地对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不同阶段血浆中E2的含量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组织中ERα和ERβmRNA、蛋白的表达与其免疫阳性细胞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选取了健康未孕且处于发情周期的甘加型藏羊32只,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及间情期4组。(1)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分析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2)应用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对其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ERα和ERβ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分析,(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plus)分析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在其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如下:1.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呈脉冲式和波动式交替变化,发情期和发情后期主要以脉冲式变化为主,发情期血浆中E2含量最高,为76.44±1.65ng/mL,发情后期为73.95±1.10 ng/mL,间情期为58.09±0.83 ng/mL,发情前期为59.20±1.09 ng/mL,发情期和发情后期E2的含量显着高于发情前期和间情期(P<0.05)。2.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各时期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均有ERα和ERβ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且表达量存在差异:在下丘脑组织中,ERα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后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前期最高(P<0.05);在垂体组织中ERα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P<0.05);在卵巢组织中ERα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情前期最高(P<0.05),ERβ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在间情期达表达量最高(P<0.05)。3.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在HPOA组织中均有分布,且阳性细胞着色深浅不一。下丘脑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促垂体区,ERα主要表达在大神经元胞浆和神经胶质细胞胞核,且发情前期表达最强(P<0.05),而ERβ在大神经元胞浆及轴突表达,发情前期阳性表达最强(P<0.05);垂体组织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均分布在垂体远侧部和中间部,ERα主要在嗜酸性细胞胞核高表达,且发情后期最强(P<0.05),而ERβ主要在嗜酸性细胞胞浆中高表达,发情前期最强(P<0.05);卵巢组织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均分布在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卵泡膜和黄体中。它们都表达在颗粒细胞胞浆和胞核、卵泡内膜细胞胞浆及黄体细胞胞浆中,且ERα在发情前期最高(P<0.05),ERβ在间情期表达最高(P<0.05)。综上所述,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中E2的含量呈脉冲式和波动式交替变化,且在发情期达到最大值,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与成熟。ERα和ERβmRNA、蛋白及其免疫阳性细胞在发情周期各时期HPOA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有显着的差异性,说明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对甘加型藏羊的HPOA生殖生理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对HPOA生殖功能的调控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对认识雌激素及其受体ERα和ERβ与哺乳动物生殖活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韩琦[6](2021)在《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文中指出“五藏应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五藏应时”的“肝应春”理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具有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关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其与松果腺-褪黑素(Melatonin,MT)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相关性。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松果腺-MT在四季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功能在四季的季节性改变相关。但是,目前关于松果腺-MT在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拟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理论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科学内涵。从“五藏应时”的角度丰富中医肝藏象与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并为精神情志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1目的结合“五藏应时”理论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季时间节律对松果腺-MT-海马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及Gs/Gi-海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探讨法,搜集、归纳整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松果腺-MT、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科学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基于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以5周龄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血清MT、海马 MTR、Gs 蛋白、Gi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PKA、CREB为检测指标,研究四季生理组、伪手术组、手术组大鼠松果腺-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别比较同一组四季间及同一季节组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四季时间节律及松果腺-MT对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2.2.2实验动物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前42日各购入3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136只大鼠。大鼠的周龄及体重为5周龄、150-170g。各季节,经7日的适应性饲养后,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组(9只)、伪手术组(12只)、手术组(13只)。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大鼠手术操作的生存率约为75%。伪手术组、手术组的所有手术操作控制于5日内完成。三组大鼠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晚进行大鼠取材工作。饲养环境:所有大鼠室内饲养;自然光照时长为春季10±1h,夏季14.5±0.5h,秋季13±1h,冬季9±0.5h;相对湿度为40%-50%。2.2.3指标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MT以及海马MTR、AC、cAMP、PKA、CRE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Gs、Gi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CREB mRNA 的表达。2.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展现。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即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生理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水平: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血清MT:P<0.01;海马MTR:P<0.05)。3.2生理组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水平:Gs/Gi在四季存在冬>秋>夏>春的四季节律性(P<0.01);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P<0.01)。3.3摘除松果腺对血清MT、海马MTR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节律转为冬>秋>春/夏春(P<0.01);手术组四季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3.4摘除松果腺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Gs/Gi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夏>春(P<0.01);手术组AC、cAMP、PKA、CREB、CREB mRNA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春/夏(P<0.01);春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Gs/Gi、AC、CREB mRNA:P<0.01;cAMP、PKA、CREB:P<0.05);夏季手术组 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MP、PKA、CREB、CREB mRNA:P<0.01;AC:P<0.05);秋季手术组 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AC、cAMP、PKA、CREB、CREB mRNA:P<0.01;Gs/Gi:P<0.05);冬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4结论4.1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说“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对海马MTR的直接调节作用相关,其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4.2实验研究4.2.1血清MT、海马MTR以及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2.2松果腺-MT可能是四季节律调节海马功能的中介之一。4.2.3松果腺-MT对海马功能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季节选择性、程度差异性、调控复杂性的调控特点。4.2.4“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具有科学内涵,其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海马MTR以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冯士轩[7](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的变化情况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连续入住我科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研究对象。于2d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初筛,得分>4分的患者,进一步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17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17)量表进行评分,并将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Non-PSD组),于14d再次用HDRS-17量表复测评分。于2d、14d采集全部患者空腹血清FT3、FT4、TSH指标变化情况。同时采纳我院80名门诊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血一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近期发生负性生活事件次数等;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完善肝、肾功能、血脂等入院常规化验。2.分析第2天PSD组、Non-PSD组、健康对照组FT3、FT4、TSH水平的差异;观察第2d、14d,PSD组、Non-PSD组甲状腺激素差异水平。同时根据HDRS-17量表标准:7-16分为轻度抑郁;17-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讨论血清FT3变化情况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使用Pearson法分析甲状腺相关激素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第2天三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PSD和非PSD组)的血清FT3下降(P<0.001),FT4升高(P<0.001),TSH下降(P<0.001)。2.第2天PSD组血清FT3水平低于Non-PSD组(P<0.001),血清FT4水平明显高于Non-PSD组(P<0.001),血清TSH水平明显低于Non-PSD组(P<0.001)。第14天的血清FT3、FT4和TSH水平与第2天相同。第2天与第14天中PSD组与Non-PSD组的血清FT3、FT4和TSH水平均有缓解,除了PSD组的FT4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变量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FT3下降水平与抑郁障碍程度的关系:卒中后第2天不同抑郁程度的血清FT3水平呈阶梯状,重度抑郁最低为(0.99±0.06)pg·ml-1,中度抑郁为(1.11±0.02)pg·ml-1,轻度抑郁为(1.27±0.09)pg·ml-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后第14天的结果:同第二天类似也呈阶梯状。4.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血清FT3 TSH和FT4的相关性分析: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FT3呈负相关性,与FT4呈正相关性,与TSH负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脑梗死合并PSD发病率较高。2.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相关激素发生改变:相较于健康人,FT3水平下降,FT4水平升高,TSH水平下降,合并PSD的患者,其激素改变更明显。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T3、FT4、TSH的改变与卒中后抑郁存在相关性,观察其指标变化,可为识别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合并PSD提供参考。
薛万腾[8](2021)在《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情况,观察FT3与冠脉病变程度、心肌损伤和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为评估AMI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寻找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血管病院就诊的604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5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既往行PCI术患者30例,心房颤动8例,心脏瓣膜病5例,甲状腺相关疾病2例,6个月内使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2例。以是否合并低T3综合征分为低T3综合征组9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464例。根据患者FT3与Gensini评分的ROC曲线计算Gensini评分的Cut-off值将其分为高Gensini评分组(HGS)131例和低Gensini评分组(LGS)426例两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基线资料,既往病史及相关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凝、肝功、血脂、血糖、甲状腺激素等指标;所有受试者入院即刻收集心肌损伤标志物,分别于发病12h、24h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获得c Tn I、CK-MB峰值;记录心脏超声、心功能分级。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T3综合征组与甲功正常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无差别,比较HGS组和LGS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无差别,筛选有差别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回归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脉病变程度、心肌损伤和左室收缩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T3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甲功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包括:年龄、ALB、TC、TG、HDL-C、LDL-C、GLU、CK-MB峰值、c Tn I峰值、FT4、FT3(P<0.05)。其中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T3组中双支、三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3级、4级;射血分数低于50%的比例高;两组Gensini评分、LVEDD、LVESD、LVEF具有差异。2.HGS与LGS两组比较年龄、ALB、ALT、HDL-C、GLU、CK-MB峰值、c Tn I峰值、FT4、FT3等具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FT3与年龄、LDL-C、TC、TG、GLU、CK-MB、c Tn I、LVEDD、LVESD、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与ALB、HDL-C、LVEF呈正相关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CK-MB峰值、c Tn I峰值、Gensini评分、LVEF等作为因变量行多元回归分析。FT3与CK-MB峰值、c Tn I峰值、Gensini评分、LVEF存在显着相关性。5.以Gensini评分高、罪犯血管为前降支、LVEF<50%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FT3是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冠脉严重病变、LVEF<50%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年龄一般偏高、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和冠脉病变更重。2.血清FT3是冠脉病变程度、心肌损伤程度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晶[9](2021)在《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PCa是全球男性第五大癌症死因,2015年我国PCa新发病例约60300例,死亡病例约26600例,因此研究前列腺癌具有普遍意义,可造福于广大老年男性群体。在初诊时,绝大部分前列腺癌依赖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信号通路,激活下游大量靶基因表达以滋养肿瘤生长。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即去势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睾酮水平达90%以上。因此,即使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依然可以通过ADT治疗获得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然而经过约2年的有效期,绝大部分PCa都将进入去势抵抗性PCa(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阶段,在进一步使用新一代抗雄药物后,部分患者疾病进展,但肿瘤的组织学仍然保留腺泡细胞的特征,这部分肿瘤称为 CRPC-腺癌(CRPC-adenocarcinoma,CRPC-adeno)。另一部分患者进展为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NEPC)。作为CRPC的一种极具侵袭性的亚型,NEPC由于几乎不表达AR转导通路的标记物,因此对AR抑制无任何应答,临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绝大部分的PCa治疗均建立在AR通路的抑制上,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来缓解CRPC患者无药可用的窘境。前列腺癌的独特代谢特点和谱系可塑性是其转移和进展的重要机制。具体而言,前列腺癌的代谢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的代谢,可以利用谷氨酰胺和脂类物质通过三羧酸循环途径提供能量,以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前列腺癌脂质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谱系可塑性是PCa对去势治疗耐药和NEP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通过转录因子SOX2介导,上调分泌性白细胞肽酶抑制剂(Secretory Leukocyte Peptidase Inhibitor,SLPI)的表达,使腺癌中的腔泡细胞转分化为NE细胞。我们拟从代谢调节和谱系可塑性两个角度阐述CRPC的进展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第一部分ApoA-I通过调节肿瘤代谢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研究目的:研究不同阶段PCa组织中ApoA-I的表达,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代谢的关系,探讨ApoA-I促进激素依赖性PCa向CRPC进展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等多种方法比较ApoA-I在不同阶段前列腺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原发性腺癌、CRPC-腺癌和NEPC)中的表达。分析APOA1(ApoA-I的编码基因)与CRPC和NEPC中重要标记基因的相关性。2.过表达LNCaP细胞中的APOA1和敲低LNCaP、PC3和C4-2细胞中的APOA1,利用MTS法、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了解ApoA-I表达水平对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的影响。ADT处理LNCaP细胞,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检测过表达ApoA-I后LNCaP细胞中衰老细胞的比例变化。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培养基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利用液相质谱法分析细胞系中各种代谢物质的含量,了解不同细胞系中和不同ApoA-I表达水平下的细胞代谢状态有何不同。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法探索公共数据集,了解与原发性腺癌相比,PCa转移灶和NEPC中脂蛋白代谢通路激活情况。4.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探索N-Myc对PCa细胞中脂蛋白代谢通路的影响。过表达LNCaP细胞中的c-Myc和N-Myc,敲低PC3细胞中的c-Myc,通过Western blot验证基因修饰的效果,利用RT-qPCR测定APOA1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ApoA-I在PCa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升高,在PCa转移组织和去势抵抗性PCa组织中较原发PCa病灶中表达升高。2.ApoA-I在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系RWPE-1中表达较少,在激素敏感性PCa细胞系(LNCaP和LAPC4)中表达稍增高,而在具有去势抵抗性的PCa细胞系(C4-2,DU145和PC3)中表达显着升高。3.APOA1与经典肿瘤抑制基因表达呈负相关,与CRPC和NEPC进展相关的重要基因正相关。4.过表达APOA1可以促进LNCaP细胞的存活、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并可使其对激素治疗产生抵抗。相反,敲低APOA1可以减弱PC3细胞的活力、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减弱C4-2细胞的活力,但对LNCaP细胞的活力无影响,考虑与其较低的基线表达有关。5.基因集富集分析提示,相对于原发性腺癌,PCa转移组织和NEPC中的脂蛋白代谢通路显着激活,有利于肿瘤生长。6.PC3和DU145细胞培养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在LNCaP和LAPC4细胞培养液中的含量,提示PC3和DU145细胞可以利用APOA1生成更多的脂质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提供能量来源。与LNCaP细胞系相比,PC3细胞系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如有氧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代谢、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氧化等)普遍被激活。过表达LNCaP中的APOA1和敲低PC3中的APOA1可以显着影响细胞的脂质代谢通路(如脂肪酸合成、脂肪酸链延长和脂肪酸降解等)。7.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N-Myc可激活PCa细胞的脂蛋白代谢通路。公共数据集中 APOA1 与 MYCN(MYCN Proto-Oncogene)和 MYC(MYC Proto-Oncogene)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过表达LNCaP中N-Myc和c-Myc均可以上调APOA1,而敲低PC3中c-Myc可以抑制APOA1的转录。结论:1.从正常前列腺组织到PCa原发性腺癌,再到CRPC-腺癌及NEPC,ApoA-I表达呈阶梯式升高。同时,ApoA-I可以促进PCa细胞的存活、增殖、侵袭和激素耐药,说明ApoA-I是PCa发病和进展中的重要促癌因子。2.APOA1受MYC家族调控,其高表达可以显着影响PCa的脂质代谢通路,促使PCa转变为产脂表型,并从激素依赖性PCa向去势抵抗性PCa进展。第二部分SLPI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研究目的: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常发生于前列腺癌经长期激素治疗之后,对激素治疗无应答,成为临床治疗的顽疾,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此部分我们将研究不同阶段PCa组织中SLPI的表达,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腔泡表型及NE表型的关系,探讨SLPI促进腺癌向NEPC进展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利用 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Oncomine、cBioPortal(The cBio Cancer Genomics Portal)和 CCLE(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等数据库中的数据,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SLPI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原发性腺癌、CRPC-腺癌及NEPC中的表达,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表达趋势,了解SLPI在PCa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分析SLPI的表达与AR标记物和NE标记物的不同相关性趋势,了解SLPI在AR通路和NE通路中的不同作用。敲低PC3中的SLPI观察其NE标记物的变化,过表达LNCaP中的SOX2,观察SLPI、NE标记物及AR相关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相比正常前列腺组织,SLPI在AR通路活跃的原发性腺癌中表达下调,表明SLPI在病灶局限的原发性腺癌中被抑制。2.相比低分期(T2c及以下)PCa,高分期(T3a及以上)PCa中SLPI的表达出现上调,表明SLPI可能在进展期PCa中发生作用转变,而起致癌作用。3.相比原发性腺癌组织,SLPI在AR通路被抑制的PCa转移组织和NEPC中表达上调。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SLPI在高级别(Gleason≥8分)PCa中的蛋白表达高于低级别(Gleason≤7分)PCa。与局限期肿瘤相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 PCa(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PCa,S CNC,NEPC的一种组织学类型)组织含有更多的SLPI 阳性细胞。与上述结果一致,Western blot实验显示SLPI在两种不同的具有一定NE特性的细胞系(PC3和C4-MDVR)中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激素敏感的PCa细胞系(LNCaP和LAPC4)。公共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原发性腺癌,SLPI在转移灶和NEP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上调。4.由于SLPI在AR通路激活的腺癌中低表达,而在AR阴性的NEPC中高表达,我们进一步分析SLPI与AR及NE通路的关系。通过对TCGA、GEO和CCLE等多个PCa公共数据集的分析,我们发现SLPI与AR通路中的重要基因(AR,KLK3,KLK2,NKX3-1及TMPRSS2)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LPI表达与AR通路呈负性调控关系。反之,SLPI与NE通路中的重要基因(ENO2,NCAM1,CXCR2及SOX2)呈正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LPI的上调可以激活PCa中的NE通路。5.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ADT处理时间的延长,腔泡细胞中SLPI的表达逐渐升高,同时诱导NE标记物的表达,并抑制腔泡标记物的表达,细胞从腔泡表型逐渐转分化为NE表型。为了验证这一过程是可逆的,我们敲低NE细胞系PC3中的SLPI,发现经典NE标记物ENO2和SYP的转录水平也出现显着下调。6.SOX2是调控PCa细胞谱系可塑性的关键因子。SLPI与SOX2在PCa中表达呈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PCa转移灶和NEPC中表现的更加显着。随后我们利用在线工具 MEME(Multiple Em for Motif Elicitation,http://meme-suite.org/)中的MAST工具,在SLPI的启动子区域找到SOX2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过表达LNCaP中的SOX2可以上调SLPI及NE标记物,同时下调AR相关标记物。因此我们推断SLPI可能受转录因子SOX2的调控来介导谱系可塑性。结论:1.SLPI表达与PCa的AR通路活性有关,在原发性腺癌中表达下调,而在AR通路被抑制的转移组织和NEPC中表达上调。2.SLPI与AR通路负相关,与NE通路正相关。3.SLPI由SOX2介导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PCa细胞谱系转变及NE分化,敲低SLPI可以逆转其NE特征。
李俊龙[10](2021)在《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苔黑酚葡萄糖苷(Orcinol Glucoside,OG)是从仙茅属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种酚糖苷,也是仙茅属植物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发现,苔黑酚葡萄糖苷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的小鼠显示出抗抑郁作用。目的:这项研究旨在确定OG是否可以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抑郁样症状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项研究通过卵巢切除-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Ovariotomy-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OVX-CUMS)方法来建立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的体重变化,小鼠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的表现,评估OG低、中、高剂量(40、80、160 mg/kg)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小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ovary,HPA/HPO)相关的压力激素和性腺激素的水平变化。采用q RT-PCR方式测定CRH、FSH、CRH-receptor1、FSH-receptor在小鼠下丘脑、垂体、海马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OG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海马中BDNF-Trk 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周的OG(80、160 mg/kg)治疗可显着地改善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抑郁样行为(P<0.001),OG通过增加血清雌二醇(E2)和降低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下丘脑中Gn RH来缓解OVX-CUMS诱导的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功能障碍。同时,OG逆转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活动过度,这由血清中皮质酮(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降低降低,及下丘脑和海马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浓度、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所证明。此外,OG上调围绝经期小鼠海马中BDNF,Trk B的蛋白表达与ERK1/2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结论:OG通过调节HPO/HPA轴功能障碍并激活BDNF-Trk B-CREB信号通路来改善OVX-CUMS小鼠的抑郁行为。
二、老年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垂体前叶功能调控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垂体前叶功能调控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雌激素在绝经期女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雌激素的抗抑郁作用 |
2 雌激素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 |
2.1 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ER)发挥抗抑郁作用 |
2.2 雌激素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发挥抗抑郁作用 |
2.3 雌激素通过影响HPA轴发挥抗抑郁作用 |
2.4 雌激素通过抗炎作用发挥抗抑郁作用 |
2.5 雌激素通过肠道微生物发挥抗抑郁作用 |
3 小结及展望 |
(2)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证相关的研究概况 |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 |
1.1 对特定方剂临床应用规律的探查 |
1.2 对类方的探查 |
1.3 基于病证结合角度对方证关联的探查 |
2 方证相关的临床探查 |
2.1 一证多方 |
2.2 一方多证 |
3 方证相关的实验研究 |
3.1 以方探证 |
3.2 方证对应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
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
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
2.1 方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1 单味药的研究 |
2.1.2 药对的研究 |
2.1.3 复方的研究 |
2.2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 |
2.3 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
2.4 中医证实质的研究 |
2.5 方证相关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
1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
1.1 内科疾病 |
1.1.1 消化系统疾病 |
1.1.2 呼吸系统疾病 |
1.1.3 循环系统疾病 |
1.1.4 内分泌系统疾病 |
1.1.5 神经系统疾病 |
1.1.6 泌尿系统疾病 |
1.1.7 运动系统疾病 |
1.2 妇科疾病 |
1.3 儿科疾病 |
1.4 心理疾病 |
1.5 皮肤科疾病 |
2 柴胡疏肝散的药理研究 |
2.1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2.1.1 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影响 |
2.1.2 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
2.1.3 对基因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
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调节作用 |
2.2.1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
2.2.2 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 |
2.2.3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
2.3 胃肠调节作用 |
2.4 糖脂代谢调节作用 |
2.5 免疫调节作用 |
2.6 抗氧化作用 |
2.7 抗纤维化作用 |
2.8 抗抑郁作用 |
2.9 抗肿瘤作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立论依据 |
研究目标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主治疾病的调查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信息提取与规范 |
2.3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探查 |
1 数据库及软件 |
1.1 疾病基因数据库 |
1.2 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及软件 |
1.3 GO和KEGG富集分析工具 |
1.4 数据可视化工具 |
1.5 分子对接工具 |
1.6 其他数据库及软件 |
2 研究方法 |
2.1 柴胡疏肝散主治的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学网络 |
2.1.1 5个主要病种的基因靶点获取 |
2.1.2 5个主要病种共有靶点及其生物学网络构建 |
2.1.3 5个主要病种共有靶点的生物学网络拓扑分析 |
2.1.4 5个主要病种的Hub基因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
(1) GO功能富集分析 |
(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可视化 |
2.2 柴胡疏肝散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2.2.1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筛选 |
2.2.2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获取 |
2.2.3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2.2.4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的PPI网络拓扑分析 |
2.2.5 柴胡疏肝散作用的Hub基因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
2.3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2.3.1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共同靶点筛选 |
2.3.2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靶点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
2.4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复方物质基础探查 |
2.4.1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2.4.2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成分—靶点网络的拓扑分析 |
2.5 基于方证关联的分子对接验证 |
3 结果 |
3.1 柴胡疏肝散主治的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学网络 |
3.1.1 5个主要病种各自的基因靶点 |
3.1.2 5个主要病种共同的基因靶点 |
3.1.3 共同基因靶点PPI网络及其拓扑分析信息 |
3.2 柴胡疏肝散网络药理学研究 |
3.2.1 柴胡疏肝散的活性成分 |
3.2.2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
3.2.3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PPI网络及其拓扑分析信息 |
3.3 柴胡疏肝散与其所主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关联性 |
3.3.1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 |
3.3.2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的PPI网络 |
3.3.3 共同靶点的PPI网络中的Hub基因及其生物信息 |
3.3.4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及其生物学富集 |
3.4 柴胡疏肝散—肝郁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 |
3.4.1 柴胡疏肝散成分—肝郁证关联的靶点网络及其生物学信息 |
3.5 基于方证关联的方剂关键成分与其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 |
4 讨论 |
4.1 基于异病同证的肝郁证生物学内涵及其解读 |
4.1.1 肝郁证与炎症、免疫、细胞凋亡及肿瘤 |
4.1.2 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
4.2 柴胡疏肝散作用的生物学网络及其特点 |
4.2.1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
4.2.2 其他作用 |
4.3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4.3.1 方-证关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 |
4.3.2 方药网络药理与病证生物学内涵的比较 |
4.4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 |
4.4.1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关键活性成分 |
4.4.2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关键靶点 |
4.4.3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成分-靶点分子对接验证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
2 研究结果及结论 |
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点 |
3.2 局限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一: 母婴分离对机体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
1 母婴分离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1.1 HPA轴 |
1.2 神经递质 |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2 母婴分离对中枢神经结构的影响 |
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3.1 焦虑抑郁样行为 |
3.2 恐惧反应 |
3.3 攻击行为 |
3.4 顺从行为 |
4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探讨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源流及其发展 |
1 疾病症候及其概念辨析 |
1.1 病的概念及沿革 |
1.2 证的概念及沿革 |
1.3 辨病与辨证 |
2 异病同证的形成及内涵辨析 |
2.1 异病同证的形成 |
2.2 异病同证的临床治疗 |
3 小结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集的建立及病名检索 |
1.6 疾病按系统分类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分布 |
2.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 |
3.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依据 |
3.3 9个疾病与早年不良经历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布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录入及数据集的建立 |
1.6 证候名称规范方法 |
1.7 证候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抑郁症证候分布情况 |
2.2 乳腺癌证候分布情况 |
2.3 肥胖症证候分布情况 |
2.4 睡眠障碍证候分布情况 |
2.5 癫痫证候分布情况 |
2.6 高血压证候分布情况 |
2.7 哮喘证候分布情况 |
2.8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分布情况 |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分布情况 |
2.10 共有证候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2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分布总比率最高 |
3.3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肾阳虚证 |
3.4 方法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
第三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获取 |
1.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筛选 |
1.3 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
1.5 基因网络分析 |
2 结果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 |
2.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 |
2.3 GO功能富集 |
2.4 KEGG富集通路 |
2.5 基因网络 |
2.6 关键基因 |
3 讨论 |
3.1 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2 早年不良经历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3 肾阳虚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网络研究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E2动态变化规律及ERs在HPOA中的表达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1.1 甘加型藏羊生殖生理研究现状 |
1.1.1 甘加型藏羊的发展概况 |
1.1.2 甘加型藏羊的繁殖状况 |
1.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的划分与鉴定 |
1.3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
1.3.1 雌激素 |
1.3.2 雌激素受体 |
1.3.2.1 雌激素受体的类型和结构 |
1.3.2.2 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 |
1.3.3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雌性动物生殖活动中的作用 |
1.4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研究进展 |
1.4.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概述 |
1.4.2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在雌性动物生殖活动中的作用 |
1.4.3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研究进展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E_2含量的动态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1.2.2 血浆中E_2的测定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加型藏羊发情期和发情后期血浆中E_2含量的动态变化 |
2.2 甘加型藏羊间情期和发情前期血浆中E_2含量的动态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ERs mRNA及蛋白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总RNA提取 |
1.3.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ERs mRNA水平检测 |
1.3.3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总蛋白质的提取 |
1.3.4 12%分离胶的配制 |
1.3.5 5%浓缩胶的配制 |
1.3.6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ERs蛋白水平检测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纯度检测 |
2.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中ERs mRNA的表达 |
2.3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中ERs蛋白水平分析 |
3 讨论 |
3.1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ERs 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 |
3.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轴组织中ERs蛋白水平的变化规律 |
3.3 ER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变化规律与藏羊发情周期的关系 |
3.4 ER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与动物繁殖率的关系 |
4 小结 |
第四章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ERs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载玻片预处理 |
1.3.2 石蜡切片的制备 |
1.3.3 HE染色 |
1.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5 显微摄像及图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下丘脑组织中ERs阳性细胞分布 |
2.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垂体组织中ERs阳性细胞分布 |
2.3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卵巢组织中ERs阳性细胞分布 |
3 讨论 |
3.1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ERs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规律 |
3.2 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HPOA组织中ERα和ERβ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差异与发情周期的关系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6)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肝应春”理论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
1 “肝主疏泄,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
2 “肝藏血,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
3 “肝主疏泄、藏血,应时而变”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4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松果腺-MT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 |
2 松果腺-MT参与情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3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Gs、Gi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2 AC-cAMP-PKA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3 CREB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理论内涵 |
1.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现状及不足 |
1.2 从“五藏应时”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理论内涵 |
1.3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四季调控海马的相关性 |
2.1 海马调节情志功能与中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 |
2.2 松果腺-MT对海马的直接调控作用 |
2.3 松果腺-MT-海马与情志的季节性变化相关 |
3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
3.1 “松果腺-MT-海马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
3.2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与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松果腺-MT对海马MTR四季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
3 结果 |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MT浓度的影响 |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季节律对血清MT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
4.2 松果腺对血清MT表达的影响 |
4.3 四季节律对海马MTR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
4.4 松果腺-MT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松果腺-MT-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
3 结果 |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
3.3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AMP表达的影响 |
3.4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PKA表达的影响 |
3.5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
3.6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季节律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
4.2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松果腺-MT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
4.4 松果腺-MT对海马cAMP-PKA-CREB表达的影响 |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
4.6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特点 |
4.7 松果腺-MT多途径调控海马功能 |
4.8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季节性调控Gs/Gi信号通路相关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1.1 理论研究方面 |
1.2 实验研究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点 |
2.1 理论创新 |
2.2 思路创新 |
2.3 方法创新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相关激素与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临床资料比较 |
1.2 冠脉情况比较 |
1.3 心脏B超情况比较 |
1.4 FT3 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
2.FT3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肌损伤程度、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 |
2.1 不同Gensini评分分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比较 |
2.2 相关性分析 |
2.3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2.4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9)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ApoA-I通过调节肿瘤代谢促进前列腺癌进展 |
背景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LPI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 |
背景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一)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二) |
(10)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苔黑酚葡萄糖苷(OG)的分离 |
2.1 实验材料 |
2.2 苔黑酚葡萄糖苷单体的分离及纯化 |
2.3 结果 |
3.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设计流程 |
3.1 实验材料 |
3.2 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模型 |
3.3 实验设计流程 |
4.结果 |
4.1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的体重变化影响 |
4.2 苔黑酚葡萄糖苷治疗改善了OVX-CUM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
4.3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子宫形态和子宫指数的影响 |
4.4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与HPO轴相关的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4.5 苔黑酚葡萄糖苷对OVX-CUMS小鼠与HPA轴相关的压力激素水平的影响 |
4.6 苔黑酚葡萄糖苷增强了OVX-CUMS小鼠海马中的BDNF/TrkB/CREB信号通路 |
5.讨论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个人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综述 中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老年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垂体前叶功能调控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雌激素在绝经期女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 孙婷,李艳. 微循环学杂志, 2021(03)
- [2]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D]. 李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鼠李糖乳杆菌zz对CUMS诱导的小鼠肠道微生态变化及抑郁样症状的预防效果研究[D]. 徐珒昭.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D]. 王新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血浆E2动态变化规律及ERs在HPOA中的表达与分布[D]. 包莹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6]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D]. 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研究[D]. 冯士轩.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低T3综合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D]. 薛万腾. 延安大学, 2021(11)
- [9]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D]. 王晶. 山东大学, 2021(11)
- [10]苔黑酚葡萄糖苷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 李俊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