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tinea chia)诊断与预防报告

“足癣”(tinea chia)诊断与预防报告

一、“脱毛癣”(钱癣)病诊断防治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于伟,范懿娜,王光芳[1](2021)在《猪皮肤真菌病的应对措施》文中认为猪皮肤真菌病又称皮霉病、表皮真菌病、小孢子菌病等,是由多种皮肤致病真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皮肤病的总称。该病在养猪生产中十分常见,尤其是饲养管理环境比较差的老旧猪场,该病俗称为钱癣、脱毛癣、秃毛癣等,主要引起被毛、皮肤、蹄等角质化组织的损害,形成癣斑,特征症状为脱毛、脱屑、炎性渗出、痂块及痒感等。

李佳赟,施瑞娟,朗关林,高德兴,唐恩应,杨有明[2](2021)在《浅谈肉牛皮肤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指出皮肤癣,又称钱癣、秃毛癣、脱毛癣,俗称白癍,是畜禽和人共患的一种真菌皮肤病,由皮肤癣菌科的小孢霉菌属、毛霉菌属、黄癣霉菌属等霉菌体侵害皮肤后,角质及被毛发生皮炎和秃毛损害。以一例肉牛皮肤癣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为基础,探讨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吴清波[3](2013)在《保定市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犬饲养数量随之增多。犬的皮肤病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犬的生长发育,且防治难度较大。本试验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河北农业大学兽医院接诊的全部患犬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等,研究犬皮肤病种类、发病率、临床特征、血液指标,以及犬皮肤病与季节、品种、年龄、性别、患病部位等的关系。并选取典型病例进行治疗试验,以便为犬皮肤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保定市犬皮肤病的发病率为10.21%(266/2605),以7~9月多发,0~2岁以及9岁以上的患犬最多,雌性患犬多于雄性患犬,藏獒犬、京巴犬、金毛猎犬多发,主要患病部位为面部、四肢和背部。血常规测定结果表明,皮肤病患犬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均低于健康犬(P<0.01);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均高于健康犬(P<0.05)。病原调查结果表明,单一寄生虫感染、单一真菌感染、单一细菌感染、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分别占犬皮肤病的34.96%、23.31%、20.30%、18.42%。寄生虫性皮肤病中螨虫感染的发病率为64.52%(60/93),以蠕形螨病发生最多(28/93),其次为疥螨病、耳痒螨病。虱子、跳蚤和蜱等引起的犬寄生虫性皮肤病发病率为35.48%(33/93)。寄生虫性皮肤病以4~7月发病数最多,1~2岁多发,藏獒犬、松狮犬和京巴犬常发,主要发病部位多集中在面部。真菌性皮肤病中以犬小孢子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7~9月为多发期,1~2岁病例数最多,雌性患犬多于雄性患犬,京巴犬、藏獒犬和金毛猎犬常发,主要发病部位为背部。细菌性皮肤病中葡萄球菌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化脓棒状杆菌和链球菌;5~8月发病数多,1~2岁多发,雌性患犬多于雄性患犬,藏獒犬、京巴犬和狼青犬常发,主要发病部位集中在颈部和面部。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螨虫性皮肤病害获灭和虱螨杀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100%,优于害获灭治疗组和虱螨杀治疗组。虱子和跳蚤感染害获灭治疗组和蚤虱一滴灵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90%。真菌性皮肤病抗真菌1号和盐酸特比萘芬联合治疗组效果最好,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0%,优于抗真菌1号治疗组和盐酸特比萘芬治疗组。采用局部涂擦抗菌消炎药,配合全身消炎、营养皮肤、增强免疫力等治疗细菌性皮肤病,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0%、93%。

尚丛珊[4](2013)在《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文中提出痒螨(Psoroptes cuniculi)属于痒螨科痒螨属,主要寄生于动物皮肤表面,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繁殖快,危害严重。兔痒螨多寄生在兔的外耳道,以吸食兔体血液和组织液来维持自身生长发育。家兔感染螨病后会引起局部炎症并伴有剧烈瘙痒,出现精神沉郁,消瘦,如果发生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但目前关于痒螨的研究多集中于痒螨形态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而关于影响兔痒螨生长因素及体外培养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用于研究的痒螨仍需从兔体采集,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获得的螨虫发育阶段不同,试验重复性差。本试验对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和培养基进行筛选,取得了以下结果:(1)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兔痒螨的存活率和最长存活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兔痒螨离体培养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对兔痒螨存活率影响的因素依次为温度、相对湿度和pH,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18℃,相对湿度95%,培养基pH6~8,在该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兔痒螨在70h时的平均存活率为86.6%,最长存活时间达220h以上。低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兔痒螨的存活,而对酸碱度有一定耐受性。(2)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优化:以存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兔痒螨离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对兔痒螨存活率影响的培养基因素依次为氯化钠、葡萄糖、蛋白胨和牛肉膏的含量,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1.50%,蛋白胨1.50%,葡萄糖1.50%,氯化钠0.25%,酵母膏0.50%。在该培养基上兔痒螨93h的平均存活率为89.9%,最长存活时间在240h以上。

李代军[5](2012)在《青岛地区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确定兔皮肤病原真菌的种类,掌握该地区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特点;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探明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敏感的抗真菌的药物。从而为人畜健康以及食品安全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为此,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为深入了解该地区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皮肤病原真菌的种类,我们历时一年(2009.6~2010.5)采集了10个兔场的880份疑似病兔的结痂和皮屑,用沙堡弱培养基(SDA)进行培养,并根据菌丝特点确定其种类,同时收集兔群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兔皮肤真菌病病例为162例(18.4﹪),其中须毛癣菌73例(45.1﹪),犬小孢子菌56例(34.6﹪),石膏样小孢子菌31例(19.1﹪);兔群在0~3月龄时最易感染该病,感染率高达14.3﹪,夏季为本病的多发季节(3.0﹪)。以上结果为该地区合理防控兔皮肤真菌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为快速准确地诊断皮肤病原真菌,我们以微卫星序列(GACA)4为引物,对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3种标准菌株的DNA进行扩增,并用NTSYS-pc2.10软件分析其DNA指纹的特点,确定该方法鉴定皮肤病原真菌的可行性;然后以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用该方法对已经形态学鉴定的须癣毛癣菌(10株)、犬小孢子菌(7株)和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病原真菌均呈现特异性的DNA指纹,条带差异明显、直观,聚类分析图中,同种菌株间的相似性均在90%-100%之间。根据此方法(相似性大于90%可视为由同种株菌),21株待检菌株的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微卫星结合NTSYS-pc2.10软件分析鉴定皮肤病原真菌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最后,对这3种常见皮肤病原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生长速率、分生孢子最佳生长环境、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DA、酵母完全培养基(YEPD)、改良马丁、麦芽抽提培养基(MEA)和燕麦琼脂五种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均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其次为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生长速度相对较慢;3种不同病原真菌在YEPD和MEA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均高于其余3种培养基(SDA、改良马丁和燕麦琼脂培养基);确定了3种病原真菌分生孢子的最适培养基,须癣毛癣菌在YEPD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最高,犬小孢子菌在MEA培养基中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最高,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改良马丁培养基中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最多;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3种病原菌对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3种病原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均产生了耐药性;采用成熟的砂纸法制备不同病原真菌感染豚鼠和伊拉肉兔的动物模型,检测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豚鼠和伊拉肉兔对这3种病原真菌的感染率均达到100%。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皮肤真菌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青岛地区10个兔场皮肤真菌病原的分离鉴定以及深入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使我们了解了兔皮肤真菌病在该地区的流行特点,为合理防控兔皮肤真菌病提供了依据;通过利用NTSYS-pc2.10软件对微卫星引物PCR电泳条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同种真菌间,标准菌株和分离菌株间的相似性大小,从而更直观准确的确定其遗传性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过对3种常见病原真菌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我们对皮肤病原真菌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合理有效的防治皮肤真菌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崔丽娜,牛钟相,姜文学,杨丽萍,高淑霞[6](2011)在《山东省某规模化兔场皮肤真菌病的快速诊断》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鉴定某规模化兔场发生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并为家兔皮肤真菌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据皮肤真菌特异性r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5′-CACCGCCCGTCGCTACTAC-3′和5′-TTTCGCT-GCGTTCTTCAT-3′),对已知分离株及其他微生物等进行特异性检测;应用该引物对所采取的种兔患部病料35份和临床健康种兔的样本5份,进行PCR检测并克隆测序。该引物对四种常见病原性皮肤真菌分离菌株扩增出一条在400bp-500bp之间的条带,其中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为460bp,犬小孢子菌500bp,石膏样小孢子菌为400bp,但对其它微生物和兔体细胞均未扩增出类似片段,说明具有特异性;对临床35份病料中的33份均扩增出一条460bp条带,为毛癣菌属,与测序结果一致。健康种兔的样品未扩增出类似片段。本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家兔皮肤真菌病进行PCR检测并确定其主要病原,具有快速、简便和特异性强等特点,可用于大规模的家兔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崔丽娜[7](2011)在《山东省家兔皮肤真菌病病原ITS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皮肤真菌病是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传染病,又称脱毛癣,对人和动物健康形成极大的威胁。皮肤真菌包括三个属,即毛癣菌属(Trichophytonsp)、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sp)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sp),它们可以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引起浅部真菌病。引起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须毛癣菌(Trichonphyton mentagrophyton),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不论是从家兔皮肤病灶处或从非病灶处分离到这三种菌均视为异常,因为非病灶处的真菌很可能随后引起皮肤病,同时造成饲养和实验人员的感染。山东为养兔大省,家兔皮肤真菌病已对养兔业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对皮肤病原真菌检测主要是依靠真菌培养物的菌落形态及真菌菌丝的显微镜观察。镜检虽然快速,但需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很难鉴别到种。实际上,真菌的表型特征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变化,培养基成份和化学治疗,这些都影响真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结果的观察。而且要想得到典型的真菌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一般需要23周的培养时间,对一些缺少特异的形态及镜下特征的菌种还需要进行特殊培养基的第二次培养。因而,建立皮肤真菌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分离获得山东省兔场皮肤真菌致病菌株、探明其变异现状及耐药性,对有的放矢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比较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皮肤真菌病原优劣的基础上,分离获得了山东流行菌株,并通过对皮肤真菌的ITS区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探讨了分离株的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然后对分离株进行了耐药性检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研究分以下三部分内容:首先,根据皮肤真菌特异性r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对已知菌株及其他微生物进行PCR检测并克隆测序,验证PCR方法对鉴定皮肤真菌病原的特异性、灵敏度等优点,结果显示,检测的已知菌株可在650bp-770bp之间扩增出特异片段,但其它微生物、兔体细胞和健康种兔样品均未扩增出类似片段。另外,将PCR方法与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比较,结果发现,检出率前者高于后者(分别为82.8%和60.55%)。然后采用以上两种方法从山东省主要兔场分离鉴定出9株兔源性皮肤真菌,其中须癣毛癣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犬小孢子菌1株。其次,利用皮肤真菌内转录间隔区保守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对采自山东地区主要兔场的16株皮肤真菌分离菌进行了ITS区的克隆、测序,探讨了序列变异及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的5.8 S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变异性较高;对该区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种菌株ITS1比ITS2在碱基构成上和序列长度有更大变异;而种内各菌株的ITS1和ITS2在长度上均没有变异,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可基于该区进行兔皮肤真菌的分类鉴定。该研究确定了兔皮肤病原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靶标,也为兔皮肤真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同时,通过对分离株ITS区的克隆、测序及分析,得出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不一致的结果。传统的形态学分类认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同属小孢菌属,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等均属于毛癣菌属;但本实验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石膏样小孢子菌与须癣毛癣菌的同源性较犬小孢子菌高。最后,采用ATB FUNGUS 3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引起山东省家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的皮肤真菌病原菌均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分别为83.33%、68.75%、75%和64.41%,而对氟康唑具有耐药性,仅20.83%敏感。其中犬小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87.5%),须癣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次之(81.25%)。该试验结果为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崔丽娜,姜文学,杨丽萍,张秀玲,张振杰,高淑霞[8](2011)在《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家兔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家兔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也逐年升高,不仅给养兔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家兔皮肤真菌病是危害家兔养殖业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家兔淘汰的第三大疾病,给养兔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皮肤真菌病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其独特的优势显示了其在未来控制家兔皮肤真菌病中的诱人前景,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带来了希望。论文就家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并指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

杨华[9](2009)在《兔螨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兔螨病通常是由兔疥螨和兔痒螨寄生于兔的表皮内或体表所引起以皮肤损伤、搔痒、消瘦、中耳炎、石灰脚为主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寄生虫病。笔者对四川省桂花镇某养殖场的一起兔螨病进行了诊断与治疗。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疥螨和痒螨混合感染,部分病例因抓伤引起溶血性链球菌病造成死亡。采用伊维菌素、灭虫丁、双甲脒、敌百虫等杀虫药结合抗菌消炎进行比较治疗,结果表明,伊维菌素结合抗菌消炎对兔螨病的治愈率达到100%。

刘德昊,杨光友,赖松家,赵小平,张万平[10](2006)在《四川地区兔脱毛癣病的病原学研究》文中提出从四川省雅安市某县12家长毛兔场的脱毛癣患免中随机采样30份(1份/只);绵阳市某獭兔场脱毛癣患兔,采样10份(1份/只),经直接镜检、病原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后,得到2种致病菌株。结合流行病学、临诊症状鉴定致病菌株为石膏样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和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在脱毛癣患兔中分离出红色毛癣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文中同时提出了兔脱毛癣病防治对策。

二、“脱毛癣”(钱癣)病诊断防治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毛癣”(钱癣)病诊断防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猪皮肤真菌病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病学
3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4 诊断要点
5 防治措施

(2)浅谈肉牛皮肤癣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发生情况
2 病例诊断
    2.1 临床症状
    2.2 病原诊断
3 治疗方法
4 病例引发因素及诊防措施的分析探讨
    4.1 致病菌
        1)毛霉菌属。
        2)小孢霉菌属。
        3)黄霉菌属。
    4.2 流行病学与危害
    4.3 临床诊断要点
    4.4 预防措施

(3)保定市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
        1.1.1 犬螨虫性皮肤病
        1.1.2 其它寄生虫性皮肤病
    1.2 犬真菌性皮肤病
        1.2.1 病原
        1.2.2 流行病学
        1.2.3 发病机理
        1.2.4 临床症状
        1.2.5 诊断方法
        1.2.6 治疗
        1.2.7 预防
    1.3 犬细菌性皮肤病
        1.3.1 病原
        1.3.2 发病机理
        1.3.3 临床症状
        1.3.4 诊断方法
        1.3.5 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临床调查
        2.1.4 病原检查
        2.1.5 血液常规指标
        2.1.6 数据分析
    2.2 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结果
        2.2.1 皮肤病患犬发病情况调查
        2.2.2 犬皮肤病与发病季节的关系
        2.2.3 犬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2.2.4 犬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2.2.5 犬皮肤病与品种的关系
        2.2.6 犬皮肤病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2.2.7 犬皮肤病的种类
        2.2.8 犬皮肤病的血常规测定结果
    2.3 讨论
        2.3.1 犬皮肤病的发病原因
        2.3.2 犬皮肤病的流行特点
        2.3.3 犬皮肤病的血液学变化
        2.3.4 犬皮肤病与机体的免疫
3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和治疗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临床调查
        3.1.4 治疗试验
    3.2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结果
        3.2.1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
        3.2.2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与季节的关系
        3.2.3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3.2.4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3.2.5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与品种的关系
        3.2.6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2.7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
        3.2.8 治疗试验结果
    3.3 讨论
        3.3.1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流行特点
        3.3.2 犬寄生虫性皮肤病的防治
4 保定市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和治疗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临床调查
        4.1.4 治疗试验
    4.2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结果
        4.2.1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
        4.2.2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季节的关系
        4.2.3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4.2.4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4.2.5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品种的关系
        4.2.6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4.2.7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
        4.2.8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结果
    4.3 讨论
        4.3.1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原因
        4.3.2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
        4.3.3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
5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和治疗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临床调查
        5.1.4 治疗试验
    5.2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调查结果
        5.2.1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
        5.2.2 犬细菌性皮肤病与季节的关系
        5.2.3 犬细菌性皮肤病与年龄的关系
        5.2.4 犬细菌性皮肤病与性别的关系
        5.2.5 犬细菌性皮肤病与品种的关系
        5.2.6 犬细菌性皮肤病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5.2.7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
        5.2.8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治疗结果
    5.3 讨论
        5.3.1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原因
        5.3.2 犬细菌性皮肤病的治疗
        5.3.3 犬皮肤的保健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痒螨的研究进展
        1.1 痒螨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1.2 痒螨的形态结构
        1.3 痒螨的生长发育与生物学特性
        1.3.1 痒螨的发育周期
        1.3.2 痒螨的交配与产卵
        1.3.3 痒螨静止期蜕皮
        1.3.4 痒螨的生物学特性
        1.4 外界环境对痒螨生存的影响
        1.4.1 温度对螨虫的影响
        1.4.2 湿度对螨虫的影响
        1.4.3 pH 对螨的生存活力的影响
        1.5 痒螨的危害
        1.6 痒螨病的临床症状
        1.7 兔痒螨病的诊断
        1.8 螨病的防治
        1.8.1 免疫防治
        1.8.2 生物防治
        1.8.3 药物防治
        1.9 小结
    第二章 寄生虫体外培养技术
        2.1 体外培养的技术
        2.1.1 体外培养技术的创立与发展
        2.1.2 我国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情况
        2.2 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
        2.2.1 在病原学方面的应用
        2.2.2 在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2.3 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2.2.4 在药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3 体外培养技术的优点
        2.4 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方向
        2.5 体外培养常用培养基的分类及应用
        2.5.1 按组成成分不同分类
        2.5.2 根据物理状态分类
        2.5.3 根据用途分类
        2.5.4 其它类型培养基
        2.6 螨的离体培养
        2.7 小结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兔痒螨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兔痒螨离体培养基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兔痒螨离体培养单因素试验结果
        4.2.2 兔痒螨离体培养正交试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青岛地区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兔皮肤真菌病的概述
    1.2 常见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类
        1.2.1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1.2.1.1 犬小孢子菌(M.canis)
        1.2.1.2 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
        1.2.1.3 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eneum)
        1.2.1.4 奥杜盎小孢子菌(M.audouinii)
        1.2.2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1.2.2.1 红毛癣菌(T. rubrum)
        1.2.2.2 须癣毛癣菌(T. mentagrophyte)
        1.2.2.3 断发毛癣菌(T. tonsurans)
        1.2.2.4 紫色毛癣菌(T. violaceum)
        1.2.2.5 其他毛癣菌
        1.2.3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1.3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1.3.1 传统的形态学方法
        1.3.1.1 直接镜检
        1.3.1.2 分离培养
        1.3.2 免疫学诊断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3.1 DNA碱基组成比例(G+C mol%)的测定
        1.3.3.2 序列分析
        1.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3.3.4 核酸杂交技术
        1.3.3.5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1.3.3.6 任意引物PCR(AP-RCR)
        1.3.3.7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析
        1.3.3.8 微卫星引物 PCR
    1.4 抗真菌药物
        1.4.1 多烯类药物
        1.4.2 唑类药物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兔场的基本情况
        2.1.2 实验菌株
        2.1.3 实验动物
        2.1.4 病料来源
        2.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5.1 沙堡弱培养基
        2.1.5.2 改良马丁培养基
        2.1.5.3 麦芽抽提培养基
        2.1.5.4 YEPD培养基
        2.1.5.5 燕麦琼脂培养基
        2.1.5.6 药敏纸片
        2.1.5.7 试验用药
        2.1.5.8 染色液
        2.1.6 试验仪器及用品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料的采集和培养
        2.2.2 病原的形态学鉴定
        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1 CTAB法提取DNA
        2.2.3.2 DNA纯度、质量浓度测定
        2.2.3.3 PCR扩增
        2.2.3.4 PCR产物电泳琼脂糖电泳分析
        2.2.3.5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2.3.6 纯化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2.2.3.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2.2.3.8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质粒提取
        2.2.3.9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3.10 序列测定与分析
        2.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5 微卫星引物 PCR
        2.2.5.1 DNA提取及纯化
        2.2.5.2 微卫星引物 PCR 扩增
        2.2.5.3 PCR结果分析
        2.2.6 三种皮肤真菌生长速率的检测
        2.2.6.1 菌落直径的检测
        2.2.6.2 菌丝生长情况的检测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2.2.7 分生孢子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2.2.8 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2.2.8.1 菌悬液的制备
        2.2.8.2 药敏试验
        2.2.8.3 结果判定标准
        2.2.9 三种常见皮肤病原真菌致病性研究
        2.2.9.1 接种用真菌悬液的制备
        2.2.9.2 实验动物预处理
        2.2.9.3 接种菌液
        2.2.9.4 结果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料的分离鉴定结果
        3.1.1 菌落观察
        3.1.2 镜检观察结果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1 PCR扩增结果
        3.2.2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3 测序结果(见附录)
    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3.4 微卫星引物PCR结果分析
        3.4.1 标准菌株的特异性
        3.4.2 分离菌株的鉴定及聚类分析结果
    3.5 三种皮肤真菌生长速率的检测结果
        3.5.1 菌落直径检测结果
        3.5.2 菌丝生长情况的检测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3.6 分生孢子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3.7 药敏试验结果
    3.8 三种常见皮肤病原真菌致病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4.2 快速检测兔皮肤病原真菌方法的建立
    4.3 不同培养基中 3 种病原真菌生长速率的检测
    4.4 3种病原真菌分生孢子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4.5 敏感性药物的筛选
    4.6 3病原真菌的人畜共患性及致病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7)山东省家兔皮肤真菌病病原ITS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家兔皮肤真菌病概述
        1.1.1 家兔皮肤真菌病简介
        1.1.2 家兔皮肤真菌病国内外流行状况
    1.2 皮肤真菌表型
        1.2.1 毛癣菌属
        1.2.1.1 红毛癣菌
        1.2.1.2 须毛癣菌
        1.2.1.3 其他毛癣菌
        1.2.2 小孢子菌属
        1.2.2.1 犬小孢子菌
        1.2.2.2 石膏样小孢子菌
        1.2.3 表皮癣菌属
    1.3 临床症状
    1.4 实验室诊断
        1.4.1 显微镜检查
        1.4.2 分离培养
        1.4.3 滤过紫外灯检查
        1.4.4 免疫学诊断
        1.4.5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5.1 DNA 的G +C%测定
        1.4.5.2 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
        1.4.5.3 核糖体DNA ( rDNA)序列测定
        1.4.5.4 随机扩增多态DNA 分析
        1.4.5.5 PCR 相关技术
        1.4.6 动物实验
    1.5 抗真菌药物
        1.5.1 多烯类药物
        1.5.2 唑类药物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所用菌种
        2.1.2 病料来源与背景
        2.1.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2.1.4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通用引物的设计
        2.2.2 检测通用引物的特异性
        2.2.2.1 反应模板的制备
        2.2.2.2 核酸纯度与浓度测定
        2.2.2.3 PCR 扩增
        2.2.3 病料的采集
        2.2.4 显微镜检查
        2.2.5 平板划线分离、培养与镜检
        2.2.5.1 平板制备
        2.2.5.2 菌悬液制备
        2.2.5.3 平板划线
        2.2.5.4 实验步骤
        2.2.6 对分离株进行生化培养基的培养
        2.2.7 病料分子生物学诊断
        2.2.7.1 反应模板的制备
        2.2.7.2 PCR 扩增
        2.2.7.3 PCR 产物鉴定及纯化回收
        2.2.7.4 PCR 产物连接与转化
        2.2.7.5 重组质粒提取、鉴定及序列测定
        2.2.7.6 基因序列的确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2.2.8 ATB FUNGUS 3 对分离株敏感性检测
        2.2.8.1 接种物的准备
        2.2.8.2 试剂条的接种
        2.2.8.3 结果的判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设计通用引物
    3.2 通用引物rDNA1 / rDNA2 特异性检测
    3.3 通用引物对病料的诊断
    3.4 病料直接镜检
    3.5 病料分离培养
        3.5.1 须癣毛癣菌
        3.5.2 石膏样小孢子菌
        3.5.3 犬小孢子菌
    3.6 生化培养
    3.7 ITS 区的PCR 扩增和测定
        3.7.1 ITS 基因序列扩增
        3.7.2 ITS 序列分析
        3.7.3 5.8SrDNA 及ITS1 和ITS2 序列测定及变异分析
        3.7.4 ITS 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
    3.8 ATB FUNGUS 3 对分离株药敏试验
4 讨论
    4.1 家兔皮肤真菌病的快速诊断
    4.2 ITS 基因序列的分析
    4.3 真菌药敏试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采样场所
    附录 2 临床症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8)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 原
    1.1 病原
    1.2 培养特性
    1.3 抵抗力
2 流行特点
3 临床症状
    3.1 须癣毛癣菌病
    3.2 石膏样小孢子菌病
4 实验室诊断
    4.1 显微镜检查
    4.2 分离培养
    4.3 滤过紫外灯检查
    4.4 免疫学诊断
    4.5 分子生物学诊断
    4.6 动物实验
5 防 治
    5.1 药物治疗
    5.2 疫苗接种
    5.3 综合防治

四、“脱毛癣”(钱癣)病诊断防治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皮肤真菌病的应对措施[J]. 于伟,范懿娜,王光芳.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08)
  • [2]浅谈肉牛皮肤癣病的诊断与防治[J]. 李佳赟,施瑞娟,朗关林,高德兴,唐恩应,杨有明. 畜禽业, 2021(08)
  • [3]保定市犬皮肤病的临床调查及治疗研究[D]. 吴清波.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4]兔痒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D]. 尚丛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青岛地区兔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李代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6]山东省某规模化兔场皮肤真菌病的快速诊断[J]. 崔丽娜,牛钟相,姜文学,杨丽萍,高淑霞.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7]山东省家兔皮肤真菌病病原ITS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D]. 崔丽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家兔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J]. 崔丽娜,姜文学,杨丽萍,张秀玲,张振杰,高淑霞. 家畜生态学报, 2011(01)
  • [9]兔螨病的诊断与治疗[J]. 杨华. 动物医学进展, 2009(09)
  • [10]四川地区兔脱毛癣病的病原学研究[J]. 刘德昊,杨光友,赖松家,赵小平,张万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6(06)

标签:;  ;  ;  ;  ;  

“足癣”(tinea chia)诊断与预防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