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梅[1](2021)在《基于IE理论的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迅速提升,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出行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地铁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建。虽然城市地铁能够提供高速、便捷的出行方式,但是由于地铁运营时间不断增加和客流量不断扩大,地铁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地铁抗毁性失效越来越多,地铁安全运营受到了威胁。本文通过IE的理论方法对西安枢纽站点的抗毁性进行研究。首先,在定义了地铁抗毁性的基础上,根据对西安枢纽站点的问卷调查,借助SPSS软件对西安枢纽站点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了西安枢纽站点的问题所在。其次,通过对西安枢纽站点抗毁性的外源和内生要素的剖析,建立了枢纽站点抗毁性相关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以识别这些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最终确定了最关键的因素。再次,根据影响因素来构建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粗糙集理论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抗毁性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分析,得到权重值。继次,基于IE理论和前面的权重值对抗毁性指标进行选择,构建基于站点整体效率最大的抗毁性多目标规划模型,并以西安枢纽站点一小寨站为例,对小寨站的抗毁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与IE理论方法,提出了枢纽站点的抗毁性提高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是对西安地铁枢纽站点的抗毁性的研究,对枢纽站点的抗毁性进行了评价,并据此提出了枢纽站点抗毁性的保障措施,可以为西安枢纽站点的安全运营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对西安地铁提高枢纽站点的服务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麻海洲[2](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分析》文中提出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前提。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更加稳定高效的发展,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从多节点失效和单节点失效两个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基于攻击策略分析多节点失效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提出一种基于节点失效影响的蓄意攻击策略,并与现有的攻击策略对比分析,通过实例验证了新的攻击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破坏网络的连通效率。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较低这一现实情况,综合分析单个节点失效对网络的影响,基于网络全局效率提出了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度量指标-抗毁强度,设计了网络抗毁强度算法,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的定量分析。然后基于网络抗毁强度,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路重要性和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线路失效后的网络全局效率和网络抗毁强度变化,建立了线路重要度测算方法。从节点结构属性和节点失效影响两方面出发,建立了包含5个指标的节点重要性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权-TOPSIS的节点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验证了以上两种评价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基于网络抗毁强度,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的演化规律。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统计特征的演化规律。然后对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和深圳轨道交通网络的抗毁性演化结果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网络规模越大抗毁性越强,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结构日趋完善,抗毁性变化趋于稳定。同时对抗毁性演化结果进行了局部分析,通过对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定义划分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生长模式,详细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在五种生长模式下的抗毁性演化规律。最后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统计特征与抗毁性的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复杂度是其抗毁性的关键影响因素。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杨琛[3](2019)在《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抗毁性及动态攻防博弈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一次物理系统和二次信息系统高度融合的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信息技术使得电力系统变得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风险,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传统的电力系统研究仅以一次系统为对象,无法融合异质的信息系统,而目前,关于电力CPS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为进一步接近实际电力系统特性,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电力CPS模型;然后采用物理攻击方式研究了不同攻击下电力CPS的级联失效过程;最后,考虑实际的动态攻防过程,基于攻防博弈研究了不同攻击和防护策略对电力CPS级联失效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考虑地理位置的空间电力CPS模型。通过对空间网络和实际电力系统结构的分析,分别从电力网结构、信息网结构、电力-信息耦合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考虑地理位置的空间电力CPS静态模型;考虑信息网的分层连通性判断以及电力系统的直流潮流级联失效过程,构建了空间电力CPS的动态模型。(2)研究物理攻击对空间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通过对电力CPS特点的分析,建立了其遭受攻击后稳定时的抗毁性评价指标,研究了电力网攻击、信息网攻击和区域攻击等三个方面对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并改变物理攻击方式,比较与分析了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时电力CPS抗毁性的差异,指出系统相应的薄弱环节和保护措施。(3)动态攻防博弈下的电力CPS抗毁性研究。通过分析电力CPS遇到的攻击和防御过程,研究了攻防双方可采用的策略集合,建立了防-攻-防三层规划的攻防博弈模型,制定了详细的攻防博弈实验流程。通过对线路的资源分配,研究了电力网和信息网分别遭受攻击时电力CPS的脆弱性变化,以及区域物理攻击下的攻防博弈过程。本文建立了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电力CPS模型,并通过物理攻击和攻防博弈等方法研究了电力系统的级联失效过程,获得系统的薄弱环节和防御方法。相关研究和结果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电力CPS的耦合机制,为新一代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提供指导。
吴万旭[4](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力通信网作为电力系统通信专网,其可靠性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对电力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和传输策略进行分析,不仅对抵御网络蓄意攻击、防范网络级联故障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网络保护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电力通信网的行业属性,与公共通信网相比,对电力通信网进行可靠性分析时需要更多的考虑行业因素影响。本文把对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的分析分为结构可靠性和传输可靠性两个方面,从电力通信网的节点重要度和网络行为两个方面对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策略展开了研究。电力通信网中节点影响力是网络鲁棒性分析和级联故障传播特性分析的重要环节,可为抵御蓄意攻击产生的级联故障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结合各级电力通信网的结构特征,建立面向电力通信网的复杂网络模型,从节点的邻居拓扑特征和网络聚合特征出发,定义节点影响力,采用了网络属性值信息熵计算网络拓扑特征及其对节点影响力的整体贡献度,进一步从网络抗毁性和鲁棒性的角度分析节点删除后其对网络拓扑连通性的影响,从而得出节点故障下网络结构的鲁棒性。为保障电力通信网业务的服务质量和传输可靠性,本文根据电力通信网中业务传输的特点,从复杂网络动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动力学行为的电力通信网传输策略,该算法考虑节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将节点连接的链路数、链路利用率等作为参数,控制节点的接收动力学行为,并根据路径中节点的接收状态控制节点的发送行为,利用激活函数控制不同参数对节点行为的影响,实现了电力通信网传输可靠性的优化。
王彦鹏[5](2018)在《卫星网络拓扑的抗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通信网络以其特有的覆盖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卫星网络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暴露在太空之中,容易受到恶意攻击。本文以卫星网络拓扑为研究对象,从主动攻击的角度,分别研究了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评估、网络分割及攻击效果评估等卫星网络安全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网络节点重要性的涟漪算法。该方法假设网络初始为稳定状态,当网络中一个或几个节点状态发生改变时,其转发流量的变化会通过相邻结点逐渐影响到较远距离的节点,这种节点转发流量的相互影响将在整个网络中传递,直至建立新的平衡。根据网络的转发策略,将节点的重要性表示为单位时间内该节点的相邻节点向其转发的数据量,而后将节点重要性方程用矩阵表示,运用迭代算法计算出各节点的重要性。针对含桥节点网络、胖树网络和ARPA网络的实验结果表明,涟漪算法在节点重要性区分度和关键节点选择准确率两方面综合表现更优。其次,提出了一种针对卫星网络的继承介数分割方法。该方法从网络中长度为1的最短链路入手,由较短链路逐步组合出网络中的较长链路,并将节点负载信息进行修正和传递,以找到网络中的桥节点。在此基础上,运用贪婪算法,逐一攻击网络中桥接作用最大的节点,直到将网络分割成2个或多个子网。针对Walker星座网络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立体网络进行有效分割,在分割度达到0.7以上的条件下,其分割效率最大。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重要度和网络分割效率的抗毁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分别计算网络可能受到打击的节点重要性期望E和网络分割效率?,进而计算得到网络均衡度S和网络桥接度Q,最后计算得到网络抗毁性。实验结果表明,与跳面节点法、结构差异度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更为准确地区分出不同规模网络的抗毁性大小,对星形网络等桥节点较突出的网络抗毁性分析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同时,针对MEO-LEO双层卫星星座网络的实验结果也表明,本文提出的抗毁性算法能够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卫星通信网络。
周己[6](2018)在《多条件约束下战术通信网络拓扑构建与重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战争技术的发展和战场环境的复杂,越来越多的军队通过精确定位并打击敌军战术通信网络中的节点或者链路等通信设备的方式来摧毁通信系统,从而赢得战争。一旦网络中节点或者链路被毁,必将会导致网络发生动荡,带来持续恶劣的影响甚至导致网络崩溃,因此一套可靠稳定的战术通信网络的构建以及网络稳定性的维护系统在现代作战指挥系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具有一定可靠性抗毁性的网络拓扑。根据图论中相关定理结合课题实际背景意义提出评价网络可靠性、抗毁性的指标。通过不相交路径算法进行可靠性约束下网络拓扑的构建,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性能比较与分析。然后进行自适应微波链路的构建与优化。以ITU-RP.526建议书等模型为基础,进行微波链路场强衰减预测,使用AHP-TOPSIS算法对多条件约束下的车载微波中继站进行自适应添加,同时要考虑地理信息的约束,确保车载微波中继站的可达性。然后,构建虚拟骨干网络。为了保证重要节点和重要数据的稳定可靠通信,本文提出一种分布式算法求解物理网络拓扑的极大独立集和连通支配集,将连通支配集作为战术通信网的虚拟骨干网。通过构建虚拟网,可以使物理拓扑中任何一个节点通过一跳就可以跳到虚拟骨干网,在虚拟骨干网进行传输后通过一跳即可跳到目的节点。通过软件设计,实现了虚拟骨干网的构建,并从业务角度进行评判该构建算法的合理性。最后,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稳定性的路由决策算法。通过李雅普诺夫理论和网络队列理论,构建关于网络节点队列积压的李雅普诺夫函数,进行李雅普诺夫偏移量的求解。将网络稳定性问题转化为求解李雅普诺夫偏移量的最小化问题,通过推导和证明得出与网络稳定相关的因素作为路由决策的约束条件。从而提出了一套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网络稳定性的路由决策算法,同时证明了算法的合理性。
邹英杰[7](2018)在《复杂大电网背景下的通信网抗毁性研究》文中提出复杂性科学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抽象与描述的一门重要学科,重点研究系统结构的拓扑特征。现实中的网络诸如因特网、电力网、交通网等诸多巨大的复杂系统都可以采用复杂性科学这一工具对网络结构和运行特征进行讨论与总结,但不同的实际复杂系统无法采用一个统一的复杂网络模型来描述。随着近年来智能电网的提出与建设,电力系统与通信网技术的集成与融合趋势日益提高,用户规模日益增多,作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也随之增多,电力通信网的抗毁性始终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首先针对目前经抽象描述后的复杂网络典型结构,重点对复杂网络结构测度和网络级联失效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针对电力通信数据专网,提出了一种基于DWS层级结构的通信网抗毁性分析方法。根据电力数据网结构的演化过程,以不同的就近连接距离参数增加一定规模的隐含连接。考虑节点负载重分配过程,讨论由恶意攻击导致的网络级联失效后果,从而表明隐含链路的接入对网络抗毁性产生的影响。根据信息网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信息传播现象,提出一种电力-信息相依网络抗毁性分析方法。根据感染节点的传播能力以及抵御相邻感染的可能性,同时感染节点对应的电力节点也按一定概率引发跨层传播,结合电力网络的潮流分配过程,分析失效影响在全网范围内的蔓延程度。该方案基于单个信息节点的传播作用量化节点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程度,最后验证了在随机网络攻击方式下,对重要的传播节点的保护将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抗毁性。在深入分析电力通信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考虑节点失效过程,在网络拓扑特征以及信息交互层面上形成较为合理、有效的网络抗毁性评估方案,对于电力通网安全可靠分析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吕明卉[8](2018)在《电力通信网抗毁性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电力通信网的抗毁性研究对于评价网络的运行能力,合理评价网络遭到攻击时的破坏程度,减少网络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通信网的拓扑结构和传输业务具有行业特殊性,因此仅从某一层面衡量其抗毁性具有一定局限。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特性开展网络抗毁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评价准确性。并通过增加链路冗余进行网络优化,从而提高抗毁性能。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网络抗毁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重点对电力通信网拓扑参数、网络承载的业务及链路中流量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适用于电力通信网的结构熵为指标对网络进行抗毁性评价,并研究了网络优化方法。在抗毁性评价方面,以网络异构性和业务特点作为电力通信网节点重要度的综合体现指标,来辨识网络中具有相似拓扑位置的节点重要度,从而区分节点对网络的贡献程度。然后将链路中承载的业务流量以权值形式引入结构熵值计算中,得到适用于电力通信网的结构熵评价指标。通过网络遭到攻击时,节点失效后的结构熵值变化来评价电力通信网的抗毁性。在电力通信网优化方面,使用了在网络关键节点间增加链路冗余方法,该方法可从全网络中辨识出增加链路的关键节点,可以在增加少量链路的基础上优化网络,提高网络抗毁性。最后,通过仿真与对比分析,验证了以电力通信网结构熵评价网络抗毁性和在关键节点间增加链路冗余优化网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宗敏,杨杰[9](2017)在《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优化建模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对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的优化研究,能够有效保证网络通信能力以及安全运行。对网络抗毁性的分析,需要将网络故障节点负荷分配给其他相邻节点,计算网络的抗毁性度量指标,完成网络受到攻击时抗毁性优化。传统方法先获取整个网络节点对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然后利用网络节点环路系数反应网络节点可选的路径数目,但忽略了计算网络抗毁性度量指标,导致网络抗毁性优化精度偏低。提出基于综合效率指标的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建模方法,首先计算通信网络中任意两个网点之间的直接连接距离和最短路径长度,以及平均路径损失度。其次通过计算通信网络的综合效率指标来衡量通信网络的破坏程度。然后将协同式网络攻击下的通信网络故障节点负荷分配给其他相邻节点,计算网络的抗毁性度量指标。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方法能够保证网络的有效通信效率,减小网络的毁坏率。
张小萌[10](2017)在《面向战地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抗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战地通信环境复杂多变,网络形式千变万化,完成的任务错综复杂,在战地通信网络中,网络的抗毁性成为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战地通信网络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战地通信网络的使用特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战地通信网络进行链路赋权,以不重叠路径为抗毁性的指标,建立战地通信赋权网络抗毁性的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与仿真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主要研究如下:首先对战地通信网络的组成、分层及战地通信网络的特性进行描述,分析了通信网络常见的几种典型的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引入了图论的相关知识点,为战地通信网络的抗毁性研究作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跳面节点、最短路径、不重叠路径三种经典的网络的抗毁性评估方法,并对三种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对比,确立了不重叠路径作为评价战地通信网络的抗毁性的方法。针对战地通信网络的使用的条件,分析了影响战地通信链路抗毁性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战地通信网络进行赋权,进行改进优化不重叠路径方法,提出检测战地赋权通信网络抗毁性的模型。最后针对本文中提出的评价抗毁性的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对本文提出方法模拟剪去链路的仿真分析,同时从战地通信网络选取一段拓扑结构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并设计了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二、一种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E理论的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抗毁性相关理论 |
2.1.1 抗毁性概述 |
2.1.2 抗毁性的评价指标 |
2.2 地铁抗毁性分析 |
2.3 IE理论介绍 |
2.3.1 IE概述 |
2.3.2 IE理论方法 |
2.4 文献综述 |
2.4.1 地铁抗毁性研究 |
2.4.2 节点抗毁性研究 |
2.4.3 文献评述 |
3 西安地铁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 |
3.1 西安地铁线网概况 |
3.2 西安地铁枢纽站点布局 |
3.3 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调查分析 |
3.4 西安市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的主要问题 |
4 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的要素辨识 |
4.1 外源要素 |
4.2 内生要素 |
4.3 主要因素及其关系结构 |
4.3.1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步骤 |
4.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5 基于IE理论的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评价 |
5.1 抗毁性评价指标选择 |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 抗毁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西安枢纽站点抗毁性评价模型 |
5.3.1 抗毁性评价模型选择 |
5.3.2 算法选择 |
5.3.3 抗毁性评价模型 |
5.4 西安枢纽站点抗毁性评价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
5.4.1 抗毁性评价模型的应用 |
5.4.2 多目标规划模型评价 |
5.4.3 抗毁性评价结果分析 |
6 基于IE理论的西安枢纽站点抗毁性提高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
6.2 完善和保护好站点设备设施 |
6.3 客流量过载时调整客流分配 |
6.3.1 平均分配 |
6.3.2 根据地铁枢纽站点度分配 |
6.3.3 根据剩余负载分配 |
6.3.4 根据紧密度进行分配 |
6.4 对枢纽站点的站点布局和环境进行优化 |
6.5 从人员角度进行优化 |
6.5.1 加强工作人员方面工作能力 |
6.5.2 引导乘客安全顺畅乘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西安地铁线网运营安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
附录3 |
(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网络抗毁性的研究 |
1.2.2 节点重要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分析 |
2.1 理论基础和数据基础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模方法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统计特征 |
2.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概述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定义 |
2.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分析方法 |
2.2.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度量指标 |
2.3 多节点失效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分析 |
2.3.1 概述 |
2.3.2 攻击策略 |
2.3.3 实例分析 |
2.4 单节点失效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分析 |
2.4.1 概述 |
2.4.2 网络抗毁强度定义 |
2.4.3 网络抗毁强度的算法 |
2.4.4 实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路和节点重要性研究 |
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路重要度研究 |
3.1.1 线路重要度指标 |
3.1.2 线路重要度算法 |
3.1.3 实例分析 |
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综合评价 |
3.2.1 概述 |
3.2.2 评价指标体系 |
3.2.3 综合评价方法 |
3.2.4 实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抗毁强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 |
4.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统计特征演化分析 |
4.1.1 度和度分布 |
4.1.2 节点平均度 |
4.1.3 网络直径 |
4.1.4 平均路径长度 |
4.2 基于网络抗毁强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分析 |
4.2.1 抗毁性演化结果整体分析 |
4.2.2 抗毁性演化结果局部分析 |
4.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统计特征与抗毁性关联度分析 |
4.3.1 网络统计特征指标选取 |
4.3.2 灰色关联分析 |
4.3.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20181201) |
附录2 深圳轨道交通网络(201812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抗毁性及动态攻防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复杂网络抗毁性 |
1.2.2 相互依存网络和电力CPS |
1.2.3 攻防博弈及其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3.1 研究现状分析与创新点 |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CPS建模 |
2.1 电力CPS概述 |
2.2 电力CPS静态模型 |
2.2.1 电力网络结构 |
2.2.2 信息网络结构 |
2.2.3 基于位置信息的信息网社团划分 |
2.2.4 电力信息耦合关系 |
2.3 电力CPS动态模型 |
2.3.1 基于直流潮流的电力级联失效过程 |
2.3.2 基于分层结构的信息网连通判断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物理攻击的电力CPS抗毁性研究 |
3.1 攻击方式与评价指标 |
3.1.1 物理攻击方式 |
3.1.2 抗毁性评价指标 |
3.2 电力网攻击对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 |
3.2.1 电力边攻击 |
3.2.2 电力节点攻击 |
3.2.3 信息网调度对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 |
3.3 信息网攻击对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 |
3.3.1 信息边攻击 |
3.3.2 信息节点攻击 |
3.4 区域物理攻击对电力CPS抗毁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攻防博弈的电力CPS抗毁性研究 |
4.1 电力CPS的动态攻防博弈 |
4.1.1 博弈论基础 |
4.1.2 电力CPS攻防博弈模型 |
4.1.3 多阶段攻防博弈流程 |
4.2 算例分析 |
4.2.1 基于电力边攻击的攻防博弈研究 |
4.2.2 基于信息节点攻击的攻防博弈研究 |
4.2.3 基于区域攻击的攻防博弈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复杂网络的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模型 |
1.3.2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方法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模型 |
2.1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体系 |
2.2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模型 |
2.3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节点影响力的通信网拓扑结构诊断 |
3.1 拓扑诊断分析理论 |
3.1.1 复杂网络模型 |
3.1.2 多属性决策模型 |
3.1.3 节点影响力计算 |
3.1.4 诊断指标 |
3.2 仿真分析 |
3.2.1 仿真网络结构 |
3.2.2 理想网络拓扑结构诊断 |
3.2.3 真实网络拓扑结构诊断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网络动力学行为的可靠性分析策略 |
4.1 电力通信网业务传输模型 |
4.2 基于网络动力学行为的传输策略 |
4.2.1 节点动力学 |
4.2.2 节点接收行为方程 |
4.2.3 节点发送行为方程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5)卫星网络拓扑的抗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卫星网络拓扑的研究现状 |
1.2.2 节点重要性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3 网络抗毁性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评估 |
2.1 引言 |
2.2 涟漪算法 |
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2.3.1 有桥节点网络实验 |
2.3.2 胖树网络拓扑实验 |
2.3.3 ARPA网络拓扑实验 |
2.3.4 算法效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介数的网络分割 |
3.1 引言 |
3.2 基本介数法 |
3.3 继承介数法(保密内容略) |
3.4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节点重要性和分割效率的网络抗毁性评估 |
4.1 评估方法 |
4.2 针对典型网络拓扑的抗毁性评估实验 |
4.3 针对MEO-LEO双层卫星星座网络的抗毁性评估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多条件约束下战术通信网络拓扑构建与重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适应微波链路构建研究现状 |
1.2.2 网络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网络拓扑构建的研究现状 |
1.2.4 虚拟骨干网构建研究现状 |
1.2.5 基于网络稳定的路由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地理信息的自适应微波链路构建 |
2.1 微波链路衰减预测研究 |
2.1.1 微波链路传播衰减预测模型 |
2.1.2 天线高度计算 |
2.1.3 微波链路场强衰减预测仿真分析 |
2.2 多约束下自适应微波链构建算法 |
2.2.1 地形条件的可视化构建 |
2.2.2 微波中继站可部署性分析 |
2.2.3 基于AHP-TOPSIS算法的微波中继站添加 |
2.2.4 自适应微波链路构建算法 |
2.2.5 自适应微波链路构建算法的仿真分析与论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波网络和虚拟骨干网的构建与重构 |
3.1 微波网络可靠性评估 |
3.1.1 网络可靠性概述 |
3.1.2 微波网络拓扑抗毁性评估指标 |
3.1.3 微波网络拓扑可靠性评估指标 |
3.2 微波网络拓扑构建 |
3.2.1 基于连通度的k-连通算法的网络拓扑构建 |
3.2.2 基于不相交路径算法的网络拓扑构建 |
3.2.3 仿真对比分析 |
3.3 虚拟骨干网的构建与重构 |
3.3.1 虚拟骨干网概述 |
3.3.2 基于分布式算法的虚拟骨干网构建与重构 |
3.3.3 虚拟骨干网构建仿真分析 |
3.3.4 虚拟骨干网承载业务能力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战术网重构研究 |
4.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概述 |
4.1.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概述 |
4.1.2 李雅普诺夫理论在网络稳定性的应用 |
4.2 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1 网络队列模型的建立 |
4.2.2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建立 |
4.2.3 李雅普诺夫偏移量求解 |
4.3 基于李雅普诺夫网络稳定性的路由决策算法 |
4.3.1 路由决策算法的提出 |
4.3.2 路由决策算法的证明 |
4.4 路由算法仿真及分析 |
4.4.1 仿真环境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术通信网规划系统整体实现 |
5.1 软件架构及总体设计 |
5.2 软件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复杂大电网背景下的通信网抗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复杂网络抗毁性研究方法 |
1.2.2 基于电网-通信网的双网抗毁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
第2章 复杂网络结构特征及失效过程分析 |
2.1 复杂网络典型结构特征 |
2.1.1 无标度网络 |
2.1.2 小世界网络 |
2.1.3 复杂网络典型结构测度 |
2.2 复杂网络失效过程分析 |
2.2.1 渗流理论下的节点失效过程分析 |
2.2.2 负载重分配策略下的节点级联失效过程分析 |
2.2.3 病毒传播模式下的网络失效过程分析 |
2.3 相依网络结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WS模型下考虑级联失效的电力数据网抗毁性分析 |
3.1 构建基于层级结构的电力数据网模型 |
3.1.1 电力数据网结构 |
3.1.2 DWS层级网络架构 |
3.1.3 基于层级结构的电力数据网模型 |
3.2 层级网络级联失效分析 |
3.2.1 节点初始负载及容量 |
3.2.2 关键节点失效后的网络级联失效过程分析 |
3.3 仿真分析 |
3.3.1 网络隐含链路层间半径 |
3.3.2 网络抗毁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信息相依网络中基于失效传播的网络抗毁性分析 |
4.1 电力-信息相依网络节点失效影响传播过程 |
4.1.1 电力-信息相依网络模型 |
4.1.2 相依网络节点失效传播现象分析 |
4.2 电力-信息相依网络抗毁性分析 |
4.2.1 信息节点失效传播概率 |
4.2.2 相依网络节点保护策略 |
4.2.3 网络抗毁性及节点传播重要度分析 |
4.3 仿真分析 |
4.3.1 信息节点传播重要度排序 |
4.3.2 传播算法对比分析 |
4.3.3 节点跨空间失效传播影响分析 |
4.3.4 基于节点保护策略的相依网络抗毁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8)电力通信网抗毁性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网络抗毁性研究 |
1.2.2 电力通信网的抗毁性研究 |
1.2.3 电力通信网的优化方法 |
1.3 课题主要内容与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络拓扑及业务特性分析 |
2.1 电力通信网络拓扑 |
2.1.1 电力通信网络拓扑模型 |
2.1.2 电力通信网拓扑统计特性 |
2.2 电力通信网业务特性 |
2.2.1 电力通信网主要业务及其性能指标要求 |
2.2.2 电力通信网业务特性 |
2.2.3 电力通信网业务流量流向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结构熵的电力通信网抗毁性评价 |
3.1 网络结构熵研究方法 |
3.1.1 网络异构性 |
3.1.2 网络结构熵研究方法 |
3.2 电力通信网结构熵 |
3.2.1 结合电力通信网业务特性的网络异构性 |
3.2.2 电力通信网结构熵 |
3.3 仿真计算 |
3.3.1 16节点模型 |
3.3.2 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链路冗余的电力通信网优化 |
4.1 关键节点间增加链路冗余的理论指导 |
4.1.1 母函数的介绍 |
4.1.2 母函数法求解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
4.2 链路冗余优化网络抗毁性方法比较 |
4.2.1 两种链路冗余优化方案介绍 |
4.2.2 链路冗余优化网络抗毁性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优化建模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优化建模原理 |
3 协同式网络攻击下网络抗毁性优化建模方法 |
3.1 通信网络抗毁性测度综合效率指标 |
3.2 网络抗毁性建模方法 |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 结束语 |
(10)面向战地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抗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2 通信网络抗毁性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2章 战地通信网络与图论基础理论 |
2.1 战地通信网络基础理论 |
2.1.1 战地通信网络的组成 |
2.1.2 战地通信网络的分层 |
2.1.3 战地通信网络中拓扑结构分类 |
2.2 图论与战地通信网的关系 |
2.2.1 图的基本概念 |
2.2.2 图的分类 |
2.2.3 图的矩阵表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地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估方法分析 |
3.1 基于跳面节点的网络抗毁性模型 |
3.2 基于最短路径的网络抗毁性模型 |
3.3 基于不重叠路径的网络抗毁性模型 |
3.4 三种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战地赋权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估 |
4.1 战地通信网络的赋权 |
4.1.1 影响战地通信网络抗毁性的因素 |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网络权重 |
4.2 战地通信网络抗毁性测度函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地通信网络样例分析与实验设计 |
5.1 战地通信网络仿真分析 |
5.2 战地通信赋权网络的实例计算 |
5.3 方法验证 |
5.4 抗毁性实验设计 |
5.4.1 实验原理 |
5.4.2 测试平台 |
5.4.3 实验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一种通信网络抗毁性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E理论的西安地铁枢纽站点抗毁性研究[D]. 张婉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抗毁性演化分析[D]. 麻海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抗毁性及动态攻防博弈研究[D]. 杨琛. 武汉大学, 2019(06)
- [4]基于复杂网络的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分析[D]. 吴万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卫星网络拓扑的抗毁性研究[D]. 王彦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6]多条件约束下战术通信网络拓扑构建与重构方法研究[D]. 周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复杂大电网背景下的通信网抗毁性研究[D]. 邹英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8]电力通信网抗毁性分析与优化研究[D]. 吕明卉.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协同式网络攻击下抗毁性优化建模仿真[J]. 宗敏,杨杰. 计算机仿真, 2017(11)
- [10]面向战地通信网络拓扑结构的抗毁性研究[D]. 张小萌.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