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波麦克风的发展情况

国外微波麦克风的发展情况

一、国外微波议器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枭,周瑜,刘云飞,冯杰[1](2021)在《微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微系统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及执行融为一体,整合了传统电子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具有尺寸小、功能丰富且完整、可靠性高、功耗低以及成本低等特点,在军事、工业及农业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基于此,系统性地阐述微系统的概念,总结微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并梳理微系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方向。

姚智超[2](2021)在《太赫兹超宽带上变频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

史哲[3](2021)在《便携式射频介质传感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电常数作为材料科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具有非常广泛的学术和应用价值,通过研究介电常数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物质信息。相比其他方式测量介电常数,射频微波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穿透强且无损的优势,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射频介质传感器往往需要配合矢量网络分析仪使用,但其几十万的成本、以及庞大的体积限制了在很多低成本、实时的场合的应用,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应用于介质检测的便携式射频传感器。首先,设计基于电压控制移相器的干涉型射频介质传感器,利用接地共面波导作为传感器敏感元件,采用一个下变频混频器将敏感元件S21幅度相位的变化映射为直流电压,并通过使用电压控制移相器调整混频器的相位差,调整输出,摆脱了对于矢量网络分析仪器这一大型仪器的依赖,仅仅需要使用简单的电压表就能实现对材料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的同时测量。通过使用多种不同介电常数的待测样品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该系统可以实现3%以内的测量误差,实现了传感器处理电路的便携性。其次,为实现设计的射频介质传感器的宽频带检测,又重点研究了基于反向传输线的时域脉冲电路,利用时域脉冲傅里叶变换后具有宽频带的特性,设计了用于射频介质传感器的信号源,通过对阶跃恢复二极管原理的分析与建模,在ADS中利用一段短路枝节实现反向传输线,设计出一个窄脉冲信号源,其10 d B带宽达到3.4 GHz。完善了对于射频传感器信号源的研究,实现了其宽带检测能力,同时因为避免了使用扫频源,提升了检测的效率,实现了信号源的便携性。最后,研究了拓展脉冲信号源带宽的方式。由于传输线法测量介电常数的灵敏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提高,需要进一步提升脉冲信号频谱中心频率,分别使用微分电路和混频器实现拓宽频带的功能,通过ADS与HFSS的联合仿真进行对比,说明其作为射频介质传感器信号源的可行性,可以实现对于介电常数的超宽带检测,实现了信号源的便携性。

张超[4](2021)在《超表面太赫兹器件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太赫兹科学技术在无线通信、国防雷达、安检成像、生物医疗等领域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超表面,作为具有高度设计灵活性的人工结构,能够与太赫兹波产生独特的电磁响应,对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太赫兹超表面吸收器、太赫兹超表面滤波器、以及太赫兹超表面调制器等各种太赫兹功能器件层出不穷,并且都展现了优越的性能。然而,在超表面太赫兹功能器件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如器件功能固定,制备流程复杂,加工设备昂贵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太赫兹器件的发展。因此,基于超表面的电磁特性与理论基础,本文致力于研究各种不同功能的太赫兹器件,设计了调制器、极化转换器、谐振器与吸收器这四种不同功能的超表面太赫兹器件,并通过仿真模拟与实验测试,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首先,基于活性材料对超表面电磁特性的调控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太赫兹功能调制器件的通用方法。以半导体锑化铟作为活性可调材料,与全介质超表面太赫兹器件相结合,并利用环境温度对于锑化铟介电常数的影响,实现对太赫兹器件功能特性的调控。此处以全介质吸收器与全介质光栅滤波器两种不同的功能器件为例,结合CST仿真模拟,分析了器件在不同温度下谐振特性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拓展超表面太赫兹功能器件的应用范围。其次,在研究了锑化铟对于超表面太赫兹器件的调控机理之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可调谐太赫兹极化转换器件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在太赫兹频段实现线极化波到圆极化波的完美转换,并且借助于锑化铟的可调谐电磁特性,可实现对于转换器工作频率与极化状态的动态调控。针对于极化转换器的这一研究,对于无线通信与传感成像等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后,在进行充分的仿真模拟与理论分析的同时,我们通过实验测试,更深入地分析超表面太赫兹器件的性能。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高通量、低成本的太赫兹谐振器件制备技术,通过将陶瓷粉末与聚合物混合造粒,并利用网格筛选取目标尺寸的微粒,将其黏附在聚酰亚胺胶带上,以实现柔性太赫兹谐振超表面的大规模制备。其后,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仪,我们测试验证了太赫兹器件的谐振特性,并结合米氏谐振理论进行了补充分析,深入探究太赫兹器件的谐振原理与电磁响应特性。该技术对于实现低成本、高通量的超表面太赫兹器件制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终,我们进一步提升了微纳颗粒的制备工艺,并基于微模板辅助自组装法,提出了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太赫兹吸收器件制备技术,实现了三频段吸收器与超宽带吸收器的加工制备。并且,通过反射型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结合多重干涉/反射理论,深入研究太赫兹吸收器的工作原理与吸收特性。该方法为开发高效多功能太赫兹器件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平台。

张砚楚[5](2021)在《同轴步进衰减器电性能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磁波频谱的低端频率已趋于饱和,毫米波技术的兴起已成必然。由于毫米波的频率更高,因此在传输时趋肤效应会更严重,产生新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因此,在高频、高速信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衰减器可靠性问题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采用理论与计算、数值仿真分析等方法对同轴步进衰减器的传输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同轴步进衰减器在低频直流工作条件下的传输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Holm的a斑点理论对衰减器中触点的接触电阻进行了计算,使用材料力学中悬臂梁的相关计算公式分析组成接触对的簧片的形变,设计了一个用于测量衰减器中簧片与直通片触点接触电阻的实验台,并使用该实验台进行了衰减器中触点接触电阻与接触次数的关系曲线,从结果分析可知,适当的增大接触力的大小有助于提升触点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提升触点的可靠性。然后,本文采用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同轴步进衰减器在高频下的信号完整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衰减器在直通工作状态下的损耗较小,具有低损耗的特点,其电压驻波比显示,衰减器在两个频点处产生了较大的谐振,降低了衰减器的可靠性。因此,针对衰减器产生谐振的问题,使用了铁氧体作为微波吸收材料进行优化,有效的降低了谐振点的电压驻波比。本文还在仿真分析中引入了接触电阻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了接触电阻对衰减器信号完整性的影响。最后,本文对失效批次的样品上拆解下来的簧片以及衰减片的镀层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析,通过理论计算、仿真计算分析了温度以及弹性模量对接触力的影响,得出同轴步进衰减器有以下可靠性风险点:(1)安装配合时尺寸余量过小导致衰减片工作电路有被冲击的风险;(2)簧片与顶针的接触区域产生剧烈摩擦导致顶针磨损严重,磨损产物的堆积影响了信号完整性;(3)衰减器设计的接触力为6g,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疲劳或极限温度的工作条件下容易产生因接触力不足导致的失效。

王淋[6](2021)在《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旋磁共振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无损的获得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是当代科学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探索技术之一。磁共振技术包括核磁共振和电子顺磁共振,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室温光探测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中的一种点缺陷。该缺陷在室温条件下,可以实现自旋状态的光极化和光读出,是室温量子计算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的优良载体。当前要开展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研究,需要依靠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其中的电子学系统,是实验装置与上位机沟通的桥梁,负责信号的产生、时序的操控、实验结果的读出以及实时数据处理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期的电子学系统主要依靠分立的商用设备搭建而成,使得我们的前沿科学和技术研究受限于国外仪器设备。因此自主研制多功能高性能的电子学系统势在必行。由于实验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自研电子学系统不仅需要高性能指标和丰富灵活的数字逻辑功能,还需要低成本、高效的开发及优化能力,以应对实验系统的不断改进和需求更新。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其具有丰富的数字逻辑资源,能够实现各种数字逻辑功能,具备重复编程能力,设计灵活,是一个优秀的数字功能设计及研究平台。以FPGA为核心设计的电子学系统,能够在实现多功能的前提下,配合高性能外围电路实现灵活性的实验电子学系统设计,并大大节省设计和开发成本。本论文基于FPGA,针对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中电子学系统的特点,从电子学操控设备和读出设备两个方面出发,对任意波形发生器、任意序列发生器、数据采集卡、时间数字转换器以及计数器的基本原理、FPGA逻辑结构设计、实现方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结合具体的实验系统,对基于FPGA的集成化电子学设计方案进行介绍,展示了在实验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第一章节,介绍了 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以及FPGA的基本知识,阐述了使用FPGA进行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电子学技术研究的意义。2.第二章节,介绍了基于NV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及其电子学需求。3.第三章节,研究了电子学操控系统:任意波形发生器和任意序列发生器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基于自研的硬件板卡实现了完整的FPGA功能设计并应用于实验系统。创新性地完成了最短脉宽350 ps,分辨率12ps的序列发生器设计。4.第四章节,研究了电子学读出系统:数据采集卡、时间数字转换器和计数器等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基于自研的硬件板卡实现了完整的FPGA功能设计并应用于实验系统。实现了等效码宽1.15 ps,单链测量精度3.5 ps,并带有温度实时修正功能的时间数字转换器。5.第五章节,介绍了集成化电子学的FPGA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并将其在实验系统中进行应用。

周桂金[7](2021)在《Sub-THz液晶移相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赫兹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雷达探测和物体监测成像等研究领域,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科研应用价值。太赫兹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对移相器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液晶作为高性能各向异性材料,适合应用于相位连续可调的太赫兹移相器。本文针对基于液晶材料的亚太赫兹移相器的设计、仿真与加工测试展开研究。首先展开基于液晶材料的反射式移相器研究。在设计分析单偶极子液晶移相单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总结了反射式液晶移相单元的设计分析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中心频率在100GHz的多谐振太赫兹反射式液晶移相单元,在98~103G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超过360°的相移。重点介绍了微带线结构的液晶移相器研究。本文设计倒置微带线结构移相器仿真模型,分析结构设计方法。设计了新型倒置微带线结构的移相器,在91.2~110GHz内实现了超过360°的相移,实现了21.2°/mm的相移量。接着进行了微带线结构的移相器小型化研究,设计了工作在111~125GHz范围内的基于复合左右手结构的液晶移相器,在工作频段内,反射系数小于-15dB,传输系数大于-5dB,实现了52.8°/mm相移量。开展了太赫兹微带线式液晶移相器的实验研究。首先设计了微带线结构太赫兹液晶移相器测试方案。仿真设计了双波导口结构的微带线太赫兹液晶移相器的测试电路,包括射频波导微带过渡结构、直流偏置滤波器与直流偏置-输出双工结构等关键电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移相器测试电路加工版图与三维腔体结构。对加工的测试电路及腔体进行了整体装配与测试,进行实物测试,实现了在90~103.5GHz频段内,超过103.2°的相移。测试结果验证了在亚太赫兹频段微带线结构太赫兹液晶移相器设计及测试方案的可行性。

李宇[8](2021)在《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次谐波混频器研究》文中指出太赫兹波指频率介于0.1THz-10THz之间的电磁波,介于毫米波与光波之间。随着技术发展,毫米波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太赫兹波在多个领域的优越性开始逐渐展露,因此太赫兹频段的频谱资源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学术界掀起了对太赫兹研究的热潮。太赫兹混频器是太赫兹固态收发前端的核心器件之一,在太赫兹通信、成像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是太赫兹技术的关键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平面肖特基二极管,对混频器的原理、结构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中心频率分别为560GHz与500GHz的次谐波混频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肖特基二极管模型研究。对肖特基二极管物理结构、作用机理、加工工艺做出介绍,针对普通本征SPICE参数模型不能准确在太赫兹频段下表征二极管的完整特性的问题,对传统建模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将二极管的线性部分与非线性部分分开建模,再在ADS中结合,使得在小信号时,模型能较准确的表征二极管在太赫兹频段下的特性。最后设计加工了两款太赫兹次谐波混频器验证模型的准确性。(2)混频器设计方法研究。文章对设计混频器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设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针对传统的分部设计法优化空间小与整体电路设计法可移植性差的问题,采用半整体法进行完善与补充。在实际设计中,采用分部设计法和整体电路设计法分别设计了560GHz的次谐波混频器,采用半整体法设计了500GHz的次谐波混频器,分别对三种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并结合设计实例讨论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情况与优缺点。(3)混频器电路结构研究。对传统的太赫兹混频器原理与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对混频器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创新。针对传统结构混频器在高频段基片普遍长宽比过高,使石英基片发生翘曲导致物理结构不稳定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用波导匹配滤波代替微带匹配滤波结构以及无本振滤波器结构两种设计思路,并应用于混频器设计中。论文采用波导滤波匹配结构设计了一款560GHz的次谐波混频器,采用无本振滤波的结构设计了一款500GHz的次谐波混频器,验证了两种结构的可行性。

任秀凤[9](2021)在《C波段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实现》文中认为阵列天线,是指由相同的天线阵元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形成阵列的天线。相对于单个阵元,阵列可以实现更优化的方向图、更高的能量增益以及可控的辐射方向。在应用中,阵列天线可以用调整各单元的发射信号特性的方式,控制辐射特性,并可以在特定位置产生聚焦效果,适用于无线功率传输系统的设计场景。当前,对于室外空间的无线功率传输的研究已有很多,并且有很多科研成果已经投入应用。但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景是室内,而在室内环境中一定距离下的无线功率传输的技术实现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以C波段的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的实现作为研究目的,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1.阵列天线的聚焦仿真。为对室内的信道环境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基于镜像法的信道算法,通过这一信道算法还原室内环境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并分析得到信道环境的信道特性。之后对阵列天线的聚焦效果进行仿真,首先根据已有理论基础,设计聚焦算法得到阵列天线在自由空间中的聚焦仿真结果,然后结合信道算法,对多径环境中的聚焦效果进行仿真,用于模拟存在多径效应的室内环境仿真。考虑到需要供电设备可能存在动态移动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动态聚焦的算法并进行了效果仿真。而在动态聚焦的过程中,如果设备运动速度较快,则其多普勒效应难以忽略,因此对多普勒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推导得到多普勒效应产生的相位差。在进行高速运动的功率聚焦时,需要对推导得到的相位差进行补偿,才能得到较好的聚焦效果,对这一推导结果也进行了仿真分析。2.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的实现。首先对室内无线功率传输系统进行了系统架构的分析,经过单片机与FPGA的各方面比较,提出用FPGA实现系统的控制电路,并对其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需要实现的功能对所需的资源进行预估,并选择合适的芯片用于后续设计。之后,对选定的芯片进行相关电路的设计以及程序的设计,使之可以完成阵列各阵元相位的计算以及相位输出等功能。最后对设计的程序模块进行了时序仿真,并对FPGA对移相器的控制原理进行研究分析。

何婷婷[10](2021)在《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赫兹信号具有频率高、带宽宽,脉冲窄,空间中能量衰减较大,量子能量低等特点,可以分别应用于宽带通信,高分辨率太赫兹雷达,近距离军事通信、室内高速通信,天体观测和气象监测等。众多的应用场景使太赫兹技术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产生太赫兹信号源的常见器件有光量子器件、半导体固态电子器件、真空电子器件等,以回旋管为代表的真空电子器件能够产生大功率的太赫兹信号。如何对课题中回旋管产生的1THz信号频率进行精确测量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根据被测信号源的特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并对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E面喇叭天线和太赫兹谐波混频器重点展开研究。本文设计的E面喇叭天线与太赫兹混频器腔体集成一体,降低加工成本,天线波导端口与混频器的波导悬置微带线过渡结构相连接,高效率的将空间中的太赫兹信号耦合到平面传输线电路中,其中E面喇叭天线的增益为14d B。依据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指标,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设计了6次谐波混频器,其中肖特基二极管对以混合集成的方式安装在混频器电路中。混频器电路设计前,推导了谐波混频原理,分析出混频器电路中的选频电路设计指标。在HFSS软件中依次设计了太赫兹混频器电路中的射频模块、双工器,建立肖特基二极管安装在传输线中的三维模型,分析S参数。结合ADS仿真软件将电路模块联合仿真优化,最终实现6次谐波混频器在922GHz~1300GHz频率范围内稳定工作,混频器的变频损耗小于57d B,当太赫兹信号频率为1THz,本振功率为13d Bm时混频器的变频损耗为43d B。结合E面喇叭天线和6次谐波混频器模型的设计,对整个频率测量系统理论分析得到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工作性能为:太赫兹回旋管信号频率为1THz,带宽200GHz,功率0~100W,当回旋管与天线之间的距离为2m~5m时,系统频率测量范围922GHz~1300GHz,带宽378GHz,测量最小误差±0.026GHz,其中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的混频器线性动态范围为-93d Bm~10d Bm,本振信号输入功率范围6.5d Bm~13d Bm。

二、国外微波议器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微波议器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3)便携式射频介质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成结构
2.介电常数测量方法与基本原理
    2.1 .介电常数
    2.2 .介电常数测量方式
        2.2.1 .反射法
        2.2.2 .谐振器法
        2.2.3 .自由空间法
        2.2.4 .传输线法
    2.3 .传输线理论
        2.3.1 .传输线等效模型
        2.3.2 .共面波导传输线
    2.4 .总结
3.干涉型微波传感器电路
    3.1 .混频器原理
    3.2 .干涉型射频介质传感器电路原理
    3.3 .电路结构及其仿真结果
        3.3.1 .敏感元件设计
        3.3.2 .移相器结构
    3.4 .硬件实现以及测试
    3.5 .本章总结
4.时域脉冲传感器研究
    4.1 .UWB概述
    4.2 .阶跃恢复二极管原理与建模
        4.2.1.3 d B衰减器设计
        4.2.2 .反向传输线设计
        4.2.3 .脉冲电路设计
        4.2.4 .方波生成电路设计
    4.3 .基于耦合线的微分电路设计
        4.3.1 .平行线耦合器理论
        4.3.2 .宽带3dB电桥设计
    4.4 .本章总结
5.脉冲上变频射频介质传感器
    5.1 .敏感元件
    5.2 .传感器构建分析
    5.3 .传感器仿真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4)超表面太赫兹器件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1 电磁超表面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锑化铟的超表面太赫兹调制器
    2.1 太赫兹可调超表面
    2.2 活性锑化铟可调材料
    2.3 太赫兹全介质硅基可调谐振器
    2.4 太赫兹全介质可调谐吸收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锑化铟的太赫兹可调极化转换器
    3.1 太赫兹超表面极化转换器
    3.2 太赫兹波极化转换原理
    3.3 太赫兹极化转换超表面结构设计与仿真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陶瓷复合颗粒的太赫兹全介质谐振器
    4.1 全介质超表面
    4.2 太赫兹全介质谐振器件制备与实验测试设备
        4.2.1 太赫兹全介质谐振器件制备工艺
        4.2.2 太赫兹时域光谱测试系统
    4.3 太赫兹全介质谐振器光谱测试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模板辅助组装法的太赫兹吸收器制备工艺
    5.1 太赫兹超表面吸收器
    5.2 微模板辅助自组装法
    5.3 多重干涉/反射理论
    5.4 太赫兹超表面多频率吸收器
    5.5 太赫兹超表面宽带吸收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同轴步进衰减器电性能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同轴步进衰减器的直流接触特性
    2.1 直流接触特性的理论分析
        2.1.1 接触电阻的定义与组成
        2.1.2 接触电阻的计算
    2.2 同轴步进衰减器接触对接触电阻检测方案设计
        2.2.1 接触电阻测试原理
        2.2.2 简易接触电阻测试台的设计
        2.2.3 测试方案
        2.2.4 测试步骤
    2.3 接触电阻测试结果及分析
        2.3.1 初始接触电阻测试结果
        2.3.2 接触电阻随接触次数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轴步进衰减器高频传输性能
    3.1 传输线理论与散射参数
    3.2 分析对象
    3.3 仿真软件
    3.4 仿真分析
        3.4.1 求解类型选择
        3.4.2 建模
        3.4.3 边界条件设置
        3.4.4 求解条件设置
        3.4.5 结果后处理
    3.5 同轴步进衰减器完整模型与单级衰减单元模型的仿真分析
    3.6 信号质量优化
    3.7 接触电阻对信号完整性参数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轴步进衰减器可靠性分析
    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2 接触可靠性分析
    4.3 接触电阻最大值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自旋磁共振简介
    1.2 基于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简介
        1.2.1 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
        1.2.2 光探测磁共振及其发展应用
    1.3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简介及发展
    1.4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装置中的电子学
    1.5 FPGA简介
        1.5.1 FPGA的分类
        1.5.2 FPGA的发展历史
        1.5.3 FPGA的结构
        1.5.4 FPGA功能的设计与编程
    1.6 FPGA在自研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1.7 本文结构
第2章 光探测磁共振中的电子学系统
    2.1 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2.1.1 单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2.1.2 系综NV色心光探测磁共振实验系统
    2.2 实验系统中的电子学设备
        2.2.1 操控电子学
        2.2.2 读出电子学
        2.2.3 FPGA在实现自研电子学设备中的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操控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技术
    3.1 序列发生器
        3.1.1 序列发生器发展历史
        3.1.2 序列发生器实现方法介绍
        3.1.3 序列发生器的工作基础
        3.1.4 自研50皮秒精度序列发生器的FPGA设计
        3.1.5 自研50皮秒精度序列发生器测试结果
        3.1.6 具有窄脉宽发生能力的序列发生器的FPGA设计
        3.1.7 自研窄脉宽序列发生器测试结果
    3.2 任意波形发生器
        3.2.1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发展历史
        3.2.2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两种基本实现方法
        3.2.3 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工作基础
        3.2.4 自研任意波形发生器的FPGA设计
        3.2.5 自研任意波形发生器功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读出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技术
    4.1 数据采集卡
        4.1.1 数据采集卡发展历史
        4.1.2 数据采集卡基本原理
        4.1.3 自研数据采集卡的FPGA设计
        4.1.4 自研数据采集卡功能测试
    4.2 计数器Counter的FPGA设计
        4.2.1 自研计数器的FPGA设计
        4.2.2 计数器的功能测试
    4.3 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的FPGA设计
        4.3.1 时间数字转换器发展历史
        4.3.2 时间数字转换器实现方法介绍
        4.3.3 自研时间数字转换器的FPGA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设计方案
    5.1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的优势
    5.2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中的FPGA设计方案
        5.2.1 结构
        5.2.2 不同时钟下的同步设计
        5.2.3 功能
    5.3 集成化电子学系统的实验应用
        5.3.1 单NV色心ODMR中的电子学集成化
        5.3.2 系综NV色心ODMR中的电子学集成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1 DDR3简介及其FPGA读写控制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7)Sub-THz液晶移相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毫米波液晶移相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太赫兹液晶移相器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概述
    2.1 液晶材料的分类和电磁特性分析
        2.1.1 液晶材料的分类
        2.1.2 液晶材料的分子有序性分析
        2.1.3 液晶材料的电场响应
        2.1.4 液晶材料的磁场响应
    2.2 电调谐液晶移相器的理论分析
        2.2.1 液晶材料的电调谐原理分析
        2.2.2 电调谐液晶移相器工作原理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太赫兹反射式液晶移相器研究
    3.1 反射式液晶移相单元基础理论
        3.1.1 反射式移相器在平面反射阵列天线中的应用原理
        3.1.2 反射式液晶移相器的移相实现原理
    3.2 液晶反射移相单元结构设计
    3.3 单偶极子液晶反射移相单元研究
        3.3.1 单元结构
        3.3.2 仿真分析
    3.4 新型多谐振液晶反射移相单元研究
        3.4.1 单元结构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太赫兹微带线式液晶移相器研究
    4.1 微带线式移相器基础理论
        4.1.1 微带线理论
        4.1.2 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理论
    4.2 微带线式液晶移相器结构设计
    4.3 新型倒置微带线太赫兹液晶移相器研究
        4.3.1 结构设计
        4.3.2 仿真分析
    4.4 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太赫兹液晶移相器研究
        4.4.1 结构设计与优化
        4.4.2 偏置电路设计
        4.4.3 级联设计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太赫兹微带线式液晶移相器实验研究
    5.1 微带线结构太赫兹液晶移相器测试方案
        5.1.1 测试方案设计
        5.1.2 直流偏置滤波器
        5.1.3 波导微带过渡
        5.1.4 整体电路仿真
    5.2 移相器实验研究
        5.2.1 移相器电路及腔体
        5.2.2 实验研究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次谐波混频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太赫兹混频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国外混频器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太赫兹谐波混频器发展动态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频器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1 谐波混频器的原理
    2.2 谐波混频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肖特基二极管简介
    2.4 肖特基二极管的建模
    2.5 混频器的设计方法
        2.5.1 传统分部设计方法
        2.5.2 整体电路设计法
        2.5.3 半整体电路设计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60GHz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3.1 560GHz次谐波混频器方案确定
        3.1.1 电路拓扑结构
        3.1.2 传输线选取
        3.1.3 介质基片选取
        3.1.4 二极管芯片选取
    3.2 肖特基二极管建模
    3.3 基于分部设计法的560GHz次谐波混频器
        3.3.1 设计方案
        3.3.2 屏蔽腔设计
        3.3.3 RF过渡探针设计
        3.3.4 混频器整体电路仿真设计
    3.4 采用整体电路设计法的560GHz次谐波混频器
    3.5 560GHz次谐波混频器加工测试
        3.5.1 560GHz谐波混频器加工与装配
        3.5.2 560GHz谐波混频器测试
        3.5.3 560GHz谐波混频器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半整体法的500GHz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4.1 500GHz次谐波混频器方案简介
    4.2 500GHz谐波混频器设计
        4.2.1 混频器无源部分设计
        4.2.2 二极管对模型建立
        4.2.3 混频器整体设计
    4.3 500GHz次谐波混频器加工、装配与测试
        4.3.1 500GHz混频器加工与装配
        4.3.2 500GHz次谐波混频器性能测试
        4.3.3 测试及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C波段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功率传输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1 无线功率传输国内外发展历程
        1.2.2 无线功率传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阵列天线聚焦与信道模型的基础理论
    2.1 阵列天线聚焦理论
        2.1.1 方向图综合理论
        2.1.2 时间反演聚焦理论
        2.1.3 两种理论的比较
    2.2 信道模型的分类
        2.2.1 常见的统计性信道模型
        2.2.2 常见的确定性信道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阵列天线的聚焦仿真
    3.1 基于镜像法的室内信道算法设计
        3.1.1 算法设计思路
        3.1.2 算法实现过程
        3.1.3 信道仿真结果
    3.2 阵列天线聚焦效果仿真
        3.2.1 自由空间中阵列天线聚焦仿真
        3.2.2 多径环境中阵列天线聚焦仿真
    3.3 动态聚焦的实现
        3.3.1 波前赋形的仿真实现
        3.3.2 动态聚焦的仿真实现
    3.4 多普勒效应的分析与仿真
        3.4.1 多普勒效应对动态聚焦的影响
        3.4.2 考虑多普勒效应的动态聚焦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的实现
    4.1 系统架构
    4.2 芯片选型
    4.3 设计实现
        4.3.1 电路设计
        4.3.2 程序设计
        4.3.3 时序仿真
    4.4 移相电路
        4.4.1 移相器的分类
        4.4.2 数字移相器的控制原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赫兹频率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太赫兹天线研究现状
        1.2.3 太赫兹混频器研究现状
        1.2.4 肖特基二极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太赫兹频率测量原理与方案
    2.1 Fabry-Perot多光束干涉太赫兹频率测量方案
        2.1.1 F-P干涉频率测量系统频率测量误差
    2.2 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方案
        2.2.1 频率测量范围
        2.2.2 频率测量误差
        2.2.3 频率分量幅度测量线性动态范围
    2.3 太赫兹频率测量方案选取与系统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
    3.1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的天线研究
        3.1.1 E面喇叭天线理论
        3.1.2 E面喇叭天线模型设计
    3.2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的变频技术研究
        3.2.1 太赫兹混频器理论
        3.2.2 太赫兹混频器中射频模块
        3.2.3 肖特基二极管
        3.2.4 太赫兹混频器中双工器模型
        3.2.5 六次谐波混频器电路整体仿真优化
        3.2.6 六次谐波混频器工作性能研究
        3.2.7 太赫兹信号在混频器中的传输损耗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仿真实验研究
    4.1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被测信号功率范围分析
        4.1.1 六次谐波混频器线性动态范围
        4.1.2 回旋管信号功率输出范围
    4.2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中的系统误差和幅度误差
    4.3 太赫兹频率测量系统工作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国外微波议器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朱晓枭,周瑜,刘云飞,冯杰. 电声技术, 2021(07)
  • [2]太赫兹超宽带上变频器的研究与设计[D]. 姚智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便携式射频介质传感器研究[D]. 史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超表面太赫兹器件设计与实验研究[D]. 张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同轴步进衰减器电性能可靠性分析研究[D]. 张砚楚.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用于光探测磁共振的FPGA技术研究[D]. 王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Sub-THz液晶移相器研究[D]. 周桂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次谐波混频器研究[D]. 李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C波段室内无线功率传输阵列实现[D]. 任秀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谐波混频的太赫兹频率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何婷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国外微波麦克风的发展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